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结构性矛盾成因分析与化解策略研究*

2023-02-07张晓义陈静静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旋转门智库体育

■ 张晓义 陈静静

1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84

2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长春 130012

1 前言

近年来,加快推进智库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规划,体育智库建设既是丰富我国智库类型、优化智库整体布局的关键领域,也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4年10 月,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1];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智库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导向;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3]。国家层面多次重点强调智库建设,体育界更应以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态度和行动关注体育智库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综合来看,在国外体育智库发展势头强劲、国内智库步入稳定运行阶段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智库建设却不温不火,甚至停滞不前,其表现不能令人满意,体育智库面临亟待解决的旧问题与新情况。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体育智库的建设成果与成效,从整体上梳理、总结我国体育智库发展现状,基于此,运用结构性矛盾的理论分析视角,首先明确我国体育智库现阶段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结构性矛盾,进而剖析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探讨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与发展路径,以“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思路促进我国体育智库的实际建设。

2 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具有“既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也带来许多发展契机”的两重功能[4]。矛盾思维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效思维方式,作为社会的“推进器”,矛盾通过表征“矛盾”的性质、内容、特点来指导人们化解“矛盾”[5]。结构性矛盾则是指构成某一事物的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结构性矛盾中的各方是相辅相成的。认识和分析结构性矛盾目的在于以合理、科学、高质、高效地安排矛盾诸方面的活动比例,协调矛盾各方、各环节间以及其与事物总体的相互关系,求得矛盾各方最高效的相互“和谐”和统一体的最理想的优化发展[6]。

分析我国体育智库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明确体育智库所处的主要关系结构。智库的第一使命和基本任务是“资政建言”,智库的其他功能都要围绕着政府和国家需求,因此,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结构中,政府是需求方,智库是供给方。此外,政府不仅是需求方,而且需要扶持、引导、评价和监督智库;智库需要服务于政府,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和建议。从政府视角来看,政府对新型高端智库具有高需求。《意见》[2]指出: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高端智库建设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从体育智库的视角来看,体育智库处于低供给的状态。《意见》发布以来,体育智库建设多年来未见明显起色,就总体而言,其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难以有效发挥智库功能。通过对我国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总体战略以及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现状的分析,可以明显发现,我国体育智库现阶段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智库供给与政府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体育智库供给难”与“智库能力不足”。一方面,我国体育事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亟需体育智库发挥相应功能,但政府部门应然角色的缺位以及传统的决策体制和机制,导致了“体育智库供给难”,体育智库和政府部门没有良性互动,难以为体育智库资政建言创造空间和条件;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智库并不能适应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逻辑,在产出高端智库成果、发挥智库多元功能上表现吃力,无法满足体育领域科学决策和治理现代化的高端需求。因此,我国体育智库建设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从政府需求方和智库供给方同时出发逐步化解。

3 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结构性矛盾的成因

3.1 “体育智库供给难”的矛盾成因

“体育智库供给难”的矛盾成因与政府主管部门缺乏扶持、引导和监督有关,更与我国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密切关联,从而导致体育系统缺少制度化供智渠道。

3.1.1 高需求与低引导: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缺乏,体育智库建设工作指导不足 体育领域已充分认识到智库建设的重要性。2016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7]中,鼓励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设体育智库,以繁荣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7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2018—2020)建设实施方案》[8](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对体育智库建设做了总体要求;2021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9]中,将“体育高端智库建设工程”作为专栏强调,发展中国特色新型高端体育智库成为“十四五”的重要任务之一。综合来看,现有政策仍然偏向于呼吁和倡导,缺乏系统性规划,对我国体育智库建设工作引导不足。

虽然我国对体育智库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除了上述提及的文件外,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建设方案与管理措施,有关部门在服务供给、监督落实等方面有待加强。《实施方案》虽然有组织领导、建设任务、考核评估等说明,但后期未能做出具体详细的操作要求,在智库评价标准、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组织领导的工作方式等没有跟进说明,先期拟建设的10 个左右的体育高端智库也没有后续跟进公示与报道。2022 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体育高端智库(2023—2025 年)”的通知》[10],并确定了9个体育高端智库单位,后续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需要持续跟进。虽然上文充分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高端体育智库的迫切需求,但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与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

