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及其消解新探
2023-02-07路红梅
路红梅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面对日益深重的生态危机,坚守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探寻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根除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价值目标和现实道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一、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
逻辑通常是指规律,资本逻辑也就是资本依其本性扩张、运动的规律。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永无餍足地获取剩余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P345)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和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私利和统治地位。概言之,资本的本性就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拥有的生产资料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永无止境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的运动过程是资本依照其本性不断扩张和演进的过程。资本的扩张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本身无止境的积累、集聚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活动或主宰空间的不断扩大过程,包括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推进;资本的演进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无止境的循环和周转,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无论资本的扩张过程还是演进过程都是资本本性的展开、表现过程,因此资本的本性也就是隐藏在资本扩张和演进即资本运动背后,并支配资本运动的规律,这一规律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资本逻辑。
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是资本逻辑对生态系统的矛盾性关系。生态是指一切生物在其所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及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状态。生物之间及生物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交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即生态系统。人是一种高级生物,是唯一具有能动性且对生态系统其他因素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因此理应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人周围的一切自然物包括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等即自然环境则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区分为资本逻辑的自然环境悖论和资本逻辑的人性悖论。
资本逻辑的自然环境悖论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资本的存在及其逻辑的实现以自然环境为必要前提和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资本的存在及其逻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资本实现其追逐利益,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本性,必须以生产为手段,而任何生产都是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前提和基础,都依赖于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为生产(包括增值价值的生产)提供其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自然环境有优劣之分,对于资本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良好的自然条件意味着丰富优质低廉的劳动对象和其他便利的生产条件、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多的剩余价值、较强的竞争力,而这些无疑都是资本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说:“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2](P220)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也就是为资本及其逻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资本依赖和渴望良好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资本及其逻辑的实现不可避免地破坏着自然环境,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紧张,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环境具有有限性、规律性、系统性等特征。首先,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环境所蕴含的许多自然富源也是有限的。其次,自然环境包含的各自然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及其相互作用都是有规律的,在规律的作用下,各自然要素交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变换,形成一个有序循环和演进的系统。当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变换有序且依良序进行,各要素的发展保持动态平衡时,自然环境就保持优良。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连续不断的生产即可持续生产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可能性,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可能性,也为资本逻辑的实现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可能性。当生产的发展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当人们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竭泽而渔,打破自然系统的平衡时,自然环境就会急剧恶化,自然环境危机就会随之产生,生产就会因此而不可持续,整个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资本逻辑最终也会因为丧失了追逐利润的手段而无法实现。然而,“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P266)资本贪得无厌地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追逐私利的本性,使得它绑架着生产,使生产无限度地、毫无理性地扩张,为了利润胆大包天,无视自然环境的有限性,违背自然系统平衡的自然规律,疯狂地掠夺自然,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致使有限自然资源枯竭、自然系统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危机四伏且日益深重。
资本逻辑的人性悖论是指:一方面,资本的产生及其逻辑的实现依赖于有生命的人及其健全、平衡的人性。资本产生及其逻辑实现的必要前提和现实基础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P157)劳动力的存在以活的人体的存在为条件,发达的或高质量的劳动力依赖于人的健康而充满活力的身体,依赖于健全、平衡的人性。我们知道,人性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系统,如果饮食男女、劳而欲休、趋利避害、拒死求生、避疾苦求康乐等自然人性得不到满足,就不会有活的人体或劳动者,如果任何人性因素受到戕害而导致人性不健全,如果人性各因素的发展失去平衡,就不会有健康的、精力充沛的人,不会有体力和智力都发达的劳动者。因此资本的产生及其逻辑的实现就如同它依赖自然环境一样依赖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活的人体及其健全、平衡的人性。
另一方面,“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2](P197)它拼命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工资、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条件,疯狂地摧残着工人的身心健康,戕害、扭曲着人性,使人性日益片面化、残缺化、畸形化、异化,人性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劳动者的生命活力减退,劳动力不断萎缩。对此,马克思曾进行过无情揭露,他说:资本“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把积蓄、更新和恢复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变成了恢复精疲力竭的有机体所必不可少的几小时麻木状态。……。资本是不管劳动力的寿命长短的。它唯一关心的是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它靠缩短劳动力的寿命来达到这一目的,正像贪得无厌的农场主靠掠夺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一样。”[2](P197-198)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吸吮“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取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2](P198)“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2](P258-259)“过度劳动,把工人转化为一种役畜,是加速资本价值自行增殖,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把浪费工人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的手段。”“这种节约的范围包括: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有害健康的场所……;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或对于像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更不用说缺乏一切对工人来说能使生产过程合乎人性、舒适或至少可以忍受的装置了。”[2](P412)如果我们将自然资源枯竭、自然环境系统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等称为自然环境危机,那么劳动者生命力的被摧残、劳动者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劳动力萎缩、人性片面化、残缺化、畸形化、异化即人性自身的不健全和不平衡等则是人性危机。人性危机和自然环境危机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更广意义上的生态危机。
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表明: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资本逻辑生态悖论消解的根本途径和价值目标
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和价值目标是超越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如前所述,资本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为基础,以利益最大化或永无止境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和规律,它强行霸占着社会的生产力,绑架着生产,使生产成为追逐利益的手段,在利益和贪欲的驱动下,它曾经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马克思对此曾进行过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77)但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宰下的生产赖以进行的自然环境和劳动力遭到日益严重的破环,生态危机日益深重。这表明,资本和生产之间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了。马克思曾说: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了。”[2](P268-269)
