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智库角色:“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探索*

2023-02-07张建国曹奎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音乐环境文化

■ 张建国 曹奎

1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服务与音乐学院 南昌 330063

2 江西省九江市农业科学院 九江 332000

1 引言

艺术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成员,以2017 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研究》为显性标志。艺术智库的功能在于“推动国家文艺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在于“推动中华文艺复兴”。

中国特色新型艺术智库类型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综艺研究、艺术主体、艺术服务、艺术产业、文物与艺术遗产、民俗与艺术非遗等六大分类,逐步形成党政文艺研究院所、高校文艺智库、文艺团体与民间艺人三种艺术智库体系[1]。现有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秉持“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2],既不套用西方艺术理论解释中国艺术作品,也不误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评价中国艺术产品,而是善用文艺风气引领社会风气积淀中国艺术精品。

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方面,从“环境音乐”文化安全视角出发,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整体安全”“舒适度兼顾”等理念,以期实现艺术智库研究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从“环境音乐”文化使命视野出发,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等要求,以期实现艺术智库研究方法创新。

鉴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四大问题。

其一,大众“环境音乐”怎么了?为什么学生庆生必唱英文版《happy birthday》,而没能推介中国版《生日歌》?为什么政府在力保音乐“非遗”,而“非遗”音乐却鲜有进入大众生活?为什么优美的音乐经过广场大妈播放后,常常会蜕变为恼人的噪音;而恼人的噪音经过科学创作后,往往能蝉变为优美的音乐?为什么中、俄冰球队均曾获胜后,西方拒播中、俄《国歌》,中、俄的球员只能通过清唱《国歌》展现民族自信;而“港独”却敢在球场唏嘘《国歌》,尽显分裂丑态?为什么朝鲜拉拉队在平昌冬奥会赛场表演朝鲜民歌,能成为亮点;而郎朗在白宫招待晚宴演奏《我的祖国》却引发公知对中美关系的担忧,竟成为槽点?诸如此类问题,形成了“环境音乐”文化乱象,引发本文对环境音乐文化安全、文化使命的教育探索。

其二,“环境音乐”有何文化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环境音乐文化使命观察,意在探索音乐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环境音乐”作为特殊的音乐形态和文化载体,其作品创作、传播、接受及评价行为,与音乐教育息息相关。普及“环境音乐”教育,有利于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用好“中国力量”,有利于社会活化、细化、优化音乐环境,也有利于个体培育核心价值观、养育文化安全观、孕育生态文明观。

其三,“环境音乐”有何环境教育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现象,“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教育观察,意在探索音乐与环境之间的互通关系。“环境音乐”种植了音乐文化理念,成为“种植性音乐”;呈现了音乐文化气质,生成“氛围性音乐”;预设了音乐文化路径,充当“功能性音乐”;产生了音乐文化效能,承担“治疗性音乐”;彰显了音乐文化身份,担当“符号性音乐”。

其四,“环境音乐”有何文化使命担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环境音乐文化使命观察,意在探索音乐与文化之间的互补关系。环境音乐“声文化”形态所引发的“声传播”现象,正在借助“声景观”路径,产生“声文化”倾向。这种“声文化”倾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下,正在借助“声符号”释义,必将担当“声文化”使命。

综上可见,“环境音乐”文化安全观察与文化使命担当,符合国家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的时代需求。如何依托“环境音乐”这一特殊“‘声’态”形式,立足“‘声’态文明”这一全新视野,创新“‘声’态文明”建设路径?新时代“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教育,值得深入探索。

2 研究基础

2.1 核心概念解读

“环境音乐”是环境和音乐的复合词,其本质是环境中的音乐效应、音乐下的环境效能。一般而言,“环境音乐”通常被分为鉴赏性的“前景音乐”[3]和非鉴赏性的“背景音乐”[4];功能性的“氛围音乐、治疗音乐、生态音乐”[5]、观念性的“装置音乐、种植音乐、陈设音乐”[6]以及符号性的“身份音乐、私密音乐、怀旧音乐”[7]等。作为“概念音乐”[8],其主要表现作品的创作理念;作为“功能音乐”[9],其主要表现作品的传播效应;作为“景观音乐”[10],其主要表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作为“符号音乐”[11],其主要表现作品的文化身份。不同学者释义“环境音乐”的概念,能指各有取舍,所指不尽相同。

