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镜鉴
——基于中苏两国共产党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分析
2023-02-07黄红平赵佳鑫
黄红平,赵佳鑫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是两个富有传奇经历又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者在根本指导思想、政党性质、组织架构、政治地位和奋斗目标等重要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乃至相同的地方,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前者历经百年沧桑依然朝气蓬勃,而后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二者如此之巨大的命运反差?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二者在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肯定是一个无法让人回避的重要因素。作为党建整体布局中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为了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及维护自身政治属性和增强政治功能而在政治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当前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认真汲取苏联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开展自身政治建设的失败教训,进而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现实启迪,有助于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把党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向来注重从政治上大力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也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一大法宝,贯穿于党百余年来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毫不夸张地说,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党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攻克无数艰难险阻进而实现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使命的有力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党有力地维护了自身的政治属性和强化了政治上的先进性,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政党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的政治组织,它有着强烈的政治属性和浓郁的政治功能。政治性是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所固有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政党的阶级性,是政党属性中排在第一位的属性。这决定了“讲政治”是所有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宣示自己的政治属性和阶级立场。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具有强烈无产阶级政治性质的政治组织,虽然在党内可能会“还有别的成分,有别的阶级”,比如有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及知识分子等,但他们与党的政治性质并无大碍,主要是因为“出身是一回事,进党又是一回事,出身是非无产阶级,进党后是无产阶级,他的思想、他的行为要变成无产阶级的”[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严厉批评党内那种“不问政治的倾向”[2]6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出现政治意识淡化的情况,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3]166这个科学论断,决不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认为“讲政治”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矛盾的,是对立的。他们叮嘱说,与前述观点相反,旗帜鲜明讲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无论怎样正确强调政治问题都不为过,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政治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4]105。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地给予党的政治建设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认定其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发挥全面统领的作用。这一重大党建理论创新,深刻回答了如何解决诸如忽视讲政治、淡化党的政治属性之类的疑难问题,深化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理性认知。
第二,坚持高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对百年来党的建设进行科学总结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党的二大审议通过的首份党章就有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相关规定。该党章第四章“纪律”明确规定,全体党员务必服从“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及“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5],反对党内成立任何形式的宗派组织和搞宗派活动,确立党的统一领导原则。真正让全党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刻骨铭心的深刻认识,是遵义会议之后。极具警示意义的案例主要有两个:一是长征中,张国焘在党最需要团结统一的紧要关头,不听从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公然挟兵自重、搞分裂党的非法组织活动;二是抗战时期,王明在党内肆意搞拉帮结派活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造成恶劣影响。这两件事“从反面教育了全党”[6]。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强大的、能够克服各方面困难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指出:全党全国“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2]32。邓小平对此跟毛泽东的认识高度一致。他在党的八大上说,“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万万不行的,不能因单纯强调党内民主而刻意“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7],在党内倡导民主集中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党的统一领导和全党团结。进入新时期,就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明确表达“中央要有权威”的思想,认为权威是个好东西,有助于克服困难,应对复杂挑战。他强调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必须要有权威,有权威,不仅在平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且在“困难时也能做大事”,全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否则至少要耽搁时间”[3]319。新时代以来,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被新一届党中央提升到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之首要政治任务的战略高度。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数众多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如果“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毫无疑问地说,“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8]84事情。这是一个关乎大是大非的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党、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三,坚持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是指某个政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阶段性政治目标而精心制定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重视党的政治路线是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政治目标,党的二大制定了党在那个时期需要完成的最低纲领及必须为之不懈奋斗的最高纲领。党的政治路线对于党的建设意义重大,毛泽东指出,一个政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要夺取社会革命的伟大胜利,就“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9],同时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过程,又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10]605。新中国成立后,党根据当时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力推进“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后,党的八大结合时代背景和任务要求,制定一条符合当时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正确政治路线,但其由于受到党内“左”倾思想的干扰而未能坚持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启航。在党的十三大上,基于对之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党正式提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今天人们熟稔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对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而且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他叮嘱全党同志务必牢记,对于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3]84。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没有变,由此决定了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全党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做到“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11]11,因为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
