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调查
——以吉林市为例
2023-02-09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分行,吉林吉林 132000)
一、地方金融组织概念与特点
(一)地方金融组织的概念
地方金融组织是在法律法规框架授权范围内依法设立的具有金融属性的地方性法人组织,其典型形式包括“7+4”类企业。2017年中央对融资担保等7类金融机构及局域性股权市场等4类场所的监管事权进行了总体上的划分,随后各地关于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法规大多在此框架内对地方金融监管对象进行了界定。
(二)地方金融组织的特点
地方金融组织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准入门槛较低,客户选择具有差异性,风险偏好不同,是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由于其经营效率高,资金使用灵活等特点,也使其更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支持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弥补了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空白。
1.市场反应迅速
目前,对于地方金融组织的定位主要是扎根本地经济,对本经济发展的研究更为透彻,通常也与本地各行业及实体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本地优势,获取第一手市场经济更加充分。因其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的受众有所差异,不同的发展模式要求其需要抓住市场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对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
2.经营效率高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地方金融组织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营目标,能够快速调动企业内部的资金资源。例如,小贷公司从贷款审批到贷款发放的整个流程,一般可在一周内完成。对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集中放款制度,小贷公司在进行相关手续的审核后,可以做到随时按需提款,充分满足中小企业临时性融资需求。
3.资金使用灵活
根据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金融机构对于贷款资金的投向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例如用于固定资产的贷款和申请的流动贷款是不得用于资本的补充的,但部分小微企业急需获取资本金以扩大规模,获得银行授信贷款存在困难,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地方金融组织具有一定灵活性,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特点调整相应的贷款条件,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这种灵活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获贷机会,以及更加灵活的获贷通道。
二、地方金融组织具有天然的普惠优势
(一)向企业发展直接提供资金
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可以为企业提供快速的资金支持,基于当地经济的情况及对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借款人情况,充分评估业务风险,及时作出决策,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及产业供应链条的完善,保理业务逐渐进入了各行业的产业链条,保理公司根据产业链不同位置所产生的资金需求,通过相应平台审核应收账款质量并进行审批,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尤其对于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形成“经销商+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等农业保理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资金运转。
(二)发挥融资保障激励作用
融资担保公司提高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意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的问题,提高资金需求企业违约的底线。小微企业受限于其发展规模,在申请贷款时往往面临着缺乏合格抵质押物的问题,农村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农村经营主体固定资产比较单一,多为农业器具、大棚以及各类养殖品等,商业银行等由于风险把控通过审批较为困难,此外,农村地区土地和地产进行抵押、变现的流动性和保值增值性有待商榷,也加大了其进行抵质押融资的难度。融资担保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和资金需求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为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也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加自身造血功能,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三)引导资金资源向企业流动
地区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的困境,而地方金融组织为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搭建了平台,引导资金资源向企业流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租赁公司兼具“融资”和“融物”的特点,企业通过定期支付租金交换相关设备的使用权,避免一次性大额出资,缓解企业初期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在支付租金时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所降低。企业通过租赁方式获取相应设备,既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境,又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化发展。
三、吉林市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一)吉林市地方金融组织基本情况
根据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组织统计数据,截止到2023年4月,吉林市地方金融组织共有78家,其中包括14家典当行,28家融资担保公司,33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商业保理公司及1家融资租赁公司。
(二)吉林市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案例
1.发挥主力军作用,融资担保机构减费支持实体经济回暖
吉林市CX融资担保公司,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减轻企业压力,特缓收吉林市四家医疗、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的保费收取,对两家医院、一家居家养老公司缓收2个月保费,对某药业有限公司缓收12个月保费。有效缓解实体经济资金压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发挥产品创新作用,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三农”生产经营
吉林市DT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订单”的模式,积极同某米业公司开展合作,以农户的土地承包订单为基点,以米业公司的产业背景为保障,既解决了农民种地的资金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米业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吉林市YG支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针对新型农业主体开创新举措,利用商业承兑汇票作为抵押为农户发放贷款,至今未产生一笔不良,风险防范效果显著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贷款提供有力支持。
小额贷款公司以服务小微企业为宗旨,主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贯彻以支持生产经营为主,解决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上的资金需求。2022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小微企业经营生存面临巨大考验,吉林市小贷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企业或个人通过展期、续贷、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等方式投身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在2022年疫情期间共计为89户企业做展期服务,降息11笔、缓息58笔、免息36笔,共计减免利息93.4万元,捐款捐物合计30余万元,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3.发挥政策作用,引导融资担保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降低融资担保机构特别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以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2021年3月吉林市金融办联合吉林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吉林市分局下发《关于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 共同助力企业发展的通知》,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为融资担保机构争取各类奖补资金,增强机构资金流动性,进一步提高融资担保能力。2022年申请为7户融资担保机构申请中央财政融资担保机构降费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2020-2022年度累计申请1.1亿元,连续三年居全省各市(州)之首。在疫情期间,吉林市鼓励各融资担保机构切实做好“加减法”,通过放大担保倍数、延长还款期限、减免担保费用等方式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为受疫情影响企业担保贷款3.4亿元,减免担保费、违约金100余万元,平均担保费率由2.2%压降至1.3%。
四、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一)完善内部业务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实体经济,资金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由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导致企业财务压力加大,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因此,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地方金融组织应该积极推行科技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引入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创新,优化内部流程和风险管理,减少业务复杂度,优化客户体验,提高金融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效率。
(二)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风险
在对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的过程中,地方金融组织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地方金融组织应该充分了解实体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加强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客户信用调查、信贷资料的审查,对风险事件进行预警和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地方金融组织应该将风险管理的标准和控制点纳入整个金融流程,从而减少风险和资本的损失。
(三)积极探索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性转型的挑战,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地方金融组织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开发出更加创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例如,可以开发绿色金融、智能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还可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四)密切与政府、银行、企业等各方合作
地方金融组织应该密切与政府、银行、企业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地方金融组织应该加强与政府部门、股东、监管机构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