“文化安全”是文化主权的安全,其本质是国家身份和国家认同的安全。“环境音乐”维护的文化安全不仅涉及音乐文化主权、音乐文化实力现状,而且涵盖音乐文化沟通与音乐文化整合能力。“环境音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使命教育,重在妥善处理3 个基本辩证关系:音乐文化身份的自治与联系(如中国人的音乐文化与外国人的音乐文化)、音乐文化身份的统一与多元(如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与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文化身份的稳定与变化(如主体的现时音乐文化与历时客位音乐文化)。

“文化使命”即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其本质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动力、以文化自强为目标的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环境音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使命担当,就是在坚持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忘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吸收丰富多彩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面向和而不同的先进音乐文化。

2.2 研究基础述评

“文化使命”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重估儒学,在西方封闭的话语场内复活了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文化使命[12]。约翰·凯奇(John Cage)从老子的“无为”思想获得“无声”灵感,创作了《4’33”》《Silence》等系列作品,以追求“大音希声”的文化认同;法国环境音乐作曲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迷恋北京天坛文化,并制作装置音乐以期倾听中国历史[13]。谢嘉幸创设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微信群,汇聚了大批有音乐教育文化使命感的专家、学者。田青最早反对民族声乐传唱“千人一面”,并力推青歌赛纳入“原生态唱法”,实为开路先锋,其新著《中国人的音乐》经纬分明。被三分鬼、仙、人的张欢[14],立足曼特尔·胡德(Mandel Hood)的“双重乐感”,感叹中国笙的西去和手风琴的东来,是为借道而生;陈天国效法“中医”称谓,提倡中国音乐直称“中乐”,感觉耳目一新;余丹红贯彻了贺绿汀的国民音乐观,精心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中国音乐教育》手法老道,被视为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耕耘者;翟小松对中国音乐与方言的创作执念,依然头头是道;方锦龙在央视的琵琶四王说,甚至觉得琵琶与钢琴祖先相同,其还从距今8,000 余年的台湾骨笛推断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令人点头称道;冯兰芳推崇储望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可弹性、可听性、可教性”,不可为不老道;臧艺兵[15]从中国童谣研究中听到被遗忘的天使歌声,领人走进羊肠小道;杜亚雄倡导大力加强音乐课堂“实践”,扫除“谱盲”,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罗艺峰[16]从美学史到思想史中寻找学术“铸式”的转型与转向,追寻音乐文化“同情的理解、综合的史观、具体的解悟”,展现了音乐命运共同体情怀。

“文化安全”是一个新而又急的话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上首次提出“确保文化安全”的任务,并将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列为国家四大安全[17];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将“文化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18]。王耀华[19]认为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及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确保了国家民族音乐文化安全,提倡创新莫忘守正、求变不离根本”;姜春兰[20]从“新秦腔”娱心及秦腔版话剧《浮士德》和现代戏莫泊桑《项链》中,探索了音乐文化安全创新与维护的问题;张劲盛[21]从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交流史与现状调查分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交流“逆差”,呼吁保护内蒙古马头琴文化“密码”。

3 “环境音乐”文化使命观察

上述研究主要是从人类学、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视角,思考中国音乐文化安全与使命担当问题,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本文进一步意识到音乐环境对音乐传承的显性价值、音乐环境对文化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尝试从“环境音乐”这一全新视角,管窥“文化安全”现象,探索“文化使命”担当。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安全理路,思考如下问题,以期为“环境音乐”理论开辟新视野、为“立德树人”实践注入新内涵:其一,美西方音乐文化殖民理念的根植问题;其二,新时代音乐文化环境活化问题;其三,先行者音乐文化使命担当问题。

3.1 根植理念:美西方“环境音乐”文化使命历史索源

在西方殖民文化繁荣期,不妨从“环境音乐”概念根植于西方[22]、“环境音乐”音声取材于西方[23]、“环境音乐”行为服务于西方[24-25]这一历史现实出发,开展“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源流考。