既然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及其发展结果——生态危机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及其日益尖锐化就是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和生态危机的根源,那么根除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走出生态危机就必须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彻底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用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超越资本逻辑。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必然性,彻底超越资本逻辑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将超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生产力摆脱了资本的控制,由全体社会成员占有,劳动者不再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共同拥有全社会的生产力,自由地为自己劳动,获得并消费自己劳动的成果,劳动者再也不会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雇佣劳动为条件的资本从此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也从此走向了灭亡。
共产主义社会用生产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将不再是价值增值过程,而是单纯的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不再是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摆脱了其在资本统治下追逐剩余价值手段的地位,恢复了其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本性。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摆脱了资本的霸占,回归劳动者,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再也不会被资本所吸吮,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婪成为不可能,资本逻辑从此被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逻辑超越。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超越了资本和资本逻辑,“由于社会将剥夺私人资本家对一切生产力和交换手段的支配权以及他们对产品的交换和分配权,由于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管理这一切,”[1](P241)自然环境不再被疯狂掠夺和破环,自然系统的平衡不再被野蛮地打破,人性不再被片面化、残缺化和异化,人性各因素的发展不再失衡。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被消解,生态危机也被解除。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同现在的大工业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一且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除。危机将终止。”[1](P241-242)
共产主义是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P87)这里的现存状况是指资本和资本逻辑横行和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作为消灭资本和资本逻辑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彻底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因为这种运动反抗和消灭的是资本和资本逻辑。
共产主义同时也是我们的理想社会、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乌托邦,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景,是基于对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的一定会实现的社会理想。因此,共产主义理应是我们所有行动的价值目标,是我们改造社会现实,超越资本逻辑,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走出生态危机的价值目标。只有以共产主义社会为价值目标,我们的行动才会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才会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资本逻辑生态悖论消解的现实途径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当今中国,资本和资本逻辑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和生态危机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引导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来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消除和避免生态危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如下。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资本离不开市场,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与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密切相关,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才反抗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市场竞争,将自己构建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但我们应看到,市场既可以为获取产品的价值而交换,也可以为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交换,只有为获取产品的价值而进行的交换才是资本的交换,因为前者的交换结果(也是这种交换的唯一目的)即获取的价值里包含着剩余价值,也只有进行这样交换的市场及其中的竞争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市场竞争,共产主义社会反抗的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也有市场,也实行市场经济,有市场就有被资本利用进行以获取价值为唯一目的交换的风险,实际上这种风险已成为事实。但是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其市场中占优势地位的是获得产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而不是资本获得产品的价值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交换。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出现资本逻辑生态悖论的风险,但是同时也只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才能消除风险,并最终解决生态危机。
由于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且发展不平衡,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还必须坚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消灭资本和资本逻辑而消灭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尚不现实,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才是现实之途。一方面,公有制经济本身是对资本及其逻辑的超越,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们的社会才是在根本性质上超越资本及其逻辑的社会,在我们的社会里资本及其逻辑才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宰者,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和生态危机才不会成为社会难以克服的痼疾。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努力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才能强有力地制约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使资本及其逻辑在生态系统面前不能恣意妄为,使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不断消解。再一方面,由于公有制下的生产和交换都是围绕产品的使用价值进行的,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使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和优势地位,“如果在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2](P197)一旦生产对剩余劳动的需求具有了有限性,一旦剩余劳动被限制在需求的范围内,生产就会在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的限度内进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可能成为现实。
第二,强化对资本的规范和引导。 在资本及其逻辑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资本及其逻辑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经济发展活力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看到资本及其逻辑狰狞的另一面,看到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看到资本及其逻辑对生态危机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强化对资本的规范和引导。这些手段包括:其一,对资本的生态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如继续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继续加大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力度和严格度、继续加强政府监管等等,给资本划定生态红线,将资本的活动规范在生态红线之内;其二,利用资本的逐利本性,强化引导。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益,引导资本的关键是顺性而为,所谓顺性而为,也就是利益引导。一方面要将环境保护成本计入资本之中。生态环境是公共资源,任何私人包括资本的占有者都无权破坏,资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有义务防范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防范和保护的成本理应由资本承担。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奖、罚并用、奖罚分明,此外奖罚力度要科学。对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成绩突出的资本,要加以奖励,对没有尽到环境保护义务和破坏环境的资本要进行处罚,并且要科学掌握奖惩力度,使奖惩对逐利的资本起到实质性引导作用。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补贴等多种经济手段保证有利于改善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业和部门有利可图,甚至有较高的利益可图,以吸引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和部门,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其三,对资本的生态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包括加强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方面的道德宣传、加强舆论监督、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社会风气等,使资本在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面前自我约束和主动纠正其错误行径。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发展是针对传统的以生态平衡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而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发展方式也就是资本和资本逻辑统治下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只顾及利益的最大化,只要金山银山,为了金山银山不惜将绿水青山破坏殆尽。当这种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们开始反思,1989年英国的环境学家皮尔斯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此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抛出绿色发展战略,以便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进行治疗。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战略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在社会主义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他说:“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2015年我们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任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现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