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

2023-02-09陈蝶欣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王 鹏 陈蝶欣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全面部署,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重要任务,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

本文试图从五大关键特征这一分析框架出发,探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价值、逻辑机理及路径优化,以进一步丰富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

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概念,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和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法,现代化产业体系包含五大关键特征,分别是实体支撑、绿智融合、体系完整、创新先进、安全稳定,这五大关键特征相关关联、相互影响,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拓展为“实体支撑—绿智融合—体系完整—创新先进—安全稳定”这五大特征。

第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从全球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以物质技术支撑的产业体系才能避免断链的风险,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支撑、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才能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各产业有序衔接、高效畅通[1]。

第二,绿智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利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智能化转型再造技术路径,发挥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作用,体现了创新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数据化、透明化和智能化,及时识别并有效解决价值需求[2],推动制造企业绿智融合发展,更好赋能现代化体系的建设。

第三,体系完整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产业体系的完整在宏观上体现了产业门类齐全与产业配套完善的程度,能够增强经济韧性,提高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3];在微观上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完整的、存在“断链”等问题的产业链抵抗能力较弱,表现为容易受到内外部冲击扰动,而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更强的抵抗风险能力,表现为受到内外部冲击扰动后恢复速度快,产业链恢复能力较强[4]。

第四,创新先进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源泉,要坚持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先进是参与全球国际分工与掌握国际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关键,要求产业体系不仅要掌握技术创新的主动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应顺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兴趋势,力求引领科技与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由创新活动将不同参与主体连接起来的链条是创新链,能够通过重塑产业链分工与合作实现增值效应[5],在提升产业体系稳定可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构筑竞争优势。

第五,安全稳定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前提,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安全稳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但要求原材料、核心技术与关键基础设备等安全可控,不依赖于其他国家、避免受到外部的制裁和打压,同时要求具备有效防控外界风险和面临冲击后及时恢复的能力。产业体系的安全稳定体现了有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实现有力保障,特别是在重点产业领域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或服务[6]。

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价值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增强国家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引领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通过坚持统筹进口与出口、平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时代契机,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来重组全球要素资源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附加值,重塑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7]。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放发展中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过去外循环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体系对西方国家依赖程度较高,由于没有高度重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关键技术而陷入技术封锁的困局。

(二)增强国家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韧性

首先,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拓展,只有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增强国家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推动高质量供给与需求有效统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供给从依赖要素驱动、资源规模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从而提高社会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适配性,不断深化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三)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从国内大循环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提高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以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通过扩大内需、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大循环,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促进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使得中国在更多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主地位。最后,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逐步增强,从全球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三、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机理

只有深刻领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机理,才能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实现建设制造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理论逻辑: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从主体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内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内涵要义。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突出四化的“并联式”同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历史经验[8]。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没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动力机制上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依靠全体人民共同推动发展的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

从目标导向上看,高质量发展是产业体系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价值追求。与传统产业体系更多的表现为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结构转变有所不同,现代化产业体系更突出的特点是追求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力求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各方面的质量水平;在中观层面,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产业;在宏观层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上体现出更为高效的生产效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实践逻辑: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优势

具备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政府对顶层规划的高执行能力有利于创新资源的快速统一调配。建立创新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市场调配资源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力支撑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强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旨在提升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组织政府、高校与企业等有深度的参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合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具备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全产业链的特点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具有全球产业链最完备、工业门类最齐全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这也是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必然要求。

具备发展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倍增的正反馈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规模加速增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广泛且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网络,大力发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效应;另一方面是数字技术应用从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拓展,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智能化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三)现实逻辑:审视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产业体系根基不牢与实体支撑之间的矛盾。作为实体经济大国,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并不牢固,主要表现在:第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32.06%回落至2022年的27.7%。第二,实体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苗头。不仅在宏观上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导致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而且在微观上企业呈现出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越来越多实体企业脱离主营业务,依靠大量的金融资产投资,造成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高端产业控制力不足与绿智融合之间的矛盾。第一,在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3.5万亿元,占到全球比重约30%,但是相比于世界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这与我国推动产业体系高端化发展的目标存在矛盾。第二,近年来,我国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但是制造业尚未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这与我国推动产业体系绿色化发展的目标存在矛盾。第三,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土地供给趋于紧张等,制造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传统优势有所减弱。

