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小团圆》封面设计中的创新
2023-02-08严荷菱
严荷菱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一个人的精神内涵主要由外部形象来呈现,书籍的精神内涵当然由封面设计来体现,所以设计师一定要熟悉书籍的内容,用最能涵盖内容的图像语言表达现出来。《小团圆》封面选择的是“凤穿牡丹纹”来表达书籍的精神内涵。据沈从文先生考证,凤为鸟中之王说法虽古到二千年前,而牡丹为花中之王的提法,却起于唐宋之际,只是千多年前的事情。至于把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凤穿牡丹”的主题画并反映到工艺美术各部门,实际成熟于千年前的宋代。[1]所以自宋代以来,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新婚女子穿戴的“凤冠霞帔”,新房的水瓶、枕头等日用品上都印有“凤穿牡丹纹”,以此象征婚后的美好生活,而《小团圆》是一部女性自传体小说,围绕作者张爱玲日常生活中的爱情和亲情来描写,哪一个女性不渴望恋爱、婚姻、家庭的幸福、美满?以此纹样来表达书籍的精神内涵是最贴切了,见图1。
图1 《小团圆》的封面设计
评判书籍封面设计的标准一是适合读者观看且符合书籍内容,二是给读者美的享受,三是创新;四是融入一定的“精神”,没有融入“精神”的设计作品是没有生命的、是单薄的,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设计作品是有形的,而“精神”是无形的,但这也通常是评判一件艺术设计的终极标准。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比不上一个鲁迅。齐白石是个好画家,多一个齐白石也是很不错的,少一个齐白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少了一个鲁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样了。”[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的重要性。书籍设计的精神从哪来?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中的传统美学精神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创造美的源泉。下面笔者将从《小团圆》的封面设计来探析现代设计师是如何把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融于书籍封面设计中来表达书籍的精神内涵,并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1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日常之美
最早提出“以俗为雅”的观点是宋初诗人梅尧臣,他将饭后拉肚子、入厕见蛆虫、喝茶肚子响等俗事俗物写进诗中。稍后的苏轼承袭和扩充了这一创作主张,作品前的小序记录了他那些旷世之作都是从日常俗事中来的。后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从梅尧臣、苏轼等手中接过这竿大旗,将“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一观点贯穿于其诗论的始终。
其实,孔子在梅、苏、黄之前就提出了类似“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观点。《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日不知肉味”。“肉味”是故,“韶乐”是新;“肉味”是俗,“韶乐”是雅。如果我们将“肉味”视为日常生活,则可知孔子为《韵》这种艺术超越了日常生活之上的一种境界。[3]孔子早已认识日常生活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艺术的源头。但这一认识迂回发展,直到后来的《金瓶梅》是绝对的人情描写,内容全是世俗男女的日常生活。《红楼梦》将日常之美发展到巅峰。五四后,鲁迅把目光投向阿Q、孔乙己、涓生、祥林嫂等小人物,从参加新文化运动一开始,鲁迅就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包括知识份子在内的社会群众的具体的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向了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像陈独秀、胡适等人一样主要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的口头理论和书面宣言。[4]鲁迅的好友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恋恋不舍的是最日常的豆腐。世上最美味的菜在外婆家,这菜伴随着人们成长的一段记忆,融入了亲人深厚的感情。这种日常的旧事、俗事才是人类的亘古不变的主题。
自古以来,哲学就从人的理性中独立出来的,它高度发展,曾长期引领所有学科,中间几经变迁,学派林立;但到最后,居然又回到人情,回到日常,这可走了一个巨大的圆![5]艺术设计也是如此,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并不是仅仅只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6]再如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喜欢利用日常的变通物件去发掘并提升香港文化中所包含的片片断断的中国和东亚文化,他在设计中常用的砚石就赋予了双重意义。石与墨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并且散发一种代表中国旧文化的共识。[7]再如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圆型方孔钱的外形与“中”字的结合,也就是“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设计精神。
