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研究
——基于慈溪市创新实践考察*

2023-02-09张超民冯晓霞

图书馆 2023年12期
关键词:慈溪市空间建设

张超民 冯晓霞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浙江宁波 31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1]。如今,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文化的发展质量关乎中国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慈溪市作为中国百强县的先锋县级市,以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为基点打造的区域内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仅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文化的发展受多方面要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乡村文化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弱化问题。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发生、发展、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地缘关系的文化活动、精神生活的空间和场域[2]。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来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在公共空间中形成文化的场域聚合力,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再发展。“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社会学和政治学著作中,主要是指城市的公共设施及公共场合的公共活动等,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类型[3],对于乡村的发展极为重要。随着农村自治运动以及基层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乡村建设虽日益完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乡村建设的范本,但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却较为滞后,并且这一问题已逐渐影响到乡村的高质量建设。基于此,学界开始探索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围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就是乡村居民可以自由进入并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文化生活的场所[4],亦指人们能够参与其中享受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乡村文化的“展览馆”;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乡村空心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功用的萎缩、下降,使得公共文化活动匮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致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化转向[5];还有学者提出当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须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以及品牌塑造等角度介入,形成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6]。

综合而言,目前学界对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乡村文化空间领域兼具理论与实践研究,但也存在需优化之处。一方面是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大多为总体性概述,少见具体而微的分析;另一方面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提出促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较少从微观层面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因此,文章以慈溪市为研究对象,探索慈溪市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从中总结出相关经验或教训,以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建,以文化带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2 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状

浙江省慈溪市位处中国东部,毗邻上海,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 521.58 亿元,常住人口为186.5 万人,区域面积为1 361 平方千米,并且在2022年被评为Ⅱ型大城市,是入选的四个县级市之一。虽然慈溪市在经济上已实现高速发展,但文化建设上的滞后使当地发展呈现出“短板”效应。为改变这一现状,慈溪市结合浙江省“十五分钟文化圈”建设的契机,逐步推进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乡村文化空间的打造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成为慈溪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其核心便是通过文化服务来推动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

2.1 资源重组,优势品牌反哺乡村文化精神

慈溪市以“慈”为名,汉代孝子董黯“汲水奉母”的故事在慈溪世代相传,当地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慈孝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慈孝文化更是成为慈溪城市的文化品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慈溪文化精神的黏合剂。2022年,在浙江省《关于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7],慈溪市以“慈文化”为核心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在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慈文化中“慈孝、慈善、慈爱”的内涵来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精神,建设浙江典范文明城市[8]。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以资金、人力、设备等相关要素组成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慈溪市结合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将零散资源进行再整合,使之成为推进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其一是整合地域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品牌。慈溪市长久以来形成的瓷器文化、宁波帮文化、乐器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均发源于“慈文化”,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创新,其不仅发扬了“慈文化”,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其二是整合文化服务,培育文化精神。慈溪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文化服务的保障,一方面将家风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要素凝聚成文化服务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文化标准来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形成增量提质的乡村文化建设总思路,使乡村居民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可近距离感受“慈文化”的内涵,并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的同时,逐渐接纳和认同“慈文化”,由此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精神。

2.2 政企合作,空间基点搭建乡村文化网络

2022年,宁波市发布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实施意见》指出,一方面要使市、县、乡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另一方面要高标准建设城乡“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在此政策的指引下,慈溪市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网络建设,以期逆转长期以来因过于重视经济建设而导致的基层文化场所缺乏、功能单一、设施陈旧、利用率低等现状。然而,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难题,由此,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慈溪市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在这其中,慈溪市通过政企合作的形式,形成了多种文化服务模式[10]。其一是“政企一体化”的共建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机构提供文化资源,企业提供空间并负责管理与运行,通过拓展公共文化空间,使乡村居民能更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其二是“社会团体一体化”的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慈溪市稻读公社为主,通过主题演讲、文化领读等方式组织乡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并与农家书屋合作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活动,凝聚乡村文化精神;其三是“资本一体化”的联合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驻乡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改造空置旧厂房,创办民间博物馆、民间书屋、民间艺术馆等特色文化空间,积极拓展乡村文化场域。概言之,慈溪市通过与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精心建设了一批宁波文化空间IP,形成新时代乡村的文化基点,并且通过合理布局文化新空间,使零散的文化空间相互连接,逐渐形成文化网络。

