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下构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安阳师范学院彰德书院为例

2023-02-07郭永刚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郭永刚

(安阳师范学院 彰德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党的有生力量,是党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书院制改革是高校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创新,在育人理念、育人主体、育人空间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高校要把党史教育融入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党员发展、培养规划,凝聚书院多方育人资源合力,发挥书院社区文化育人功能,持续推进党史教育走深走心走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和“育人共同体”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

书院制育人模式是在我国古代书院“师生共处、学生互助”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住宿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综合育人模式改革,以通识教育为抓手、坚持全人培养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新平台、新场域。当前书院制党建思政育人实践研究有一些成果,如王郦玉等讨论了书院制模式下生活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提升路径[1],李朝辉等探讨了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校内外实践、阵地建设[2],尚千红等重点研究书院制模式下党员教育主体建设,在于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视角下辅导员导师和学业导师的交流机制[3],高琼等突出了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自主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4]……总的来看,针对书院制下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研究较少,对书院制社区功能空间、文化建设、党团建品牌活动、育人资源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更少。

(二)育人共同体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共同体”。“共同体”是什么?张志旻等学者研究提出,排除语境和话语体系的不同前提下,共同体就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5]。杨萍等学者指出,要建立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基于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目标与价值追求,涉及高校工作方方面面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衔接、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有机体[6]。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勾画了一个立体化发展形态,目的在于调动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育人主体,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这与书院制模式下构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共同体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

二、书院制下构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书院制与高校党史教育育人目标趋同,这有利于将书院制育人优势转化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的生动实践,有助于党史教育提质增效。

多样育人主体起着主导作用。书院制改革实践中,学业导师、成长导师、生活导师、朋辈导师等育人主体,结合不同学历背景、工作分工、人格魅力等,把党史教育融入指导大学生党员学业、思想、生活、身心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树立正确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学生党员“四个意识”、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主体之间既要有侧重,又要协同,这对育人共同体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全人培养理念发挥主线作用。书院制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培养理念。学生党员要主动从党史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担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在党史教育与校园文化生活、美育课程、艺术实践、艺术展演深度融合中,增长见识知识,提高审美和道德情操。以党史不同阶段涌现出来的革命者、建设者、劳动者、奉献者典型榜样,主动在体育锻炼、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植绿护绿中培养奋斗精神,磨炼意志品质,提高身心素质,树立劳动观念,塑造劳动品格。

功能空间发挥主要场域育人功能。书院通过线下社区功能物理空间、新媒体形式的场域文化全方位教育、影响、浸润,促进学生成长。因此要挖掘、梳理党史中的思政元素与书院功能物理空间的设计、建设深度融合,让学生党员在社区生活、学习、活动中耳濡目染,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把党史教育内容以学生党员喜欢、常用的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呈现出来,让党史教育成为行走的云课堂,指尖上的云教育。

三、书院制下构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安阳师范学院彰德书院设党团活动室、导师指导室、阅览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心理咨询室、一站式学生事务工作站等功能区域,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提供了多样育人平台和条件保障。

在书院制模式下构建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共同体,要尝试与党员理论学习、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统筹书院学院、书院社会、书院部门、教育实践多方资源,统筹课上和课下形式,发挥多元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全程实践互动体验,丰富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激发多元主体能动性,协同育人

在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共同体中,育人主体是多元的。有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等学业导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成长导师;后勤、物业、保洁、宿管、安保、劳动指导教师、美育导师等生活导师;高年级优秀学生、大学生退伍士兵等朋辈导师。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履行不同的教育责任,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1)“2+2”师生党员共成长,导师党员全员参与。书院从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始,指定两名党员教师,一名是学业导师、一名是成长导师,学业导师侧重学业指导兼顾思想教育,成长导师侧重思想教育兼顾学业指导,共同负责学生党员在大学全程成长指导。学业导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意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进行研究,产出成果教育学生。成长导师把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当作重要研究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2)思想导航行动,思政课导师、成长导师齐发力。思政课导师、成长导师队伍承担着思政通识课程教学,通过集体备课、专题备课,分享交流经验,学习借鉴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在党史教育中反馈的教学点,以建设有温度的党史教育课堂。积极购买有重要话语权和质量较高的党史教育书籍、专著等,丰富导师队伍的党史教育知识体系。

(3)“青春心向党”新行动,多部门协同支持。构建党史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给学生党员党史教育提供平台和载体。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养培训任务下沉到书院,以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能更全面客观考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培养培训过程中,把党史及“四史”内容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日等教育活动中。在规范培养程序前提下,结合书院特色和学生特点举办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比如党史经典阅读活动、“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墙绘展示大赛、学习二十大主题知识竞赛等。

(4)“强国有我向未来”行动,激发学生党员责任担当。在党史教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着重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和书院育人工作理念相一致。开展党员党史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借课堂讲授、活动指导等,引导大学生党员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责任和使命、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挖掘选树典型和榜样、落实激励机制,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大学生党员将所学所得转化为爱党、爱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组织主题劳动教育、实习实践,让学生党员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深化对党奋斗百年取得成就的认识,从而立报国志、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勇于担当历史责任。

(二)拓宽途径丰富资源,全方位开展党史教育

(1)把优秀资源“请进来”,完善党史教育共同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向学生党员宣传讲授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各时期、各领域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书院先后邀请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老战士,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家进校园,结合电影《长津湖》、学校办学特色等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等。邀请行业企业领军人物、优秀校友开展大讲堂,用摸得着看得见的榜样,激励大学生党员的时代责任感。利用“微党课”、党史故事我来讲等形式,让大学生党员在活动中感受、表达对国家历史和榜样人物的尊敬和热爱。

(2)带领大学生党员“走出去”,拓展校外资源,丰富党史教育共同体。书院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制定书院和红色教育基地的联动机制,带领大学生党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主题教育研学实践等活动。如实施红旗渠精神进课堂、红旗渠精神我来讲、重走红旗渠等。通过与中国棉花研究所、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共建教育基地、设立校地协同育人平台等形式丰富校外党史教育资源。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等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真切感受到脚下土地孕育的革命精神。

总之,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开展党史教育,构建育人共同体,能够更好整合发挥协同机制、育人主体、校内外实践资源等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