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2023-02-09周建新吴美英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质量思想

周建新 吴美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表明国家对文化建设所蕴含的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国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问题缘起与文献回顾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文化产业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然而文化产业经济与一般的产业经济不同,文化产业兼具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文化实践具有自身特殊的逻辑,文化消费受到文化资本制约,故相较一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性需要基于文化的视角观照产业的发展,基于产业发展的实践反哺文化的创新。作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引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1]。就学界研究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习近平思想的理论解读,二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念贡献和时代价值的阐释。在理论解读上,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清晰的生成逻辑、鲜明的特征、深刻的辩证逻辑和丰富的哲学意蕴。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脉、以党的百年文化建设探索为实践基础的[2],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主体性与多样性、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及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的鲜明特征[3],而“体”与“用”、“古”与“今”、“本”与“新”、“根”与“魂”、“党”与“群”、“时”与“势”的联结统一即是其所蕴含辩证逻辑的集中体现[4]。

在价值阐释上,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战略性的思想体系,对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5],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包含文化问题域、文化主义论、方法论、知识论以及功能论等系统化的新时代文化理论”[6],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引领价值,具体体现在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选择的理论指导[7]、对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指向[8]、对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指引[9]、对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南[10]、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11]。已有研究,无论从中国传统哲学体与用之辩,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溯源,均充分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关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本身,通过对“是什么”“为什么”的解构,回答“怎么办”这一政策性的问题。向晓梅等认为,保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综合推进+分类施策”的系统性政策[12]。张振鹏以“价值取向—行动方向—发力靶向—目标导向”为分析框架,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系列方针策略[13]。杨君武、陈少通在对“走进东盟”个案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14]。第二,从实证角度深入分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吴芳梅、郑建锋主要分解金融结构演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及效果[15];周建新、谭富强主要探讨大数据赋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16]。张红凤等主要解构文化产业地区差距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及考察其形成机理[17]。第三,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研究集中在以下方向:一是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余宇新、李煜鑫主要探讨区块链技术促进作用机制,认为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变革性战略价值[18]。江小涓认为数字技术通过赋能消费者、创意者、生产者、社交行为、文化传播等来提升文化产业的效率。二是探讨数字文化产业协同问题。赵倩主要考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问题,并对提高协调水平提出相关应对措施[19]。此外,还有大量的文献主要针对区域、某一文化类别等做个案研究。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专题研究较少。笔者试图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并针对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路径选择。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体用贯通,以中国哲学思想智慧观照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境。”[2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先后提出“九个坚持”“两个结合”“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观点,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这一观点背后的逻辑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其理论逻辑进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宏观视角:文化自信与习近平文化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2]。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文化事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自信要求文化有自身独立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3]。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其对文化自信和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的深入理解上,体现在文化建设使命任务的落地上,体现在文化创新与文化的影响力上。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现实,为中国文化事业建设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宏观视角下,作为系统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主要体现在思想路线上的引领。循大道,至万里。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须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之大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扩大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方能行至万里。

(二)中观维度:文化强国与新时代文化战略部署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首要任务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思想引领、人才支撑、精神驱动和资源供给,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即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文化强国建设是国家一项系统工程。“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提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十四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支撑我国持续向前迈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4]其战略部署囊括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等理论层面。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微观角度:文化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路径选择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态不同,其不仅拥有经济属性,还有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强调文化产业由原来的“量”转为“质”的发展,意味着文化产业将不再依靠扩大要素投入,抛弃不可持续发展的旧动能,注重对可持续发展新动能的使用,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即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具备以下四大方面,即经济增长动力和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最优合理化和良好的区域布局、产品优质服务能力、更优势的经济地位和增长社会收益[25]。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企业立足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究,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21351亿元[26]增长到2021年的52385亿元[27],年增加率为11.87%。202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营业收入达165502亿元[28]。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平稳,文化产业资产总量、利润总额、投资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元,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加,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同期增长6.7%,文化产业利润部分效益指标有所好转,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70亿元,同比上升2.8%[29]。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获得一定的成绩,但离发展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仍需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30]。这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为国者,以民为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1]。“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新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变,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文化产业正是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立足人民,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参与度,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此为引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丰富多样,必须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支撑。这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更加迫切地需要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幸福至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确保文化产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坚持守正创新发展路径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调研时强调,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一定要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32]。“守正”是指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立场,保持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和社会效益,彰显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创新”要求积极融合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守正”的目的是要保护文化的根基和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则为了适应新需求和迎接新挑战。守正创新既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文化产业面对当下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阈下,坚持文化产业的守正创新,首先要为文化产业的守正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创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政策层面看,则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在激活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同时,亦为目前深陷“文化价值悖论”困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确保彰显主流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的主流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进一步强化对文化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文化资源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流通,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其次,以科技为支撑手段,推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创新,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特别是主流文化产品,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主流文化产品要在竞争中取胜,仅靠国家政策优惠是不够的,主流文化产品须与时俱进,强化文化产品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科技的加持下重新焕发新的光芒。再次,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凝聚民族复兴这一强大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在复杂国际政治文化形势下,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营造国际良好舆论环境的迫切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提高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文化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坚持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33]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文化科技融合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化数字化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策略,对占领国际文化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赋能,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文化线上线下融合步伐,推动文化产业更新与提质增效。

首先,加速传统文化产业深度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数字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符合人民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内容支撑;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和推广渠道,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市场支撑。其次,加强文化数字化的创新驱动,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管理支撑。再次,优化文化产业链布局,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其一,优化文化产业链的结构,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其二,优化文化产业链的功能,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化、创新化和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平台;其三,优化文化产业链的协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协作化、共享化和协同化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合作价值的文化产业联盟和文化产业基地;其四,围绕文化产业链部署文化创新链、围绕文化创新链布局文化产业链,推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的合理聚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创新生态圈。最后,加强文化数字化的监管保障,维护文化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制定和完善文化数字化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行业规则等,保护文化数字化的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加强文化数字化的质量监督、市场监管、社会评价等,保障文化数字化的品牌形象、市场秩序、社会效益等,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四)坚持传统文化“双创”与非遗“活化”的发展路径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绚烂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精神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成就。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4]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是文化自信的最深层次的底蕴,是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中不可无视、不可丢弃的重要部分。基于这一逻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工作中更是重中之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35],即要求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方式,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和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不仅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不仅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还具有文化资源价值,具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从内容上看,传统文化的“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两者均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资源,需要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新利用。从途径上看,传统文化的“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需要运用科技、文创、旅游、教育等多种手段,尤其是科技的手段。目前,传统文化发展深陷碎片化、单一化、断层化的困境,利用数字化发展的优势,在技术的加持下,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互嵌发展,打造多维沉浸式赓续体验[3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上,运用数字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路径。当前虚实融合、多模态智能感知、数字交互技术等手段更是能突破空间限制,例如通过AI交互服务、VR沉浸体验等技术应用,能让人们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式体验更能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高质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思想与“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