第四,坚持抓好做实赢得民心民意这个最大的政治性工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发展规律表明,民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对于任何政治力量来说,兴衰成败的奥秘就在于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换言之,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是政党获得无穷力量的不竭源泉。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表现出与其它任何政党迥然不同的精神特质。它旗帜鲜明地向世人公开宣示,自己就是一个具有伟大革命精神且“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因而就必须“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2]162。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为了赢得广大民众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大力支持,全体同志一切言行都必须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只有这样,党才能真正取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拥护,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13],才能真正克服各种困难、打败任何的反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八大强调执政党要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时刻警惕和防止出现脱离人民群众这块沃土的重大危险。邓小平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组织细胞,“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实际上非常简明扼要,用精炼的语言说就是两句话:一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根本宗旨;二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检验“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4]257。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思想认识上更加深刻和更加全面。他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周而复始的历史周期率现象一再地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朴素道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人心向背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强大力量。它不仅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而且决定着党的伟大事业之成败,如果“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则“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6]。
第五,坚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向来高度重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无论什么人入党,都不可享有特权,在入党之前都务必要作出“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12]1-2的政治承诺,并将之落实于个人行动;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也有类似规定,强调“凡党员若不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之特许”,绝对“不得加入一切政治的党派”,而如果有人在入党之前就已经加入其它政治组织,那么未经党中央的特许,“应正式宣告脱离”[12]167,这是党的政治纪律底线。党的五大根据当时党内政治纪律较为自由涣散的不良情况,制定《关于组织问题决议案》。它第一次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并将其放在党的纪律体系中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党的政治纪律建设;1927 年11 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政治纪律决议案》,标志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轨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基于十年“文革”内乱的惨痛教训,强调要重塑党的政治纪律之权威性。在其倡导和主持下,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结合新历史条件下党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首次正式提出对党内政治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制度化建构。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党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他指出,当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首要的一条就是无条件服从党中央权威,毫不犹豫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5],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令得到坚决及时的贯彻执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根据新历史背景下党内存在的突出难题,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看待。在其亲自指导和亲切关心下,党中央先后组织修改、制定一系列有关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党内法规制度。他强调指出,厉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注重政治上的要求,而且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党内的任何人,不论是谁,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不懈怠不放松,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16]。无数事实早已经证明,党的政治纪律至关重要,它是党的纪律体系中最关键的纪律,也是最根本的纪律,抓好抓实抓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可以极大地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六,坚持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是党的政治信仰的践行者、党的政治路线的执行者和党的政治目标的承担者。从扮演的角色、占据的地位和承担的使命来看,他们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党在百余年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和落实好党的正确组织路线,毛泽东提出“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任用选拔原则。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党的政治路线一旦确定后,没有什么别的因素具有决定性意义,“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0]526。在随后的延安整风运动中,针对全党总体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不高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强调要抓好“关键少数”的榜样作用。他指出:“首先的对象是高、中两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只要把他们教育好了,下级干部的进步就快了。”[17]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史方位和政治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的在野党成为全面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和领导党。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际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干部。为什么这么说?邓小平认为,主要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许多党员都在当大大小小的干部”[14]32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正确组织路线,邓小平在选人用人方面上强调,“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18]。进入新时代,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贯彻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重视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认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位高权重,影响力大,如果在政治方面出了什么大问题,对党造成的政治伤害远比普通党员要严重得多,厉行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8]138,加强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二、苏联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失败教训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自1898 年成立起至1991 年自动解散为止,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中连续执政时间长达74 年之久。