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的路径探析
2023-02-07王梓宇向俊芳郑佳慧
王梓宇 向俊芳 郑佳慧
作者简介:王梓宇(1998-),女,汉族,四川邻水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向俊芳(1999-),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郑佳慧(1999-),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摘要:景迈山自2010年開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经过十多年来的申遗历程,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即2023年9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对此,政府相关部门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如何使当地原住民积极配合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则需要基层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试图通过对景迈山基层治理存在的困境进行多方面剖析,从而探索出走出基层治理困境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遗产;景迈山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02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章标识码:A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我国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和最深厚支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构成,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它强调了社区自治、民主参与、人才发展、领导班子建设、法治建设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中,落实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形成以原住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党建为中心、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全方面共治共管体系[1]。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中,不断增加以原住民为主体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擦亮乡村文明底色。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而通过社区共建、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加强基层党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等措施,则是促进景迈山的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实施路径。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是普洱市澜沧县的古茶山。遗产地总面积190.94km2,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km2,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内有10个村寨(其中有9个传统村寨)1 231户5 088人;缓冲区面积119.27km2,涉及惠民镇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和糯福乡勐宋村,内有5个村寨265户1 126人。布朗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先民以其得天独厚的山地自然环境保障了自身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条件。经过上千年的人文思想传承和生活方式延续,孕育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信仰和特色,由此积淀而形成了极具人文特色的古茶林文化景观。自申遗以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等当地相关部门共同以申遗成功为目标,认真落实“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的保护利用理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丰富山下业态,严格山上保护,做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2]。申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也离不开当地人民的配合,其中,众多措施和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实施,离不开基层为中间枢纽的领导,在政府与人民之间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
1 景迈山基层治理存在的困境
1.1 认知主体的偏差
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村落的所有权人,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主体,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一直依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外部力量为引领,这一认知方式将原住民等的主体地位降维到关联地位,客观造成了对市镇保护与发展关键因素的认识偏差[3]。这也使得景迈山原住村民在基层治理工作上的参与度和配合度较低。
1.2 资金短缺和不均衡
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财政支持,包括用于建设基层治理组织、培训基层干部、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景迈山由于其“普洱茶”资源的优势,较中国大多乡村地区而言,整体的财政收入较为可观,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本应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但倘若目前景迈山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这将导致其基层治理发展滞后、基础设施问题不完善,制约其乡村振兴的进程。此外,当地传统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财政分配出现不均衡,这也导致部分村落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而其它村落则面临财政危机,限制其发展机会,从而进一步导致传统村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3 社会体制改革不足
乡村振兴需推动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在景迈山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多民族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所致,许多当地原住村民由于自身观念还未转换,无法积极配合相关制度的改革以及基层干部的治理工作。还有部分原因是改革可能导致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损失,他们不愿意支持这些改革。同时,由于涉及面广泛,多因素的牵制使得改革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实施的难度,这些体制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治理的发展。
1.4 信息不对称、不透明
在景迈山这样由众多传统村落组成的乡村地区,信息的传递和流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导致了当地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透明的困境。由于当地居民对电子信息设备使用较少,通常难以获取有关政府政策、项目和计划的详细信息,这使他们无法全面了解政府的工作,使景迈山原住民和基层政府之间的互动变得困难。因为通信渠道有限,政府也难以获得居民的反馈和需求,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信息不对称也使得政府难以获得准确的农村社情民意,阻碍了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合作,难以科学决策。
1.5 人才流失和优秀基层干部短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景迈山的大多数乡村地区,年轻有能力的人才多倾向于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这种人才的流失不仅减少了治理人员的数量,也降低了他们的质量,这导致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短缺。现有基层干部素质的不均衡性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村落的村官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开拓性不足,过于注重政绩,政策执行不力,难以胜任发展治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2 景迈山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2.1 以原住民为主体,关注族群内生文化与血脉传承
