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中国流行音乐的特性研究
2023-02-07辽东学院马晓红
辽东学院/马晓红
流行乐是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相互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精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港台唱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陆流行音乐发展进程。20 世纪在80 年代,邓丽君、张国荣等港台歌手走红于海峡两岸,成为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源泉,中国的流行音乐得以高速发展。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欧美流行音乐也进入到中国,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也渐渐与国际接轨,各种各样的唱法融入中国本土流行音乐之中。新一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人也与时俱进,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中融合欧美流行音乐元素,不仅与世界接轨,还形成了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①。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发展意义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
审美形式多样化。流行音乐作品中最为凸显的魅力就是其多样性的风格特点。在中国的音乐流行乐坛中,有民族风格、传统风格等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并存,既有作曲家的原创作品又有根据原作品改编的流行特色音乐作品②。例如歌唱家杨鸿基用西方演唱种美声的唱法演绎通俗歌曲《再回首》、流行音乐代表歌手成方圆用通俗唱法诠释美声捷克的经典作品《月亮颂》、还有著名歌手与作曲家刘欢用传统京剧的行腔韵味去演唱《情怨》等,充分展示了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多元化。
审美对象的大众化。随着融媒体等新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流行音乐覆盖了中国所有年龄段的人,使流行音乐的潮流穿透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审美观念的阻碍,大众成为流行音乐的审美主体。进一步使流行音乐走进大众生活。促使各种形式的音乐尽可能地通俗化,以满足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使各类音乐作品从经典趋于世俗、高雅趋于通俗、传统趋于现代,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潮流③。
独特的时代韵味。中国流行音乐是在民族与西洋、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未来等音乐风格的相互碰撞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流行歌曲风格的柔软或娇媚,还是粗犷豪放、摇滚风格的“西北风”时期,以及当代的多元化发展,都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当代主流流行歌曲的特色表现为歌词很多,歌曲旋律采用说话式的音调,旋律是宣叙性的、朗诵般的音调。歌词的内容多半是围绕爱情主题,表达面对爱情的复杂情绪和疑惑,完美迎合了现代人大众化的审美情趣。
实现了雅俗并存。中国流行音乐的“雅”与“俗”并非对立,而是会相互转换的,例如本为俗乐的元杂剧在清代成为了雅乐。中国的流行音乐“雅”与“俗”并存,代表了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倾向,代表了流行音乐人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对现代音乐的接纳,也反映了中国新时代音乐艺术包容与多元的特征。
与中国古代的“雅乐”相似,主旋律流行歌曲以歌曲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精神。主旋律流行歌曲体现出来的风格都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同时也多是振奋人心的,能让听众产生对祖国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如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殷秀梅等美声歌唱家演唱的《领航》、玖月奇迹演唱的《中国美》等等。
与“雅乐”对应的是“俗乐”。俗乐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与思想。《诗经》中的“风”是从各地民间收集而来的诗歌,而“风”就是当时民间的流行音乐。20世纪初,上海流行音乐的兴起与发展,让以描绘世俗生活的“俗乐”传统得到了继承,使流行音乐成为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④。在20世纪末陈红演唱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继承了“俗乐”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常回家看看》的歌词采用的是生活中的口语,非常有画面感,引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也因此风靡全国,被人们传唱至今。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意义
流行音乐作为娱乐形式,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愉悦及审美享受。流行音乐艺术首先必须具有娱乐性,现代生活的压力下,流行音乐承担的社会功能前所未有的重要。很多流行音乐作品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精神上的滋养与稳定情绪种的能量积淀,把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上升到精神层面。例如许多流行音乐那种独出心裁的创意,以及抖音等网络平台上流行音乐的创新给人以鼓舞激励,很多中小学生传唱,歌词积极向上,例如作品《孤勇者》等。
真正的流行音乐并不意味着流俗甚至低俗,而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大众艺术。流行音乐作品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商业利润,还应当追求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气息,应该关注生命和生活,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流行音乐尽管不能像高雅音乐那么深刻,但它有极大地广度,它可以把人文关怀通过浅显而又生动的音乐形式嵌入普罗大众的文化审美层面,使人文精神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也能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制作和表演带来永不枯竭的发展源泉。
