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2023-02-07李鹏伟
黄 蓉,李鹏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2]26-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新的错综复杂、严峻艰巨的斗争形势将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敢于、善于同一切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危机考验作斗争。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才能 “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27。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原因探析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斗争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厚重的历史积淀、重要的现实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共同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生成原因。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理论品格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根本区别开来的重要依据,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的进行不断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而革命的斗争精神正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进行斗争,从而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在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在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之中的革命的斗争精神,则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地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事物正是在不同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亦是遵循此规律。在各种不同的矛盾双方相互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旧的矛盾被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因为矛盾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斗争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当前新的历史方位下,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表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物质文化的创造了,人民对民主、法治、自由、公正、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着力化解当前各种社会矛盾,而化解矛盾就会面临各种新的风险与挑战,这也决定了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二)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一系列伟大胜利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之一的伟大斗争精神,早已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推进和拓展过程中,逐渐成为熔铸于党的血液的不朽红色基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战争,推翻了长期压迫人民的 “三座大山”,形成了 “伟大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朽的斗争精神,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带领人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不朽的斗争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养料,最终使新中国摆脱了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策略实施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内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一系列斗争精神,使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加速了前进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进,越发自信自强。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22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新时代斗争精神,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创造了全新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崭新篇章。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拓展、推进史。正是在不断发扬斗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党成功开辟、拓展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启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三)现实考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5]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背景,世界发展形势日益复杂,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正摆在全世界面前。
从国际方面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合作与共赢仍然是国际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全球正在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不断努力和迈进。但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仍然隐藏着许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尤其是西方许多国家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日益强大视为它们自身发展的最大威胁,在国际政治秩序构建、国际经贸往来、社会文化交往等各个领域对中国实施打压和制裁,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恶意丑化和肆意妖魔化。所以,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与一切威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威胁国家安全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从国内方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胜利,书写了史诗般的辉煌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考验和危机。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内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也关系到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和党的各方面建设。因此,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赢得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就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2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解决国际国内各种现实问题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新时代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有了“许多新的丰富内涵”。
(一)主体要素: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具有许多新的核心内容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艰难险阻。这些艰难险阻有的是历史遗留的,有的是正在经历的,有的是新产生的,有的是潜伏存在的,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也就具有许多新的核心内容。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同一切危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作斗争。“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6]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根本的、坚强的、牢靠的制度保障,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层面、各方位共同构筑的一整套相互链接、相互联系的科学制度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自觉同一切危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有丝毫动摇。
第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同一切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当前“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2]26,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还危害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贫富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损害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同一切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同一切存在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顽固势力作斗争。当前,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2]26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面临的改革形势空前严峻复杂,全面深化改革道阻且长,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禁锢,敢于打破利益固化的屏障,善于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去疴治乱、扫清障碍。
第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同一切有损国家核心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国家核心利益关系到主权国家的生死存亡、稳定发展、前途命运。“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7]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肩负起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责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与分裂势力、反动势力、恐怖活动、颠覆言论等一切有损国家核心利益的现象作斗争,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保卫祖国的安全。
第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同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考验和危机作斗争。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考验和危机。从大的趋势来看,我国发展的总体势头是好的,大局是稳定的,但 “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2]26,不稳定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把握国际形势变化规律,认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坚决同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考验和危机作斗争。
(二)鲜亮底色: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和要谱写更辉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现实追求,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环境具有复杂性。从国际方面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国际力量对比在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变;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影响深远,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产业革命的发生使世界经济结构、国际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刻变化。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著,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和医疗保障存在短板、改革任务艰巨等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
