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友好见证

2023-02-08张拓

油画 2023年4期
关键词:补色国礼画布

张拓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油画藏品颇为丰富且极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大型基本陈列、专题性展览和临时展览的重要文物展品。这些馆藏油画作品再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与革命斗争的伟大征程,描繪了人民大众的苦难与抗争,讴歌了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英雄与烈士,已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永恒的经典。与此同时,那些见证中外友谊和睦邻友好的国礼油画同样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如谢洛夫的《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尼古拉·列宾的《正午》、法利冬·佐达的《谊园》等。它们见证着中国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国礼文物的价值探讨

国家之间相互赠送礼品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外交礼仪的重要环节与国际惯例。在当代外交活动中,由国家领导人、政府首脑、国际组织通过国家或政府名义馈赠及受赠的礼品通常称之为“国礼”。其既是友好与和平的象征,又是相互尊重与良好沟通的“实物见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收到过五大洲17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赠送的重要外交礼品,涵盖了绘画、陶瓷、金银器、雕塑、漆木器、纺织品等多种门类。这些“国礼”内容丰富、材质多样、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工艺制造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客观、形象地体现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每件国礼文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中外交流的历史故事与真挚友谊,真实反映了我国日益稳固的国际地位,记录了大国外交的前进足迹,见证了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代国礼作为国家礼仪象征和文化瑰宝,浓缩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展示国家尊严与荣耀的同时,这些珍贵国礼还有着强大的宣传教育作用,讲述了我国从独立自主到和平共处、从开放合作到和平发展、从大道同行到命运与共的外交风采,充分彰显了大国外交的智慧所在。借由一件件精美的国礼文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承。

二、国礼油画藏品的保护修复

不同国家所赠送的珍贵国礼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民族风貌,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油画作为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礼品类型之一,材质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因而其对温湿变化、光线照度、空气环境等诸多因素十分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保藏或展示环境发生改变,油画本体材料会逐步老化,支撑物会因氧化而失去弹性,造成各结构层次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加强国礼油画的科学保护与长久保存,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取最少量与最必要的干预措施对藏品进行修复。科学、严谨的修复技术路线能够合理、恰当地恢复油画原物质结构的稳定性与完整性,使其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进而发挥国礼文物在艺术研究、展览展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最大价值。

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因此,我国早期受赠的国礼主要是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油画《第聂伯河的秋天》[1]是苏联女画家莉迪亚·伊萨科夫娜·布罗茨卡娅(Lydia Isakovna Brodskaya)创作于1953年的作品。这幅油画是在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二次出访苏联,参加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庆典期间,作为苏联人民的礼品赠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藏品现存状况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国礼油画《第聂伯河的秋天》纵104厘米、横162厘米,属于复合材质类文物。整幅作品浮尘、污垢积累厚重。画面颜料层呈现多处开裂、缺失、松动、脱空及碗状变形等病害。在画面中下方,局部颜料层起翘十分严重,并有被前人用纸片进行简易粘贴固定的历史干预痕迹。作品表面未整体涂刷光油,呈不均匀的半亚光状态。作品支撑物为平纹密织亚麻布,背面右上方有手写体外文历史信息。画布边缘用铁钉固定于内框四周外侧,折边较窄,无基底层覆盖,局部呈现经纬线糟朽、稀松状况。画布张力不均匀,因而边角处平面变形较为明显。此外,基底层老化开裂导致画布背面出现了多条“沟壑状”痕迹。受历史储存环境变迁的影响,画布背面有大面积白色粉质污染物和液体流淌的印迹。该作品的辅助支撑体为“田字型”木制可扩张型内框,框角连接处为搭接形式,均以木楔片固定。横、竖支撑条交叉处同为搭接方式,以单颗螺丝固定。横、竖支撑条与内框边条结合处为鸠尾榫接形式,垂直支撑条两端各插有一个木楔片。框条存在变形与开裂的现象,且右侧边条与支撑条均带有白色粉质污染物。外框为木质结构,框条正面雕刻有纹饰,上面覆以金漆。左、右上方的框角纹饰有木料缺失,表面漆层有受损现象,底边框条裂缝明显。框条背面浮尘显著,右侧被大量白色粉质污染物覆盖。

