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流域泸州段水环境风险现状及防控对策
2023-02-10泸州长江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梁安兵魏先全邱旭勇
泸州长江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梁安兵,魏先全,邱旭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保护目标[1]。近年来,针对长江流域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杨小林等人通过构建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无残差因素完全分解模型,对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风险控制技术进步对流域事故发生频数增加具有显著遏制作用[2];周颖以长江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长江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了长江流域各类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对策[3];曹兴对长江流域甘肃段环境风险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流域应急管理对策建议[4]。总体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江流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有了较大进步,但面对长江流域(泸州段)水系复杂,风险源企业点多、面广的现实状况,流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风险防控压力较大,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仍有诸多挑战。作为全市400 余万人民群众的母亲河,保护好长江流域(泸州段)的生态环境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至关重要,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流域水环境风险防范水平,确保流域水质安全迫在眉睫。
一、长江流域(泸州段)水环境风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固定源环境风险突出
长江干流由宜宾市江安县经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处进入泸州,由西向东流经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五区县,在合江县符阳村九层岩出口流入重庆市江津区,全长136 公里,境内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汇合,支流众多,水系复杂,下游出川即是特大城市重庆。由于受早期产业规划、生产生活用水、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沿长江石化、化工、医药、印染、危险化学品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众多,污染物复杂。长江流域(泸州段)范围内的重点环境风险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流域,多达80 余家,主要涉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码头、垃圾填埋场等,部分企业集中在龙马潭区、纳溪区、合江县等区域,污染物涉及有毒有害气体、重金属、石油类、危险化学品以及生产生活废水中的COD、BOD5 和氨氮等,主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为企业的风险物质泄漏、废水外排,垃圾填埋场溃坝致使渗滤液泄漏等,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长江水体,造成跨省界污染,势必会对下游重庆市构成重大威胁。
(二)移动源环境风险压力巨大
泸州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水上运输活动频繁,运载量大,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跨江(河)大桥、沿江公路多、里程长,在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提升的同时,叠加性、累积性和潜在性的环境风险隐患增加,包括船舶溢油风险、交通运输事故导致危化品和危险废物泄漏风险等,使长江沿线水环境风险防范难度加大。部分长江、沱江跨江大桥及沿江公路等缺乏交通事故下污染物导流、收集措施,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污染物极易进入河流,处置难度大,势必对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出川断面水质造成影响。
(三)输入性环境安全风险突出
泸州处于长江、沱江、赤水河交汇处,长江(泸州段)上游即是川南重要城市宜宾市,沱江(泸州段)上游为自贡市和内江市,赤水河紧邻贵州遵义、毕节,区域位置十分敏感,加之近年来毗邻地区工业增长迅猛,致使流域输入性环境风险加大。例如,2018年“2.19”长江油污事件、2020年雅安市弘利展化工有限公司原料桶因洪灾进去青衣江事件和2021年“2.19”泸州沱江入境断面三氯甲烷自动监测数据异常事件等均为流域输入性事件, 一旦上游污染物泄漏进入河流,势必会对长江流域(泸州段)水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处置不及时,极有可能进入下游重庆市,造成跨省界污染。
(四)流域环境风险预警能力不足
流域水质预警是水质监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可为流域水污染处理提供充足的时间和信息,有效削减水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5]。目前,泸州已建立了各级水质自动监测站30 余个,布设了110 余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初步建立全域水质监测“水上天网”。此外,在长江干流布设了一套油污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激光遥感技术对长江干流香驴石码头断面进行自动实时监控。但长江流域(泸州段)石化项目、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等环境风险源数量多,且分布有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水环境风险受体,现有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覆盖范围仍有不足,尤其对各类污染物的监测覆盖不全,油污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布点较少,流域风险预警能力薄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流域风险防控工作需要。
(五)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泸州环境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当前环境应急管理在队伍建设、应急监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协调联动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进行,泸州不断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县相继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但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区县从事环境应急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足、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难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污染事故;另一方面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薄弱,区县环境监测存在混岗混编、人才短缺、监测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受资金和技术的影响,配备的应急仪器大部分为便携式小型监测仪器,且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现场监测不能满足各种环境基体多种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和分析需要,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难以快速全面提供污染动态数据,并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近年来,泸州加快推进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规划布局,根据全市环境风险源分布特点,以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泸州分库)为基础,先后在合江、叙永建成相对规范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有工程抢险类、生活保障类、救助救援类三大类80 余种环境应急物资,总价值1200 余万元。但物资库布点较少,全域辐射能力有限,物资库管理上还有不足,制度、运行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泸州在流域联防联控方面不断加强与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毗邻地区沟通协调,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但在协调联动方面,跨部门、跨区域应急协调联动仍然不够,跨流域重点风险源企业信息共享和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处置、协同指挥等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二、长江流域(泸州段)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对策