张爱玲曾说:“没有发生过的事,我还是写不了的,我只能写我发生过的事。”她又说“我们从家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路,走个一二十年,也说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希罕。”[8]雅人不怕沾俗,早年对小报的兴趣陪伴终身,丈夫赖雅嘲笑她看“垃圾”,她照看不误。40 岁生日,张爱玲要求赖雅陪她去看脱衣舞,她看得津津有味。她对世俗人性有探究的热情,并要寻找出其中的底蕴来。就像她不喜欢小提琴,因为太抽象,而胡琴的声音却贴实得多,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小团圆》中所叙述都是日常发生过的琐事,所以设计者也随着作者的风格,选择了最日常的“凤穿牡丹纹”,让读者觉得熟悉、温暖、亲切,设计师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让那微不足道的被时间消磨的东西所蕴含的一切信息来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2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对比之美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哀与乐是人们的两种心理感受。万物对立统一地存在于世间,如有无、大小、善恶、虚实,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人们总是在热闹中寂寞,在繁华的背后看出衰败之气。这样对比来表达事物,则事物的特征则更加明显。这一富于创见的命题揭示了相反相成的辩证原理和反衬的艺术效应。[9]
电影《红高粱》的结尾,“我爷爷”带着伙计们炸日本军车时的一段血腥惨烈的镜头,背景音乐却是喜庆的唢呐声。戏剧《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结婚的喜庆场面,衬托出潇湘馆黛玉之死的凄凉。李白《越中览古》中写到:“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极尽胜利的喜悦,后一句面对如花美景,感受生命短暂,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无可奈何地感伤、留恋、惆怅。如果没有前三句的铺陈对比,最后一句就显得平庸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日常的喂马、劈柴便是诗人海子理想的生活,这是对人类生存终极价值的思考与追问,看似近实则远,诗人竟得不到这样的世俗生活,轻快愉悦的外表下隐含着浓浓的悲凉,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诗人自杀了。
通读《小团圆》,全书寒气入骨,没有一点像封面的欢乐团圆之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的眼光冷眼看自己曾经的辛酸、矛盾、迷乱、挣扎,那紧锣密鼓的情感铺陈已到炉火纯青之境却又不露声色,以一种嘲讽的口气叙述稍纵即逝的爱情,千疮百孔的母爱,“团圆”只是作者的理想抑或是调侃。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比非对立因素的统一更具有美的魅力。[10]封面“凤穿牡丹纹”的喜庆,更衬托出设计者的匠心,即女性所渴望的幸福美满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如作者所说“生命像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公寓,据法医检测,去世已几天了。被发现的第二天,恰逢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团圆夜。
3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蓄之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揭示了一种近乎神秘的美学效果,它产生于简洁但却含蓄、充满诗意的表达,即用简短的语言,甚至什么都不说,就可表达丰富的内容。[11]从创作者的角度说,不是一语说破,把答案埋在表象中;从欣赏者的角度说,不是一览无余,要依赖自己的想象寻找答案。
审美中的认识是融化在其他因素中理解,有某种领悟而已,经常是难以言喻的。这正是审美艺术妙处。[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写士兵出征和戍边的景象,实际表达悲伤之情与征战的无奈。“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在描绘了辛夷花从花开写到花落的美好形象,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时空中个人的孤傲感。庄子讲杀牛,表面看只是一种技术,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把深刻的道理融于杀牛中。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三个和尚》比《红高粱》更早一步登上柏林电影节领奖台,拿到了银熊奖。导演通过简洁的画面,诙谐的音乐,没有一句对白,更没有一句旁白,把“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没水喝……”的道理生动明了地表达出来。这普遍的道理不说不知道,一说都知道,人们却从不去思考也不知如何去表述,创作者却轻松地表达了出来,并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钱钟书先生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钱先生指出水中着盐的比喻,可以指两方面:一方面是用典,把典故融化在语言中,使人不觉得在用典;一方面是含教训,把教训含在所写的景物中,使人从所写的景物中体会教训。[13]这样的创作才入“味”,才合于“桑林之舞”,也中与“经首之会”,让观众觉得自然生动。