(二)前期检查与测试

科学检测是为进一步明确油画藏品的受损成因及病害原理,对制定修复方案、判断绘画材料成分、实施修复干预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信息支撑。可见光源(“VIS”)成像能够清晰反映作品各层次结构的病害特征。在擦射光下,画面左上、中上部天空区域颜料层起翘、浮起严重。而背透光照射下,画面左侧天空处呈现蜘蛛网纹和羽毛纹等裂隙,同时左侧近景树丛位置的基底层裂隙分布较为集中。

此外,在紫外荧光(“UV”)辐射下,画面呈现出多处覆绘痕迹(按:疑似作者修改),主要分布在近景右下方的草地区域以及画面左上和右上边缘的天空区域。前期检查测试不仅为制定修复技术路线提供了可行性保障,还将实践操作中的安全风险性降到了最低点。在实施修复之前,还分别进行了支撑物纤维测试、画布PH值测试、画面耐清洗实验、耐溶剂测试、颜料层水敏性测试与色层耐热反应等检测分析工作,为后续加固材料、清洗材料以及溶剂的选择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

(三)保护修复操作

为满足长久保存与展览陈列的要求,结合前述现状中所存在的各类病害,对该藏品实施结构性修复已迫在眉睫。因此,在可逆性、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前期检测分析和测试结果,恢复作品结构稳定性与画面形象完整性是本次保护修复的最终目标。

1.颜料层加固

藏品基底层(按:画底和胶底)老化严重,多处区域存在开裂现象,这也导致颜料层与画底之间附着力减弱,出现了分层的状况。随着环境变化、画布伸缩、机械应力、人为碰撞等因素的干扰,颜料层很容易出现开裂、松动、起翘、剥落等病害。因此,为避免搬运颠簸或震荡造成对画面的二次伤害,在修复前采用3%鲟鱼胶液与日本纸对颜料层的不稳定区域进行了临时贴面保护。

为了使颜料层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修复时要先将原作从内框上取下,再重新绷到工作框上,这样更加便于加固过程中色层注胶、重压等环节的操作。针对开裂、起翘或脱空严重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予以加固。通常来说,会采用正面小笔点涂渗透、注射渗透以及画布背面渗透的方式。根据《第聂伯河的秋天》的颜料层所呈现的病害状况以及色层与画底之间隐藏的分层问题,本次修复主要选择了以正面渗透加固为主的方式。加固开裂处时,要先用软毛笔尖沿裂缝刷一笔水,然后刷异丙醇,接着再刷一笔水。待所有液体挥发、干燥后,继续刷一笔水和异丙醇,再刷5%的鲟鱼胶溶液,最后刷一笔异丙醇。此时,目视可见异丙醇对胶液发生反应,迫使胶液渗入裂缝区域中。然后,用湿润的棉棒擦去裂缝周边的多余胶渍,并用电刮刀隔硅膜低温(40℃)加热且柔和施压,最后再对裂缝区域进行重压,而后静等其干燥、固化。在初期测试中,发现画面起翘处的颜料质地十分僵硬,若直接按压回平则极易断裂,甚至粉碎,进而加大修复风险。因此,操作时应先在起翘处用小笔点涂渗胶,然后将色层表面润潮软化,而后盖上硅膜进行短时间保湿。根据不同的软化程度,可用轻沙袋逐步加重施压,待该区域呈现半干状态时再用电刮刀加热(60℃)按压回平。这一过程是根据实际加固效果多次循序渐进完成的。对脱空处的加固则采取的是注射胶液方式。可将针头由颜料浮起处探入到分层区域中,使胶液注入整个分层区域里,然后再用电刮刀隔硅膜从色层表面加热施压,直至分层区域贴合固定。

2.污染物清洁

《第聂伯河的秋天》诞生至今已有近70年时间了,历史储存条件的局限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尘垢、油污、白色粉质涂料等污染物的侵蚀。为了减缓污染物对藏品本体的进一步危害,并使颜料层处于加固后的稳定状态,本次修复采用软毛排刷、扁头笔刷,并配合专业吸尘器对藏品实施了全面清洁。虽然顽固污渍主要集中在背面,但考虑到水性清洗和溶剂清洗均会对画布与基底层产生侵入性风险,因而通过机械清洗的方式进行深度清理是最安全的选择。在清洁过程中,多处尘渍污垢已渗入画布纤维中,故而可采用聚氨酯化妆海绵、艾卡干洗海绵、微纤维布以及无酸橡皮粉等材料,针对局部污渍进行逐一清洁。除此之外,在不伤及画布纤维和保全历史信息(按:画布上的手写体英文及阿拉伯数字)的前提下,又使用手术刀或牙科类金属工具,结合台式放大镜对老化脆硬的白色粉质涂料进行了剔刮、清除。