(一)加强源头预防
在产业端,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目的,优化产业布局,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准入,推进重化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6]。持续推进低风险企业入驻工业园区,逐步淘汰污染重、风险高企业[4]。企业生产端,完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实现科技化、清洁化生产。同时,扎实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督促企业制定(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应急“一企一单一案”(一企:重点风险企业;一单:风险单元、风险物质清单;一案: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方案),持续稳定运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严格落实污染防控措施,加强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企业环境应急应对能力。风险物质运输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储存、装卸、运输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完善重要运输道路和桥梁的导流槽、应急池等风险防控设施。对运输人员施行培训后持证上岗,选择专用运输路线,尽量避免穿行居住区、人员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域,运输过程施行全程监控,实时掌握运输车辆情况,以对突发情况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以实现监测预警系统智能化、监测指标全覆盖为目标,在现有监测预警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线防控、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化,暴雨、大风、冰雹、浓雾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交通事故和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从而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针对极端天气、地震、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突发状况,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时段提前布局,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强化油污监测设备布点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制度,一旦发生极端情况,对可能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情况及时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应对准备。同时,加强科技支撑,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对监测技术瓶颈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深化监测技术问题及成因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配齐配强环境监测设备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监测预警科技化、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三)加强协调联动
加强与气象、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健全完善部门间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推动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长效联动,切实加强危化品和危险废物产生、储存、转运、处置等各环节的环境安全管理,提升协同应对能力。健全完善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毗邻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共同防范、信息互通、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的应急指挥体系,落实联合会商、联合执法、联合排查、联合应对等联动措施,探索建立流域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平台,强化对跨界流域重点风险源的监控,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应急指挥等,切实提高跨流域、跨区域协调联动能力水平。
(四)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从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监测、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等方面,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现有机构队伍基础上,完善应急机构队伍机制体制,明确应急管理人员,落实应急职能职责,进一步发展壮大环境应急队伍。根据环境风险特点,在现有物资库基础上,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布点建设,有针对性配足配齐环境应急物资,并加强物资管理和维护,提升环境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健全完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保障体制和稳定的运行经费投入机制,从应急监测站网、应急监测先进仪器设备配置、自动监测站及应急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部署和强化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手段运用和溢油监测设备、多参数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监测设备配置,开展风险源定期巡检,夯实长江流域环境日常应急监测能力支撑,提升长江流域环境监测水平,提高流域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创新培训方式,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等方式,开展环境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市、县、企业等各级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战能力。
同时,积极推广“南阳实践”,用好重点流域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充分利用现有河库、闸坝、湿地、坑塘等设施,针对主要环境风险物质,设置有针对性的演练场景,开展长江流域环境应急实战演练,通过以演带训、以训带练、演训结合的方式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提升环境应急能力。
三、结语
目前,泸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节点城市,长江流域(泸州段)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健全完善长江流域(泸州段)环境风险防控体系至关重要,对确保长江出川水质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在通过分析长江流域(泸州段)来自固定源、移动源、输入性水环境风险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境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为不断健全完善长江流域(泸州段)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