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论述类文言文

2023-02-09陈艳辉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朋党从师汉献帝

陈艳辉

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论述类文言文的考点有别于其他类型文言文主要是在分析综合这一部分。这一考点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因此,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行文思路成为解题的关键。具体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文体标志,明确阅读指向

识别文章体裁,判断其是不是论述性文言文,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题目上有“说”“论”“原”“辨”等标志的,一般就是论述性文言文。“论”一般是正面立论,阅读时重点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据。如苏洵的《六国论》正面论述六国灭亡“弊在赂秦”。“说”相对而言,形式灵活,但目的仍在说明一定的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阅读时重在理清行文思路。如韩愈的《师说》重在说明从师的重要性。而“原”的意思是推究本原,一般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等从理论上进行考察分析,理论性较强。如欧阳修的《原弊》推究“弊政”的根源在于统治者只知道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辨”是辨是非、证真伪,是一种驳论性质的文章,阅读时要明确批驳的对象或观点,分析辩驳的方法。如柳宗元《桐叶封弟辨》要批驳的是“天子无戏言”的谬论。考查较多的是“说”“论”等论述类文言文,如2022年浙江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全国乙卷《说苑·贵德》、2021年北京卷《论衡·非韩》、天津卷《魏武帝论》等。我们在阅读这类文言文时,要注意根据文体特征,准确把握阅读指向。

二、抓住中心论点,理解现实针对性

阅读论述类文言文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如荀子的《劝学》在开头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有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如《过秦论》在运用了大量事实进行论证后,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2022年浙江卷《颜太初杂文序》开篇即亮出中心论点“天下之不尚儒久矣”。又如2021年北京卷《论衡·非韩》的中心论点是“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也是在开头。找到中心论点是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

其次,论述类文言文一般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要思考作者论述的针对性,即作者是针对什么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展开论述的。阅读时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写作的背景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现实针对性。如韩愈的《师说》是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现象阐述教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苏洵的《六国论》是针对宋朝统治者以贿赂的方式对待西夏和契丹的现实,作者警醒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在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时往往会涉及作者观点与行文的针对性,只有整体把握,知人论世,才能做到分析准确。

三、分析论证方法,把握行文思路

论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的客观题中的分析理解题和主观题中的简答题会从论证的思路与论证的方法等角度设计问题。因此,我们要找出论据,分析论证过程,明确论证的思路,才能依据文意作出分析,判断相应的分析综合是否正确。议述类文言文多运用对比、比喻、类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如《师说》,首先强调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为什么要从师,以什么人为师的道理。再列举事实进行对比,批判士大夫不尊师重教。然后以孔子为例论述人必有师、有必从师。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嘉奖不拘时俗从师而问的李蟠。文中最为出彩之处是对比鲜明,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于其子与于其身,士大夫之族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从师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对现实中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选用孔子无常师的事例,增强了说服力。

又如2022年浙江卷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从古代君子立天下的目的发端,指出“为刑”“为赏”是“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接着抓住“不得已”展开深入的论证,以“圣人”对待刑赏的态度和做法,得出结论“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全篇行文如剥竹笋,层层深入,论述了刑赏与忠厚之至的关系。第16小题概括赏析题中A项“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这一选项涉及论证的方法和思路。

因此,我们在阅读论述类文言文时要整体梳理文意,分析其论证的思路与论证的方法。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客观题中的分析理解题和主观题中的简答题。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朋党论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B.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C.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D.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的“幸”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更相许”中的“幸”含义不同。

B.朋,是指为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集团、宗派。朋党过去完全是一个贬义词,但本文突破词义局限,辨析有不同的朋党,这对后代政治具有积极意义。

C.亲戚,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与现代汉语的“亲戚”含义不同。

D.天子,是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古代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3.下面對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分析比较君子与小人结为朋党有“同道”与“同利”的本质区别,而后以史例为证,说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产生的“治乱兴亡”的不同后果,逻辑严密。

B.作者认为正确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事关国家的兴盛衰亡。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党,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幸亏他知错能改,才挽救了国家。

C.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同时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显得气势非凡,雄辩有力。

D.文章不讳言朋党,思路清晰,主要论述了三层意思: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和小人之别,人君要辨别。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答:

(2)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答:

5.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朋党从师汉献帝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阅读
鲍贤伦
司马光论朋党
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老来学艺
闭月羞花
说曹操曹操到
胡贤华
曹操一碗面 搞定汉献帝
曹操一碗面 搞定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