在漫长的发展和执政过程中,苏联共产党经受住了各种严峻风险挑战的考验,取得了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让人深思的是,它为何在既无强敌入侵又无内部人民揭竿造反的情况下,主动走向了亡党亡国的悲惨命运?其中的原因极为复杂,但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的失败是一个绕不过去且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一,苏共政治信仰大厦崩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正确的政治信仰就好比是一座巍巍大厦的“顶梁柱”,如果“顶梁柱”被抽没了,大厦终将会崩塌的。苏共之亡,实际上与其政治信仰大厦的崩塌密不可分。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生不仅坚信马克思主义,而且坚决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做斗争。斯大林一生饱受世人争议,那么其政治信仰情况又如何?毛泽东是这样评价他的,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2]20,虽然他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曾经所犯下的一些严重错误,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就出在斯大林逝世后,苏共主要领导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就开始逐渐变得淡薄,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他们安于现状,在理论建设上墨守成规,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态度,丧失了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很早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了。他曾经在与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的谈话中说:“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发现,社会主义的现实与理想相差十万八千里。”[19]1983 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连续访问了苏联和一些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根据自己对这些国家执政党高层领导人的接触观感得出结论指出,如果说过去的苏东共产党人令人敬畏,那是因为他们曾经有着笃定执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了,他们不知何时早就已经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政治信仰,他们不是思想家而是务实派。试想可知,连苏共最高领导人都已经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支柱,世人又如何指望苏共党内广大的普通党员能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苏共逐步放弃全面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掌握领导权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是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前提。苏联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共一手创建的新型人民政权。苏共在这个新型人民政权中,既是唯一的执政党,也是唯一的领导党。它是维系苏联政治体系的根本和核心,换言之,苏联的存在必须以苏共及其领导的存在为根本的政治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苏共就没有苏联。在斯大林主政时期,苏共确实一直存在着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问题,始终没有放弃对苏维埃政权的全面领导权。从客观上来说,赫鲁晓夫虽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全盘否定,但也没有推翻苏共的全面领导地位。这一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是在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1985 年3 月11 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共新一届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上台就立即宣称要进行“加速”战略,实行改革。1988 年6 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改方向。为促进民主化、公开性改革,戈尔巴乔夫不合时宜地重提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企图从根本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一口号恰好呼应苏共党内“自由民主激进派”要求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西方多党制的政治愿望。在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和“公开性”思潮的冲击之下,苏共逐渐在苏联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对此,作为苏共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不仅没有感到担忧,反而公开鼓吹“不应该像魔鬼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对实行西方多党制表示高度的认可。在其大力蛊惑和推动之下,1990 年苏共中央修改宪法第6 条,正式取消了苏共对苏联的法定领导地位,规定苏联公民有权自由组织政党。然而,这一重大的错误政治决定,对于苏共和苏联来说,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毁灭性的开始。随后不久,苏联境内出现500 多个政党,其中绝大多数最终成为推动苏共亡党亡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第三,苏共内部“四风”问题盛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苏共在列宁、斯大林时期的党风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总体还是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否则就难以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等一系列重大胜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苏共的执政地位和对国家生活各方面的领导权在变得越来越巩固的同时,党内滋生的“四风”问题也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一是形式主义泛滥。在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形式主义说教,早已为广大的苏联普通老百姓极为厌恶,苏联社会出现所谓“夜间人”现象。这些“夜间人”主要是苏联体制内的一些人,他们在白天与官方的政治基调保持一致,而到了晚上就开始集聚在一起,秘密交流与苏共政治基调不吻合的笑话。二是官僚主义日趋严重。在赫鲁晓夫主政时期,苏共党内就出现了“官僚主义病”,但远未到不可救药的程度。到了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由于全面恢复干部的职务终身制,这就使得苏共党内的官僚化程度大大加深。在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苏共抛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开始积重难返。三是享乐主义思想不断蔓延。列宁时期,苏共党内的享乐主义思想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事实上是不占主流的,绝大多数党员为了党的革命事业能够做到艰苦奋斗,当时甚至发生了主管粮食分配的最高官员因严重营养不良晕倒在苏联人民委员会会议上的事情。然而,到了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享乐主义思想在苏共党内已实现了全面性渗透。四是奢靡之风大行其道。奢靡之风与享乐主义思想是有着密切相关性的。作为苏共这艘巨轮的最高“掌舵者”,勃列日涅夫搞奢靡之风在其主政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党内树立了极为恶劣的反面典型。在他之后,苏共党内的政治精英纷纷予以效仿,直至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苏共党内的奢靡之风已是积重难返。
第四,苏共日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苏共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根本原因是得到广大苏联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政党能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关键看自己是否恪守初心与使命。苏共执掌国家执政后,列宁曾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之一就在于脱离人民群众。斯大林主政时期,苏共党内虽然出现了“人民公仆”蜕化变质的迹象,但那时苏共党内还远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官僚特权阶层。到赫鲁晓夫主政时期,情况就开始发生质变,苏共党内已经出现特权者队伍。在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随着苏共党内特权者的人数不断膨胀,苏共党内终于形成了一个在政治文化心理上大体稳定一致的官僚特权阶层。有俄罗斯学者估算,在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苏共党内的官僚特权阶层人数大约在50~70 万之间,如果算上借助他们掌控的权力所能提供庇护的家属,加起来总人数可能大致有300 万人之多,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5%。[20]到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思想和政治立场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将窃取的不当财富合法化并永世传之于子孙后代,其代表性政治人物开始急于粉墨登场,考虑公开走资本主义道路,由此苏共与广大人民群众渐行渐远。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对苏联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后发现,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截然不同,当时苏联的大多数精英分子是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在苏联上层社会中几乎没有人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只有12.3%的人被划为‘民主社会者’”和“不到10%的人被划为‘共产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21]。