一方面,“环境音乐”担当特殊的文化使命。在“环境音乐”文化使者看来,“音乐无国界”正如“科学无国界”一样听上去很美,其实很套路。这些“无国界”系列口号,本是西方文化洗脑殖民地文化原生态的伪命题。在殖民时代,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殖民策略,可谓软硬兼施、刚柔并济。西方国家的殖民文化基因,源远流长,亘古不变。这种基因不但立体、多元、持久,而且与生俱来、孜孜以求、无以复加。美国“胡萝卜加大棒”的干涉政策,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在西方军事殖民、经济殖民并举的刚性表象下,科技殖民、文化殖民、信息殖民等柔性手段时隐时现。美国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围堵(如排斥华裔学者)、民族文化的围殴(如关闭孔子学院)、民族企业的围猎(如拒绝华为5G)以及新冠疫情时期的围攻(如病毒冠名与索赔闹剧)等,在全球影响之大、党派共识之高、涉猎范围之广、运行手法之烂,令人瞠目结舌。从特朗普政府出手收割世界四年之乱,到拜登政府联手打压中国出手之频,再到美国接手拱火俄乌冲突之久,再到美国使用第五代战斗机打民用气球之疯狂,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即使人类进入了新世纪,西方的文化殖民梦呓依然香火不断。美西方国家俨然在借助自诩的政治灯塔、自恋的军事大棒、自豪的经济萝卜、自掘的科技陷阱、自制的文化奶嘴,威逼利诱第三方站队阵营、或明或暗制造动乱、多管齐下围堵异己,以图延续霸权主义影响。然而,随着非西方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美西方国家这些披着“民主、自由、平等”外衣的隐性殖民手段,已经越来越明目张胆地进入显性阶段。

首先,“环境音乐”是西方殖民工具箱的“蒙汗药”。曾经,在国内,看看手机音乐收藏箱、听听交通音乐台、想想校园广播站,不难发现:一些无病呻吟的声乐作品,远远多于需要思考的器乐作品;那些表现当下生活状态的通俗音乐作品,远远多于追溯历史渊源的严肃音乐作品;许多源于戏剧、戏曲等“非遗”性质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在大众审美生活中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源于西方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却占据了非西方国民太多的音乐生活,并长期雄踞C位。正是习近平主席大力提倡“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才使大众在意识形态层面、从根本上逆转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颓势。由此可见,“环境音乐”正在以鉴赏性和非鉴赏性两种形式,以美育面貌坚守在文化战争前沿阵地。

其次,“环境音乐”是美国战争议事厅的“催情药”。“环境音乐”概念首先在欧美提出,并最早在欧美日得以产业化系统应用。世界最大的“环境音乐”配给公司是MUZAC 公司,早在20世纪就已经为近10 亿人服务。正如该公司宣传语“我们贩卖的不是音乐,而是服务”所说,“环境音乐”的本质特征是音乐服务。那么这种早期的“环境音乐”究竟为谁服务呢?二战期间,美国“环境音乐”坚定地服务于兵工厂生产。为了迅速提高武器产量,美国政府规定在所有兵工厂一律采用动感十足的环境音乐作品,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满足了二战时期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武器的急切需求。正是因为战争使美国致富,军工集团一直把持美国政府,奠基了美国好战国策。军工集团从两次世界大战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使美国极度青睐战争、依赖战争、渴望战争,整个国家机器成为十足的战争贩子。日本环境音乐产业实证研究团队负责人服部正(服部正でXIII),借助美、英、法等国家在二战期间的“环境音乐”应用成果,结合日本“环境音乐”应用现状分析,断言“贝多芬支持了二战”。由此可见,“环境音乐”不仅可以影响战时环境,而且还可以提升战时生产力。

