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3-02-10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柳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柳
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科学技术精髓和灵魂的科学精神也愈加得到重视。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1]”科学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在强调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培育科学精神的深厚内涵
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动力所在[2],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资源。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国内外学者由于自身所站角度不同,给出的理论表述也不相同。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默顿指出了科学精神的四条基本规范,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3]。我国著名学者认为科学精神是以追求真理为它的发生学和逻辑的起点,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为两大支柱,并辅以怀疑、批判、创新等分支柱[4]。总体来看,虽然各学者说法不一,但大家都认为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应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应该有的意志、信念、态度、责任感和担当。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和理性批判。
(一)开拓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必须要培养勇攀高峰、探索未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具备超前的意识,善于洞察和判断,要敢于探索未知之路;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克服困难的意识,要不畏艰难,费心钻研。创新一定是攻克别人没有攻克的问题,不断超越前人,这就意味着创新的过程是充满荆棘的。
(二)求真务实的态度
科学精神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求真与求实是核心,求真是科学的目标,求实则是贯穿求真过程所需要坚守的原则。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探索态度,才有可能获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真理[5]。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行为,坚守道德准则和诚信意识。当前,大学生学术不正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屡见不鲜,这都反映出大学生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有违科学精神的初衷。
(三)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没有一项科学活动是可以独自完成的。尤其是目前的科研现状,不管是自然科学类研究抑或是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大多是以团队和课题组的形式开展的。个人的奋斗必不可少,但个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更需要团队互补互助,各尽其能。要引导学生克服个人主义的倾向,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效结合起来,运用团队意识,推动科研进步和个人发展。
(四)理性批判的思维
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怀疑、理性的批判、不懈的探索,才有科学的建树[6]。理性批判精神就是不迷信和盲从权威、书本和教条,要敢于冲破旧的观念和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固定模式下,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科技社会深度融合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要求大学生具备不屈服权威、敢于怀疑、理性思考和科学批判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培育科学精神的价值意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自身教育模式的弊端导致过于注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孕育阵地更应该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以及增强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价值。
(一)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要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敦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情操风貌,塑造真善美的人格,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明辨是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活动就是攻坚克难的过程,要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敦促大学生高效学习和致力科研的必备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素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新形势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
科学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同向发展。失去了科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带来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有效载体,变得空洞和乏味,成为流于表面的说教。反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着重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就能将科学精神中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康积极的价值观统一起来,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的实证精神,主要以经验和思辨为主,有了科学精神的加持培育就能贯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最终形成科学的学术理论成果,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贯穿科学精神[7]。
(三)增强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
大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而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最终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科技创新水平。当前我国面临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的难题和关键领域突破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缺少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科技创新越发重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来突破原始创新的瓶颈,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的建设。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备军,国家未来发展的引领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能够提升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进而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培育科学精神的实现路径
在这个创新至关重要的时代,弘扬科学精神至关重要。国家正在奋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大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育好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认知涵养、理论教育、实践深化和文化浸润等方面来系统推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实效。
(一)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引领效应的育人团队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大学生要培育科学精神,关键是要有具备科学精神的教师,有了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大学生才能耳濡目染地体会到科学精神的魅力。首先,从教育者的理念认知上来说,教育者自身要加强对科学精神的认同,要意识到科学精神不只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加持的精神,也是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并且强化自身履职意识,认识到传播科学精神不应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全体教师都责无旁贷。其次,从教育者的教学技能上来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应创新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研讨式和探索式教学,以大学生为中心,提升他们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以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由具备良好科学精神素质的教师来带领大学生进行专业的科研训练,亲身感受科研氛围,让科学精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
(二)理论教育——推动培育工作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要积极推动科学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方面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进行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五门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组成,在理论教育时,要结合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自身独特性进行“量体裁衣”教育,找准课程特点去激发大学生的求真和探索意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反思感悟以及民主批判的能力。如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其内容与科技史以及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厚联系,已经包含或涉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命题[8],教育者可以借助科技史的案例,说明科学技术史是生动的认识论史和方法论史,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前因脉络,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课程进行理论教育,推进课程思政。专业课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挖掘学科内在的道德价值和教育资源,将科学精神教育纳入其中。各专业课教师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和因素,如自然学科中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和关怀,包括各专业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策略等,都能引导学生加强科学精神教育。
(三)实践深化——促进理性认知与实践养成的良性循环
实践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将理论认识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强化,才能检验和巩固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因此,教育者除了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之外,还应让大学生在自身实践中培育科学精神,借此提升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获得进步与成长。第一,可以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申请科研课题,承担科研任务。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其科研指导,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进行科研活动的艰辛与成果,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获得的成果才更让人觉得珍贵和有价值,还能让大学生积累科研经验,奠定好科研基础,为将来给国家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第二,可以安排大学生多参加学术报告会议和科研主题讲座。通过邀请专家的方式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科学精神的魅力,借此提升自己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素养。第三,可以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丰富社会实践。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必须关注到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领悟,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地宣传、志愿活动和军事训练、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文化浸润——营造具有亲和力的校园培育氛围
环境在育人过程中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养成效果,建设好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素养,因此要推动培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让科学精神生动具体、有吸引力。首先,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可以在学校的景观、建筑方面融入科学精神的要素,如雕塑、展板、宣传专栏等,还可以开放科技展览馆、科技成果展等,陶冶大学生的科学情操。其次,可以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科学精神文化,在校报校刊的传统宣传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科普栏目、学校官网门户进行宣传,还有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也能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方面的宣传。最后,还可以经常性举办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成果竞赛和科学精神主题征文等,通过有奖竞赛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素养,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科学精神的培育目的。
四、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和重要目标,也是国家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精神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科学行为和科学行动,也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缺乏与我国高校常规应试教育的模式有很大关系,由于高校长期以来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加上教育方法守旧,忽视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育[9],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贯彻科学精神,完善科学精神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