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重新书写人类的历史
2023-02-09
斯万特·帕博(1955年4月20日— ),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著名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权威专家。
2000年被评为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13年获得格鲁伯遗传学奖;2019年获得威利生物医学科学奖;202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斯万特·帕博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创立者与领导者。他的母亲是从爱沙尼亚流亡到瑞典的化学家凯琳·帕博,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苏恩·伯格斯特龙,帕博从小跟着母亲长大。
帕博小时候就对考古学非常感兴趣,他的房间堆满了史前瑞典人制作的陶器碎片。在帕博长大的斯德哥尔摩郊区,周围有一片森林,小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到处奔跑,尽情玩乐。帕博和同学们经常在学校后面的森林里玩“石器时代”的游戏。13岁那年,帕博和母亲一起到埃及度假,第一次接触到了木乃伊,他对埃及、木乃伊和金字塔非常着迷,从那时候起,他萌生了研究木乃伊的想法。
因此,帕博上大学时,选择在人文学院学习科学史、埃及考古学、俄语等课程。但很快他就对这些课程失去了兴趣。两年后,帕博转学医学,之后又读了一个分子遗传学的博士学位。
帕博在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免疫学,在实验室里研究腺病毒,但他本人的兴趣却不在此。当时,DNA提取技术正兴起,帕博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偷偷研究古埃及的木乃伊,试图从中提取DNA样本。这个想法在当时非常超前,别说提取古人类DNA了,连提取古动物DNA都没有过。
1981年,帕博开始了“秘密”实验。他先买了一块动物肝脏,将其放在50℃的实验室烤箱里好几天,想以此模拟木乃伊的形成状态(腐臭的气味大到差点露馅,毕竟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证明有没有可能从木乃伊身上提取DNA。这次实验帕博成功了。
成功的喜悦让帕博打算在真的木乃伊上提取DNA。最初的木乃伊样本来自他的一位朋友——芬兰的埃及古物学者罗斯季斯拉夫·霍尔特尔,他是一家博物馆的馆长,该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些木乃伊。罗斯季斯拉夫虽然不让帕博对他的木乃伊开膛破肚,但允许帕博从一些木乃伊的断裂处取样。可惜的是,经过检验后,在这些粉得掉渣的样本里,除了一坨棕色的东西,啥也没有看到,沮丧的帕博只能扩大木乃伊样本的搜索范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收藏大量木乃伊的德国国家博物馆群,并从那里取得了样本。这一次帕博真的发现了木乃伊的DNA。
1984年,29岁的帕博发表了一篇在木乃伊身上成功提取DNA的论文。然而,这篇论文在学界没有激起任何水花,虽然帕博有些沮丧,但还是继续践行自己的想法。同年11月,当帕博想办法测序克隆出来的木乃伊DNA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报告他们从一匹斑驴的皮肤上提取了DNA并进行克隆,其结果发表在《自然》上。斑驴曾是一种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动物,于1883年灭绝。也就是说,在帕博尝试利用DNA克隆技术研究古代人类时,也有一群科学家在做类似的事情。与年轻的博士研究生帕博不同,该研究的负责人阿兰·威尔森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
直到1987年,帕博才有机会到威尔森的实验室继续做研究,因为那里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古代基因的地方。从此,帕博迎来了真正的职业生涯转折点,他的研究也走上了快车道。
1997年,帕博首次确定了第一个来自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序列。三年后,帕博首次绘出了尼安德特人的完整的基因组草图。这种高质量的史前人类基因组序列,能帮助重建人类的演化历史。
2010年,帕博还测序鉴定了在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的一截超过3万年的指骨,发现了又一种史前人类——丹尼索瓦人。他的后续研究显示,澳大利亚原住民、新几内亚和菲律宾人群里都有来自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他还发现,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传给我们的基因变异体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生理效应,因为它们会影响我们对疾病的易感性,如糖尿病、过敏、血栓和溃疡等。
今年67岁的帕博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者,他依然期待着去发现世上埋藏的、不为人知的古人类遗骨,每一块遗骨都可能成为一块人类历史的珍贵拼图。
帕博所开创的这个领域,将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理解,人类从何而来,又因何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