最后,“环境音乐”是美西方文化霸权控的“止痛药”。虽然“环境音乐”现象古已有之,但是“环境音乐”一词确为西方制造,并以“高雅音乐”的古典面貌、“奶嘴音乐”的流行面容,遮蔽了非西方的“民族音乐”的土著面相。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应用频率的迅速提高和应用范畴的迅猛扩张,“环境音乐”在应用音乐学领域成为西方原创,相关研究方向也被西方所引导。一方面,文化霸权善于制造关键词,形成文化霸主话语聚光效应。应用音乐学视野下的“环境音乐”文化圈子,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环境音乐”从巫术式的治疗音乐出发,借仪式化的政治音乐提纯,经氛围性的宗教音乐、战时音乐洗礼,向种植性的家庭音乐、社会音乐、学校音乐分流,并在功能性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立业,最终被文化性的私密音乐、身份音乐、符号音乐释义。另一方面,文化霸权善于贩卖关键词,形成文化宿主叙事追光效应。西方中心论投射下的“环境音乐”文化影子,具有一定的年轮特征。一段时期以来,只要非西方国家讨论世界音乐话题,都无法回避西方的音乐地理学话语陷阱。

3.2 活化环境:新时代“环境音乐”文化使命现实索求

“环境音乐”生态,动态植入音乐文化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进程中,“环境音乐”作为一种创作者种植了价值观、传播者预设了功能性、接受者亲历了氛围感、评价者滋生了文化欲的特殊音乐形式,不但应该有明晰的国界,而且还应该被纳入国策,纳入国家培育核心价值观、养育文化安全观、孕育生态文明观的美育范畴。“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探索,正当其时;“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担当,任重道远。交叉学科特征鲜明的“环境音乐”文化使命研究,在摆脱了西方音乐文化殖民束缚后,期待跨学科联手研究音乐下的环境新效能、环境中的音乐新形态。

3.2.1 “环境音乐”美育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已确定,但常常被美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自由、平等”六字诀所对冲和稀释[26]。在重塑国民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在文化霸权与文化维权对垒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并行的新征程,在政治丛林化和文化工具化的新时代,若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美化于声,则既需要德育方式,也需要美育方法。

“环境音乐”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植入了核心价值观。虽然作曲家未必会完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音乐作品,但是中国作曲家对祖国富强的赞美、民主生活的感知、中华文明的沉醉、和谐社会的体悟,在作品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如《祝酒歌》《赞歌》《科学的春天来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你中华》《祖国慈祥的母亲》《这就是我的祖国》《祖国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曲目,无不倾注了作曲家满满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参与感。

“环境音乐”传播者在作品传播中呈现了核心价值观。首先,就家庭环境音乐而言,各有千秋。美化家庭音乐环境,为家庭成员培育家国情怀、民族情节、人文情愫,奠定良好基础。音乐世家、舟舟现象、傅雷家书等“环境音乐”现象可以为证。就学校“环境音乐”而言,影响深远。优化学校音乐环境,为师生员工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注入持续动力。校园广播站、球场拉拉队、业余合唱团等环境音乐平台,可以为鉴。就社会环境音乐而言,异彩纷呈。同化社会音乐环境,对培育现实生活中的国民凝聚力、执行力、鉴赏力,聚焦正确方向。社区合唱团、小区广场舞、企业主题歌等环境音乐活动,可以为镜。就网络环境音乐而言,鱼龙混杂。净化网络音乐环境,为培育虚拟空间中的国民法制观、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营造理想载体。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等环境音乐平台,可以为范。

“环境音乐”接受者在作品鉴赏中印证了核心价值观。首先,接受者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行鉴赏,就会有一定的价值观倾向。不同的人选择不尽相同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其本质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使然。首先,那些违背接受者价值观的作品难以进入其选择范畴,即使因为其他原因被动进入鉴赏者视野的作品,也很难真正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此所谓“走心”。其次,一旦鉴赏者确定了音乐审美对象,事实上,就是在与植入了创作者核心价值观的作品进行对话。接受者或被直抵心扉的歌词所打动,或被激动人心的旋律所吸引,或被震撼心灵的节奏所折服,或被独具匠心的配器所认可,或者兼而有之,此所谓“交心”。最后,不同版本的音乐作品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鉴赏者对表演者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表演者赋予不同的价值观烙印。一般而言,那些充满正能量、富有生命力、触及天花板的版本,会更多地进入接受者的视野,此所谓“随心”。

