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武的人物短评

2023-02-09韦海清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李陵班固气节

韦海清

文题呈现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写作对象和写作角度都非常明确的人物短评类写作。写作对象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的典型人物——苏武,写作角度是以班固的视角对苏武进行评价。班固在《苏武传》中,通过对苏武在匈奴展开的长期殊死斗争的描写,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塑造了一个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班固的价值评判是十分明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以班固的视角来写人物短评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熟悉有关苏武的历史故事,价值评判要准确;2.历史故事只是论述分析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学会简单概括历史故事,而且要能从不同角度剖析故事背后的人物精神,这是我们写作的重点;3.要学会概括人物的精神节操,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4.要注重从班固的角度去评议;5.要从历史人物引申到现实生活,既可从正面生发联想,也可从反面进行参比。

佳作一

苏武浩然之气,壮哉

◎傅培聪

我乃班固也。提及苏武,我常惊叹于他至死不渝之气节,犹孟子所言之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吾自愧不如,所以为人做事常思之以为诫,以他勉励自身。

苏武之浩然之气,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他守住了家国气节。苏武虽身陷于敌营壁垒之中,断绝了与朝廷的往来,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记祖国;昔日相约同仇之友悉数叛国降敌,父兄子弟亲属相继凋零,而他独自一人持节北海,牧羊盼归。假如苏武听从了卫律、李陵的话,假以时日必飞黄腾达,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何苦至此?这样的话,苏武便不再是苏武了。故此,苏武立身守节是为了家国,若失了此节,恐怕国将不国,家亦不家了。苏武以单薄之躯忍辱负重,宁死不屈以不负君恩国命,岂是为名利?是为了守住为人的道德底线与民族尊严,他的志向灿若寰宇之星河,亘古不息。

苏武的忠义,并非只呈现于己,也推至家、国、天下。苏武的至亲,都是宫廷内侍、皇帝属官,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事国,真可谓忠烈世家也。他的意志也感动了常惠、单于等人,于是得以留存性命而归还故里。他的忠义感天动地,所以汉朝举国人民都感恩思念他。他的守节之志、光明磊落之心,如煌煌大日,光耀青史。

苏武的气节,也别于他人。项王之壮烈,是死于一己之抱负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孤傲,则是因为他们狭隘,不见天下百姓苍生之所愿也。至于屈原的沉渊,则是他所目睹的世事过于黑暗凄凉而令人难以看见希望。苏武则不然,他所守的是民族之气节,他所关注的是汉之天子、汉之百姓、汉之使命、汉之未来。人固有一死,死国可乎?若苏武的死有益于国,他甘愿随时赴死;若苏武的薄命仍可效力于国,他甘愿持节守北海十九载。他的进退生死唯国矣,岂不壮哉?

苏武的气节,体现在他坚守为人之根本。世人有的成日“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尸位素食,纸醉金迷;有的则以加官晋爵、日进斗金为志向,奔忙于生计,操劳半生,而泯然众人。这些人失去了为人之本。《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苏武常怀本心,坚定而孤独地践行自己的道,四海之佞言谤辱俱不得加诸其身。苏武虽历经肉体上的折磨,其精神却是快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圣人之言也。为生计奔忙,这本无可厚非,但希望世人于劳苦奔忙之际,也不要让物欲逐渐蒙蔽了心智,迷失了本心。

儒家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者,是李陵之徒;而君子者,是苏武这样的人。“君子慎其独”,苏武在匈奴沉寂十九年,青丝落白雪,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国消得人憔悴,完成了自我、人生、生命的升华。苏武之浩然之气,壮哉!定光耀万世,载入史册。

【广西玉林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从“浩然之气”的角度切入理解苏武的爱国气节,解读到位,有理有据,纵横捭阖。作文文脉通畅,一气呵成,句式参差有序,表现出深厚的语言功力。文中将苏武的气节与项羽、伯夷、叔齐、屈原等进行比较辨析,展现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作文将苏武的浩然之气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以小见大,立意深远,见解独到深刻。

佳作二

苏武,真汉臣

◎顾铭琳

班固曰:“苏武,真汉臣也。”

苏武出使匈奴,却不幸遇张胜事发,但苏武不愿屈节辱命,先自刺以报国,后宁愿身膏草野,寧死不降,北海杖汉节牧羊,十九年须发尽白乃归汉,终不改其忠心,而愿肝脑涂地以事君报国,吾班固由此认为其乃真汉臣也!

苏武不改汉臣之心,真汉臣也。苏武出使匈奴,受张胜之事所累而留匈奴十九年。苏武丁年奉使,皓首乃归,归时楼台已非甲帐,而十九年初心不改,日夜不忘其汉使身份,可谓忠矣。纵使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富贵,他亦不为所动,而愿“身膏草野”以守汉节;纵使独自留在北海无人处牧羝,“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纵使李陵劝说“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他亦不改汉臣之心,而愿为汉朝肝脑涂地,杀身自效,可谓真汉臣也。

苏武不畏胁迫,忠诚如一。苏武虽家世显赫,但是终不及卫律。卫律背弃汉朝投降匈奴后,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他威逼利诱苏武,而苏武终不为所动。面对马畜弥山的富贵,苏武更愿意身膏草野以守汉节。面对饥饿的威胁,苏武宁愿选择啮雪,与旃毛共咽之以表明其志。面对流放北海牧羊的处置,苏武仍持汉节牧羊而望归汉。他对汉朝忠诚如此,与日月争光可矣。

苏武遭遇家庭变故,初心不改。家人屡遭不幸仍忠心耿耿,又有几人?苏武长兄自刎,其弟饮药而死,而皇上年岁已高,大臣无罪而夷灭者数十家。常人乍闻此,大抵便会立即投降匈奴而怨恨汉朝。不仅如此,苏武的母亲早已过世,妻子也早已改嫁,两个妹妹与三个孩子存亡不可知,可以说家庭已全无牵挂,苏武似乎更有理由投降匈奴。而与李陵相比,李陵的母亲被关押,因此李陵认为苏武不愿投降的心情是无法超过当时的自己的。李陵的话听起来入情入理,但其实李陵是有欲降之心,而苏武从未考虑过投降匈奴,李陵的不愿降之情再怎么浓烈,亦不过是为自己的投降找借口,而苏武始终忠于汉朝,即使蒙受斧钺汤镬,苏武亦乐之。他亦愿为国肝脑涂地、杀身自效。于苏武而言,他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般,纵使被君主赐死,他亦无所恨。苏武从未考虑过投降,又谈什么不欲降之心?因而最终李陵选择投降,苏武却能果断地拒绝李陵的建议,让他“愿勿复再言”。苏武忠诚如此,亦可留载史册矣。

苏武一生忠肝义胆,风雪孤忠,思汉怀乡,执节荣归,高风亮节,万古流传,真汉臣也。

【广西玉林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作者抓住苏武的“真”进行论述,切口小,立意深,见识广。苏武之“真”体现在对汉朝的坚守,体现为忠君报国之志。本文重点阐述了苏武在自身遭遇不幸及家人遭遇不幸时,仍能始终如一、忠心耿耿的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甘愿为国肝脑涂地之志。综合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展现了作者缜密的思维特点。语言文白夹杂,富有文采。

猜你喜欢

李陵班固气节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朔风又起
班固救马
悬梁刺股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竹外疏花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孝继父业的班固
班固智夺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