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2023-02-07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袁 静

(1.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2.菲律宾莱西姆大学 研究生院,菲律宾 马尼拉 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勇于实践,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发展,形成了诸多重大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2023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百年来,基于多种情景交织的复杂格局,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进,就应当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学理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探析其深刻内涵,深挖其重大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更具时代价值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厚重理论是其生发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生发的历史逻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生动转换是其生发的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恩经典作家的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概念和内涵做了较为深刻的理论阐发。马克思深刻提出:“现代生产方式在它的最初时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只是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在中世纪内已经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发展。”[3]工业化是市场发展的产物,进而出现现代化城市,推进现代化市场逐步形成。恩格斯基于英国工业化(现代化)波及德国的社会现实,围绕引发德国新变化,指出:“德国的旧式工业因蒸汽的采用和英国工业优势的迅速扩张而被摧毁了。......以迫使那些对于非贵族的财富和势力的任何一点增强都心怀忌妒的各邦政府考虑现代工业的要求。”[4]

现代化生产肇始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生产大变革,促动人类社会巨变。工业化与现代化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提升了人类的自然征服能力,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发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大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5]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工业化理论展开了详尽的论述,认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人类文明之花。通过世俗化、分工的细化,打破封建发展枷锁,突破了城市行会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束缚,让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成为自由的可以雇佣的劳动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都化为一个大市场,分割的地域彼此联结,凝聚性统一性不断强化。

以美国为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国资本主义有自己的发展理路,既有自身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有对世界市场的融通。“而他们这个最先进的民族(the most go-ahead nation),对于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纯粹从它的实际利益出发马上进行试验,这个方案一旦被认为是好的,差不多第二天就会立即付诸实行”[6]。同时认为美国现代化的阻力仍没有完全根除,世界并未受益美国式现代化。美国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世界共同繁荣也没有因美国的国际化而实现。南北战争是“没有崇高目的和社会需要的、跟旧世界历次战争一样的另一次战争,其结果将不是粉碎奴隶的锁链,而是为自由的工人锻造新的镣铐”[7]。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资本集聚向世界扩散,进而形成欺诈、战争、掠夺式的现代化,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表面繁华,使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进一步加大。

资本主义难以囊括现代化的全部进程,也非单一维度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将现代化划为两大阶段,即资本主义现代化与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阶段)的现代化。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是人完全解放、自由获取的现代化,是人类最理想、最完美的阶段。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方式不断提升,国家重心转换,更多的强调以人为本,赋予人更多权利。“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8]社会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二)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发展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9](P4)

近代以来,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救亡运动难以扭转国运,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运动曲折发展,在100多年的英勇探索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许多先驱流血牺牲,经过各种努力与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换来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

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境地中直面时代课题的叩问。从一无所有、千疮百孔的困境中发奋图强;到勇于开拓进取,推进改革开放,奋力踏入时代潮流,敢作敢为;再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共圆小康梦,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为民的初心亘古不变,既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观点,更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也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铮铮誓言,为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中国共产党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执政情怀与执政理念,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与人民至上理念。

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破解中国四分五裂的难题,真正依靠人民实现国富民强,引领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历史与现实无可辩驳的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十四亿中国人的主心骨与定盘星,是中国这艘发展巨轮的掌舵手,任凭风雨袭来,任何风浪都能挺住,都可以实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良好局面。因为有了党正确、全面领导,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娄山关”,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向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进。

(三)实践逻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现实要求

时间是最伟大的见证者。中国共产党百年抗争史与奋斗史,就是引领亿万人民走出一条不断变革的幸福之路,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深刻洞察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化规律,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前途等诸要素,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伟大战略,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与总方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契合中国实际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引领中国赢得了伟大革命胜利,完成建国大业。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夯实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及实践前提,它们一脉相承、逐步演进、接续上升,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改天换地:“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10]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兴国大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探索了近30年。中国的发展既有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也有挫折与失误。但是,这些丰富而又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让其后的发展少走弯路,使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也更有活力。

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富国大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依靠改革开放,源于改革开放,唯有开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多项一体化、系列化、纵深性的改革,体现改革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更有革命性因素的推进,创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引导中国特色道路阔步向前。

惊天动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辉煌业绩和美好前景,一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绚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适应当代中国和时代发展潮流的要求,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大时代课题是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之眼”,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尤其党在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历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

(一)规模特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人口数量多,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全部人口,一旦中国可以完全达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在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现代化,成就意义非凡,世界现代化版图将会重塑。人口众多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据自身的人口现状,不能依据西式现代化道路设计或规划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为了让14亿中国人民都可以感受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福祉,必须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阶段性问题,关注民生问题,下大力气破解民生难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红利,譬如超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应辩证看待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征,应时而为,因势利导,发挥人口的正向作用,挖掘其蕴含的巨大潜能,使人口助力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实现。