2.3 辐射带动,文化组织提升乡村文化黏性

2022年慈溪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2 万,其中文化场馆的志愿者所占比例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全市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慈溪市形成以志愿者为主体,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据有关报道,2021年慈溪市有105 支特色文艺团队,1 500 余名团队成员,组织或参与举办了超过1 500 次文化文艺活动,约30万村社群众参与了相关活动。由此可见,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为代表的文化组织不仅能够以多样的形式来丰富慈溪市的文化活动,还能够极大激发出乡村文化的活力。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形式来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在满足乡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强化文化的辐射力,促进文化在乡村内的广泛传播,提升文化的纵向黏性。另一方面通过吸纳村民加入文化组织,使村民由文化的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的提供者,使其在提供文化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文化、体会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文化进行再传播,从而提升文化的横向黏性。简言之,慈溪市能在文化组织的推动下,以文化为媒介,发挥乡村文化的黏合效应,将乡村居民聚集起来,使零散的乡村变成紧密联系的整体,从而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3 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问题

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虽已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为基点的文化服务空间网络,这对于乡村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管理、资源、人员等要素的影响,其实际成效仍有待提升。笔者探索其根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3.1 建设主体的空心化

慈溪市于2022年开展了“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项目,其以政府为龙头在全市构建了多个文化空间,主要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虽然从短期来看其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种以政府主导的模式与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相偏离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群众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其不仅文化形式丰富,还充满活力。然而,慈溪市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推进过于注重政府机构的作用,使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被弱化为客体,造成文化建设主体冲突,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这种混乱效应传递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又会造成空间建设的无主体化,从而制约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推行的管制型科层文化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各级文化部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予以推行,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则完全由文化站(馆)来开展,对于群众的动员程度不高,致使基层文化建设与服务工作被片面地当作政府部门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居民文化认知出现偏差,乡村居民对于文化的认同感被弱化。文化源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乡村居民,但受城市化影响,乡村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这不仅造成了乡村人口锐减,还使乡村文化出现了断层,此时在部分乡村居民的眼中,乡村文化礼堂仅仅是休闲娱乐场所,而非文化交流场所,弱化了乡村居民的文化主体认知。由此可见,政府和乡村居民双方在文化建设主体错位的情况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虽以政府为主导,但仍未有真正的主体,虽然这种模式能在短期内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集聚文化资源,使其初具文化服务规模,但其长期发展会十分受限,同时也会抑制乡村文化活力,难以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效应。

3.2 文化精神的侵蚀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于塑造乡村文化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慈溪市以“慈孝”立城,数千年来的文化涵养使得“慈孝”文化已经深植于慈溪人民的血脉之中。但近年来随着文化商业化的推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遭受新时代文化的冲击,出现了“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文化是以娱乐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形态,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社交媒体等,以其便捷性、娱乐性和互动性深受人们喜爱,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泛娱乐文化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文化精神的侵蚀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还会对乡村文化精神的塑造产生阻碍。具体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是文化碎片化。泛娱乐文化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暂的娱乐享受,而忽视了深度思考和文化传承。人们更容易被琐碎的信息和娱乐内容所吸引,导致文化精神淡化。其二是文化多元性丧失。泛娱乐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大众文化趋同,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同质化的娱乐产品所替代。这种趋势导致了文化多元性的丧失,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缺乏认同感,文化精神也在逐步淡化。其三是消费主义的强化。泛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娱乐产品更加注重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对文化精神的培养。人们更多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非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这进一步削弱了文化的精神力量。

3.3 供给结构的失衡化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浙江省早在2013年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要开展“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慈溪市以此为依据深入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截至2023年当地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60 余家,并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乡村文化礼堂虽能够借助文化空间的优势来推动文化服务的基层化,但相较于城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等文化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文化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受乡村资源、交通、人员等要素的限制,慈溪市部分乡村文化礼堂仅向村民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并且部分村民受文化素养的限制,对此类文化形式全然不感兴趣。由此产生的乡村文化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使文化礼堂的作用几乎无法发挥,更难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实践上看,引发该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城乡文化资金投入存在差异,相较于资金雄厚的城区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因此难以像城区一样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或者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仅能利用有限的资金提供常规化的文化服务,与现代化的城区文化空间相比,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城乡文化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在城市化的影响下,乡村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失,乡村文化礼堂往往由村委会代为管理,与城区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相比,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且由于管理团队的非专业化,乡村文化礼堂往往被建设成图书阅览室,利用率极低,由此乡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不断被弱化;第三,城乡文化供给创新存在差异,受资源限制,乡村文化空间多是以文化礼堂为代表的传统型文化空间,其虽能提供文化休闲、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等服务,但与城区新型城市书房所提供的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文化服务等创新型服务相比仍存在差距,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服务也逐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4 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现路径

