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苏北琴书的现状与传承研究

2023-02-10

戏剧之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琴书宿迁苏北

高 恒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苏北琴书,又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因其普遍分布于江苏北部地区,故得名“苏北琴书”。苏北琴书起源于江苏宿迁地区,由苏北民间音乐演化而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琴书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苏北琴书是传统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是苏北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分。琴书作为宿迁市的“市粹”,大部分曲目源于宿迁人民的生活。本文从琴书的历史背景、现存状态、传承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苏北琴书的保护和弘扬,使人们再一次认识苏北琴书之美。

一、苏北琴书的产生及历史沿革

苏北琴书又名“宿迁琴书”,有“打扬琴”或“打蛮琴”的惯称。琴书源自民间小调,道光年间形成于江苏宿迁县。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淮阴市曲艺志》《宿迁市曲艺志》等记载,宿迁第一代琴书艺人名叫李义成,年幼时从安徽省流浪到江苏宿迁县皂河定居,以唱民间小调为生。“打扬琴”形成后,流传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区,名气颇大,深受人们欢迎。

光绪二年,琴书艺人在宿迁县皂河镇设香堂,推举李义成为“堂主”并创立琴书门户“柴门”,定下门规、设定弟子字号(辈),其字(辈)号为“道清通玄静,远长守太清,忠礼智诚信,何教永元明”二十个字。光绪末年“柴门”弟子陆成金、陆成银兄弟因与李义成不和,并不愿受其门规约束,兄弟二人判离师门,建立了自己的门户为“陆门”,从此琴书分为“柴门”与“陆门”两大门派,因为分布在现宿迁市南北两地,即原宿迁县(现宿迁市宿豫区)地处北部、泗洪县(现宿迁市泗洪县)在南部,所以也有南、北门之称。

宿迁琴书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展传播,北至山东省南部,西至安徽省北部,东至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等。此时的宿迁县因苏北大鼓、北方评书、跑旱船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不断流入,琴书艺人依靠初期规模小、时间短的节目已不能维持生存,他们开始演唱长篇书目,李义成等人根据真实故事编演的看家书目《打蛮船》等30多部长篇书目也被群众称为“扬琴书”。

在抗日战争之前,长篇的琴书书目已经发展到了60多部。在唱腔上也由初期的单一调的“凤阳歌”发展成为“四句牌”,“二板”“垛子”等唱调在“四句牌”中又吸收了“银钮丝”等曲调,发展成“四平调”和“悲调”,“二板”中还融合了“扬柳青”等曲调。在演出活动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脚梆”发展成二人或三人合作搭档进行演唱,大多都是男女搭档,俗称“鸳鸯档”。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北一些琴书艺术家南流,一部分人定居到南京,还有一部分人去了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琴书这个传统民间艺术,民间艺人都在文化部门进行实名登记,并持证演出。1952年,宿迁曲艺协会成立。1961年,曲艺协会更名为宿迁县曲艺队。1955年到1961年,宿迁县文化科先后开办了四期琴书培训班,招收并培养了新学员,演出了20多部新书目,还改编上演了《烈火金钢》等20多部现代书目。演出形式也从“街边路口”走上了各大舞台。

二、苏北琴书的艺术特征

苏北琴书大部分是用宿迁方言进行演唱的。琴书又可以分为篇子和白口,篇子是唱出来的,白口是说出来的。琴书的句式也分为十、七、五、三字句。演唱者在开始表演时,常用辅助动作来增强表达的语言,从而增加感染力。相对于白口,篇子在表演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一)句尾归韵

琴书中的音的韵母大致可分为十三韵,也被称为“十三韵辙”。十三韵辙就是发音差不多的韵母归类,如果有韵尾发音,则韵尾音必须相同,类似于现在非常流行的说唱艺术形式,每一句都讲究押韵,也类似于顺口溜,目的是使演唱更加流畅,形成鲜明的记忆点,更加具有节奏感、韵律感。这十三大韵分别是啪嚓韵、梭波韵、乜斜韵、一七韵、姑苏韵、怀来韵、灰堆韵、遥条韵、由求韵、言前韵、人辰韵、江阳韵以及中东韵。

(二)即兴编创

一般来讲,琴书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即兴创作是必不可少的。琴书艺人大多是即兴发挥,扬琴一打,鼓一敲,词儿就到了嘴边,所见即所讲。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随着琴书演绎段落不断变长,完整背诵下来是不太现实的,艺人们便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大的故事背景下即兴表述,句尾归韵即可,这成为说唱的一种常态。

(三)实口实词

“实口实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是演员在演出时马上就可以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些大都是非常基础或非常经典的片段,就像相声中的“贯口”。相对于上一点中的即兴,“实口实词”多用于专业舞台艺术展演或比赛性质的演出中,而如果是户外演出或者相对轻松的环境氛围,那么即兴成分就会更多一些。