张爱玲的创作手法不是评判人性,昭明是非,煽动读者憎恶感与绝望感,而是冷静地超然地“临摹”生命的状态,把人性的原生态还原给读者。[14]她隐藏自己的态度于含蓄的文字中,让读者自己去感知。张爱玲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因为事隔多年,被时间消磨殆尽,再看时已“也无风雨也无晴”,她平平淡淡地叙述,无风亦无浪。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小团圆》中,姑姑看到“眉眼很英秀”的文化官员之雍(胡兰成)来找自己24岁的侄女九莉(张爱玲),寒暄道“太太一快来了没有?”九莉和之雍听到姑姑的提醒,都笑了。小说结尾处,九莉梦见了自己的生活在一部自己看过的电影场景中,屋前有几个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15]349遗世独立的张爱玲竟也和世上平凡的女子一样,梦见了自己和前夫胡兰成带着几个孩子幸福地生活。她通过梦境告诉读者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这也许是连她自己都不敢承认的潜意识。设计师也不动声色地把“凤穿牡丹纹”蕴藏着的深层的含义,贴切地运用到书籍的封面,放置在镂空的视觉中心,四周用细框来精致版面,再配合“小团圆”书名,架起了一座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4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了万境——留白之美
苏轼以生存自由为前提,凭借感性把握世界,因其性情自然流露,却不经意中暗合自然法则,儒、道、佛等各种人生观在他身很少冲突,并创造出无限意义。苏轼的《送参廖师》中的这句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了万境”,从字面解释是:只有心静了,才能体悟自然界里的动;只有心空了,才能纳万境入心。其实,这首诗里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以雄强刚健为美,但“静”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静”才能衬托出“动”。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只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在强调“无”的作用。佛家说“一切皆虚空”,这不是追求虚无主义,而是除去我们的身外之物、名利之累,领悟“真空不碍妙有”的道理。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佛的精神都融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了万境”中,强调一种心灵不为任何知识、意念、情感、欲望所束缚的留白之美。
同样,中国哲学也影响到其它艺术形式,留白之美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艺术中皆有所体现。中国水墨画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空白是“气”,能通透四方,留白赋予了中国画灵动的生命力。书法中的点线把空间分割成无数黑与白,便有了各种的意趣与情态。音乐中的休止或停顿体现了音乐的节奏与韵律美,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园林建筑纳天地自然于方寸之间,天空、溪水、粉墙、草地便是各个景点的“静”与“空”,让人游目骋怀,清气自来,渺然千里有江湖之想。
张爱玲前期小说写得极浓,后期小说写得极淡,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海上花列传》的写作风格也是极少的对话,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揣摩想象。台湾候孝贤导演根据小说所拍摄的电影,就是承袭了此风格,普通观众是很难看懂的。《小团圆》的语言风格也是这样,用人物的表情、动作表达内心情感,说话甚至是说半句,留半句,让读者去感受。比如,当九莉(张爱玲)已知燕山(桑弧)另娶她人,再见燕山时,“九莉笑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立刻像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15]346一句对白,一个比喻,粗看平淡无奇,细推敲,竟能挖出无尽的东西,这就是留白的效果。
鲁迅先生十分强调书中要留一些空白,他针对当时出版的一些书没有副页,版式的天头、地脚留得太少,满本都是密密匝匝的黑字,说这种版式有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使人失去了“读书之乐”。鲁迅甚至说:看这种书“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16]。书籍封面设计也要留白,让文字与图形有合适的空间,形成主次、虚实、大小关系,帮助引导读者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也让读者眼睛得以休憩。《小团圆》的书籍设计师留下大片的白底和纹样进行对比,让读者的视觉集中于视觉中心的文字与纹样,还把版面的有限转化为想象的广阔与无限。
5 结语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是哲学精神,“器”是表现形式,“道”是好比一个人的灵魂,“器”好比一个人的躯壳。丰富的精神加上美丽的外表才能吸引的读者,所以一个哲学家一生辛苦研究所得而写成的皇皇巨著,往往不如一个文艺家在霎时间所写成的几行诗或一篇短文更能打动人。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些诗人把“道”融于诗句中,这些诗句便是“器”。现代书籍设计也是这样的,是用看得见的“器”去表达那些看不见的“道”,“器”是一个载体,而“道”才是目的所在,这是外壳与内核的关系。《小团圆》的设计师正是通过封面设计的这种“器”传达了日常之美、对比之美、含蓄之美、留白之美的这种“道”。
传统具有潜意识性、群属认同性和可塑性等征,它是人们在漫长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东西,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深深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17]书籍设计与传统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影响尤其显著。《小团圆》的设计师领悟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精髓,将自己的感受、态度、思考投入设计作品中,以崭新的形式升华出来,不但契合了作者的创作精神,还达到传播文化与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