APP下载

论李渔的“卿卿之情”
——以《怜香伴》为例

2023-02-10徐荷琳

戏剧之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卿卿李渔汤显祖

徐荷琳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76)

一、“至情论”的开始

魏晋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这影响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世事的无常,社会的苦难使得当时的名士们更加关注自身,人们开始将情感作为观照对象,正是这种惜时尽世的思想,促使魏晋士人们更为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我们常说,情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感悟,我国古代戏曲作家尤为喜爱在其作品中谈情,但在戏曲作品中能将“情”之一字发挥到极致的还属汤显祖所著《牡丹亭》。“世间只有情难诉”的至情宗旨贯穿《牡丹亭》始终,“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更是将无数文人的衷肠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知情能超越生死的力量,《牡丹亭》因此成为古代戏曲言情作品中的佳作典范。除文本体现出真挚情感外,汤显祖还借此提出了“至情论”。他把抽象不可感的情意形成了一个具体的理论,进而将“情”提升到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1]在汤显祖看来,情对于人或世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恰如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中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2]情之一思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寓于细微末处,存在于情绪流动的生聚起伏这一变化过程之中。这就契合了汤显祖所说的:“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3]

二、时风与尚奇的选择

(一)时代背景

明万历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加剧了审美趣味通俗化、娱乐化的进程。因此,明末清初戏曲中显露出强烈的主情倾向,进而汇聚成汹涌浩荡的主情论思潮。[4]

(二)尚奇的审美追求

“尚奇”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为了适应市民趣味而形成的审美特征。无论是盛行于六朝的志怪小说,还是崛起于唐代的传奇,再到后来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包括元明时期形成的章回小说,其内容多少都带有奇的色彩。在李渔的作品中,他就多次提及“新”“奇”的概念。在李渔看来,新和奇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能给观众呈现不同以往的新阅读体悟。作为一个将戏曲创作作为自己谋生手段的剧作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想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必须给予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李渔曾提到,“传奇十部九相思,倒是情痴尚未痴。独有此奇人未传,特翻情局愧填词”[5]。这就是《怜香伴》的创作缘由,《怜香伴》作为李渔第一部传奇作品,书写的是一对同性女子相识、相知、相爱的坎坷故事。这份诚挚深切的双姝绝恋在当时男权社会可谓离经叛道,体现出李渔的尚奇理念,翻转了以往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开启了才女佳人的故事。

三、李渔至情思想的复现

《怜香伴》用柔软的笔调写出了两位女性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刻画出了两个至情女子的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作品的情感对象。《怜香伴》中,曹语花和崔笺云相识相恋,最后产生了“生同地、嫁并归、吟联席”的想法。李渔在《怜香伴》中之所以能将“情”用到深处,一是在于刻画了鲜明的“至情种”的形象,二是在于其对情节的把握,新奇、曲折的情节将情感由表及里一层层深入推进,情方从欲入心,最终曲曲动心,字字成情。[6]

(一)“至情种”的刻画

才子佳人小说常以“情”为线索和核心,这篇传奇突破了以往的才子佳人式爱情,转为才女佳人之间的“卿卿之情”。以奇事来强化二女之间的感情,显得更为“痴情”。两位女性就这样被刻画成两类“至情种”的形象。

1.曹语花

在《僦居》这一出,曹语花一出场,作者就借其父之口称其文采斐然,但曹友容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女儿不要将诗稿流出。语花虽听从父亲,但心中思绪万千,一曲“【雁过声换头】趋庭,得闻雅训,遵依罢、还书在绅。妇安鸠拙终无损,又何须笔如簧,舌如埙,学黄莺佞巧娱人。我私心还自忖:怕遇着多才女伴联闺韵,那时节有技难藏郢氏斤!”[7]就将语花细腻的情感生动地再现出来。她照父亲的话行事,内心深处却有与卿卿女子共探闺韵的绮念。这样的曹语花不同于被礼教束缚的女子,其身上踊跃着一团炫目的生命之火。大抵正是因为如此,曹语花才能充当李渔笔下深重情感的承担者。发展到《盟谑》一出,更是将曹语花“痴情种”的一面刻画得更加深厚。“【东瓯令】便爷娘,不似夫妻合肚肠,欢同枕簟心才畅。【针线箱】生不分离死也双。”[8]在这重压的世间,二女在神佛面前发誓,若夫妻般行拜礼,期许下世能坦然相爱。一曲卿卿之恋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世人面前,及至第二十一出《缄愁》,这一“至情种”的形象可谓刻画到了巅峰。结盟之后,曹语花枕衾难安,睡似醒,醒似醉,为崔笺云害起了相思病。她缠绵病榻,将自己喻为杜丽娘,还直言自己与崔笺云本就结的是下世夫妻,只待早早将此世一过,到下世才算好。痴痴情绝,为她生为她死,这情不是陷于欲望,纯是在心尖尖上的一丝热血情意。

2.崔笺云

首先,李渔将二女的相思这股无形之念化为有形之物。其次,笺云一举一动皆存男儿侠气,如变装入府与崔语花团聚等情节。可以说,在崔笺云身上,情不只是一份“爱意”,更起到了与当时社会女子现状相对比的作用。这个形象赋予了女子新的时代底色,冲破了时代的局限。女子不必只做苦苦等待的那一方,也可以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爱情。