第五,苏共领导集体政治能力逐步衰减。从总体上来看,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历史上的七任最高领导人的政治能力是逐步衰减的,一代不如一代。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无论是在理论素养和政治能力上,还是在取得的革命成就和群众声望上,其后继者均无人能望其项背。这种共识不仅体现于苏共党内,而且体现于国际共运史上。列宁逝世之后,苏共最高领导的继任者——斯大林虽然无法与列宁并肩而论,但其理论水平、政治能力、历史贡献和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力都远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等平庸之辈。在这五个人中间,赫鲁晓夫相比其它的四个人虽然参加革命的时间相对较长,从事党内政治活动的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其最大缺点之一就是从来没有全面系统且深刻地学习、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科学精髓,严重缺乏作为合格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所应当具备的政治修养和政治能力。毛泽东对他曾这样评价说:“他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22]正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贫乏,导致赫鲁晓夫的政治能力远不及列宁和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一样,勃列日涅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进行认真的系统学习,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不高,由此他在政治上乐于安于现状,进行平庸治国理政达18 年之久,几乎毫无建树,反而严重耽搁苏共改进的时间窗口。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人各自主政时间不长就逝世了,姑且不论。戈尔巴乔夫是苏共最后的最高领导人。他虽然在大学时代曾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其政治信仰早已被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掏空,发生质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信念,只是他欺骗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的一个“漂亮”的幌子而已。有学者指出,苏共亡党亡国的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戈尔巴乔夫严重缺乏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高领导人应当具备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无论是领导能力、政策水平,或者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他都是不胜任的”[23]。
第六,苏共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丧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苏联解体时尽管有近300 万人退党,苏共尚有1650 余万名党员、几十万个党的基层组织。但在戈尔巴乔夫下令宣布解散党中央时,偌大的苏共,几乎没有任何抗议行动,党组织就自行散去。习近平同志对苏共垮台的原因有过深刻反思。他说,苏共曾经是一个不断取得光辉历史功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九十多年开展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可谓是一路披荆斩棘,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成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但为何却在党员人数最多、组织规模最大、掌握资源最丰富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失去了政权”?然而,更为令人可憎的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那场颠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动荡之中,苏共全党之内“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24],这又是什么原因?作为曾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核心“先锋队”的苏共,在斯达汉诺夫运动中屡创劳动佳绩的苏共党小组,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冲锋在前、占800 多万名牺牲烈士总数一半的苏共党员,之所以落得如此悲惨却不令人予以惋惜的地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赫鲁晓夫主政时期开始,苏共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逐步丧失,苏共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及其各项决议难以在基层党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本发挥不了。到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苏共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丧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动员和组织党员的能力减退,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人在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和工作上的简单化,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导致团结、凝聚和带领人民群众的作用日益减弱;三是党内学习上的形式主义,党的会议不着眼于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层党组织教育和管理党员的效果很差。虽然问题的表现在基层,但问题的根子却在上层,主要是在中央这个层面,特别是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之中。实事求是地说,在列宁和斯大林二人主政时期,苏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可以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很突出的,但自赫鲁晓夫主政时期开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混乱,严重挫伤了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获取智慧启迪,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党一再深情回顾自身的艰辛成长史和艰苦奋斗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从过去的成功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吗?还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而寻求推诿避责的借口?统统都不是。它实际上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5]。从加强自身政治建设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两个具有重要历史镜鉴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兴亡成败对于新时代落实政治强党战略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项永恒的重大课题来抓实抓牢。
第一,必须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拓展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政治性是政党的天然属性,讲政治是政党维护自身政治属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不维护自身政治属性和不讲政治的政党是不存在的。在党的十九大之前,虽然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包含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之中,但党对其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认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把党的思想建设与政治建设合并在一起,统称之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求将其摆在党的建设体系的首位。比如2016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之中曾指出,鉴于目前党的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严重的问题,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能经受得住风险挑战提出的重重考验,就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6]。党的十九大基于之前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与教训强调,必须科学区分二者之异同,准确地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占据的首要地位、核心地位和统领地位及其对于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扩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党的百余年建设史上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其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从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的高度深刻地回答了“何为党的政治建设、为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三个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有力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兴党强党学说,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第二,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力保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众所周知,任何强大的、有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不是由毫无纪律要求的党员所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其团结统一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主要来源于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16 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党一致认可和衷心拥戴下当选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一重大政治成果得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正式确认。