一是尊重传统村落自身文化特色。基层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相关治理时,须适应传统村落其自身的特点,在保障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同时,既要保留好其自身特色民族文化遗产价值,又要维护好景迈山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通过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培养景迈山当地青少年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由此自发形成对本土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等引入中,应保留古村落自身的文化特色,使原住民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上得到根本保障。二是平衡好主体生产生活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原住民是传统村落的使用主体,治理应以村规民约相结合,以遗产化进程为脉络,重点关注景迈山原住民在个人生活意义上的满足感,提升原住民关于传统村落实现现代化治理及转型的整体满意度,最后以提升原住村民满意度为基础,以期在其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自觉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进一步让文化遗产对传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赓续其自身民族文化的血脉发挥作用。三是开展以原住民为主体的针对性教育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基层治理应该始终明确,无论何种治理措施和手段都离不开与当地原住民的合作。景迈山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实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使得原住村民更好地了解并宣传景迈山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等;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更好的促进原住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形成“政府-部落-宗教”三方协力的社会治理体系。
2.2 以政府为主导,优化相关政策
一是优化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政府一方面应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以乡村基层治理体系进行调适、优化和重构,从而构建出一批能力和素养兼备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要优化相关基层党组织岗位并给予基层党支部更多活动经费,用以促进基层组织干部更加顺利地开展各项村落建设工作。二是重视相关部门的干部选拔。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景迈山的各个传统村落中推选一些有牺牲奉献精神、有大局意识的原住村民加入基层党建组织当中,提升村民对村落治理的知情参与、监督反馈。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更新完善村规民约内容,有效推动传统与现代治理机制的创新结合[4]。三是合理放权给群众代表。政府通过规划、政策等方式保障村民在传统村落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既要适当地将权力下放下去,又要把权力结构合理调整,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权利代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领村民积极行动,提高村落的治理能力。
2.3 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强化治理体系
一是以基层党建为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践行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党建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发展的源动力以及治理工作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其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总核心、总抓手,还是处于整个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积极发挥作用,引领村庄迈向美丽宜居富裕幸福的新时代。二是培养基层党员的核心凝聚力。基层在落实景迈山整体的治理工作中,不同行政村之间不仅应相互配合,各行政村党支部成员更应具备基层党组织共建治理意识,以提升核心凝聚力。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共建治理,应从重视对基层党员核心凝聚力的培育为首要,基层党员个人的核心凝聚力代表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凝聚力,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倘若其凝聚力不足,将导致党在农村的建设缓慢。而党建的缓慢,则将导致整体基层建设停滞不前,基层治理将失去方向,乡村则将无法实现全面振兴。
2.4 以社区共建为目标,构建新格局
一是引领遗产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同心互助”工作。“同心互助”模式是在基层一线探索创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工作模式,这一机制的建立比较接地气。将村规民约进行完善与充实,把“同心互助”作为一项扩充内容写入其中,确保该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制度化、规范化[5]。二是拓宽社区共建广度。社区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社区内、社区间等大范围、多对象的共建,探索与乡镇、社区、传统村落、行政村的基层党支部的共建。用好基层人员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推进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逐步构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三是打造文化示范社区。立足传统村落的特点,紧扣新时代居民对文化服务的新需求,积极挖掘社会各方资源,努力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基层引领、专家协作、社区带动”新架构,打造“讲好民族故事”“弘扬民族文化”等示范社区共建示范试点项目,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将文化果实惠及于整个遗产地。
2.5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培养基层人才
一是实现数字赋能。以数字乡村平台为载体,积极搭建“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借助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实施产业智慧化监管,建立起数据接入、信息共享、应用开发等规范体系,用以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借助科技手段以解决群众问题,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以此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从“盲治”变“精治”、从“群治”转“智治”。这种情况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促进了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二是结合景迈山自身发展制定相关人才制度。可借鉴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以及收益为目的,培养或者选派面向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尤其掌握茶培育、茶种植和茶保护等技术领域广博的科技创新人才,将这些人才引入基层去傳授科技知识。构建“带教指导+专业培养”的人才引育模式,通过政策支持引育有创新实践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且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三是发挥情感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化作用。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以巧妙融入人才关系网络、精准定位人才情感需求和分类分级融入情感关怀等方面推动情感融入。无论工作或生活,都应给予他们适当的情感关怀和认可尊重,让人才有更多的职业归属感,才能有效地推动人才为景迈山的乡村振兴发展献计献策。此外,还需注重对景迈山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思想传输,促进人才对景迈山的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持久续航。
3 结束语
景迈山的乡村振兴需要依托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来实施,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等措施,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此外,基层干部在治理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寓于制度建设和基层现代化治理工作之中,以制度承载核心价值观,推进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规范化,为景迈山的原住民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村规民约相结合,让当地原住民共享乡村现代化建设成果,转变他们的传统生活观念,促进其生活观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华声在线.汇聚多方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EB/OL]. (2023-03-23)[2023-03-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125998-
951370178&wfr=spider&for=pc.
[2]孔垂炼.申遗中的景迈山古茶林[N].云南经济日报,2023-06-28(4).
[3]张薇薇,王敏.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市镇保护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09):64-73.
[4]秦芳,陈耀华,李路平.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适应性治理策略——以普洱景迈山传统村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04):105-113.
[5]但文红,杨春高.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同心互助”社区共建探析[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0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