3.1.2 强政府与弱社会:体育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体育政策解读多于资政建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体育领域的“强政府-弱社会”现象一直存在和延续。“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有的体育机构,几乎全部是国家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空有招牌,所有的体育行为都是政府行为或政府行为的延伸”[11],其中包括体育科研。自我国开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来,体育领域也进行了以“协会脱钩”为主线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至今仍然阻力重重,大部分体育机构依旧划归在体制内。“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导致目前我国体育智库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强,在产出预见性成果以及指导决策方面存在短板,其不仅不能影响政策,反而受政策影响。例如,我国近年制定“冬奥全项目参赛”“跨界选材”“体育高考”“体教融合”“体能测试”等体育有关政策,大多数体育学术期刊会根据政策方向作专题征稿,其中,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具有独到之处,学术界也有对体育应试化、全项目参赛等的反思与批判,但不能影响政策的实施,这充分表明了我国体育学术研究较强的政策滞后性,证实了我国体育智库没有畅通的渠道参与决策过程、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3.1.3 政府内与政府外:政府与智库存在信息障碍,中国特色“旋转门”制度未建立 智库的产生是建立在政府科学决策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政府是智库服务的核心。我国体育咨询体制不完善的制度性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智库的供智行为,智库成果没有渠道和途径将政策建议传递到政府决策部门。从根源上看,上述局面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体制内与体制外所具有的隔阂。政府部门与体育智库之间缺少信息流通,导致两者成为信息孤岛。一方面,体育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上透明度不高,没有为体育智库进行政策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资料信息;另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没有设置智库信息接受的制度化渠道,无法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

“旋转门”机制普遍被认为是智库重要的配套机制。“旋转门”机制不仅能够解决信息披露和信息接收的问题,更能够从更多决策工作细节上保证智库资政建言的有效性,使政府决策部门与智库之间建立协同关系。当然,“旋转门”机制的产生源自美国独特的政治体系,我国的“旋转门”制度也应与国家基本制度相协调和适应,而不能一味地照搬挪用。“旋转门”机制保证了智库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了解,正如雷蒙德·斯特鲁伊克(Raymond Struyk) 曾表示的:“旋转门机制可以让智库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如果没有进入该部门,那么是永远不会了解该过程的[12]。”我国体育智库缺少类似于“旋转门”的制度设计,因而并未有效地嵌入体育决策系统,体育智库与政府机构之间彼此缺少了解,现行机制无法使双方进行深度交流与了解。

3.2 “智库能力不足”的矛盾成因

智库能力不足,主要是智库行业发展与组织治理层面的原因。随着我国体育智库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体育智库功能的认识也越发清晰,现代新型智库在资政建言的核心功能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承担新的责任,智库功能不断拓展,逐步扮演研究者、评估者、传播者、外交者等多种角色。从目前来看,“资政、启民、伐谋、育才”是学界公认的我国新型智库核心功能属性[13]。从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的角度,提升和发挥上述4 种功能,是缓解“智库能力不足”的主要攻坚方向。

3.2.1 资政——重理论研究、轻决策实践:学术研究的思维定式,导致向政策研究转型困难 智库的焦点是产出并提供高质量、客观的政策分析,这也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所在[14]。然而,我国体育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可以写出深奥的学术论文,却难以写出让领导满意的智库报告。这是因为其不明确内参型智库报告与学术论文的范式转换,不清楚内参型体育智库报告的话语类型和结构[15]。我国体育科研在整体上未能较好地适应体育智库的工作模式,在研究内容上失衡,研究方法和技术较为落后,且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的实践观察和经验搜集,因而不能产生贴合实际、实践性较强的政策研究成果。