要素市场化程度低与产业体系完整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政策体系,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解决产业链外迁、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缓慢、供应链不流畅等问题。但仍存在一些实践困境。一方面,信息流通存在壁垒,企业自由进出存在障碍导致运行成本较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存在障碍。另一方面,要素市场化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参与范围有限,这些问题阻碍了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能力,阻碍了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不利于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基础能力不足与创新引领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虽然增加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前期较高的研发投入成本,不愿意通过自主创新改造目前的制造技术[9],导致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产业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以来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础能力薄弱形成了产业体系的发展困局,我国在关键技术和材料领域短期内无法完全自主可控,而在相关领域实现创新引领仍是任重道远。

产业发展存在科技风险与安全稳定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依托规模化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优势进入全球化产业体系,但由于路径依赖与西方国家施压等原因,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等严重依赖国外进口,造成国内产业短板存在海外供应风险。这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遭受较大的挑战,对提高工业整体素质、保持工业生态活性造成了严重困扰,进一步可能对中国产业体系的安全造成冲击,危及产业体系各环节的稳定。

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优化

(一)夯实产业支撑体系,防止脱实向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是防止脱实向虚的关键举措。一是做强做大地方传统支柱企业,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和培育现有产业链龙头企业与有潜质的企业,并将要素资源进行有效衔接,以局部带动整体、以强链带动弱链。二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

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着力明确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式路径,着力破解我国产业结构偏重、偏传统的问题。一是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顶层设计,通过税收优化、专项补贴等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开放工业发展空间。二是聚焦前沿领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推动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推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数字技术产业与绿色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防止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推进制造业与农业、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转型。此外,产业融合发展不单指国内产业之间的融合,还包括国内外的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与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二)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加速数智融合

发挥体制优势,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要提高产业基础高端化的创新效率,关键在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自主权。第一,瞄准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数智融合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进数智融合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以解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产业体系安全。第二,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和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大技术攻关机制,加快补齐工业智能调控等领域的技术短板。第三,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切实促进企业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引导下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数智融合。

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潜力,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赋能,为产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关键支撑和创新动能。一是要加快建设综合性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在产业体系中的覆盖水平,同时推进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为产业智能化发展赋能。二是政府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源的扶持力度,强化数字技术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进在全国各个市、县和重点园区的覆盖,加快三大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构造,不仅能够促进实体经济提质降本增效,还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一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入实体经济,加强产业数字化融合创新,打造数字化产业链,以产业的真实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以创新成果引导产业基础向高端化升级。二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坚持独立完整

制定并落实有效的产业政策。基于产业独立完整和经济韧性的考虑,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支持、管理、发展、人才等政策,改善产业的基础环境,明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和目标,并协调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市场的运行,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

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提高要素的市场化水平,有助于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一方面,打破隐性地区壁垒,消除市场分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畅通有序流动,如,建立健全统一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另一方面,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强化反垄断机制,持续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为市场主体开展公平竞争提供基础保障。

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一方面,实现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与关键基础设备的自主可控,是保障产业体系独立完整的前提。因此,需要以基础原材料与工艺等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另一方面, 促进有效的产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形成从技术开发到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四)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创新先进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第一,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枢纽是科技强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常见做法,如打造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第二,积极开展科技外交,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招商方案,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同时着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深入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建立重点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规制,逐步加大企业对全球产业体系的创新影响力和控制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一是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比如与创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及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产业自主创新研究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加快完善相关科研人才的管理体制,利用多渠道吸引基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五)提升产业链韧性,保证安全稳定

强化产业链风险预警监测。一方面,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活动监管,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及时处置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制造企业的风险协同处置能力,加快实施惠企稳企政策,最大程度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以安全稳定为发展宗旨,构建多层次产业链供应链管理体系,需要以国家为中心、以地方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管理体系。不仅要针对不同层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提升产业链韧性,而且要提升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管理能力和鼓励以市场手段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服务平台与组织的构建。

坚持开放包容,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高质量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更高层次的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现实需求。一方面,积极抓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大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加快构建以合作创新、安全高效、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国际化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平台建设,促进多边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依托自贸区与自贸港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等。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产业链春之奏鸣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