第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手段具有多样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要进行斗争的领域和对象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经济领域、政治层面的,也有意识形态、社会建设、生态环保等层面的;既要与已经存在的反对势力、分裂势力等作斗争,还要与各种潜在的风险、挑战、考验、危机作斗争;既有能够看得见的斗争,也有看不见硝烟的斗争;既有宏观层面的大规模、大范围斗争,也有微观层面的小规模、小范围斗争。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斗争领域和不同的斗争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手段。
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方式具有法治性。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框架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斗争都是以民主法治的方式进行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脱离法治轨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40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扬斗争精神,都需要以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的方式进行。
第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时间具有长期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2]26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也决定了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斗争是长期性的,至少会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整个过程。同时,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压力、阻力相当之大,难度、深度前所未有,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伟大斗争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价值内核: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具有许多新的时代价值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仅具有许多新的核心内容、新的历史特点,更具有许多新的时代价值。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对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具有重大意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4]“四个伟大”的提出使得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工作任务的总框架、开展工作的总抓手、事业发展的总坐标都得以明确。其中,作为发展动力的伟大斗争不仅是党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初心使命的充分体现,更是筑牢伟大工程的重要保障,建设伟大事业的强劲推力,实现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为其他“三个伟大”的推进破除难题、清扫障碍、提供支持。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确保赢得新时代、新征程上伟大斗争的新胜利,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第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将有力促进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4],即要求我们在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变革,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并使之跃升到新阶段、新高度。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触碰的矛盾层次将更深,涉及的矛盾范围将更广,化解矛盾的难度将更大。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将有力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深刻体现了党对于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定自信心、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性。回首百余年党史,党正是通过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进行各种斗争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以及自身的发展壮大。新时代新任务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即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体现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判断,显示出全党上下对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坚定决心和高度信心。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径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务必要落实到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实践路径上要明确斗争方向,识别斗争对象;永葆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掌握斗争方法,讲究斗争艺术。
(一)勇于斗争:明确斗争方向,识别斗争对象
“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8]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我们首先最应该做的就是在空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明确斗争方向,识别斗争对象,勇于进行各种斗争。
在明确斗争方向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科学精准判断实际形势,掌握斗争对象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在什么时候展开斗争,针对什么问题展开斗争,采取何种方式展开斗争,常常取决于人们对当时形势、阶段任务的认知水平和主观判断的精准程度,更取决于实践主体是否具有高水平的政治自觉、科学思维、世界眼光、忧患意识等。斗争方向决定斗争道路,斗争道路决定斗争命运,斗争命运决定斗争结果。只有科学精准地判断斗争形势,沿着正确的斗争方向不断前进,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选择斗争策略,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在识别斗争对象方面,我们要努力练就 “火眼金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对斗争对象进行精准辨析,善于发现斗争对象各种 “改头换面”的变化形式,敏感捕捉各种斗争对象的潜在苗头。新的历史方位下,斗争对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明确斗争对象,切中斗争对象的要点至关重要。相比较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形式,现在的各种斗争并不是疾风暴雨、滔天巨浪般的暴力对抗形式,更多是采用温和、渐进和转化的方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精准辨别斗争对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只会失去重点,导致丧失战略上的主动性和优势,错失取得斗争胜利的良机。
(二)敢于斗争:永葆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9]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坚持敢于斗争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敢于斗争既需要永葆斗争精神,为进行各种斗争提供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又需要增强斗争本领,为进行各种斗争提供一击致命、不容小觑的硬核实力。斗争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斗争本领也不是凭空练就的,都需要在思想发展进步、政治实践和经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在永葆斗争精神方面,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保持积极进取,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初心使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掌握其原理、观点和方法,坚定 “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觉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风险挑战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或无视,从而淡化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和平稳定从来都是在斗争中得来的,而不是无条件的、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越是在和平稳定的时代环境中,越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紧迫性,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在增强斗争本领方面,我们要拿出壮士断腕般的魄力和大无畏的勇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增加历练,提升战斗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 “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2]66-67只有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受思想淬炼,增强政治历练,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停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将斗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党员干部才能见广阔世面,长斗争才干,增斗争本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流砥柱。
(三)善于斗争:掌握斗争方法,讲究斗争艺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掌握斗争方法,讲究斗争艺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方法,把握火候,做足准备,心中有数,我们才能在开展斗争时做到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在掌握斗争方法方面,我们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盯准斗争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盯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合理、适度、有效的原则,认清斗争形势,坚持原则底线,合理选择斗争方法,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如果不分主次,不分层次,不加区别地强调斗争、强调对抗,只会严重浪费有限的斗争资源,拉长斗争战线,分散斗争精力,削弱斗争力量,进而错失斗争机遇,使斗争局面陷入僵局或危机,这种结果是与我们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目的背道而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国内都处于迅速变化的环境和形势下,为了抓住历史机遇,斗争方法必须紧跟时代节奏,依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斗争方法,着力解决主要矛盾。
在讲究斗争艺术方面,我们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眼力劲”,做到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进行各种斗争。在进行各种斗争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当下实际状况和发展形势的不同及时调整与之相符的斗争方法和斗争策略,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出来,将各种有利于斗争的因素调度起来,将各种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来,不断增强新时代的斗争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8],“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8]。只有注重斗争的艺术,做到善于斗争,才能在各种斗争中取得胜利,立于不败之地。“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1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争取团结各方力量,形成斗争力量的最大合力和最大公约数,努力谋求合作,实现共赢,以高超的斗争艺术发挥斗争精神的最大效能,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推进。
结 语
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党的二十大确定下来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也是当前和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理论品格的要求,是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我们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新胜利,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造就人类社会现代化史上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