在研究领域上,我国体育智库在研究议题的选择上追求大而全,对特定领域和具体问题缺少长期追踪性研究,导致研究专业性与专注度不高。在研究取向上,我国体育智库对运动训练关注有余,人文社科关注不足,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8 个研究中心,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关注人文社科议题。在成果产出上,我国体育智库缺少扎实调查,闭门造车的成果较多;且缺乏与外交、外媒、外事部门以及各个运动管理中心的沟通互动,对实际情况无法掌握,致使深入研究无法达成,只能纸上谈兵。例如东京奥运会后,教育部对部分大学的学者、智库广泛征求有关意见,但效果并不理想;又如,就冬奥遗产研究而言,体育界所产出的冬奥研究成果不少,但在重要领域的实际贡献不多,像“一起向未来”的奥运口号并不是体育届提出的,而是由国务院参事室国际合作司孙维佳提出[16],这一看似简单的奥运口号,实则蕴含了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刻理解,并引领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

3.2.2 启民——重业内影响、轻公共传播:长期以来的传播缺失,导致与公众产生关系隔阂 “在诉求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下,新型智库在中国的功能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内部建言,而应起到作为政府决策层与社会舆论之间矛盾化解与协商沟通渠道的作用”[13]。智库的政策建议必须以公众利益为根本和基础,同时也要启迪民众。智库只有形成成熟的知识和成果传播体系,才能有效地达成上述目标。然而,目前来看,我国体育智库的公众传播在内容创设、渠道搭建、效果受益方面均存在不足,没有成熟传播体系,严重阻碍了体育智库启民功能的发挥。

首先,在公共传播内容的创设上,面向公众不足。我国体育科研成果传播以学术期刊为主,重视在体育学术界业内的影响,而较少关注智库成果的社会公共传播。其次,在公共传播渠道搭建上,我国体育智库缺少现代化传播意识、技术和人才,在传播平台的布局和搭建上存在诸多问题。“媒体引用率”已经成为全球体育智库评价的重要指标,在这个信息移动获取时代,智库应能选择通过移动设备传递信息,以保证这些信息适合移动端的发布形式[17]。目前,我国体育智库传播体系仍不完善,许多体育智库甚至没有基本的官方网站和自媒体账号。最后,在公共传播效果上,我国体育智库研究成果的受众群体较为狭窄,社会权威度不高、影响力较小。体育自媒体的发展也对传播资源和空间抢占挤压,所谓“专家”在网络世界大量涌现,形成了“谁都可以说两句”的传播话语竞争局面,自媒体往往充满个人主观臆断言论,占据了公众大量的注意力,但未能发挥积极影响。

3.2.3 伐谋——重国外引进、轻话语输出:国际体系的缓慢融入,导致本土话语国际影响小 当前,智库愈发成为全球化竞争中重要的外交手段。就国内外智库的发展形势来看,大部分高端智库已经开始全球化布局,进行全球范围的交流,吸纳和运用全球范围的资源,进而提升全球影响力。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智库缺乏国际视野、缺少国际合作,中外学术交流存在逆差、对外传播体系单薄,导致我国体育智库加入国际舞台的步伐缓慢,国际话语权不高、国际影响力较低。

第一,我国体育智库既没有具备相当的国际体育视野,也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际体育格局。体育全球化发展至今,全球体育治理已经形成了既定利益格局与框架,但我国体育智库并未掌握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实际情况,甚至并未掌握35 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宗旨、理念、价值导向、运行机制,导致对国际体育的研究观点主观臆想成分多,成果可信度低。第二,中外交流逆差有余,学术交流顺差不足。“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格局呈现‘西强我弱’的特征,我国体育话语处于被动和弱势的状态”[18],其主要体现在国际成果发表、国际学术平台建设不足两方面。首先,我国体育学术研究并没有主动融入国际体育学术话语圈层,体育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寥寥无几,现有成果的曝光率、学者引用率均较低,影响力不大;其次,我国仅有上海体育大学创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同时被SCI 和SSCI 国际数据库收录。第三,国际传播能力较弱,发声渠道缺失,传播效果不佳。我国体育智库不但自身没有成体系的传播系统,而且与媒体等其他传播机构缺乏合作;同时,我国体育智库与相关媒体不善于议程设置,在面对国外媒体的话语霸权时,常处于失语状态。

