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战略下长春市城乡融合发展创新路径
2023-02-07闫泓多
文/闫泓多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具体部署,提出要加快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同年8 月,吉林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再次强调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已经成为长春市城乡融合发展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长春市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现状
为了更好地映射出长春市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国家、吉林省和长春市最新统计数据,从户口、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等多个维度,选取城乡两地居民作为调研样本,从信息技术意识、信息设备接入、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展开综合对比研究。
(一)城乡信息技术意识对比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两地居民在信息工具的态度和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城镇居民对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认识程度相比农村居民而言更加深刻,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生活中对其都具有明显的依赖性。
1.城乡居民对信息工具的态度差异
调研样本中城镇居民对手机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认可度,认为移动电话在生产生活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排在第二位的为电脑,尤其在办公场景中,电脑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电视和iPad 的占比逐渐缩小,其功能被手机和电脑所取代。固定电话的占比最小,其使用者多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对于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其中,尽管手机的认可度仍处于高位,但其功能主要偏向于日常沟通和娱乐。其次,电视的重要程度要远高于电脑,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电脑的受重视程度要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多用于娱乐功能,对于日常生产办公的影响不大。固定电话占比要高于iPad,后者在农村居民调研样本中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
2.城乡居民对互联网的依赖差异
被调研样本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互联网依赖程度对比显示:受访城镇居民92.3%表示对互联网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只有极少数人明确表示,对互联网没有明显的依赖性。相比之下,农村居民中有六成以上表示对互联网有依赖性,将近一成受访者表示对互联网不依赖。由此可见,尽管由于时代发展,长春市居民对互联网的需求度和依赖度有明显上升,但城乡地域差距较为明显。在工作生活中,城镇居民更加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二)城乡信息设备接入对比
在调研过程中,以手机和电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典型代表,分别统计了上述两种设备在长春市城乡居民中的接入情况。同时,为了让调研数据更有代表性,本次调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选取长春、吉林和辽源三地作为样本选取地,进行横向对比。
1.城乡手机接入对比
三个样本地区平均城乡手机接入情况归纳统计显示:在长春的城镇居民智能手机接入大约比农村居民多出8%,农村居民非智能手机占有率相对占比略多,大约为7%;辽源的城镇居民智能手机接入大约比农村多出9.8%,农村居民非智能手机占有率比城镇多出5%;而吉林市各项数据均保持在中间位置,无较大波动。上述情况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备的逐步完善,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城乡居民的首选。尽管农村地区的智能手机接入率相对略低,但差距并不明显。
2.城乡电脑接入对比
长春、吉林和辽源三个样本地区平均城乡电脑接入情况进行归纳统计显示,长春、吉林和辽源三地调研样本在电脑接入率上有明显差距,且按照地区发展程度依次递减。从城镇地区来看,三地最大差异不到10%。而在农村地区,长春与辽源差异最为明显,为18.7%。而长春、吉林和辽源在各自城乡之间的电脑接入率上,差距呈现出依次递增的情况。这说明,地区发展程度越高,电脑接入率越高,城乡间差距越小。
(三)城乡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能力对比
1.城乡居民手机应用能力对比
调研样本中城乡居民对于手机的应用操作能力存在着共性与显著差异。其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能够熟练掌握接打电话这一手机基本功能,收发短信功能也相差不大。但是,通过手机软件(微信、微博等)进行社交、下载应用软件、搜索浏览网页咨询等方面,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熟练程度。
而从具体的应用途径来看,城乡居民差异非常明显。城镇居民应用手机频率较高的领域分别为网络社交、新闻浏览、影音娱乐、游戏、学习、网购,收发电子邮件最低,但也达到了35%。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对智能手机的应用更加偏重于影音娱乐、网络社交、浏览新闻,但使用频率明显偏低。而其他应用功能多为偶尔使用,甚至从不使用。总而言之,长春市城镇居民在手机的应用能力和使用频率上都比农村居民具有显著优势。
2.城乡居民电脑应用能力对比
调研样本中城镇居民对于键盘和鼠标、网页浏览、资料下载、程序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应用等方面的应用操作能力均明显优于农村居民,而从具体的应用途径来看,城乡居民差异也较为明显。其中,城镇居民在所有调查问卷所涉及的应用途径上,只有影音娱乐一项较高,其余统计数值都较为均衡。反观农村居民,对于电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影音娱乐、网络社交和查找资料,且频率偏低,从不使用的数值占据绝对比重。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对于电脑的使用需求不大。
(四)城乡信息技术环境对比
1.城乡信息技术设备联网情况对比
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和辽源市三地城乡居民的手机及电脑的联网状况进行调研发现,三地差别不大。而从城乡区域差别来看,也在合理区间。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城乡之间在网络覆盖率上的差距已经得到有效缩减。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发达地区的城乡差异要比相对落后地区更小,尽管数值不大,但也表现出这一趋势。
2.城乡上网时间长度情况对比
城镇居民的上网时长主要集中在 2-4 小时、4-6 小时和6 小时以上,分别占29.4%、35.5% 和21.2%,0 小时仅占3.2%。而农村居民的上网时长主要集中在0 小时和0-2 小时,分别占总体的29.4% 和56%。由此可见,城镇居民的上网时长明显多于农村居民。
二、长春市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一)城乡居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看法都较为积极