3.2.2 “环境音乐”养育文化安全观 新时代文化安全观虽已明确,但常常被西方鼓吹的文化“冲突论”“终结论”“实力论”三段论所误导和偏离[25]。如何借助音乐环境维护文化安全,在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尤为重要。诸多文化安全隐患,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出现在体育、外交、社会等特殊环境[26]。这些特殊的环境效应,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向人们昭示:特殊环境的“环境音乐”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首先,看体育环境。“环境音乐”成为西方文化霸权新载具,显示音乐其实有国界。2017 年,中国U20 冰球队在新西兰战胜主队晋级决赛,主办方借口机器故障,没有按照惯例播放中国国歌,球队队员带领现场华人观众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浓浓的爱国情,令人泪目;无独有偶,2018 年,俄罗斯冰球队克服了西方抵制参加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虽然俄罗斯球员自行组队参赛并获得冠军,但是韩国主办方也没有播放俄罗斯国歌。然而,俄罗斯球员冒着被禁赛的危险,齐唱国歌表示抗议,并获赞民族英雄。中、俄同命,令人感慨。

其次,看社会环境。“环境音乐”成为不同文化认知的道具。从周公借“制礼作乐”立“官阶愈高,乐舞愈盛”的官风,到孔子哀“礼崩乐坏”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民风;从项羽叹“四面楚歌”陷“风声鹤唳,乌江自刎”的凄风,到美国凭“虐囚音乐”行“名为反恐,实为恐袭”的歪风;从大妈用“广场音乐”显“自得其乐,舍我其谁”的台风,到撤侨凭“国歌音乐”送“会唱国歌、就是国人”的暖风,足以为证,发人深思。

最后,看外交环境。“环境音乐”成为国民身份认同的工具,显示音乐其实有国标。利比亚动乱期间,中国是第一个组织撤侨的国家,护照被抢的侨胞只能借助唱《国歌》识别身份,并被放行登船离开班加西。由此可见,唱《国歌》远远不只是表达爱国心,关键时刻可以成为救命符。随着“俄乌冲突”,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仅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还包括俄罗斯的作家、音乐家、政治家,甚至是俄罗斯的猫、狗、树种等动植物乃至玩具,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令人不齿。

3.2.3 “环境音乐”孕育生态文明观 孕育生态文明观,环境音乐工作者理当先行。从“环境音乐”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是环境和音乐的复合词这一事实,不难理解“环境音乐”作品创作者与成品传播者、产品接受者与精品评价者,对人类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具有一定的文化责任。

首先,看“环境音乐”作品创作者。“环境音乐”创作者包括作品声效实录和音效想象两类。“环境音乐”作品风格因主客体而异,音乐概念异同是其重要标志。无论是法国布莱恩·伊诺(Brian Eno)的“氛围音乐”与阿达利(Jacques Attali)的“噪声音乐”,还是日本神山纯一(神山純一でXIII)的“星空音乐”与服部正的“战时音乐”,抑或瑞士班得瑞(Bandari)的“自然音乐”与英国梅德温·古德(Medwin Goode)的“巫术音乐”等,这些“环境音乐”作品的创作,兼有实录与想象手段。虽然这些作品音乐风格各有千秋,但是其共同点在于作曲家。这些作曲家通过音响实录[27]、音效模仿[28]、音律怀旧[29]、音声管控等方式,进一步在创作环节优化了音乐创作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共生关系。由此可见,“环境音乐”创作者正在透过作品创作彰显个体生态文明观。

其次,看“环境音乐”成品传播者。“环境音乐”传播者包括成品表演者和播放者两类。“环境音乐”成品功能因时空段而异,音乐声效异同是其重要标志。传播者究竟在哪里表演和播放?表演和播放什么作品?如何表演和播放?表演和播放给谁听?表演和播放的效果如何?等等,这些“环境音乐”成品的传播,都兼有时间和空间效应。虽然这些成品音乐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共同点在于“环境音乐”工作者。这些工作者都在通过对音乐下的环境效能、环境中的音乐形态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同,进一步在传播环节活化了音乐传播与文化降噪的生态文明共词关系。由此可见,“环境音乐”传播者正是通过作品传播呈现集体生态文明观。

