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探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探讨
2023-02-08洪云曦
洪云曦
(合肥学院,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并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精神载体,不仅是我国如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保障。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和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迫切需要紧跟新兴文化产业的步伐,推动文化繁荣,努力打造广受认可的文化之城。
1 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概念诞生于20 世纪40 年代,直至90 年代,学者们普遍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经济”类型[1],确立了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被赋予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2],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一定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众满足文化消费需求手段只能通过电影院、博物馆、历史遗址公园等基础文化设施。改革开放后,各地区文化发展方向有所区别,合肥文化产业主要依赖通讯业的发展,民众可通过新闻、报纸、出版物、广播和电视剧等渠道获取信息。千禧年后,合肥文化产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2003年,合肥市首次对文化、体育、娱乐等相关产业生产总值进行统计,产业总值达3.76 亿元。2010 年后,随着民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进入文化建设发展阶段,并逐步迈向全面繁荣。
1.1 产业类型不断完善
截至2021年,合肥市行业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 所示。由表可见,合肥市文化产业分为三大类型,分别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九大类别,分别为:新闻信息服务(01)、内容创造生产(02)、创意设计服务(03)、文化传播(04)、文化投资运营(05)、文化娱乐休闲服务(06)、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07)、文化装备生产(08)、文化消费终端生产(09)。合肥文化产业已从早期依赖通讯业发展转向全面多元化发展,产业类别完善。
表1 截至2021年分行业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1.2 文化核心领域产业地位突出
在文化产业分类中,01-06 大类为文化核心产业,07-09 大类属于文化相关产业。由表1 可知,2021 年合肥市文化核心产业资产合计1 172.12 亿元,营业利润合计44.73 亿元,税金及附加项合计2.38 亿元,分别占所有资产总计、营业利润总计以及税金及相关附加项总计的65%、70%、54%。在文化核心产业类别中,内容创作(02)、创意设计服务(03)和文化传播(04)三大类别的资产总计、营业利润和纳税额分别达911.74 亿元、43.30亿元和1.55 亿元,分别占资产总计的50.31%、总营业利润的67.51%和税金的35.35%,优势较明显。而在文化相关领域中,仅文化消费终端生产(09)类别的资产总值和营业利润较高。因此,合肥文化产业目前主要依赖文化核心领域的发展。
1.3 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上扬
截至2020年,合肥市规模以上新兴文化产业单位主要经济指标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得,合肥市新兴文化产业总营收达267.69 亿元,利润为22.6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8%和26%。其中,营收超过10 亿元的行业有5 类,以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为首,营收达85.12 亿元,接近新兴文化产业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八种新型产业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最高增速为41%,最低为11.9%。整体发展态势上扬,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表2 2020年合肥规模以上新兴文化产业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1.4 文化产业内驱力强
截至2021 年,合肥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有493 家[3],其中内资企业为477 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总计1 287.43 亿元,增速为14.8%。据合肥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情况显示,其中95%以上的文化企业为内资企业,它们凭借较强的产业内驱力推动合肥文化产业增值。2021 年合肥市文化产业GDP 比重为5.55%,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632.70亿元,同比增长20.9%,呈现出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1.5 大众文化消费能力和需求稳步上升
文化消费已成为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新型产业规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4]全面了解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刺激经济增长。[5]2018 年至2021 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情况如表3 所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8 年的2 955 元上升至2021 年的4 336 元,增长47.75%;农村居民从2018年的1 485 元上升至2021 年的2 144 元,增长44.38%。除此之外,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持续增长,进一步证实了大众文化消费能力和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
表3 2018至2021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情况
2 合肥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文旅休闲产业体量小,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根据上文中的表1 可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06)类别的资产总额少,产业体量小,营业利润低。此类别包含娱乐服务、景区游览服务和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三个子类,产业总体依赖文旅的发展与营收。合肥2021 年文旅接待总数达9 828.16 万人次,总收入为1 247.56亿元。但同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且距离较近的南京市2021年文旅接待总数为10 8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 130.45亿元。[6]相较之下,合肥文旅收入仅为南京的二分之一,接待人次也相差一千万人左右。因此,合肥无论是在文旅资源挖掘,还是在场地塑造方面与其他省会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文旅整体产业活力不足,吸引力有限。
2.2 新兴文化产业起步晚,产业实力发展不足
