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精神意涵阐释
2023-02-07齐欣
齐 欣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铸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精神意涵进行阐释分析,目的是为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进行关联性陈述、规范性解释以及价值性反思,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发掘物质成就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从而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人民至上,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之基。评判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合格,评判一项制度是否行得通、有效率、真管用,人民最有发言权。为谁执政是检验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总结。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重于千钧,“人民”就是一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 “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人民立场,并一以贯之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从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到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从田园诗派的开山祖师陶渊明到农民起义的领军人物洪秀全,从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到革命先驱孙中山,小康社会的理想一直被历代仁人志士浪漫憧憬并不懈追求。但是这一美好的社会构想,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是难以实现的,长期的战乱和外来侵略使近代中国人民陷入了“精华已竭,膏血俱尽,坐而垂毙”的困顿境地,国力衰竭,民众生活凋敝。但在当代,这一历史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现实, “小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当代中国人民已经实现的生动现实。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人艾奇逊曾说过,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能在中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曾说: “我把4万万人吃饭问题的包袱,甩给了毛泽东!”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追求目标,不遗余力地救民于水火,执着追求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 “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掀起巨大浪潮。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政治和制度层面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便可以视为党找到的一把 “金钥匙”——改革开放为全面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实现小康社会找到了根本和有效的解决之道。从1978年至今,我国粮食总产量逐步跃升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产量实现了从3 亿吨到4 亿吨,再到5 亿吨的 “三连跳”。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评价,中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如今,中国人民的关切焦点早已不再是 “吃不饱”,而是从“吃饱”转向了 “吃好”的过渡,我国在温饱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1]。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抓好集中体现人民至上理念的大事。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受到自然资源匮乏、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无法消除贫困。中国共产党践行宗旨意识,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要位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不懈努力,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2]。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已圆满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为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实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向全国人民交出的合格的历史答卷,是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深刻论述的形象表达和真切写照。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追求,体现了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和公正的财富分配原则。它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即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的发展蓝图。共同富裕追求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确保每个生产者都有全面的发展机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将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现代化成果更广泛、更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的动力,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满足与否成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通过新时代的话语得到彰显,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导向。
二、“一带一路”倡议成就彰显了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精神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合作共赢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 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 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3],为中国同各国在诸多领域开展合作、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便利。作为一种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成果的和平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非西方国家迈向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增强了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建造’的概念。 “中国建造”是我国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举措,它不仅以众多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打造出名扬中外的国家品牌,也彰显了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良好友谊。据统计,中国企业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29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新签合同额725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4]。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 “中国建造”正跨过大洋、翻山越岭联通世界。中国铁建承建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卢赛尔体育场,勇创六项“世界之最”,引发全球瞩目。卢赛尔体育场是全球规模最大、设计最复杂、设计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世界杯主场馆,以及全球最大跨度的双层索网屋面单体建筑。从中老铁路到雅万高速铁路,从非洲第一高楼到卢赛尔体育场,“中国建造”遍布世界各地,不仅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 “中国建造”的雄厚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现在,中国建筑业正以对外劳务输出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工程总承包、投资建设一体化的多元模式 “走出去”,规模不断增大、技术含量日益提升成为对外承包工程的最新特点。工程科技的发展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助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 “中国建造”跨越陆地、迈向天空、征服海洋,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助推力,也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打造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5]。
“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全球发展的新时代和新典范。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发展理念——合作共赢,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情怀。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即都践行和平与开放道路,认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突出特点,即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展现出中国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风范,创造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对西方的战争、掠夺、扩张式的现代化道路以及传统的 “国强必霸”“文明冲突论”以及 “零和博弈”等理念的超越。扩张主义、霸权主义以及对外侵略与多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紧密相连,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坚持霸权主义、殖民主义、零和博弈的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对外扩张型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以 “互利互惠”和“合作共赢”作为对外合作的原则,不再倚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再依赖武力和战争,而是倡导和平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从而促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苦难经历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了人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和谐画卷,蕴含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包容性,树立了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中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展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价值担当,提供了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 “中国智慧”和 “中国方案”,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大国重器凸显了伟大的创造精神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长期处于人类文明的中心。近代以来,西欧国家纷纷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迈入了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中国却落后了。纵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力,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带来的科技进步,才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迎难而上、自主创新、追赶超越,是中国发展大国重器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由于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我国船舶工业的制造效率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率不足,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增长成为我国船舶工业难以摆脱的发展阶段。1978年,世界造船业经历了近百年来最惨烈的一年,通货膨胀和全球造船产能过剩在这一年集中爆发。当年,全球造船总量比高峰年份下降了69%,下降总吨位数达到2000万吨以上。日本40家船厂的平均开工率仅为39%,仅上半年就解雇了2.57 万名造船工人。当时,全球造船业正面临着一场危机,这可能为中国的造船业带来转机。在船舶工业领域,技术的密集度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能力成为赢得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世界各主要造船国都在加大对船舶工业科研的投入,力求通过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先进造船国家日益强化的技术壁垒,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想在这场国际竞赛中取得成功,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来实质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更能改变目前对外技术依赖的局面,打造一个更加自主和强大的船舶工业体系,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慎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对中国的船舶工业生存发展提出了十六字原则,即“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发展民用、以民养军”。1978年后,中国船舶工业通过引进技术、合作生产、设备进口等多种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按照“推船下海”的指示,中国船舶工业要去国际市场寻找出路。从1982年到1997年,中国船舶工业在打进国际市场的前15年里,共计造船1415余万DWT (载重吨),其中“七五”时期的造船产量为344 万DWT、出口船154.8 万DWT;“八五”时期的造船产量为676万DWT、出口船306万DWT,承接新船订单873万DWT、出口船615万DWT。这15年来,中国共计向德国、美国、法国、挪威、瑞典、丹麦、希腊、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1100余万DWT。2010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首次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造船完工量6120.5 万DWT,新接订单5845.9 万DWT,手持订单19291.5万DWT,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1.9%、48.5%、40.8%,造船三大指标第一次全面位居世界第一[6]。到2022年,中国造船的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造船业已经具备了承接建造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正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追赶和自主创新,中国造船业实现了从近代以来的艰难屈辱到登顶世界之巅的伟大飞跃。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近代中国错失了多次科技革命,使得国家落后挨打。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强大引擎。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不仅要打,而且必须打好;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核武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深海载人潜水技术等。这些重大突破不仅极大提升了国民的精神面貌,还有效增强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自主创新精神则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也鼓舞着我们在科技领域不断前进,确保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7];并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坚持 “四个面向”的重大部署,即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7]。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利用创新这一至关重要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结 语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提升,更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升华。实际上,所有人类活动起初都源于精神的启蒙,然后再通过实践转化为具体现实。人作为一种精神生物,其真正价值在于对精神追求的不懈努力。因此,现代化的核心,不只在于物质进步,更在于精神价值的诉求。可以说,精神动力为现代化注入了灵魂,而物质实践是其具象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就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成果的持续积累,深化对现代化进程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的理解和挖掘,无疑成为丰富民众内心世界和凝聚国家凝聚力的关键任务。这种凝聚力,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合作共赢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既展现了鲜明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国家和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共同面貌和特质。它既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国家与人民的集体期望和追求的结晶。为了确保现代化进程与民众的精神追求同步,我们必须深度挖掘和应用这些精神资源,理解它们的深层涵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