最后,看“环境音乐”产品接受者。“环境音乐”接受者包括产品亲历者和评价者两类。“环境音乐”产品评价因主客位而异,音乐行为异同是其重要标志。宗教音乐的蛊惑力、军事音乐的战斗力、政治音乐的感召力、经济音乐的渗透力、竞技音乐的爆发力、治疗音乐的宣泄力等,这些“环境音乐”产品的评价均兼有主位和客位的诉求。虽然这些产品音乐外延大小不一,但是其共同点在于“环境音乐”评价者。这些评价者都通过主位陈述、客位转述、多位描述等手段,进一步在评价者环节固化了音乐评价与文化释义的生态文明共续关系。由此可见,“环境音乐”接受者正是通过产品评价,体现其生态文明观。

3.3 担负使命:先行者“环境音乐”文化使命路径索望

如何借助“环境音乐”路径,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有感讲述“中国故事”、有序传达“中国意志”、有声彰显“中国精神”?这是音乐文化先行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建议学界建立全国高校联盟,推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的“文化安全”“文化使命”理念,为本文提供了正确的路径选择,即不忘本来走正道、吸收外来需老到、面向未来有说道、来来往往品味道。

3.3.1 不忘本来走正道 借助“环境音乐”形式,活态传播“民族音乐”优秀作品,有利于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中国声音”传播的有效性,不仅要用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向国内民众进行“陈述”,更要用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向国外受众进行“转述”。

“环境音乐”承担着对内“陈述”和对外“转述”中国声音的双重使命。众所周知,文化若只是沉迷于敝帚自珍、孤芳自赏、闭目塞听,则不能达到在世界范围内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共生共荣的目的。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则需要运用“环境音乐”手段,不仅在国内更要在国外,主动把“中国声音”传播出去,以便让不同的文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久。“环境音乐”传播中国声音的“声目标”“声内容”“声形式”“声效应”见表1。

丰富多彩的中国“声内容”,若能妙用环境音乐“声形式”,活用“声陈述”与“声转述”[30]音乐叙事手段,营造中国特色“声景观”,彰显中国特色“声文化”,则定能更好地实现“中国声音”的“声担当”。

3.3.2 吸收外来需老到 借助“环境音乐”形式,常态传播“世界音乐”优秀作品,利于有感传达“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有感性不仅要用世界民族音乐元素宣示“和而不同”的中国王道,更要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消解美西方“零和博弈”的文化霸道。

“环境音乐”承担着叙事中国“王道”和议事美西方文化“霸道”的双重使命。毋庸置疑,任何国家和民族吸收外来音乐文化,都不可能全盘吸收、无脑吸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就中国音乐文化环境优化而言,自我固化、全盘西化、民族泛化均不可取。文艺“二为”既是过去的文艺工作方针,也是当下的文化建设国策。西方殖民者曾经用“音乐无国界”“科学无国界”的噱头,长期蒙蔽殖民对象[31],直至“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被制裁,人们才幡然醒悟。据此看来,只有那些能够有利于传达“中国故事”的外来音乐作品,才能成为我国的环境音乐。那些进入百姓生活的“环境音乐”作品,既要从反映勤劳、勇敢、善良、进取、创新的中国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中选“材”,也要从反映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发展的世界人民追求的音乐作品中选“料”。域外的“声说道”内容,经由域内的“声通道”平台,达到反对霸乱的“声左道”异象,张扬大同的“声王道”意象,进而实现“中国故事”的“声同道”。