(四)可叙事可抒情

琴书作为“篇子”和“白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既具有篇子的抒情性,同时又兼备白口的叙事性。篇子作为一种唱的表达形式,表演中加以乐器、动作以及表情的配合可以很好地烘托现场气氛。尤其是对于抒情片段,优秀的表演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而白口这种诉说式表达可以很好地表演剧目中的人物对话,加以语气和动作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三、苏北琴书的现状

(一)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琴书的传承发展方式方法大都是“带徒传艺”①,对徒弟的各方面要求也很高。这种传承并不是简单地传授演绎技巧和民俗知识,对学习者而言“学艺先学德”,作为一名合格的学徒,首先要品行端,明大义,热爱且愿意为之付诸一生。

如今,琴书演艺人员的年龄较大,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伴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年轻一辈的生存压力骤增,琴书表演可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难以满足青年人生存的需要,琴书就这样在发展浪潮中慢慢没落了。就目前情况来看,愿意了解并学习琴书的大多数依旧是中老年人,以兴趣爱好为主。

(二)唱者有心,听者无意

当今社会各类文化井喷式发展,琴书这一类的民间艺术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琴书的观众主要是中老年人,青年人不要说是走进剧场听琴书,甚至都没有听过“琴书”这个名字。琴书听众非常少,大部分年轻人不仅不愿意欣赏琴书,甚至出现了抵触心理,“无聊”“俗套”“老土”这样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这对传承发展多年甚至红极一时的苏北琴书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

(三)循规蹈矩,单调陈旧

宿迁的琴书起源于民间音乐,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琴书记载了宿迁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地方习俗等等。从琴书出现至今,大多数曲目代代相传,正是因为这样,琴书才不得不面临现在这样窘迫的境遇。一味地传承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保留了文化艺术最原始、最本真的样子,但在这样文化信息爆炸融合的时代,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想要继续留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所改变。苏北琴书作为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紧跟时代前进的方向。琴书的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且内容多是老一辈创作的,与现代人民生活关系淡然。琴书演绎形式的排演还禁锢在上一辈的条条框框内,无法跳脱出来,这也是影响琴书发展的原因。

四、苏北琴书的传承

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苏北琴书作为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名录更应该找寻新的传承之法。信息时代下一切瞬息万变,琴书又怎样搭上这趟顺风车再次走向新的繁荣呢?笔者曾有幸采访了当代琴书传承人唐玉侠老师,在采访过程中唐老师对于当代的琴书传承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政策保驾护航

在采访中唐老师提到,近些年国家一直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宿迁政府对琴书的扶持力度也很大。为了推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在市区、乡镇都设置了听书点,政府出钱请群众免费看演出。每年三四月份,表演团队就会下到各个乡镇演出,叫“村村行”。在取得初步成效后,政府还准备在市区新增几个书场。在政府的帮助下,琴书表演艺术的传播面大大增加。市文化馆为了满足人们学习的兴趣需求,为琴书爱好者提供了专门的学习场地,每周聘请艺人教学,乐器、曲谱等一应俱全,同样是公益性质的,为爱好者们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教育帮忙

政府单位也相当重视儿童在民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为了让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宿迁市宿豫区文广新局和宿豫区教育局通力合作,在宿豫区部分小学设立了苏北琴书兴趣班,每周固定授课,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拿到过不错的成绩。

(三)网络促进改变

现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兴媒体和新艺术形式不断冲击着传统艺术。琴书想要更好地传播,仅靠街头路演明显是不够的,融入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探求共生发展是大势所趋和时代所需。

唐老师在谈话中提到,现在人们都爱“宅”在家中,手机是大家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网络上推广琴书,例如加入青年人喜爱的短视频平台、学习拍视频、直播等等。笔者在短视频平台中搜索“苏北琴书”,发现琴书传承人周银侠老师已经在“抖音APP”注册认证,并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也收获了不错的直播效果。

(四)创新抓住希望

传统琴书若想持久发展传承下去,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创新不仅指创作新作品,还包含经典作品的新编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

琴书艺术本就是群众艺术,讲大家身边的故事,创作的作品贴近生活,大家才能感同身受,就比如他们夫妻为“宿迁好人”张森创作的作品,宣传英雄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在疫情期间,他们又创作新作品,呼吁大家戴口罩、不聚集。在作品改编方面,他们也下足了功夫,运用多种演绎方法,为经典作品注入新鲜血液。在传播方式上,政府协调各单位给予了更多演出平台,同时也协助他们在互联网上制作短视频进行推广。

五、结语

在国家大力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琴书艺人更应该抓住机遇,将互联网变成跳板,把传统琴书再次带回大众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苏北琴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是必要的,改变也是必要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愿琴书艺术再次走向繁荣。

注释:

①带徒传艺:“带徒传艺”的方法是从民俗文化的时代,农耕文明继承的一种特有形式,是民间文化艺术千百年沿袭过来的一种机制。

猜你喜欢

琴书宿迁苏北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宿迁,宿迁
淮河琴书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苏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