3.2.4 育才——重传统学者、轻新型人才:传统的选才体系,导致新型团队与梯队缺失 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复合型尖端人才是智库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所在,制约着体育智库的高端发展[19]。目前,我国体育智库在“选才、用才、育才”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能紧跟国内外高端智库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潮流。

第一,在智库人才选取上,仍然以传统学术评价为主,未按照现代智库的人才特征进行人员选取。现代智库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但我国体育智库目前仍然以学术论文生产作为主要选取标准,我国多家智库在入库专家条件的制定上,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作为硬性指标。

第二,在智库人才管理上,相关制度不完善、有关机制不健全,阻碍了智库工作的高效和良性开展。《意见》强调,我国新型智库要着重“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2],但我国体育智库普遍在人才管理上没有成熟的规章制度,对智库专家和工作人员缺少一定程度的约束,不能保证从事智库工作的持续性与成果的产出。这就导致了我国体育智库出现“有名无实”“僵尸智库”等不良现象,存在“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20]。

第三,在智库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对年轻智库学者的引入和培养,不能建设完善的智库人才梯队。智库已经成为现代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和平台,高校智库的数量和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也逐渐成为智库的天然属性。我国体育智库普遍缺乏人才培养的意识,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源网络、教育体系等,无法有效吸引青年人才,在人才储备方面仍然存在老中青的断层。

4 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的结构性矛盾化解策略

4.1 “体育智库供给难”的矛盾化解策略

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对科学决策具有高需求的体育政府部门而言,“体育智库供给难”的问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积极改变,做好引领、指导和服务的角色。在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创新体育智库的治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如此才能为我国体育智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和制度环境,提升体育智库参与科学决策、政府治理的积极性。

4.1.1 提升新型体育智库建设思想站位,形成详细的战略规划并严格执行 在体育智库的起步阶段,有关部门需要采取行动为体育智库的发展创造政策和制度环境。我国改革事业越来越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作为体育事业改革的有力抓手,《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再次提出了体育智库建设[9],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站位,针对体育智库加强顶层设计。

政府部门需要提升思想站位,立即采取行动。首先,我国体育事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智库建设对实现我国体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及体育智库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其次,利用举国体制,联动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成熟智库组织、国内外智库专家与体育领域专家等,进行总体规划与系统谋划,集中资源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完备的整体建设思路与方案,尤其是解决我国体育智库的实体化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体育智库宏观、长远的发展计划,关注和协调体育智库区域分布、类别类型、资源供给、议题设置、管理评价等基础问题。

为保证政策落地和规划落实,需要成立专门的体育智库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以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体育智库建设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党政智库、科技智库、经济智库等均已形成了中央领导、地方协同、高校参与的智库发展格局,在高端智库遴选、指导、监督等工作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经验,需要体育智库根据专业特点学习与借鉴,服务现有我国高端体育智库试点的建设工作。

4.1.2 鼓励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智库建设,创新建立新型智库成果评价体系 受我国体育管理领域长期以来“强政府-弱社会”的影响,我国体育智库建设呈现“官方体育智库多、非官方体育智库少”的失衡格局。一方面,需要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协调智库类型失衡格局;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智库成果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价体系,引导体育智库的成果产出。

一是为社会力量加入体育智库建设创造政策环境。2017 年,民政部等9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1],确定和提升了我国社会智库的战略性地位。为保障社会智库的发展,有关部门需要结合建设具有适合育智库特点与初期发展阶段的智库管理的规章制度、条例办法,以法规条例的强制性,确保体育智库资政角色和独立的法人地位,扭转当前智库管理方式,为体育智库发展释放空间;同时,需要积极鼓励企业、公司、媒体、协会以及个人等参与体育智库建设,采取减免税收的方式促进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行为,促进我国体育智库的融合发展,协调体育智库的现有发展格局[22]。