乡村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11]。慈溪市开展文化空间建设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提升乡村软实力,又能够展现乡村文化特色。经过多年的空间建设,慈溪市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为基点的网络化文化服务空间。然而,受限于乡村的资源、文化、技术等,慈溪市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仍存在不少可完善之处,对此,文章从以下三点出发,以期探索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优化路径。

4.1 展示活态乡土文化,实现主体归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冲淡和遗忘,在乡村居民的生活中日行渐远,乡村居民不仅难以近距离接触文化,更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传承文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核心功能在于提供一个空间使文化得以交流,其中文化展示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乡村居民能够在体验文化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地传承和发扬文化,由此可通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这一物理基点,将文化、居民、社会这三点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活力。首先,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建立乡土文化展示中心,以此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使乡村居民能够了解乡土文化,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培训等活动来收集、展示并解读乡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等,让人们在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的同时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其次,加强对乡土文化中传统活动和节庆的展示。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强对传统活动和节庆的组织和支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通过举办传统庙会、农民画展、民俗表演等活动,让居民参与乡土文化活动,以激发出乡村居民的主体动性能。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乡土文化,相关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广乡土文化,如建立乡土文化在线宣传平台,通过发布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乡土文化。同时,可以开发相关的手机应用,提供乡土文化的导览和体验功能,让人们能随时随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实现主体归位。展示活态乡土文化,实现主体归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通过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拉近文化与群众的距离,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激发其文化动能。

4.2 凝聚乡村文化精神,强化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宝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乡村振兴要重视乡村文化的社会涵养作用,通过文化助力乡村建设[12]。然而,在部分乡村建设过程中,经济虽然获得了高速发展,但是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使得人民群众不仅淡化了文化认同,也造成了乡村精神的疏离。从集体塑造理论来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可通过构建展示与弘扬文化的平台对乡村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并通过社会环境的集体化来影响个体的意识与行为。首先,要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环境的文化保护功能,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避免乡村文化的流失。利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使之成为新时代凝聚乡村文化精神的力量之源。其次,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可在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加大对乡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文化讲堂、文艺汇演、文化茶话会等活动,让乡村居民了解并尊重乡土文化及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强化其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最后,强化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与自觉性,任何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最终都将走向流失,更遑论乡村文化精神。政府要在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之初向村民强调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珍贵性,提升文化在村民心目中的价值。文化价值得到提升后,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便会增强,同时在相同文化的长期影响下,乡村居民亦能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将零散的乡村文化凝聚起来。

4.3 整合乡村公共资源,调整乡村文化供给结构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13]。虽然文化建设一直都是乡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但相较于快速发展的经济而言其又是弱势方面,常常面临着资源分散、供给不足、文化传承缺失等难题,难以发挥其作为公共产品的作用,因此,整合乡村公共资源、调整乡村文化供给结构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便是提供一个文化建设支点,将资源进行再整合,并通过多样的形式输出以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其一,加强规划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乡村公共资源整合规划,明确资源整合的目标,实现资源集体化。同时,加强对乡村公共资源的管理,根据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需要,合理配置集体资源,确保资源的均衡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二,传承乡土文化,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发挥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塑造文化意识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性传承,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链,赋予乡村文化以经济属性。其三,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强化合作交流。乡村文化的供给需要与时俱进,积极与外界优秀文化进行合作交流,这一方面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外界文化的有益方面,对本土文化进行改造,使其更契合时代发展。换言之,通过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优化文化供给结构,可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吸引力,不仅可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极大推动乡村振兴。

5 结语

慈溪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一直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慈溪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交流平台。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向市民提供了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更成为了凝聚乡村力量、促进社会融合发展的纽带。广大群众可以在公共文化空间内参与文化活动,分享文化体验与感悟,唤醒文化主体意识和主体动能。慈溪市在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展示活态乡土文化,使传统乡村文化能够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得以展现,拉近文化与群众的距离,进而实现主体归位;通过凝聚乡村文化精神,挖掘乡村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点、思想意识转换为乡村共识,借助文化来引导群众,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纽带,凝聚零散的乡村文化;通过整合乡村公共资源,调整乡村文化供给结构,为乡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笔者期待未来慈溪市的文化空间建设能够继续深化和拓展,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文化形式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独特文化。文章认为文化空间目前已然成为社区的中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涌现更多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服务,从而更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来稿时间:2023年7月)

猜你喜欢

慈溪市空间建设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浙江省慈溪市阳光实验学校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慈溪市桥头镇森林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古灵精怪的他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