二、新时代中国流行音乐受众的特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受众因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融媒体科技的发展,而表现出新的特性:
(一)受众群体越来越分化
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统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的垄断局面,越来越多的媒介分散了受众的关注力。在流行音乐受众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各媒体的受众数量被摊薄。目前所存在的海量流行音乐作品以及不断推出的新人歌手,都使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抒情、摇滚、说唱、民谣等等;受众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妩媚或清纯、稳重或活泼等各有特色的歌手,也意味着流行音乐受众的争夺会非常激烈。
(二)受众的忠诚度下降
随着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广泛,以及流行音乐新作品传播速度的空前提高,受众很难“从一而终”,明星的“铁粉”数量也很难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受众的管理和控制越来越难。对于信息化社会中的受众来说,流行音乐的信息是海量的,而每位受众的时间并没有延长甚至还在减少,选择的增多、时间的有限意味着受众对流行音乐忠诚度的下降,而忠诚度曾经是流行音乐产业得以生存的根基之一。受众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脱粉”和“移情”成为常态,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
(三)受众欣赏流行音乐的媒介不断增加
受众欣赏流行音乐时间的媒介不断增加,首先要归功于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在公共汽车上、电梯里、高铁上,随时随地人们都处在各类媒体的包围中,流行音乐的传播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快捷,人们也在主动或被动的成为流行音乐的受众。短短几十年间,流行音乐的传播工具从磁带、CD、VCD,过渡到MP3、MP4 等数码播放器,再到当今的电脑和智能手机,流行音乐播放设备容量越来越大,体积却越来越小;此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QQ音乐、网易音乐、抖音等流行音乐传播软件快速普及,更使受众获得了取之不尽的流行音乐资源⑤。
(四)受众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大
中国在20 世纪80 年代流行音乐的受众是以青少年为主的。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当年的70 后、80 后已步入中老年,他们作为流行音乐受众的身份却不会改变,尽管他们不一定会轻易接受新近推出的流行音乐明星和作品,但是“中国风”等流行音乐作品是受到所有年龄段受众的欢迎的。总之,受众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大,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也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分化而做出改变。
三、中国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创新途径
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流行音乐创作。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流行音乐,例如《爱我中华》。中国民族多达56个,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和音乐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作曲家徐沛东的音乐创作题材十分丰富。其将少数民族聚音乐风格最丰富的云南融入到其创作的通俗音乐作品中,如民族流行音乐中的《爱我中华》带着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但还具有鲜明的流行特征。如《爱我中华》第一段的曲调活泼,节奏跳跃,旋律流畅;第二段的情绪激昂,充满了活力。《爱我中华》的歌词通俗又富有变化:“爱我中华,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嘿”。《爱我中华》的曲调和歌词融合了流行音乐和民族曲风,既具有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充满了民族曲调的美感。
改编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中保留古典音乐元素的创作十分难得,将古典音乐改编为具有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中国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途径之一。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传统戏曲和京剧得体裁作品。首席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取材于传统越剧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获成功,很快传遍了全国大地⑥。此后,《梁祝》又被改编成钢琴曲等不同乐器演奏的曲子。词作家阎肃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了歌曲《化蝶》,歌曲既有古典音乐的意境,又具备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特征,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
“中国风”。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是一种超越国家和语言限制的、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传入中国后也逐渐兴盛起来。“中国风”这一名称起源很早,法国媒体在18 世纪就提出了“中国风”的说法,主要指那些具有中国风貌的艺术品,例如音乐家普契尼将中国名曲《茉莉花》的旋律融入到歌剧《图兰朵》中,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插曲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及中国乐器,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音乐元素互相影响、融合。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中国“西北风”特色的流行音乐火遍全国,证明了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完全可以与西方流行音乐并驾齐驱。