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3-02-10廖映荷
廖映荷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8)
1 引言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第75届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加大贡献,采取更有力的政策举措,争取到2030年实现更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到2060年完成碳中和。”2021年3月5日,国务院在工作报告中表示,将切实保障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实施。为实现既定的“双碳”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已纷纷围绕碳中和制定相关发展战略,而中小企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到诸多内外部条件的限制,面临重重困难。但同时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及新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小企业却不失为一个发展良机。
2 碳中和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实现“碳达峰”需要在目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率。这要求高能耗行业改进生产技术,开展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与此同时,高能耗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成本上升的问题,过高的碳排放将直接转化为碳交易成本。这无疑会推动高能耗行业优胜劣汰,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被淘汰出市场,技术、设备、服务等创新的重点企业将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带动行业整体环保技术水平的提升。
2.2 新兴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清洁生产等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新能源行业在将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成本,企业必定会提高利用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使用比例,在某一时期内市场需求呈急速增加的趋势,由此推进光伏、风电、水电等产业快速发展,从事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前景向好。
另外,与绿色技术相关的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比如,储能产业主要用于解决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可以使太阳能、光伏等发电与常规电网安全合并,因此新能源行业的快速扩张有助于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由此,中小企业依据自身发展情况适当提高运用绿色技术的程度,从长远来看能够从中获取可观的收益。
2.3 国产替代需求涌现
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跨国商品运输需要更为严格的手续,常常面临供应不及时的问题,全球经贸受到了严重冲击。此外,国际局势时刻发生变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难以避免,强权制裁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在碳中和的新赛道上,许多国内企业对新能源产品及其相关重要零部件的需求持续上升,国产替代显然将成为一个新趋势。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开拓国内市场的良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更能借助本土优势实现与客户的直接对接和周到的售后服务,逐渐提高渗透率,最终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想要抓住国产替代这个先机的前提是企业要拥有高水准的关键生产技术,能够制造新能源应用所需的精密部件或设备。大部分中小企业,仍需要跨越多重技术关卡,才有可能在新的竞争市场中持续生存。
总体来说,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一轮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步入关键时期,为制造业的高质量转型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完善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力保障了中小企业加快提质增效的进程。但同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落后产能过剩、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
3 碳中和背景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中小企业碳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不少大型企业已纷纷展开碳管理,成立自身的碳管理部门或碳管理咨询子公司来处理相关业务,并在企业面向社会的公开报告中披露碳排放活动的相关信息。
而中小企业对碳管理方面的关注度仍不高,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够完整,碳管理未被当作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对待,尚不能发挥评估企业碳排放活动风险、制定减排目标等作用。
3.2 针对中小企业碳交易的政策制度尚未完善
2011年我国开始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进程,截至2020年8月,试点七省市碳市场共涵盖热力、化工等多个行业,企业将近3000家,累计交易成交量达4亿吨以上。然而,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节能交易等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仍缺乏针对性的规定和政策指引,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作出明确可行的战略布局。目前在试点地区从事碳排放交易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碳核算信息发布成本高、缺乏专业核算人员等诸多实际问题。而对于试点地区以外的中小企业,有关会计准则尚未明确其核算方法,碳核算措施滞后,缺乏体系上与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节能减碳方面的了解不深,生产技术水平有限,还存在广阔的优化空间。相较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尽管单位碳排放量不高,但企业数量庞大,其总排放量必须予以重视。
3.3 我国中小企业在绿色制造方面缺乏经验
首先,目前部分中小企业仍以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日常运作,使得产品能耗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导致污染严重,生产废弃物再利用率低。
其次,在资源利用率上,不少企业离国际标准要求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生产单个产品的能源消耗超出国际官方标准20%以上。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对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不强,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低,主要装备需要依赖进口,尚未自主掌握核心技术。
最后,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法律的准绳予以护航,然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还处于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以适应企业现实发展需求。