3.画布接边

画布因氧化而逐渐失去弹性,且折边区域没有任何胶底与画底覆盖,导致折边出现了经纬线变形、糟朽、稀松等状况。长时间受拉力和磨损的影响,画布还存在折边撕裂、断开的隐患。同时,画布折边过窄这一问题也对重新将其绷回内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增加折边的牢固度和富余量,可通过衬托新织物条来对脆弱的折边进行补强以及延伸处理。此前,在去除固定画布的铁钉时,折边上留下了带有锈渍的旧钉孔,而接边前要先将旧钉孔上的锈渍及污垢清除干净,避免污染物对画布纤维的进一步腐蚀。通常做法是沿着钉孔形状向内侧刮除锈渍,再用手术剪修整参差不齐的经纬线,使其恢复平整状态。而旧钉孔作为原始痕迹信息,除锈后可以保留现状。考虑到该藏品的支撑物为亚麻布,因而在托边时选取了与原画布质地、织法、密度相近的纺织物作为衬托。根据实际需要,裁剪的织物条应与画布边缘长度一致,宽度在10厘米左右。然后,从布条一侧边缘抽掉几根纬线,使其形成毛边状,其目的是与画布折边黏结时能够存在一个缓冲区(按:即羽化作用),以此减小绷内框时画布折弯区的厚度差。画布折边的经纬线稀松且无基底层依托,因而“Beva371”胶膜要比液态胶粘剂更适合该作品的托边。为了使折边衬托更加牢固,要先将画布折边和织物条毛边一側各贴一层胶膜,然后将织物条对准折边胶膜位置进行加热粘合,再用钢砖等重压固定。待加热区域自然冷却后,便可用手横向拉拽织物条,以此检验黏合的牢固程度。

4.画面补全

在结构修复和表面清洗完成后,正面颜料层缺失区域则更为凸显。只有通过尽可能完美地补全,才能使作品达到审美标准。而缺失结构物质填充、仿造笔触肌理也是为补色环节进行的重要铺垫。只有画面表层物质结构完整,起伏变化和谐自然,补色时才能对色相、饱和度、明暗对比等方面进行合理调节,以此达到与原作画面关系完美融合的效果。

在填充缺失结构时选取了水性填料,先将其稀释搅拌成糊状,再用小笔对缺失处进行点涂。待填料干燥后,先用砂纸轻微打磨,使之与原作色层的厚度保持一致,再用铁笔或刻刀等金属类工具完成肌理仿造。就油画修复而言,补色与油画的创作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客观理性的模仿、描绘行为,后者则属于主观、感性的艺术创造。补色也可称为“润饰”或“填色”,指将新颜料填入原作颜料缺失或磨损的地方,目的是恢复原作画面色彩应有的完整性、协调性。补色前,作品整体需要上一层隔离光油,如此能够更好地凸显画面色彩饱和度的真实性,便于补色中对原作色彩关系的把控。同时,隔离光油还能将原作色层与补色层隔开,避免将补色颜料覆盖到原作层上。如果采用传统“线条法”为该作品补色,则缺失区域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且很难与原作色彩关系相统一。为了最大程度地使画面形象恢复完整并接近原作者的意图(按:即画家完成作品时的状态),最终选择以“模仿原作补色法”对缺失部分的形色关系进行恢复,并以“由浅入深”分层润饰的方式逐步推进。补色过程中,切勿用宽笔刷大面积厚涂颜料,而应以小号画笔进行排线、点涂,通过点与线的叠加交织关系在缺失区域中形成完整的色块。另外,补色颜料与油画颜料的性质也截然不同。画面缺失处所使用的补色颜料不含干性油,主要由乙醛树脂、丙二醇甲醚及天然矿物质色粉组成,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安全性、稳定性,且干燥后无任何色调变化,能够更好地与原作画面色彩关系进行衔接、融合。

