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位点评估体系探析教学医院培养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模式*

2023-02-10沈芳华杨尾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考核

吴 雁 沈芳华 刘 文 杨尾莲 叶 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000)

2020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全面启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教、学、做”3个层面,构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3个维度评价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15~16项三级指标,重点考察的二级指标有思政教育的特色与成效、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培养方案与特色、教学成果、学生获得感、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服务贡献与社会声誉[1]。

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培养的重要对象,其以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实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推进更高水平文化素质教育为目标。自2015年“四证合一”执行起,教学医院在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借助评估系统,作为教学医院也根据此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评价体系指标进行了自我审察。

福建中医药大学现有12家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自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有1382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基地以中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合格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基本要求,将实践教学与中医住培衔接,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秉承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把握“立德树人”生命线,立足中医健康理念创新,深化医教协同培养体系,健全有效的教学治理监督机制,完善考核体系,改进考核模式,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2]。

1 明确培养目标

以立足福建,面向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积极推进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定位;同时也为服务医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需求提供优秀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厚实医学人文底蕴、“仁和精诚,精诚至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热爱中医药事业、职业责任心强、职业素养良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中医临床医师;突出“强化经典,博学人文,夯实基础,提升技能”的培养模式,抓好中医经典学习,强化中医思维模式训练,具有较好的中医传承能力、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扎实掌握中医三基以及必要的现代诊疗技术,具有良好沟通和表达能力,能独立承担常见疾病的诊治工作;传创俱佳,具备良好的传承创新相融合的医学科学精神,较强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熟悉本领域国内外临床研究发展动态;具有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一定临床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

2 创新联合培养机制

加大研究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校方联合省中医住培中心定期督导评估各基地的培养质量;发挥3家福建省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依托教学医院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专科、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岐黄学者工作室、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及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高水平资源,借助现代临床新技术,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整个培养过程,推动研究生教学改革。

3 厘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楷模廖俊波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成立青年“抗疫后备队”,全面实施“精准育人”工程。推动导师负责制和双导师制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养成教育;成立由国医大师、国家名中医、岐黄学者等组成的“旗山讲坛”,提升中医药文化引领力;组织系列思政公开课,讲述抗疫先进事迹和中医药防疫优势特色,坚定医者的使命担当和专业自信。

4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完善师资准入、退出遴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和落实分层次的师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导师评选活动;建立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导师聘用导向,创建省、校、学科三级导师培训体系[3],鼓励临床医师评聘教学职称,推动医教协同;定期开展教学讨论、示范教学、现场演练、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师资水平[4];实施名老中医第二导师制,助力学生深度融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以妇科、肛肠科和中医康复科等为基础,建立中医跨学科整合盆底医学的导师联合团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5 强化中医经典培训

突出“强化经典,博学人文,夯实基础,提升技能”培养模式,抓好中医经典学习,强化中医思维模式训练。邀请名中医,开展“中医大讲堂”,开设围绕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中医经典讲座;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中医医案分享会”,对跟师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不限一家之长;开展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临床中医病案撰写,以促进中医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巩固;积极推进多轮次、常态化中医经典考核[5]。

6 改革教学方式 注重提升内涵

建立教学、实践、网络、自主为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深化“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与临床实践有机衔接,加速了研究生在掌握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基本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成长,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胜任中医临床岗位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并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开设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系列课程,融入尊重法律,尊重患者选择等职业道德因素,构建基于专业的中医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定期邀请国医大师及名医名家等进行专题讲课,除中医临床案例的经验分享外,重视部分临床具有典型意义的误诊案例;组织研究生总结名师临床经验、整理出版名家验案,并对历代名医案例进行研讨,注重辨证思路过程,凸显中医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医教学案例库(省级2个、校级6个),将其应用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举办各类研究生案例大赛[6],夯实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医基本功底。

7 加强学位工作管理

建立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原始资料审查、答辩和毕业后抽评及评优等相关制度,构建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确保学位授予质量[7]。学位论文选题与导师的专业领域保持一致,临床吻合度超过95%;论文撰写采取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和专业文献研究等形式进行,既提升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解决了临床诊疗中发现的问题,传承闽派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发挥闽医学派的独特优势作用。

8 完善考核考评体系 改进考核模式

注重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让过程考核严起来,让结业考核难起来。落实研究生出科考核制度,采用分层级多元化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医院教学管理系统,实现考核常态化,考核结果通报导师,并与住培结业考核挂钩。通过阶段性评价促使研究生的培训质量不断提高[8]。

9 梳理重点环节 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体系

实行学生与教师双向互评方式。每位学生轮转培训结束,对带教医师进行“背靠背”考评,科室组织师生座谈会,交流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改进措施。开展教学督导,组织督导专家深入临床,全面督导各项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10 建立信息化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建设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网络管理平台,将培训、管理、考核、交流、评价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加以整合,相关讲座课件、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视频、带教经验交流等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11 展望

本校有35年研究生教育经验,构建了以“学校—医院—家庭”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基础,以中医思维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为两翼的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作为教学医院,承担着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养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应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及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强化轮转考核、加强学位管理、实现同质化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水平的中医药临床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药研究生考核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