3.3.3 面向未来有说道 借助“环境音乐”形式,恒态传播“社会音乐”[32]经典作品,利于有序传达“中国意志”。“中国意志”的有序传达,不仅要用社会音乐形式赓续“红色文化”基因,更要用社会音乐内容延续“生态文明”意识。 “环境音乐”承担彰显“红色”意志和优显“绿色”意识的双重使命。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音乐重点关注“红色音乐”传承和“绿色音乐”传播。就“红色音乐”而言,其既是民族音乐,也是世界音乐。在广义上,“红色音乐”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爱国音乐、励志音乐、族群音乐;在狭义上,“红色音乐”特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救亡图存、建国建设、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主流音乐作品。就“绿色音乐”而言,其既是概念音乐,也是功能音乐。在广义上,“绿色音乐”是指传播来自世界2,000 多个民族的各种优秀音乐作品,使人类沉浸在绿色音乐海洋里,感知到“文化共同体”的中国意志;在狭义上,“绿色音乐”是指传播有利于增产降噪、降压休闲、怡情健体的优秀音乐作品,使人们浸染在生态音乐海洋里,感受“命运共同体”情怀。

3.3.4 来来往往品味道 “环境音乐”动态传播“生态音乐”经典力作,利于传颂“中国精神”。这既要向域外呈现中国音乐的“原味”,又要向域内呈现外国音乐的“异味”,更要向域内外呈现世界音乐的“风味”。

“环境音乐”植入的“中国精神”,既有“红船、井冈山、长征、延安”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又有“抗战、抗疫、反帝、反霸”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更有“‘两弹一星’、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其本质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植根的“环境音乐”既是“百花齐放”的音乐声态,即中国音乐文化“原味”;也是“百家争鸣”的音乐神态,即外国音乐文化“异味”;更是“百舸争流”的音乐生态,即世界音乐文化“风味”。在中外音乐文化互动进程中,肩负着动态传承“中国精神”的“环境音乐”生态,理当始终不忘“中国精神”谱系本来的“声态”原貌、有机吸收“中国精神”谱系外来的“声态”外貌,持续勾画“中国精神”谱系未来的“声态”样貌。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环境音乐”美育核心价值观、养育文化安全观、孕育生态文明观的“三观”理念,沿着历史索源、现实索求、路径索望的“三索”理论,重点回复了“大众环境音乐怎么了?环境音乐有何文化功能?环境音乐有何环境教育功能?环境音乐有何文化使命担当?”四大核心问题。

首先,大众“环境音乐”乱象,催生“声态文明”理念。“声态文明”是本文笔者首次提出的概念,并于2022 年10 月30 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美育、音乐教育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被2022 年10 月31 日《中国新闻网》首次正式采用。“声态文明”建设观念衍生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借助“环境音乐”这一特殊“‘声’态”文明现象,利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理路。

其次,“环境音乐”文化功能涵盖“环境中的音乐”效能和“音乐下的环境”效应。音乐作为一种有声环境,生成、改变、活化了人文生活环境;环境作为一种动态背景,承载、演绎、传承了人文生态轨迹。“环境音乐”视域下的“声文化”建设平台,在新时期担当起特殊文化使命:在文本互读中不忘传统音乐“原味”,文化互动中吸收当代音乐“异味”,文明互鉴中面向未来音乐“品味”。

再次,“环境音乐”环境教育功能,贯穿“五位一体”全程。“环境音乐”借助“弘扬主旋律、活化民族性”的音乐环境,承担政治文明建设扩音器;借助“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音乐氛围,承担经济文明建设效果器;借助“中华大家唱、我爱家乡戏”的音乐活动,承担社会文明建设调音台;借助“景观音乐、生态音乐”的音乐模式,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调色板等现实功能。优化“环境音乐”,有利于推动我国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进程。

最后,“环境音乐”文化使命推动“多极世界”进程。“环境音乐”作为特殊的“声态”文明现象,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意志”、彰显“中国精神”方面,产生“声态”能动作用。“环境音乐”工作者、世界民族音乐工作者、音乐人类学者等新时代文化建设者,借助“环境音乐”作品创作、传播、接受、评价等文化活动,若能从杨洁篪国际关系“喇叭论”中消减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赘述的高音喇叭、增持发展中国家文化平等陈述的微喇叭,则音乐文化命运共同体生态可期、可感、可行。

猜你喜欢

音乐环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