由于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城镇居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智力劳动,传统体力劳动得益于现代科技发展而不断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因此,城镇居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上的帮助普遍持肯定态度。也有部分受访城镇居民表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活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具有不可或缺性。农村居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也持正面态度,但主要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尽管农村受访居民普遍表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生产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受限于传统劳动模式以及相应知识、能力和资金的缺乏,很难将现代信息技术同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城乡居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有所不同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生活娱乐工具,更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城镇居民通常会积极跟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且主动学习,将掌握新技能作为拓宽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反观农村居民,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更多偏向于沟通情感和娱乐消遣。因此,缺乏积极主动的跟踪学习精神。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内容的逐渐发展丰富,同农业相关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资料成为当下农民群众较为关注的热点。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已经开始借助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自主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这说明,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开始认识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提升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
(三)城乡之间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软环境方面差距较大
受工作模式、认知和功能定位的综合影响,城镇居民每天通过各种信息设备实现的上网时间要远远多于农村居民。同时,随着智能家居的逐渐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城镇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抛弃线下社交、购物、学习等模式,纷纷转为线上,并且支付金额远远大于线下。这更催生出直播带货、网络主播等新型经营类活动,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也趋于完善。而农村地区仍以体力劳动为主,户外工作者居多,且现代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所以,农村居民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仍以传统线下为主。尽管小部分群体已经开始尝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业态,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服务,整体发展软环境相差甚远。
(四)城乡两地中老年群体在现代信息技术上差异最为明显
基于调研样本分析可知,围绕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领域,性别和收入这两个因素影响不大,而文化水平因素影响远低于预期。尤其是城镇居民,不同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投入和掌握水平并未呈现出本质性区别。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传统工作求职渠道受阻,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被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而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尽管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存在些许差距,但并不足以作为一个典型特征加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年龄因素在城镇调研样本中差异要远远小于农村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城镇居民的测评数据差距并不是很大,尤其是高龄城镇居民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积极影响,尽管使用稍显不足,但在认识层面上测评分数较高。相反,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之间的差异相对明显。高龄人群无论是从认识层面还是从能力层面,测评分数都明显偏低,而农村青年在这两个层面上的测评均得分较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年轻人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农村整体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欠佳。
(五)数字乡村建设远远落后于数字城市建设步伐
首先,网络信号基站建设滞后,覆盖率仍需不断提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仅为60%左右,且信号稳定程度和传输速率相较城市相差甚远。这也直接导致网络数据传输收费无法得到有效降低,价格对于部分农民来说仍然偏高。其次,部分信息技术未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得到充分应用。尽管政府部门大力推广,并且投入大量资源,但受制于有限的资金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较低,农村电商普遍规模小、分布散,缺乏龙头带动,未形成有效集聚,无法形成数字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充分性和滞后性。再次,缺乏统一的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不同地区的平台和系统数据信息标准不一,缺乏有效整合共享,存在重复建设、功能雷同、集成应用不够等现象。最后,数字乡村需要大量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以能够完成数字信息平台的使用、维护和更新等日常性工作。但出于待遇、编制、工作环境、认识偏差等多重因素,导致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不足,现有数字信息设备闲置浪费。
三、长春市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大力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
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滞后是实现长春市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必须着眼于解决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普及不足、设备质量低下等问题。[1]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农村居民获取信息资源并做好数字包容性发展的前置工作。同时,应持续不断地推广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加快网络速度,降低宽带费用,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对数码资讯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大对信息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农民进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对宽带的利用能力。首先,积极推进“宽带入户”工程,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激励电信公司扩大农村宽带网的覆盖面,提升其接入速率,并逐渐增加其手机业务的覆盖面。其次,要引导通信企业和相关设备厂商开展“数字下乡”活动,采取相关举措,减少农民购置数字信息设备的费用,实现人均拥有一台以上数字信息设备的目标。最后,要强化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完善,引导农村居民更好地使用宽带网络,享受和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
(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升级