新兴文化产业主要依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21 年末,江苏省南京市以动漫、多媒体等互联网、新兴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营收已达1 420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收的40%,同比增长19.3%[7];杭州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 285 亿元,同比增长8.2%,占GDP 比重的14.2%[8]。然而,合肥市规模以上“互联网+”新兴文化企业仅122家,全年营业收入为267.69亿元,占文化产业收入的25.36%;部分新兴业态营收和利润增速为负值(如上文中表2 所示),如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增值电信文化服务、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广播电视集成播控等行业,营收利润增速分别为-22.5%、-49.6%、-44.8%、-29.9%。这既反映了技术和人才的不足,也说明新兴文化产业虽具发展潜力,但实力尚待提升,无法充分满足潜在消费需求,当前仍需继续推动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2.3 规模文化企业总量少,文化营收创建不足
截至2021年,合肥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大型企业33 家,中型企业114 家,小型企业298 家,微型企业48 家。虽然小微企业占总文化企业数的70.18%,但其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合肥文化企业总收入、总利润的25.33%和27.12%,仅达总量的四分之一。再次将合肥与南京比较发现,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达1 814 个,从业人员数达29.4 万人,营业收入为3 059.58 亿元,利润总额228.21 亿元[9],各项指标分别超出合肥各项指标的267%、294%、138%、256%,差距较大。
2.4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存在差距,消费需求潜力释放不足
2019 年至2021 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如表4所示,其中,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近三年来只占城镇居民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如表5所示,杭州和南京近两年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除共性问题外,合肥城乡居民整体文化消费支出低于杭州[10]、南京[11],这也侧面反映出合肥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表4 2018-2020年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
表5 2020-2021年合肥、南京、杭州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
2.5 文化政策倾向单一,文化市场趋于“绅士化”
自2020年起,合肥市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共发布了9条政策。综合梳理九条政策后发现,“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消费”和“夜间消费”四个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在财政奖补层面,政策主要奖补中大型文化场馆和园区,对于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需求措施有限。相比之下,杭州文化产业发展意见覆盖门类全面,包括“文旅产业”“高新技术传媒业”“艺术品会展产业”“文体娱乐产业”“教培产业”等;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对象上落实较细致,涵盖文化企业落户、文化影视、文创产品、大中小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数字化、服装设计等具体产业[12];在文化遗产、人才奖励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综上,合肥文化产业政策倾向相对单一。
“绅士化”现象的概念由格拉斯(Glass)[13]提出,意指一种有偏向性的人群或环境,通常指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和环境。文化市场绅士化主要表现为追求资本回报。目前合肥文化市场“绅士化”现象较明显,例如:文创集市通常会在商业广场或高级写字楼附近区域进行文化宣传和产品售卖,以逐利方式在特定环境中开展文化活动,选择特定的文化消费对象,再对文化产品进行逐利性复制,以确保投资回报。
3 基于钻石模型探究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 钻石模型理论基础
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如果国家仅仅在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并不能真正拥有竞争力。[14]波特认为,需要利用“钻石模型”根据六大因素进行产业分析,该模型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与竞争对手、政府和机遇等因素。[15]其中前四项是基本要素,后两项是外部影响要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利用“钻石模型”进行分析已被广泛认可。[16]因此,构建文化产业的钻石模型分析框架能够从宏观角度、顶层设计出发,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科学、合适的发展策略。[17]
3.2 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合肥市文化产业的特点、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对钻石模型的六大基本元素进行修正、置换和理论衍生,构建了文化产业钻石模型分析框架,旨在通过文化产业六要素来推导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文化产业钻石模型分析框架六元素包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文化消费需求条件、文化企业战略、文化相关产业、市场和政府,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产业钻石模型分析框架
3.3 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3.1 挖掘文化资源,激活文旅产业发展活力
文化生产要素主要强调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文化资源既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资源,也包括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所需的各类资源。开发文化资源不仅需要挖掘历史文化,还需要善用“群众活动”载体,才能让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实现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例如广州越秀区通过打造商业、文创、数字基础设置、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服务环境,开展广府庙会、广府文艺、广府民俗、广府美食等群众活动[12],既提升了“广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形成了“挖掘资源”牵引“产业活力”“产业活力”刺激“资源挖掘”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因此,针对合肥市文旅休闲产业体量小、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等现状,首先合肥市应根据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教育、人文为主的文旅示范区、先行区;再以先行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开展微旅游、文化节等群众活动,为先行区提供活力支撑;同时,根据数字化发展的新需求,建立文化服务物质载体和数字载体,试图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品牌相挂钩,提供公共服务支撑;最后,根据所产生的系列集群效应,开展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等新型文化业态,让文化创造进行“活力释放”,增加文旅产业的发展机遇和产业价值。
3.3.2 强化文化创造质量,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实力
