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零售行业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2023-02-10张芮洁董建华
□文/张芮洁 董建华
(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提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给零售行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零售业的经营发展举步维艰。本文主要概述在疫情反复出现的情况下,零售行业现状与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整体出现大规模衰减,许多企业面临着亏损的风险。零售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因此,分析零售业现存财务风险,提出控制措施,使零售业恢复正常的财务经营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疫情常态化下零售行业现状
(一)零售业发展现状。零售行业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业,是商品流通的终端环节,这类企业通过设立相应的营业场所进行商品销售,例如百货超市、品牌服装店等都归属于零售行业。零售企业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在全社会范周内为消费群众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与广大消费群体建立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在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同时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关乎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新冠肺炎疫情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为了配合国家防疫措施,居民减少外出采购,实体零售业的大部分门店都不得已闭门停业,企业的经营收入严重下滑,甚至在破产边缘徘徊。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在2021年百货零售业发展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部分高端百货经营业绩持续大幅增长;另一部分经营团队老化且无特点的门店经营困难,在疫情影响下难以为继,需要企业做出决策,要么改造升级,要么关闭止损或转业。可见,解决零售业的未来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多零售企业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将消费模式集中于线上消费,这一转变对传统零售业造成影响,多渠道的经营途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问题,以规避财务风险。
(二)零售业财务现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下降20.5%,这种负增长趋势一直延续至7月,在下半年开始呈现正增长,但各月同比增长都不超过5%。随后进入到2021年,疫情也逐渐进入常态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上半年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前半年的基数较低,以及疫情得到控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消费逐渐复苏。但在2021年下半年,多地突发疫情,零售总额开始下降,7月的增幅还保持在8.5%,8月骤降至2.5%,随后在12月份降至当年最低1.7%,整体发展趋势不太理想。进入到2022年后,社会环境中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疫情的发生还是不可预测的,部分地区突发疫情,消费市场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零售行业是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零售业的财务现状面临着现金流不充足、经营受损等问题。传统的零售企业以线下实体店为主要销售途径,但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出行购物的次数减少,实体零售店客流量严重下降,直接导致营业收入的减少。企业在特殊时期经营计划被打乱,商品不能及时流通,造成内部存货积压严重,同时经营业绩持续受损,导致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再加上职工工资、房屋租金以及疫情时期购买的防疫物资,使企业营业成本加大,进而降低企业的净利润。在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下,零售总额不能保持稳定,企业没有充足的现金流,缺乏合理的财务决策,经营一定会受损,进而导致企业面临资金与经营方面的财务风险问题。
二、疫情常态化下零售行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概括为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无法控制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状况偏离预期目标,进而造成企业经济受损的可能性。在疫情时期,零售行业主要财务风险通常是由两方面导致的,分别是资金管理问题和经营不善问题,这两方面出现问题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管理风险
1、资金链周转紧张,现金流不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范围较广,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停工闭店,传统商品零售业为了保障民生方面,门店保持了开业状态,与其他行业相比,尽管零售业有一定的现金收入,但客流量严重下降,购买订单大幅减少,企业的库存商品无法销售变现,在疫情的影响下很难平衡支出,直接造成企业的销售收入下滑。在收入减少的紧张时期,企业的成本费用却没有呈现相同趋势变化,房屋租金、税费、库存、员工工资等经营支出都要按时交付,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在这种收入不能保障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客户可能也面临着同样的财务危机,这会造成企业的欠款难以回收,容易形成坏账,同时企业的应付款增多,资金周转紧张。此外,零售业的出口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许多国家会对进口产品提高质量要求,加大安全性检疫,甚至限制出口业务,这会导致企业出口受阻,增大出口成本,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原因都会导致零售行业资金不充足、周转缓慢等问题,加大陷入财务危机。
2、企业投资风险加大。投资活动可以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也是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零售行业包含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一般中小型零售企业资金积累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进行投资时会遇到更多的风险。疫情下,大多企业的营运资金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仅仅能够维持企业的日常开销,如果此时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会使企业加大财务压力,陷入资金枯竭的境地。同时,投资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视。零售行业的投资活动主要体现为增加连锁门店数量,扩大经营规模,以此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但疫情使整个社会放缓了脚步,市场经济都不景气,企业的投资可能达不到预期收益。如果此时盲目进行投资,而没有专业人士对投资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不考虑投资失败带来的后果,势必会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
(二)经营风险
1、存货积压严重,周转天数较长。零售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大量囤货,满足日常的供应需求。虽然库存多有益于零售门店及时补充缺少的货物,但是过多的库存会导致库存周转天数增加,以及严重的产品积压和高昂的库存成本。服装业和食品业在零售行业中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同时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两类企业。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在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下,消费者的需求减弱,线下实体店几乎经营惨淡,大量的服装卖不出去,造成存货积压,应季服装随着时间推移会过时,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甩卖的方式来减少库存。而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的保质期,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居民的出行被限制,导致超市库存的流动性较弱,许多生鲜类食品销路不畅,面临着过期变质的风险,且大量门店对此束手无策,造成商品减值,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以王府井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零售集团之一,其在2019年存货周转率为22.06%,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和2021年存货周转率为5.87%、4.42%,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存货周转天数也随之逐年上升。可见,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2、供应链面临中断,物流运输受阻。由于防疫措施的限制,大量制造类工厂不能正常运作,工人何时复工不确定,货物供给不能如期送达,造成零售企业各类商品面临断货的风险,补货不及时会影响到企业的销售,更何况在当前这么特殊的时期下,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发生了大转变,对于食品、生活用品、防疫物品类等刚需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若商品的供应发生中断,会大幅度减少企业的销售量。同时,疫情蔓延的范围较广,全国交通运输都受到管制,传统零售企业的物流运输受到阻碍,大批货物不能按期交货,降低了供货效率,甚至货物不能发出,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容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状况,尤其是生鲜农产品,这类商品具有保质期短、易变质、对物流要求较高的特点,物流受阻会严重影响商品的价值,给企业带来财务经营风险。
