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阜区域合作下阜阳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3-02-10李文娟
□文/李文娟
(中共临泉县委党校 安徽·临泉)
[提要]苏阜区域合作为阜阳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不仅有助于加快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还有助于缩小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由于阜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工业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营商环境不优等现实困境,所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为了更好地落实“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方案,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未来10年里,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将“一对一”结队帮扶皖北八市,助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其中,苏州结对合作帮扶阜阳,从而进行苏阜区域合作。在苏阜区域合作下,阜阳应该当好国家战略坚定执行者、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抓住发展机遇,立足阜阳自身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发展空间,狠抓任务落实,从而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
一、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加快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融入长三角是大势所趋、难得机遇,慢作为将失去话语权。虽然阜阳近年来主动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的对接合作,但由于阜阳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长三角中心区域较远,经济实力不强,短时间内很难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阜区域合作为阜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增强阜阳的发展动能,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阜阳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加速集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大力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更快融入、更大范围参与和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从而有助于加快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有助于缩小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皖北地区虽然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的便车,但是由于具有区位劣势,接受长三角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较弱,所以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仍属于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边缘地带”,未来想要实现经济腾飞并非易事,所以必须在高质量融入长三角方面有所作为。阜阳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在皖北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正积极建设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皖北地区补短板、抓招商、抓集聚、增动能,进一步激发皖北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还有助于皖北地区拉高标杆,打破常规,拿出争先创优、赶超跨越的新举措,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步伐,进而不断缩小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
(三)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处于我国发展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长三角区域借助丰富的资源、有利的区位和较为完善的制度等综合优势,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区域内各地区资源、科技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而阻碍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解决好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加快长三角区域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尽管阜阳近几年内经济总量在攀升、发展速度在加快,但跟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实现长三角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苏阜区域合作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工业水平偏低,产业集群不易形成。工业对于一个地区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该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虽然阜阳工业发展稳步向前,但是从整体上看,阜阳工业不大不强,工业水平依然偏低。2020年,阜阳市工业化率仅为29.8%,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所以阜阳工业水平还处于落后的地位。由于工业总量小,产业所需的上、下游产品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不利于产业链的上下延伸,所以产业集群不易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也不突出,离阜阳打造皖北现代产业集聚区还有不小差距。工业水平低是制约阜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阜阳市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和现实困境。因此,应该把提高工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作为阜阳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进而助推阜阳工业突破。
(二)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了提升创新水平,阜阳鼓励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链,加强企业联合创新,走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但是,这样长期下来会形成路径依赖,导致阜阳企业忽视二次开发,从而缺乏核心技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多数领域,阜阳仍处于技术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虽然阜阳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但是由于科研人员对产业和市场认识不清晰,缺乏对产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产生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所以很难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此外,由于阜阳经济水平相对欠发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比较落后,使得研究成果缺乏畅通的转化渠道。所以,阜阳的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三)人才资源缺乏,对外流失现象严重。人才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阜阳作为全国五个人口超千万城市之一,虽然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市,但人才资源较为缺乏。2020年阜阳人口文盲率高达5.7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1年,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阜阳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仅7.10%,技术工人短缺,且缺乏高技能人才。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但缺乏基本操作技能。随着其他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阜阳有不少人都背井离乡,选择在外打工,1,000多万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常年外出打工,导致阜阳人口对外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地区出现了空城化。人口大量对外流失使阜阳的发展“受挫”,损失了大量劳动力,降低了阜阳的发展活力。所以,阜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人口的“提质”文章,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四)营商环境不优,行政效能有待提升。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驱动力。近年来,阜阳持续深入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企业积极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力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但是,服务企业效能仍然亟待提升,生人不办事、“依法不办事”、推卸不办事在一些部门依然存在,优化营商环境压力较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有部分部门不重视为企业服务,尤其是当涉及到多个部门时,会存在拖延办理业务时间、审批程序复杂、互开证明等问题,所以创优实效与企业内心期盼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由于长三角区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服务流程,在区域合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跨区域执法难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外地企业进入阜阳之后的待遇和政策享受程度,从而阻碍阜阳主动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步伐。
三、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承接特色产业转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是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摆脱发展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由于阜阳的产业与苏州有共性,所以阜阳可以抓住苏阜区域合作的机遇,承接特色产业转移,从而促进阜阳工业的发展。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等重大工程,推动食品、纺织、建材、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二是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阜阳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苏州产业协同性强,便于参与苏州产业链分工协作,与其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阜阳要抢抓机遇,共建苏阜工业园,积极承接苏州产业布局和转移,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示范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示范区。三是要做强产业链条。围绕“554”产业布局,筛选一批实力强、产业完善、发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大力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建立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推动各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创新在阜阳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有助于激发阜阳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一是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支持阜阳创新型企业与苏州高校、大院大所等通过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模式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阜阳十大特色产业领域“卡链”“断链”技术及产业瓶颈制约,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二是要增强创新平台能级。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5年培育计划,按照一个特色产业建设一个先进产业研究院的原则,坚持政府主推、企业主体、院所主营、市场运作、金融参与、多方共赢原则,建设高水平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三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阜阳科技创新“4111”五年行动计划,落实重点项目市、县领导分工负责和工作月调度机制,推动更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实施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加快阜阳创新馆建设,建设阜阳科技大市场,打造线上线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成果转化。
(三)搭建人才共享平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加强阜阳人才资源建设是阜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苏阜区域合作的开展,阜阳可以与苏州搭建人才共享平台,共同培训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从而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一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阜阳有约10万人常年在苏州就业务工,在苏州当地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阜阳可以加强与苏州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互通人才招聘信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向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二是要开展干部互派挂职交流。阜阳和苏州应聚焦城市定位、规划布局、产业特色,每年双向选派一批干部到产业园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挂职、跟班学习。对于阜阳来说,每年还应分批组织若干名机关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赴苏州学习培训。这些可以帮助阜阳党政干部拓宽思路和理念。三是要引进高技能人才。继续做大做强“接您回家”品牌,整合人力市场资源,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瞄准阜阳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用好用活“颍淮英才计划”“颍淮校友资智回阜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从而有效防止高技能人才流失。
(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健康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招商引资成效,对地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阜阳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阜阳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切入点,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阜阳的营商环境,从而服务企业健康发展。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要结合阜阳产业特点,考虑各地产业特色及产业链、供应链对营商环境的需求,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缩短为企业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行政效率。二是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注重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座谈会和论坛来促进企业家交流合作和企业创新发展。政府要鼓励、引导民间力量主动出击,尤其是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应紧紧抓住苏阜区域合作的机遇,积极参与产业转移对接工作,于交流中学习先进经验,寻觅最佳商机,追求更大发展。三是要加快与苏州地区营商环境的无缝对接。要协调好苏阜两市深度合作机制,总结归纳好做法、好经验,尽快促成苏阜两市政务服务流程标准化。调查梳理区域间营商环境的差距和壁垒,取消带有限制性条款的政策,努力打破无形的行政区域壁垒,从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