这次全会同时向全党提出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政治要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发展史的老党和大党,没有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治理好这么大的国家和执政党,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充分说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然而,如何深入理解这个科学论断?2019 年初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此鲜明地提出了“两个维护”的重要观点:其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最重要的内容;其二,“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27]798,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最为关键的内容。随后,“两个维护”的重要观点在党的第三个重要历史决议之中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性论断:其一,高度强调了“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其二,高度强调了“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28]。客观来说,“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大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成就,也是一个最重大的制度成果。从“两个维护”到“两个确立”重要论断的重大转变,深刻地揭示了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治理好中国共产党这么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老党所彰显出来的极端重要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高度强调全党同志要努力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意义深远、效果明显。它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力地“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的模糊和错误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更加显著地“扭转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现象”,大大地“使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4]67,“两个确立”成为新的斗争条件之下党有效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也是最大的政治底气和政治保证。[29]
第三,必须大力加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纪律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抓手。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着眼于解决党内存在无视乃至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建章立制,逐步完善规范党员政治言行的纪律建设体系,其中尤其是针对党内存在的“七个有之”不良现象,提出了“五个必须”,要求全党同志务必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优秀政治品格,自觉地以正确的言行在各项政治要求方面始终跟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觉地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根据党章和相关党内法规制度的有关规定,新一届党中央采取循序渐进和轻重缓急的原则,领导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关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的重要党内法规,比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与此同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之下,党中央果断决策,始终强调要求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之中“坚决清除对党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违纪违法行为”,特别是“铲除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政治团伙”[30],取得的实际成效可谓是极为明显。从进入新时代以来所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这些重要的举措从根本上消除了隐藏在党内的一些严重政治隐患,有力地维护了党的政治属性,增强了党的政治功能,保障了党的政治安全。
第四,必须紧紧扣住赢得民心民意这个最大的政治性工程来抓紧抓实抓牢党的政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一百多年发展史,从党的根本性质和崇高宗旨层面上可以说,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齐奋斗、共命运的光荣史。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先锋型政党,其阶级根基在人民、精神血脉在人民、力量源泉也在人民。正因如此,党自成立以来就旗帜鲜明地向世人公开宣示自己始终代表中国广大民众之根本利益,不仅从来没有被任何特殊之私利所绑架或束缚,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与广大民众坚定站在一起,并“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31]。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理念,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悄然切换这个最大的具体实际国情,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向全党发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4的政治集结号。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呼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在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工作之中,“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32]。可歌可泣的是,通过十余年不懈的共同奋斗,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如期全面建成了具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小康社会,应该说是破天荒地历史性解决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难以完成的绝对贫困问题,美好生活由老百姓心中的虚拟向往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于今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正无比自豪地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一系列变革性的实践广泛赢得了民心民意,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得到进一步夯实。
第五,必须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通过建章立制来端正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体系中,党内政治生活是厉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实践抓手。全面从严治党,乃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党内政治生活为重要抓手,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事实无不表明,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和干部作风与精神状态。习近平同志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高度概括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三性”。他说,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正视长期以来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之中存在的种种难题,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33],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庆祝建党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在原有“三性”的基础上增添了“时代性”这一概括,首次对党内政治生活“四性”进行了完整的理论表述。其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深入结合进入新时代以来厉行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工作经验,强调务必严格按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四性”的要求,有针对地精准解决在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之中所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突出“四个着力”,并且从坚定理想信念等十二个重要方面,对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为了有效执行这一重要党内法规制度,使之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新一届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比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极大地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党内政治生态也得到了极为明显的好转。