3、消费行为发生改变,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受疫情影响,传统零售业线下经营效果不佳,许多企业纷纷转型集中于线上经营,消费者也随之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消费。这一巨大转变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物模式。线上消费有利有弊,需要企业与消费者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部分消费者对于线上购物的方式存在疑问,仅凭视频中看到的商品,实物是否与之相符、质量及售后服务能否保障等都是消费者的顾虑。此外,市场上的竞争企业不在少数,实体店面经营不佳,大家都另谋出路,加入互联网电商平台,试图帮助企业在困难时期渡过难关,缓解财务压力。零售行业中的众多企业想要在网络销售大趋势下保持正常的经营收入,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消费模式的转型之路并不好走,不仅需要切实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更要求企业拥有品质保证,这些因素都与企业营业额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直接相关。
三、应对措施
(一)善用优惠政策,加强资金管理。充足的现金流是零售企业正常经营的保障。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颁布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防疫期间,中央及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在纳税方面,政府阶段性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在租金方面,鼓励大型商务楼宇、商场、综合性市场运营主体在疫情期间对中小企业减免租金。企业需要善于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减少费用支出,以缓解自身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企业要与上游供应商争取更长时间的付款期限,降低现金流不充足的风险,使企业能够在疫情期间保住现金流。同时,还要关注应收款项的管理,大型零售业有许多团购客户,存在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应收账款的增多会减少零售企业的流动资金,所以财务部门需要及时监督应收款的回款情况,避免发生坏账损失。除此之外,疫情期间的投资活动也需要谨慎考虑,零售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合理选择投资项目,由专业人员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回报进行全面化分析之后,再进行投资。这样就避免了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盲目地进行投资,导致投资失败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的可能。
(二)加强库存商品管理,制定合理采购计划。零售业是依靠商品正常销售得以生存的,由此管理好库存商品就显得尤为重要。疫情当下,以零售超市为例,一方面是爆发的民生需求,民众短时间内涌入超市抢购日常用品,货架瞬间被搬空,造成短期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非民生商品严重滞销,导致超市这类商品库存过多,周转困难。面对这种危机形势,企业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在采购之前,销售部的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市场研究和分析,了解顾客的需要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增强采购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商品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如,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采购力度要适当加大,避免供不应求的现象发生。同时,在存货的库存管理方面也要给予重视,零售业包含大量不同种类的商品,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例如,生鲜冷冻产品、金银首饰、家用电器的储存方式会存在哪些潜在隐患,根据其风险的独特性,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滞销商品,要打折促销,促进其流动性,以薄利多销的形式维持企业经营,避免商品的积压,降低发生商品减值的可能。
(三)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优化供应能力。对于传统的零售企业,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在艰难时期稳定运营,降低商品采购与流通的成本。供应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从采购存货到销售商品以及供应链物流都离不开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因此在疫情期间更要加快供应链体系与物流体系的建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维护供应链,先整合现有供应链的供货能力,如果供应量不足,则需要多渠道整合供应资源,尽可能保障企业不出现断货的情况,减少因供应链中断造成的运营损失。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可以建立自营供应链,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例如,永辉超市自成立以来,利用在上游供应链的独特性,一直坚持所有生鲜产品直接购买,不依赖批发商交货。在水果采购方面,通常会承包整个果园,直接与生产农户相对应,根据其类别选择特定的人员进行分类,然后直接出售或进一步加工。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与当地供应商的沟通,促进长期友好合作,获取更稳定且优先的商品供应。
(四)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实现全渠道营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许多商品零售企业转战网络销售,早在疫情开始之前,线上销售就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了,但销售效果及顾客体验感都不能超越线下销售,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网上购物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也是许多企业自救的办法。企业需要在原有线下实体店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线上营销,积极与各大主流App合作,扩大线上规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增强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必须要保证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提升零售业终端服务质量,获得更多顾客的信任,还可以适当给予优惠活动,促进商品销售。此外,建议零售企业设立社区类门店,居民购买日常用品可以到距离最近的门店,缩短购物距离;还可以建立线上平台,增加订单配送服务,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需求商品,真正实现为消费者着想,增加客户黏性。通过加速线上线下各渠道整合,完善销售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特殊时期寻求出路,化解财务危机。
(五)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意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企业都按下了暂停键,造成惨重损失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经验教训。零售企业需要增强风险管理观念,提高风险意识,保证企业拥有良好的财务经营状况。对于不可抗力事件,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制度,管理层需要分析市场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监控企业关键财务指标的变化,预知企业未来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加强事前的防范与事后的控制措施,实现风险应急防范工作常态化。同时,要提高各层级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拓宽风险的宣传途径,零售企业拥有大量普通基层员工,他们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够充足,这就需要企业定期进行风险培训,让所有员工都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综上,在疫情常态化时期,零售企业的资金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及时发现潜在的各种风险,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高效的应对措施,同时要加强财务风险意识,让零售企业在困境中也能正常经营,保持现金流入,实现收益,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