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首先,要选取更为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技术工具和政策措施。技术和政策是农业发展无法或缺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二者无法形成有效配合,即使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再快,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2]目前,数字技术只在少数领域和部分人群中得到了应用,而规模化应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既有技术层面的制约因素,也受到政策调整和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更加适配的技术工具和政策工具,以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效果。其次,健全制度体系。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是无法实现的。为此,我们要处理好资本投入和要素分配等问题,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和国家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导向功能的同时,要完善财政资金分级投入机制,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风险分摊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强体制机制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延续性,推动政策手段的机制化,防止朝令夕改,造成资源浪费。最后,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持续改革,拓展数字技术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将技术优势尽可能地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为此,必须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市场基础性制度等领域实现更大的创新突破,加强制度供给,减少数字技术应用的成本和风险,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支付意愿,形成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在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下,政府应加大对广大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从主观能动性上增强农村居民的信息意识。
首先,乡村干部可以逐户进行思想动员工作,对农民群众进行知识宣传和普及,使其了解到当今社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信息技术助农富农的典型成功案例介绍,使农民真正体会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要性。此外,乡村干部还可为村民推荐一些农业领域的网站平台信息,让其了解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其次,乡村干部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农民有规律地参与到乡村活动中来。以开展信息交换为目的,为农民提供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的平台,让农民感受到自主获取信息、掌握信息的好处。推动农民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分享,也可以提升农民的信息认识水平。最后,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可以组织数字图书馆技术推广人员在村镇之间进行巡回推广和宣传,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数字信息技术应用难题,帮助农民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发现并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类生产和生活问题,使其直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四)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促进农民富裕的制度机制
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地方和国家来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城乡间的经济差异日益凸显。因此,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要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的切入点。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为中小农户与国家大市场的接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型电商平台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农业的生产端,有些地方还在探索利用消费大数据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快递业等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大大减少了农产品从乡村到城市的运输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为纽带,促进了高质量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建立,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基层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做好“兜底性”工作。共同富裕是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支撑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效率,推动多元治理,使广大农民在良好的乡村治理中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引导城市的高水平服务机构积极对接乡村、走近农民,鼓励乡村教育、医疗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城市优质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辐射农村地区,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效率,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加强涉农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加强对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最后,促进多元联动治理。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拓宽渠道,丰富方式方法,引导留守村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在共商共建中促进共同富裕。
(五)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可采取两种路径培养数字科技人才。
第一条路径,引进外来科技创新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完善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的奖励制度、科研人员的评估与评估制度等方面入手。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指标,进而从科研业绩奖励和工资待遇两个方面对科技人员进行全方位保障。同时,还应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知识管理平台,以吸引外来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条路径,培养本土数字人才队伍。现代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长期和短期并重的培养模式。[3]从长期来看,应加大乡村职业培训力度,以提升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建立以招收学生为主的近代农业院校。在园艺、农业与生物等学科中展开探索,健全“本土专科-本科”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制,加速建设具有地区竞争优势的人才团队。从短期来看,要以城市为引领,主动与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所对应的人力资源企业结成联盟,设立农村地区的就业机构。建立乡村地区的农业人才培养数据库,有组织地把农村青年送到现代化企业中接受训练,向城镇企业学习先进数字技术,并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同时,要充分发掘乡村各个产业领域中的“能工巧匠”,并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和培育,为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本土数字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