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2-07陈娜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生现代化

文/陈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新蓝图,表明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实践路径三方面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加快建设生态现代化、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吸收马克思自然观的重要成份

马克思自然观是一种唯物的、历史的、实践的自然观,[2]主要建立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中的观念主义、人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奠基在人与自然的真正的辩证联系中。它整合人类、自然、人类活动等要素,在社会历史的视角下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将自然界放在首要位置地位,指出人类实践活动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思考的核心,指出二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整体,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当代中国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就是马克思自然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生态内涵,指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肯定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3],指出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有自己的生物机体和肉体组织,需要消耗物质生活资料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这亦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然性”的首次揭示。《手稿》也明确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将人本身看作是一种“自然物”和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把自然界理解为“自然物”“物质形态”的“总体”或“总和”,指出人与其他自然物共同构成自然界这一“总体”。马克思还根据外部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强调了人对外部自然的依赖性,提出“人靠自然界生活”的论断,认为外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离开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人就无法生存。

马克思从生物角度、社会角度以及融合角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明确指出自然界客观规律不可侵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诉求,启示我们用理性的方式与自然界交往,为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就生物角度而言,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制约,进一步说明了人无法逃脱的生命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依赖[4],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学理基础。马克思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由于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历史,通过人与自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建构起了二者的社会关系。从融合角度,马克思主要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一致,指出在未来会实现二者的融合,这既是对未来社会中二者关系的一种科学判断的描述,又寄托着人与自然矛盾消解并实现和解的祈愿。

由此可见,马克思自然观具有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底蕴,它一方面强调尊重自然,另一方面也认为在生态文明发展中,必须兼备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学派亦是百家争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辩证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部分,诸如儒家学派的“万物并育、和谐共存、本质同源”、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儒家的自然观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观,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期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①。儒家认为“万物并育”包含人类,因为“万物”是天地无不包括的对象,人类不能把自身排除于万物之外,可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类社会发展之道与自然演化之道并行而不悖,万物按照其自身固有的秉性和规律存在与运行,这便是指人和自然之间本质同源,可以和谐相处。

道家的自然观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又强调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融通和相互影响。而道家也同样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天地遵从自然之道,人也遵从自然之道。他认为道产生万物,是万物的根基,人就产生于此,因此万事万物和谐共存于天地。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繁衍生长的,而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又是自然界运行的最根本规律,其中人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强调人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道家主张人类要维护自然本性,顺应自然变化,保护自然的本来面貌,适当节制自己的行为。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发展的生态思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很注重生态文明的问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也一直不曾停下脚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国对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初步探索时期,当时面对急需解决的工业化及贫困等诸多问题,其应对之策就是积极改造利用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征服自然造成的不良后果,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累积,逐渐恶化。基于此,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进行反思和回应,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观点,开始着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在20世纪70 年代,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环保理念也逐渐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党和国家开始正视早先在生态领域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认识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理解,形成了环境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思想与战略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发展、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发展到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因其人口规模巨大,故其生态文明价值内涵更加突出。人口规模巨大,虽然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但随之也会产生就业难、分配不均、受教育水平低等一系列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侧重点就是绿色低碳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在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中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资源节约方面质的提升。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突出标志。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在生态经济、生态产品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创新发展路径,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个别人的富裕,不断积淀生态底色,创造生态财富。其三,物质与精神的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生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6]其四,渴望和平、追求发展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坚持独立自主,又竭尽所能为世界提供帮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意义上凝结着中华民族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清洁美丽世界的共同愿景,彰显着现代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7]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部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价值诉求,旨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理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发展,对中外生态文明理论积极成果的借鉴吸收,创造性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一理念的核心部分,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一,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指出生态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因素。“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系统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成果。在这一生命共同体中,各个部分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的自然生态本质属性。因此,这就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展开,寻求全局性的治理之道。其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出发,把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放至首位,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要想维系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与和谐,必须正确处理人类实践活动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关系。其三,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化解矛盾的维度出发,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发声。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矛盾就在不断产生,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生物链的破坏甚至断裂,严重影响全人类的生存安全。人因自然而生,只有和谐共生,共育共荣,才能构建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其四,生命共同体理念站在全球环境治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维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9]围绕关乎全人类及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生命共同体理念旨在让世界各国重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风雨同舟,共同担负起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与义务,摒弃以自然环境换取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把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生态建设领域贯彻人民至上原则的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原则,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态和幸福生活期许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倘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自然资源,那么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有生命的个人就无法生存发展更无法谈及幸福生活。著名的“两山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从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立场出发,就生态问题提出的科学性论断,强调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效益,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人民至上的原则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将人民幸福、民族未来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深入探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运行关系,提出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10],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8];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阐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的深刻道理,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人民至上的原则体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张加强生态污染防治能力,消除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环境隐患。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加强党的领导,构筑制度与法治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问题。“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1]由此可见,加强党的领导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根本性原则。

发挥好党的协调平衡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归根到底就是要平衡人与自然这二者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平衡的程度关乎到,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因此,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地位,提高对“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实践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要健全和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的制度保障与法律法规,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根据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尤其处理好不同制度的矛盾,避免出现冲突的现象,发挥好制度的保障作用。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已出台的制度要真抓严管,严厉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不能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战略任务,要切实保障其取得实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制度保障与法律法规双管齐下,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牢固的支撑体系。

●增强系统观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方法之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对不合理的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进行调整改变。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污染能耗较突出的传统行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同时提高绿色低碳高新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率,寻求新的增长动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环保二者效益的协调统一。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升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本质上讲,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利用、大肆消费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势必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的共识。对耕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效率,降低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伤害。对生活中废弃物等垃圾要采取集中处理、变废为宝的方式,减轻环境压力。同时也要在社会中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这就要求将系统观念贯彻到“双碳”目标的推进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重视科技领域对降碳工作的贡献,推广应用先进降碳技术,深入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1],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同时,我国要牢牢掌握“双碳”目标的主动权,坚定不移稳步实现“双碳”承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夯实科技人才之基,提供强劲动力与智力保障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夯实科技、人才之基,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生态环保人才。首先,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紧抓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处理好气候变化、新污染物等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从而带动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扩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程度,将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的特点融入其中。重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精准识别不同区域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有关技术与相关问题的适配性。其次,打造一支管理能力高超、专业知识过硬、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浓厚情感的高素养人才队伍,为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保障与人才支持。基于此,教育系统要主动培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新型社会功能。高校、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应把“双碳”目标、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小学要采取讲座、读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将生态文明知识引入育人过程。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绿色能源企业等也要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设置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部门并引进相关人才,发挥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资源的正向作用。

注释

①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②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生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