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前花街一条开满鲜花的老铁道
2023-02-08张月悦
张月悦
站前花街,一条在地图上搜索不到的街道,却突然在一夜之间火遍全武汉,仿佛被吹醒的花朵,在铁轨边尽情绽放。
“复古”“文艺”“网红”“多巴胺”等热词毫无征兆地堆砌在这条街道上,让它在享受赞美的同时,也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然而,当我们走进它,恍然发现这里不仅承载着武汉的旧时记忆,还生活着一群“接地气”的街坊四邻,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带“铁味”的车站前路
铁路之于武汉,是天堑变通途的城市动脉。作为拥有百年铁路史的湖北武汉,有着深厚的地名文脉,特别是如同星芒一般分布在铁路线上的大街小巷,不仅承载着旧时人们的悲欢离合,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铁路发展。
其中,武汉火车站的命名十分特别。大多数铁路火车站都是以城市加方位来命名,例如“南京南”“合肥南”等。武汉却沿用了传统的“武汉三镇”说法,分为“汉口站”“汉阳站”“武昌站”。这样的命名总让外地游客感到意外,但是纵览武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会发现其中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大老火车站中,“汉阳站”无疑是知名度最低的,甚至很多来武汉的人怀疑,到底有没有汉阳火车站?答案是肯定的,汉阳站始建于1956年,是京广线上的货运二等站。只是汉阳站载货不载客,便少了迎来送往的人气,多了几分埋头做事的沉闷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起来沉默寡言的汉阳站却连接了一条充满活力的闹市街道——站前花街。这并非它的本名,而是对其的美誉。它的官方名字叫“车站前路”,也就是“汉阳站前边的小路”的意思。
这条弯弯曲曲的街巷,不足300 米,一头是默默无言的汉阳站,另一头却是热闹的汉阳大道。
从汉阳大道进来,能清晰地看到站前花街上蜿蜒曲折的铁轨线。原来,这条街巷还曾是汉阳枕木防腐厂的专用货运铁路线的组成部分。
时间回溯到20 世纪50 年代,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要发展,先修路”,铁路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修建铁轨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就是枕木。彼时,建于1953 年的汉阳枕木防腐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枕木防腐工厂。它和汉阳火车站先后落成,一起历经风雨,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作出贡献。如今,在花街晒着太阳的沧桑老人,迎着清风,缓言道:“当时北方来的木材,就经过这条铁路,轰隆隆地运进厂里。火车就从家门前开过,蛮壮观的,大伙儿都从屋里头跑出来看。”
20 世纪末,随着老汉阳火车站的改制,铁轨停用,附近被改为铁路职工的住所,共有57 户居民。同时,因为旧铁轨的缘故,这一片区发展受到桎梏。直到2019 年,社区决定改造,最初的方案是按照旧城改造的惯例,拆除铁轨,将房屋整体翻新,但遭到了居民们的反对。社区请来专家,和居民一起讨论改造方案。
最终确定了以“铁路时光”为主题,用色彩还原那段难忘的日子。
镜头下的旖旎风光
改造后的花街,最初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是一帧又一帧“出片”的镜头:废弃的铁轨,色彩亮丽的街道,生机勃勃的绿植,温馨治愈的涂鸦墙……吸引人们去探寻。
在汉阳大道上,有一个蓝色的指示路牌“车站前路”,这就是花街的入口。沿着路牌向前,一条铺满石子的钢轨小路赫然在目,望不到尽头。左边的红色砖墙上装饰着各个时期的列车指示牌,带有厚重的年代感。
整个花街是一条以铁轨元素为依托、鲜花元素为主题的街道。铁轨元素在镜头中自带浪漫色彩,在视觉上从窄到宽一直延伸到远方,给人带来无尽的憧憬和想象,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带有向往、希望、诗和远方的含义。而鲜花元素更是镜头里的常客,让人欣赏与喜爱。花的美,是鲜艳,是纯真,是幸福,是对美好的追求与热爱。