二是创新建立体育智库成果评价体系。智库研究成果的前瞻性要求体育智库通过新思想引领决策,产生政府政策,走在体育战略和体育政策定策之前[22],针对潜在的威胁与挑战,提前研制可供选择的政策路径。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可以影响和引导体育智库的成果产出行为,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效果。

4.1.3 探索体育领域的特色“旋转门”机制,促进政府和智库之间的有效沟通 体育智库亟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2]。2016 年,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国外那种‘旋转门’制度的优点,我们也可以借鉴[23]。”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积极倡导“旋转门”机制的建立。

首先,我国需要完善“旋转门”机制的有关制度设计。《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2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5]《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26]《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7]均对人才流转有所规定。据此,我国体育智库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领域的人才旋转规定,确立“旋转门”机制的合法性,以成文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旋转门”机制的落实。

其次,确保“旋转门”机制的良性运转。目前,我国体育智库虽然缺少成熟的“旋转门”机制,但也存在部分“旋转门”现象,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我国体育智库“旋转门”机制面临的旋转资源不足、单向旋转、旋转效益不高等难点。因此,需要针对“旋转门”机制的构成要素,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厚实旋转资源、保证双向流转等方面出发,确保“旋转门”机制的良性运转。

最后,尽快完善“旋转门”机制的具体内容。我国体育智库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业内特点,完善“旋转门”机制的管理规则。例如,明确旋转人员的一般标准和条件、不同人员的工作内容、薪酬制度、工作绩效等内容和要求。上述工作需要我国体育智库积极探索“旋转门”机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4.2 “智库能力不足”的矛盾化解策略

我国体育智库“资政、启民、伐谋、育才”功能的发挥与我国体育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使我国体育智库不能适应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节奏,发展上存在滞后性。“智库能力不足”矛盾的化解,需要我国改变传统的科研局面,改变以往智库成果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具有国际向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以新型体育智库人才为建设的关键点。

4.2.1 改变传统体育科研局面,积极主动进行政策研究,发挥“资政”功能 体育智库的功能包括:专业文章变政府文件、现实对策变国家政策、思想观念变工作理念、科学认识变部门意识、思考方略变实施策略。做到上述5 点才能算是合格、优秀的体育智库[28]。因此,我国体育智库需要以政策研究为导向,从改变传统的体育科研格局出发,积极介入决策体系,提升我国体育决策和政策制定、实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研究领域和取向上,首先,我国体育智库应巩固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体系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需要完善整体布局,协调与平衡运动训练、人体科学、人文社科的专业发展,重视体育人文社科研究,补齐我国体育学科的短板与不足;最后,长期、专注地投身智库的专业领域,进行追踪性研究,做到“专而精”,提升智库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与代表性。

在研究方法和成果产出上,首先,我国体育智库需要加强田野调查能力,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国内外实际情况,提升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在体育领域的理论阐释力;其次,体育智库需要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帮助决策者做出明智的决定,这是因为当前决策领域“问题不是缺少信息,而是信息太多”[29]。

在决策文本的产出范式上,学习基础的内参文本的写法,提升参与决策的效率。相较之下,内参型报告具有直接性、简洁性等特征,能够提高决策者的信息接受效率,故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体育智库需要学习内参报告的写作,与体育决策部门沟通,共同研制内参报告的具体范式。

4.2.2 提升智库公共传播意识,构建体育智库传播体系,奠定“启民”基础 只有将智库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公众,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智库的“启民”功能。首先,我国体育智库要在传播意识上做出改变,从被动转为主动;其次,从传播内容、渠道、效果等要素出发,积极投入人、财、物等基础资源,不断提升我国体育智库的公共传播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体育智库传播体系,与公众建立良好的纽带关系,为智库“启民”奠定传播基础。