(二)价值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3]党重视人民共同富裕,踏踏实实践行自己不变的初心,着眼于阻碍共同富裕的各种因素的解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时代,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对准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实现了全面的小康,打胜了脱贫攻坚的战役,让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梦想向前扎实推动,是一种获得感满满的现代化,口袋看得见的实惠。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主要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14]。党和国家持续落实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推动东部率先发展,因地施策把全国联动起来,通盘考虑,进而达到区域间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三)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协同共进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注重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价值遵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一方面要强化教育投入,拓展人们现代化教育的入口,均衡教育资源,让普通民众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进步。另一方面,国家强化对文化产品的投入,强化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公益属性,使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更可持续、更加充实,也更有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不但着眼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着眼于美好生活的逐步实现,美好心愿逐步得到满足。

(四)质量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是近代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他们超越环境承载力,大肆向大自然攫取,超额索取各种资源,导致人类面临严峻的生态失衡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与替换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依赖,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落实了新发展理念,凸显“绿色发展”,设立了“美丽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目标。生态保护的路线图与施工图非常清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线,也是其主要底色,实践成果斐然。我国不但积极承担国家责任,而且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承诺:中国2030年前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中国言行一致,积极践行承诺,2021年,我国大约少用14 亿吨煤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下降达到了 3.3%。中国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发展,减少废气排放,参与国际环境治理,造福本国与世界人民,让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厚重的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的一张美丽图景,也是世界现代化的未来可借鉴的发展模板。

(五)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内含的协和万邦、以和为贵等思想是中国践行和平、开放、包容、共享等价值理念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人民奉行和平共处的重要依托。中国文化没有强必称霸的传统基因,总览中国历史,中国没有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入侵别国,造成生灵涂炭的历史。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和平崛起一直被西方所歪曲,不断制作“中国威胁论”,散布中国必将称霸的错误言论,制造中国威胁世界的各种谣言。近代,中国遭受西方的欺凌,民生凋敝,国力不强,国人深知和平不易,国家强大是亿万儿女协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和平的国内外环境。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15]中国走出了“修昔底德陷阱”与“国强必霸”的固有逻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一心一意促发展,汇聚磅礴伟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开拓现代化理论新语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6]。“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9](P167)言简意赅、高度概括的话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经验的凝练与总结,是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的外在显现。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独特理论精髓与核心要义: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伟大的创造性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中国独特的现代化模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实现可以推动整个世界的现代化步伐,重构世界现代化版图,不断提升人类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与依照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跳出与超越一般规律,走一条后发国家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这是人类现代化规律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内涵不断拓展与延伸的过程,有助于中国从现代化的跟跑者或追随者演变为创新者、创造者、引领者,成为新型现代化的创立者,为人类现代化提出新论断与新发展理论。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契合自己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是自主探索、孜孜以求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效的参照与借鉴。

(二)实践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行稳致远,引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党引领人民不断开拓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功。近代中国发展道路曲折,内外交困,上下求索,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满足人民物质水平需要的富国之路。社会主义革命后,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工业,强化工业立国理念,走工业化强国之路,逐步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雄厚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最大公约数,既有发展的全力以赴,更有制度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与微观相向而动,相互牵引,高效进行,对内强化改革,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新时代后,党注重强国战略、民族复兴道路的融合,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高速路。民族复兴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划与复兴是正相关的逻辑关系[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改革,深化开放,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发展策略,引领我国各项事业不断跨险滩,战胜各种困难,打开中国大国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影响力与日俱增,富起来到强起来有了更大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民族复兴更有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目标与新追求,蹄疾步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中国成绩单”。

(三)世界意义:重构世界现代化范式,创造人类文明新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扎根于中国,内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但没有沿袭与照搬西方的老路,更没有脱离中国自身的国情,依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展现出了中国风貌,具有世界意义。其价值不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引领作用,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借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范式。这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中国制度优势,引发了各方积极参与的热情,形塑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浓郁氛围,使人才、劳动、环境、创新等要素高度融合,超越了资本的逐利属性,消除人与资本的天然对立,让资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优势,消除物欲膨胀、物欲横流的西式现代化弊端,祛除人与自然高度对立,人无限度向自然索取的消极影响,更没有向外大肆扩张,掠夺他国资源,为自己发展增加砝码,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物质与文化协调的现代化。此外,西式“消费主义至上”的错误理念被超越与扬弃,攫取他国资源与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或超额剩余价值,进而满足过度消费的价值旨趣被摒弃。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的发展,提升人的地位与精神品味,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与主力军,享有更多的发展红利与拥有更多的实惠。由此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有更多的普惠性与亲民性,是全体人民参与及推动的现代化。二是独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西方现代化的一般步骤为:城市工业化引领城市化进步演化,带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引发农业与生活的现代化,实现西式普遍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人是现代化的核心与关注点,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同时兼顾与世界的联动,和平与共享,协同共建、共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