3.4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受传统国际产业结构格局限制
1995—201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从4.4%持续提高到24.5%,因此制造业一度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流。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沿着低端制造业、低劳动力价格、高资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道路发展,并以此增加产值和获取利润。
近十年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持续增加,不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致力于成为全球产业链枢纽。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转型升级需要一段过渡时期,相应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都需要有所提高,短时间内难以迅速适应绿色制造的要求。
3.5 中小企业缺乏品牌建设
当今已进入品牌化竞争的新时代,品牌形象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认可度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缺乏品牌建设已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很多经营者都没有意识到品牌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品牌的核心价值往往可以让产品在同类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应将“绿色低碳”概念融入品牌核心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碳品牌,将企业碳管理与消费端相连接。
4 碳中和背景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4.1 建立企业内部碳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需要对企业、技术、产品及供应链进行相应的碳核算,打造配套的信息平台,做好企业的碳排放分析和报告工作。对于能耗较高的企业,应着重关注碳排放管理,亟需进行产业升级,降低碳排放量;而对于碳排较低的企业,应该重点管理供应链方面的碳排放。
企业要构建能效更高的绿色供应链,必须提高产品的运输效率以减少碳足迹,重新设计企业的供应流程,并根据地域整合和协调企业供销商的资源;同时注重原料替代,采取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运输和回收处理等措施。
此外,中小企业还应充分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对各节点企业的内外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交换,确保信息流通顺畅,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4.2 观察碳市场的动态及趋势
中小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变化,并对其所带来的影响做出预测,尤其需要留意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以及绿色技术的应用成果,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与相关领域达成合作。
同时,必须考虑碳排放值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关注国家核定的自愿减少排放量的变化以及各种碳金融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规模。目前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得到控制,许多国家的碳价都有回升的迹象。因此,中小企业在适时参与碳交易、绿证交易、用能源交易等环境资源市场的同时,务必对交易实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4.3 高度重视碳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中小企业应根据碳税指标,及时调整自身能源结构,加速绿色转型。企业在生产中应尽可能引入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采用先进节能的降耗技术、清洁技术,比如绿氢等,大力发展智能电力电气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产后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二氧化碳捕获、封存技术等实现资源再利用。在能源消耗方面,尽可能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推进电气化生产,发展储能技术;在生产制造方面,要加强环保可持续技术的研究,引进或开发有关封存、化学或者生物酶法转化方面的新技术。在增加碳移除方面,可以选择林业碳汇、生物质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捕集等方式。
4.4 打造企业碳品牌
首先,中小企业需要将产品、技术等方面的绿色低碳理念汇入品牌的价值核心,向消费者传递环保、节能的消费价值观。
其次,企业品牌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纽带。通过相关的广告宣传,将企业绿色低碳的追求和对消费者的关怀联系起来,更好地将品牌的低碳精神送达消费者心中。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碳品牌关系链。企业必须面向整个产业链,精确统计企业所供应的产品或服务的总碳排放量,尽可能确保其所有碳足迹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5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我们要抓住数字化时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推进传统产业革新,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因此,中小企业应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加入数字化浪潮。
首先,国家要加快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数字化平台,增强数字基础技术研发实力,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其次,积极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创新意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数字化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数字化转型的讲座,普及数字化转型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公开展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案例,以供企业学习。
再次,中小企业需要引进数字化人才,包括数字化专业人才、数字化技术应用人员、数字化管理者等。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需要专业技术与知识指导,所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建设高质量人才库。
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发展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核算碳排放量,精准管控,并加大对线上资源的利用程度,升级产品销售渠道。在产品运输方面,发挥物联网、区块链的作用,实时监测产品信息,衔接好产品运输的各个节点。在生产经营上,尽可能地采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实体场景充分融合,加速实现以智能化替代机械化生产,朝着“新零售”“新制造”的方向发展,提质增效,力争成为“专精新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