在传播理念的转变上,体育智库需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传播理念。我国体育智库需要鼓励智库专家担当公共舆论领袖[22]。一方面,公共话题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另一方面,智库专家对政策的阐释和解读,使其成为政府与公众关系协调的桥梁。在传播内容的创设上,体育智库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传播内容。在传播渠道和平台的搭建上,我国体育智库需要采取积极合作与系统布局的策略,鉴于当前我国体育智库自身没有成熟的传播体系,需要与现有的成熟媒体进行合作,传播智库成果和思想观点。在传播效果上,以现代智库传播评价体系为引导,提升公共传播内容的影响力,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贴近最广大公众的方式宣传知识内容,树立权威形象。我国体育智库要进行广泛的群众调研,获取公众的观点和看法,根据公众的关注点设置公众传播议题。公众舆论代表了大多数普通民众关心的领域和问题,这也是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智库数据库中必须具有经常性、大规模民意调查数据的重要原因[30]。

4.2.3 采取“嵌入-突围”行动策略,逐步提升国际化程度,担当“伐谋”角色 体育智库参与公共外交、融入全球体育治理体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全球体育的发展,既是历史使命,也是责任所在。鉴于当前国际体育权力结构与话语体系的形势,我国体育智库需要采取“嵌入-突围”的长远战略规划,逐步扩大我国体育智库在国际体育上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

第一,确立和制定“嵌入-突围”的发展理念和方案策略。中国是后发国家,目前没有能力挑战现行的体育国际话语秩序和格局,从话语嵌入到话语突围,是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应遵循的逻辑理路[31]。我国体育智库首先要积极开展“国际体育”方面的实际调研和考察,了解当前国际体育体系真实的发展态势,为“嵌入”全球体育治理体系做基础的认知准备。

第二,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形成中国特色体育话语理论体系。必须将中国话语与中国体育发展与改革经验成果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使其具有世界向度,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虽然我国体育国际话语体系薄弱,但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已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体育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框架。因此,我国体育智库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话语体系,借此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第三,充分发挥体育智库的公共外交职能。首先,肯定我国体育智库的公共外交地位,争取设立体育外交政策的专门智库,深入探讨体育外交战略。其次,提升智库国际传播能力,建立新媒体、融媒体的传播生态,创建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媒体、国际会议等公共外交平台。最后,提升体育智库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聚焦国际体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寻找话语切入的时机,引领全球体育治理发展。

4.2.4 启用新型体育智库人才,完善配套管理与培养制度,打造“育才”机制 智库人才是解决我国体育智库现存研究能力不足、资源获取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升我国体育智库的“育才”能力,首先要启用新型体育智库人才,构建现代新型体育智库人才体系;其次,要注重首席专家的选取与培养,并发挥体育智库的资源优势,进行青年人才培养,保证智库研究团队的稳定发展与智库人才的可持续供给;最后,形成完善的人才激励和管理约束制度。

第一,启用和引进智库需要的新型人才。“随着体育问题的社会化,单个专家的分散型传统智囊机制亟待升级,决策过程需要多领域、泛学科的科学知识提供支撑”[22],我国体育智库需要吸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人才力量。第二,培养智库领军人物,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智库领军人才能够帮助智库快速强化社会声誉,智库应通过领军人物的影响力调动各项社会资源,以保证自身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智库内部的人员配置工作,利用专职、兼职、实习等多种工作模式打造老、中、青结合的研究团队,以保证智库工作开展与研究经验的传承。第三,系统完善体育智库的配套政策与行动机制,尤其是人才激励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有关部门需要商议与拟定包括智库运行、成果评价、工作评估与激励制度等内容的标准化方案,思考如何打破当前的机制壁垒,建立高效顺畅的决策参与机制,尤其是思考中国体育智库“旋转门”机制的建设和运行问题。

5 结语

我国新型体育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管理方式、人才培养甚至体育科研理念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我国新型体育高端智库的建设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时不我待,时间紧、任务重。从《意见》正式发布至今,中国体育智库仍然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不能适应智库的现代化发展潮流。了解我国体育智库目前阶段面临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有利于为我国体育智库的建设提供基本的方向引导,有利我国体育智库逐步克服困难、化解矛盾,打破我国体育智库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困境。

猜你喜欢

旋转门智库体育
旋转门的技术发展概况和专利分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迷宫
让电动旋转门不再伤人
2016体育年
微智库
我们的“体育梦”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