行走其中,会发现上世纪的建筑鳞次栉比地分布在铁轨两侧,颇有“老汉阳”的韵味。它们有的添上了糖果色油漆的外衣,在爬山虎和藤蔓的环绕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沿着轨道的边线,密密匝匝地摆放着大小不一的花盆,里面种植着四季不同的花朵以及各种不知名的绿叶植物。春时,蔷薇吐蕊,芳香四溢;夏时,栀子花逢人低腰,沾染一身香气;秋时,菊花帘卷西风,疏篱別有清香;冬时,三角梅娇羞艳丽,宛如明媚骄阳。当然,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绣球花,颇有“一树绣球花满,盈盈握雪团酥”的独特风韵。
除了花,小动物也能打动人心。花丛里躲藏着的狸花小猫,眼睛像绿宝石,偷偷审视着游人;小狗大剌剌地在街道上撒着欢儿,温顺亲昵,是镜头里最讨喜的模特;清脆的鸟鸣环绕在枝丫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或许只有高清的长镜头才能捕捉到它们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花街精心改造的成果主要有两处。一是精致的涂鸦墙,有撑着雨伞的龙猫,有开往花海的播放器,有在墙上飞驰的火车,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清新文字,例如“我刚好路过,你恰好盛开”。二是具有特色的火车元素:旧时的车站,泛着斑驳印记的月台,带有时光记忆的火车站牌,仿旧红绿灯、信号杆等。这两处大概是上镜最好的地方,来往的游客川流不息,“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拍出的照片,自带复古滤镜,仿佛走进了上个世纪的老汉阳。人群中偶有穿着旗袍的女子,撑着黑色的油纸伞,坐在车站的月台上,眼神凄迷地望着前方,塑造出一种在等待远方恋人的感觉。
花街的终点接驳到京广铁路线上。此处有一扇紧锁的大铁门阻挡游人的去路,门上贴着告示牌“非铁路作业人员禁止入内”。抬头将目光放远,会发现里面是一幢两层的连排平房,上面挂着两个楷体的大字——汉阳。铁路四通八达,通往远方,火车飞驰,留下驶过岁月的痕迹。
一切还没结束。镜头下的铁轨落日才是花街最旖旎的风光。红彤彤的夕阳悬挂在车站上方的天空,使得车站熠熠生辉,铁轨流光溢彩。若是恰好有火车经过,金光洒下,正如一幅呼啸而过的油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往下溜走了些,露出半张脸,只将金辉洒在站前花街每一位人间客的脸上,然后渐渐隐没,直至消失不见。
街坊里巷的人间百态
“每天,我在这里看山看水看铁路/ 听惯了笛声悠扬/ 习惯了火车往来时房屋的轻颤/ 一如在他乡,偶遇故人时蓦然的心跳。”
这是住在车站前路63 号的诗人赵福武的诗句。赵福武是养路工人出身,一直工作在铁路线上。他在工作之余,以铁路元素融于自身的感悟,写下了无数的诗篇,看似朴质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厚情感和浪漫色彩。
每天晚饭后,赵福武牵着小狗在废弃的铁路边散步。他边走边观察,看花街的新访客,看巷子里绕着银发奶奶膝头的稚童,看侍弄花草的阿姨……于是,闻着街巷间飘散开来的饭菜香,他挥笔在诗句中写下了花街里的人间百态。
花街藏龙卧虎,不仅有诗人,还有“园林设计家”。车站前路62 号,是一间名为“小巷人家”的小屋。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郭丽芬,退休前曾在Z38 次列车上工作,常年往返于武汉和北京之间。别看她是地道的武汉人,却练出一口字正腔圆的京腔。如今,郭阿姨退休后,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和花园,便成了她日常的最大爱好。金银花、月季、绣球开在她的院子里,一年四季都带有花香。郭阿姨还把房子刷成亮白色,在屋角挂一盏月亮灯,晚上天一黑,“月光”会落在白墙上,她还给自己的家取了一个新名字——“月满楼”。日复一日,郭阿姨坐在二楼,看花街上的俊男靓女,听着邓丽君的经典老歌,呷一口生活的美酒,品出了几分时过境迁的沧桑。
旧的街巷总让人盛满了旧的思绪,如同藏在时光里的记忆。20 世纪80 年代的汉阳,门口坐着晒太阳的老奶奶,抿嘴浅笑;对面晒着衣服的大姐,与隔壁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大叔热情打招呼;庭院里的邻居们围坐一圈儿,嗑着瓜子话家长里短;饭时,各家各户冒出袅袅炊烟、阵阵肉香,而小卖店的老板娘招呼着喝完汽水的孩子们,留下瓶子做回收。
如今,社会发展飞速,高楼大厦覆盖了旧年的小巷,飞驰的高铁也替代了哐当作响的绿皮车,但汉阳的站前花街依旧是这座城市里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在色彩鲜明的街巷中,街坊们在树荫下择菜聊天、喝茶吃饭,延续着复古的“烟火”;在光与影的余晖里,人们把桌子和板凳搬到铁轨旁,炖上火锅,整上几口酒,推杯就盏,幸福的笑声也就此弥漫开来……
编辑+ 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