5.光油保护

修复后的画面表层会出现光泽不均的现象,为了使作品最终色彩饱和度、光泽度统一、和谐,需要利用上光油将画面调整到符合审美标准的状态。除此之外,上光油还能在保护色层、隔绝灰尘、抵挡磨损及划伤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理想的上光油也具有一定的技术标准(按: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由专家委员提出),即能够保护油画不受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污染、能够随正常环境和温度变化而收缩、能够保留被覆盖色层的弹性、必须透明且无色、必须可以被薄涂、不会泛白、必须容易去除、不能太光亮。随着对上光油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其标准又增加了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磨损、对底材有良好的附着力等。[2]

(四)保存与储藏

国礼文物的特殊“身份”与油画材质的复杂性决定了藏品修复后要在稳定的空间环境中储存。因此,恒温、恒湿的储藏条件对油画藏品十分重要。储藏空间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至55%左右,同时温度控制在18℃至22℃之间较为适宜。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颜料变软,容易粘附灰尘。低温环境会造成颜料脆化,从而加大受损风险。在光线方面,受光量应不超过50勒克斯。也就是说,藏品在大部分时间里应处于黑暗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光照辐射不仅会对油画颜料层造成損害,还会加快画布织物纤维的衰减速度。除此之外,整洁的储存环境也对油画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作品的图像表达解析

《第聂伯河的秋天》是一幅采用直接画法创作的写实风景油画。画家将视角锁定在了近景丘陵的半山腰处,通过眺望远方的全景式布局,展现了第聂伯河畔深秋时节的日落景象。关于画面近景的处理,画家选用了以黄、褐、橙、棕等为主的暖色系颜料,结合涂、扫、提、摆的笔触,生动捕捉了草木、树林、枝叶等元素在秋季的变化过程。处理中景时,则是以第聂伯河畔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笔触简洁概括、归纳性强,将河流与岸边延伸至远方的层次关系表达得自然、含蓄。画面右侧丘陵的塑造则用笔松弛、色彩沉稳,与左侧河畔区域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同时也加强了画面整体的纵深关系。而天空区域占据了画面约二分之一的面积,这种布局使得整幅作品在视野上更加通透,构图上更加均衡、饱满,客观反映了第聂伯河畔广阔深远的地理环境特征。

在创作过程中,画家将橙与蓝、黄与紫的补色关系作为绘制晚霞的主基调。关于远景处的细节刻画,画家先采用厚涂法堆积出连绵起伏的紫灰色云朵,又通过提、扫、擦的走笔方式,将日落时分霞光穿透云层的景象表达得惟妙惟肖,使其成为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除此之外,这幅油画能以国礼相赠,亦是当时两国友好关系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与仰慕之情。作品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一方面,画面里浓浓的秋意代表着丰收,寓意着两国未来合作共赢,双边关系硕果累累。整幅作品的暖色调营造出了一种甜美、和谐的视觉感受,烘托出了两国关系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美好氛围。另一方面,画面中心的第聂伯河作为欧洲东部第二大河流,在平原与丘陵之间蜿蜒穿梭,缓缓流向远方,寓意两国山水相连,彼此间的友谊如奔腾不息的河流。画面中,弥漫在天空中的晚霞绚丽多彩、闪闪发光,预示着两国的外交关系越来越好。

国礼文物是大国外交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对国礼油画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使藏品走出库房、走进展厅,与广大公众见面的重要技术保障。油画《第聂伯河的秋天》的保护与修复遵循了可逆性、最小干预等原则,采取了最少量和最必要的修复措施,重新恢复了作品结构层次间的稳定性。通过对画面缺失区域的补全,画家原本的创作意图与画面视觉的完整性得以还原。同时,修复后的作品也达到了长久保存及展览的标准,其自身所承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本修复案例是作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赵丹丹、颜宇合作完成。)

注释:

[1]此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中均作“德聂泊尔河的秋天”。

[2]王晨,章德明.油画修复基础(第2版)[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115.

猜你喜欢

补色国礼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艺术创作中的补色冲击力
为什么要在画布上割一刀?
让鲜花在画布上盛开
韩国 来自朝鲜的“国礼”
案例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补色关系
案例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补色关系
大师的画布
新媒介下蜀绣“关系传播”探析——以蜀绣作为国礼承载关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