(二)至情的情节架构

新奇巧妙的情节是李渔剧作最主要的创作技巧之一。李渔非常重视情节的新奇,他认为前人之所以把戏曲称作传奇,就是因为戏曲的情节具有新奇的特点。合理安排好情节也是让二女情感不断深化的最佳途径。[9]李渔用情节不断推进二女的感情,把情感融入每一曲每一词。字字句句,入情三分。如《神引》一出,“使者到此,莫非为崔、曹二女作合么?然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只是今日崔氏出来,曹女将去,伯劳飞燕,顷刻西东,使者怎生介绍他?曹女身上有一种异香,待崔氏来时,小神将扇一挥,使他闻香感召,一见相怜,种就以后的机缘罢了。”[10]神仙指引在传奇中并不罕见,放在此处,一是承接下文,说明二者相恋是必然。二是借神佛之口宣示情之力量。三是由神佛指引,给予这份卿卿情合理存在的依据。从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到相思成疾,李渔用《香咏》《盟谑》二出来描绘二人的感情发展。她们的爱情从怜才始,拜服于对方的才情,由才及人,最终在《盟谑》中,她们于佛前约定来世成夫妻。情节不断发展,崔、曹二人的感情也越加深厚。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的悲欢离合就更加吸引人。她们为爱抗争做的越多,就越能凸显二人感情的深厚,也就越能体现情之作用。在《怜香伴》中,崔笺云和曹语花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深入骨髓。到第二十一出《缄愁》,语花以一个全无生气,病入膏肓的形象登场,将一个与挚爱之人分别的至情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是在这一出,李渔借崔语花之口来探讨“情与欲”。情欲之辨,毫厘千里。笠翁乃是借女子之口来辨“情欲”,在她们二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为独立女性的感性生命要求。至此,二女形象完全突破了男权社会下的“取悦”需求。

四、对汤显祖“至情论”的超越与不足

李渔《怜香伴》中的这种“卿卿之情”体现了爱情具有“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感人力量,继承了汤显祖“至情”的余风。李渔在前人“至情”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扩大了汤显祖的“至情论”的内涵。中国以往的至情故事主要指的是男女之爱,而《怜香伴》完成了对性别之爱的超越,更新了以往“至情论”的观点,不再将“情”之一字局限在男女之间,挣脱了性别的桎梏。这对当时的思想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李渔在《怜香伴》中增强了女性的情感主体力量,扩大了这种“至情”的主体对象。李渔在作品中对女性才能的歌颂,一方面表现出更为进步的民主思想,提升了女性地位。他笔下的崔笺云已突破了以往女子的形象,她不再等待男子,成了自己恋情的主导者。《怜香伴》中对曹、崔容貌、才情的仔细刻画成了两人诗文赓和、惺惺相惜的媒介。因才动情,怜才到怜卿。因此,李渔的至情思想较之汤显祖的“至情论”已有所超越。在探析他的超越之处时,还应注意到,其与汤显祖的“至情论”相比较,他的至情论中的思想性更显薄弱。汤显祖的“情”并非一味谈情,而是将情置入其与理、法构成的张力关系中来凸显它的独特价值,由此强调情感的作用,并表达了尚情抑法、以情抗法的思想主张。[11]他谈情更多的是从情之于人、之于世界、之于艺术的本质性意义出发,不是一味就情而论情,也没有将情停留在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小情之下。他更加在乎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不管是以情抗理还是以情破法,他旨在表达一种超然的态度。李渔思想的薄弱性可能与他贩赋为生的经历有关。出于售卖作品的原因,李渔在具体的创作中有迎合读者的倾向,就像《怜香伴》的结局,李渔选择了二女共侍一夫,可以看出,这是他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映射。基于男性本位的角度,男性在享受妻妾的侍奉时,希望妻妾和睦,避免可能产生的家庭纷争。[12]因此,《怜香伴》最后选择了二女共嫁一夫的结局,无论这是出于何种考虑,都淡化了这种“卿卿之情”所蕴含的至情,又将它往贤妻和妻妾和睦的方向推动。这种“卿卿之情”的对象本身是超越世俗的,特别是二人皆处在男权社会之中,可以说,这种情更具力量。因此,当李渔为了迎合读者,将两位女性放在依附男性的生存空间下,无疑弱化了这种至情的力量。[13]

五、结语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高度开化、高度文明的时代,这种文明的进步不会成为艺术发展的一种阻碍,也不会削弱艺术本质。[14]拘泥于传统和原始原则才会使艺术的发展遇到阻滞,会让人形成一种对艺术的恐惧,不敢再进行创造。对于艺术,包括戏剧艺术等,给予包容和自由,目的是给艺术工作者一个从容发展的良好平台。只有做到了思想上的包容并收,才有机会见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就像李渔的戏曲创作一样,在一个男权社会,李渔敢于创作以两女的爱情为题材的内容已属不易,更不用说其给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在面对如李渔那般对于时代具有超前性的作品时,更应该学会多角度看待。我们应该珍惜具有创新思想的新的艺术,促进其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卿卿李渔汤显祖
无题
SOLES OF WIT
卿卿我我
念我卿卿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