尽管“西北风”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但激励了很多流行音乐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应用于流行歌曲的创作,例如陈升在20 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北京一夜》,融入了京剧老生、花旦的唱腔,先后被王菲、那英、李宇春等多位流行歌手翻唱,流行至今。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国风”成为一种流行音乐派别,套用了欧美流行音乐“R&B”的风格,赋予其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流行音乐融为一体,如周杰伦的《东风破》、胡歌的《风起时》等等。他们的走红将“中国风”流行音乐推向了高峰。因为“中国风”引起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以及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⑦,所以中国流行音乐的受众对“中国风”作品的接受度非常高,这是由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决定的,也是“中国风”流行音乐持续火爆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在经济主导市场的今天,流行音乐作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产品得形式存在。例如加多宝在2013 年度《中国好声音》的冠名费达到了高昂的人民币,红牛、百事可乐、青岛啤酒等均在《中国好声音》投放了巨额广告费。很多流行音乐人为了追逐更多的商业利益而放弃了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致使有很多流行音乐作品表现得过于功利。音乐艺术本能够反映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但是很多流行音乐作品却缺乏人文精神,成为没有灵魂的音乐流水线复制品。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致使流行音乐本来能够提升人格精神的功能,变成了满足人们肤浅欲望的工具。个别流行音乐机构通过过度的商业包装乃至低俗手段增加收入,这不仅使流行音乐缺失了艺术本身所承载得艺术价值,也给流行音乐得创作带来了一定得弊端⑧。
流行音乐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流行音乐得作品在大众得受众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超过了古典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得存在,流行音乐使音乐最大限度地通俗化和大众化。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心理及社会意义,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使受众感到身心愉悦并从流行音乐作品中体会到美感。但是流行音乐作品数量巨大,导致对受众的争夺非常激烈;而且流行音乐审美主体的需求有一部分是消极的、阴暗的和颓废的,为了争夺商业利益而导致一部分流行音乐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流行音乐人不应该去迎合这些负面的审美欲望,但某些流行音乐作品却与此背道而驰,比如美国明星歌手Eminem 演唱的《Shake That》在中文网络上热度很高,其歌词却十分低俗,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化功能缺失。
另外,中国流行音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不像高雅音乐那样只为少数精英所独享。流行音乐得路线是一大众得文化娱乐为受众体,满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这既是音乐的属性,也是商品经济的结果。但是流行音乐也有严肃的一面,无论是说唱音乐还是网络火爆歌曲,所有的创作者具有善、信、仁的传播责任,流行音乐作品是要承载更多具有教化功能和传统人文精神的功能,可以蕴含对大自然的所有热爱和关注,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本土特色、需要更好地表达和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民族气概、民间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审美需求和审美理念。然而,一些流行音乐恰恰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比如一些受到热捧的网络喊麦和说唱Rap,歌词略显低级,严重违背了主流价值观,损害了年轻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四、结语
中国流行音乐随着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从对港台、欧美、日韩等流行音乐的模仿,到逐渐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开始探索中国流行音乐走向世界的路径。中国流行音乐作品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音乐艺术,融合了全球化的音乐潮流与本民族音乐风格,傲然立足于世界乐坛。现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音乐文化,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创新力,为广大流行音乐受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起到了维护中国音乐文化独立自主发展、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功能。
注释:
①唐羽昕.中国流行音乐起源与发展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9(9):18-19.
②宋珍欢.试论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时代报告,2018(7):90.
③李一,赵岩.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多重审美路径[J].艺术品鉴,2020(35):192-193.
④周睿泽.《乐记》视域下对中国流行音乐美育功能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
⑤王文琪.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研究[D].辽宁大学,2019.
⑥王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洋音乐民族化实践——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22(8):105-111.
⑦薛亮亮.21世纪初“中国风”流行歌曲审美观念解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65-67.
⑧岳明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问题探析[J].当代音乐,2018(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