文化相关产业及行业包含生产制造、服务与贸易两大产业类别,是兼具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产业属性的复合型产业[18]。在数字文化新基建的当下,文化产业只有与新型业态相结合才能为大众提供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同时提升文化产业价值。据《2021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报告》[19]显示,上海数字化产业增值规模超过1 万亿元,占GDP 的40%,即使在疫情严重的2020 年,上海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仍超过2 万亿元。相较之下,合肥市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存在潜力但实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合肥市首先应积极吸引数字化人才,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实力。其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素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和再造,跨界整合内容、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拓宽新型产业链。在自然、生态等文化资源方面,以典型的场景开发为主,推动AI、VR、数字云游、云体验等新型文旅方式。在文创产业层面上,可结合“线上+线下”的模式,塑造文创新场景,推动IP、ID、IT 的融合发展,带动数字流量、经济流量升级。同时,也可依托数据流量进行智能精准判断,综合整理文化内容反馈,强化文化创造质量和再推送,形成“内容+流量+科技”的循环发展机制,带动其他产业、行业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及时改善产业结构及新业态发展布局。[20]
3.3.3 打造文化品牌集群效应,提升小微企业续航能力
合肥市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占大多数,因此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溢出效应与先进省市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在文化市场建设方面,除了继续保持大型企业领航作用之外,小微企业还应将品牌效应和个性化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例如,可以利用市场反馈、大数据推送等方式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并与其他品牌建立合作关系或联合开拓文创项目,打造IP和ID,从而共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公司发展架构上,小微文化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风向建立或及时改变策划和运营制度,提高企业的续航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品牌和客户口碑。在经营压力方面,小微企业应积极申报各项惠企政策。在企业合作方面,类别相同的小微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应积极加强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各种文化活动和产品,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效益,尝试从规下企业向规上企业转型升级。
3.3.4 缩短城乡文化基建差距,开发文化消费新模式
在钻石模型中,文化消费需求的实质是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检验。文化消费需求也是推动文化生产、刺激和提高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21]。目前合肥城乡文化消费存在差距的本质是城乡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不对等、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现阶段一是要提升乡镇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氛围,刺激乡镇居民消费欲望。二是在新型消费场景上,把握“科技+文化”的新风口,推出新的消费体验。例如,上海Multi-Channel Network(MCN)消费模式的快速崛起。MCN以文化领域为核心业务,整合内容、营销、社交等资源,对多个文化领域的原创作者或社交媒体平台达成合作关系,实现有效的内容持续输出与反馈,形成完整的MCN 产业链[22]。MCN涉及快消品、文教、文旅、娱乐、科技、农副产品等各行业,可以无缝对接大众化、小众化、多维度的消费需求。合肥也应对标上海,加强数字视频+文化内容输出+电商直播的现代运营模式,打通消费渠道与消费内容之间的壁垒。三是在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上,文化供给应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引导供给”的发展模式,利用需求和反馈促进文化产出效率,缩减文化基建的迭代成本。[23-24]四是在消费模式上,应积极创建地方城乡文化产业的集中展示、推介平台,内容可涵盖地方文旅、人文教育、休闲娱乐、商业文创等方面,提供“信息-消费”的一站式、便捷化服务模式,释放大众消费潜力的同时为大众创造消费契机。
3.3.5 加强“有效政策”顶层设计,撬动“有效市场”协同发展
“有效政策”指政府应对合肥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及时提供诸多可落实到位的有利政策。若想要政策掷地有声,一是需要在政策环境上营造良好氛围。合肥市应积极拓宽文化产业的支持范畴,在政策上提供包容性较强的奖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多维度激励政策。二是需要在文化金融上发挥主导作用,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系,特别是满足小微企业的文化融资需求,帮企业快速实现在资源利用、技术更迭、产品生产等方面的创新和融合。三是在文化专项资金的设立方面,合肥市目前主要围绕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化展示交流以及单位文化队伍建设方面[25],但相较先进城市经验,合肥市应整体部署,综合赋能各个领域,增设文化创意、非遗保护、公共文化建设等领域,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更全面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有效市场”指文化产业需要根据市场走向和大众选择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转换和配置,以确保文化产业的更新、迭代和发展,最终实现消费者满意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有效市场”在合肥市文化产业中应配合“有效政策”协同发展,在政策环境上帮助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才流动补给,为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制定进行有效反馈;在文化金融上协调资本良性循环,规避市场上因势利导的资本属性,遏制文化消费市场产生趋于“绅士化”的负面效应;在文化专项资金设立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市场潜力进行补充和筛选,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释放产业潜力。综上,“有效政策”统筹指引,“有效市场”协同发展,是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力的保障[26]。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持。面对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文化产业只有走出当下桎梏,才能根据大众需求创造出新时代、新风口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参与,因此,“有效政策”与“有效市场”的完美结合是合肥成为文化之城的坚定守护,也是文化产业从单纯的商品生产到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效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繁荣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