第六,必须积极构建“三不腐”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政治原则和底线,有策略地进行惩治腐败实践活动。对于腐败问题的重大破坏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之比喻为是严重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因此开展反腐败斗争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说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34]。中国古人讲“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是很有道理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就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同志说,放眼全世界,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什么会频繁出现社会动荡乃至政权垮台的严重政治问题?虽然重要的原因或许很多,但贪污腐败可能是其中最为容易引起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导致执政合法性和正当性丧失的重要原因,大量活生生的现实事件无不表明,如果“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哪怕党的性质最先进、宗旨最崇高、使命最远大,“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35]。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深刻汲取人类有史以来因腐而衰导致政权更迭的惨痛教训,提出要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对于党加强自身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侵蚀效应,积极构建“三不腐”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驰而不息地开展了一场可谓是史无前例的清除党内“蠹虫”的反腐败斗争。公允而论,新时代十余年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极为显著,概括起来说,就是取得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压倒性胜利并得以全面巩固,其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强化惩治,促使不敢腐的预期目标在正风肃纪反贪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其二,完善制度,促使不能腐的权力牢笼在建章立制的实践过程中开始越扎越牢;其三,提高自觉,促使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在持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正在构筑夯实。经过了全党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党内过去一些长期因各种原因没有刹住的歪风邪气以及未曾予以根除的顽瘴痼疾得到了很好的纠治,使“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30],党内政治生态相对以往的实际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党心民心也一起得到了极大的提振。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程度,2022 年达到97.4%,比2012 年提高了22.4%;99%的群众认为,党中央为正风肃纪反腐所开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了党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第七,必须严格防范党内政治风险,决不能犯下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同于西方政党在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和宏伟奋斗目标的价值共同体,在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从来就没有畏惧过任何外在的强敌,也从来没有被哪一个对手所真正打败,然而其“最可怕的敌人从来是自己”[4]10。对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有过深刻的思考。他强调指出,自从党于1921 年成立以来,在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里可以说是历经了无数的严峻风险考验,然而事实表明党面临着的最大风险却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内部可能出现变质变色变味的问题,进而“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部党的发展壮大史恰好就是一部“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4]48。自人类诞生以来,各种风险实际上无处不在。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从来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来自于自身内部的政治风险始终与其形影相随,但其中具有颠覆性错误的党内政治风险却是致命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党自成立以来就矢志不渝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坚决防范有颠覆性错误的党内政治风险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努力成为了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世界上最有前途和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经无比强大且取得过无数辉煌历史业绩的苏联共产党,就是由于自己始终未能有效防范住党内出现诸如特权官僚阶层以及蜕化变质的野心家、阴谋家等之类具有颠覆性错误的重大政治风险,导致自己从内部革了自己的命,最终走向了亡党亡国的穷途末路,留下的惨痛教训之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尤值得引以为戒。党内政治风险是党内矛盾和突出的问题长期积累的不良结果,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现实紧迫感,就看不到真正问题的症结所在,任凭其在党内肆意发展,那么党距离致命的危险或许就不远了,到那时可能“就不是一般的被动,而是为时已晚了”[36]。因此,全党要强化政治风险意识,努力克服政治上的麻痹症,提高见微知著的政治风险识别能力以及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政治风险应对能力。
第八,必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持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能力是政党及其成员应当具有的一项关键性能力。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加强自身政治建设自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党政治建设的好与坏,实际上反映的是自身政治能力的强与弱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内存在许多在根子上与政治问题相关联的突出矛盾,与其说主要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没有抓好,倒不如说归根结底是自身政治能力存在不足的问题。什么是政治能力?简言之,它就是指一种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政治分析是洞察政党本质与行为的最佳方法。恰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指出的,现实经验表明,“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而实际上“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4]139。据文献考证,“政治能力”这一全新的党建概念最早见于2015 年12 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对于其构成要素,习近平同志先是将之高度概括为“政治两力”[37],而后在2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重新将之概括为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38]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三力”。在政治能力建设体系中,三者之间又是处于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具体分析来说:其一,政治判断力是政治能力的前提,在三者中居于前置地位;其二,政治领悟力是政治能力的关键,在三者中居于联结地位;其三,政治执行力是政治能力的归宿,在三者中居于根本地位。如果将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递进链条,形成了自洽的闭环逻辑,从内涵上实现了各个政治能力关键要素的全覆盖,并且从功能上打通了政治能力提升的全过程[39]。就行为主体而言,新时代提高政治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27]800,最终又需要贯彻落实于持续不断地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实践中。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么一个具有超大组织规模和显著政治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大党和老党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万不能“指望泛泛抓一抓或者集中火力打几个战役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从来都是行不通的,也是做不到的事情,全党同志务必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27]535,更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这就深刻地指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滴水穿石、蚂蚁啃骨、滚石上山的韧劲和耐力推进,牢固树立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战略思维,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行动准备,让党的政治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注重防止和克服忽视或弱化、虚化党的政治建设的错误倾向和把党的政治建设泛化、扩大化的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