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儿童音乐教材《儿童唱歌集》编写历史背景与内容分析
2023-11-22江苏师范大学白宁
江苏师范大学/白宁
1931 年11 月7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象征着中央苏区的正式建立,代表着工农劳动群众掌握了教育权。儿童教育作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始终受到苏维埃政府的重点关注。为了保障儿童教育的顺利进行,苏区政府针对儿童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1932年5月7日,发布《确定教育原则,为今后实施教育方针》中指出:“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造就无产阶级所需要的政治经济等技术专门人才,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集团的思想、劳动的身手、革命的热情,创造阶级斗争的战士……”①此训令的发布明确了中央苏区教育的目的,并首次正式的提出注重儿童“艺术的兴趣”的培养,这也为日后“音乐课“的正式确定打下基础。而教材作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儿童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环。《儿童唱歌集》作为中央苏区唯一一本儿童歌曲教材,是中央苏区教育部编写出为革命战争和中央苏区建设服务的新教材去废除承载着旧文化、旧思想的旧教材,破除反动统治势力强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枷锁的重要法宝之一。
一、《儿童唱歌集》编写的历史背景分析
(一)教材编审委员会的设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成立后,在临时中央政府设立教育人民委员部,负责统一领导苏维埃共和国内的文化教育事业。教材建设是教育内容的根本,随着苏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彻底废除苏区内一切麻痹人民的奴化的、封建宗教的和来自国民党反动教育的教材内容,破除反动统治势力强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枷锁,编写蕴含苏维埃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与文化知识相统一的新的教材,成为中央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1932年5月5日,在共青团中央给少共湘赣省委的信中指出:“在学校中必须废除还存在着的三民主义教育和旧教育,开始共产主义的教育……要编辑各种新的教材和课本”②,并在同年6月13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16 次会议,决定加强对苏区教材建设的领导与管理,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由徐特立为委员会主任,关蕴秋、施红光和蔡乾为委员,废除旧的反动教材,统一编写并审查苏维埃国内各地教材。在这个背景下苏区的教育行政系统得到健全,教材的建设工作得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先后编辑出版了《暂用国语课本》《算数》《竞赛游戏》《儿童唱歌集》等统编教材,并在赣南苏区列宁小学统一使用后,逐渐扩展到中华苏维埃国内其他苏区的列宁小学。
(二)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影响
徐特立本人尤为重视音乐课,其创办的列宁师范等诸多学校内都均设有唱歌课,还花费大力气聘请优秀教师,实在无人担任,就自己兼任。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成立后,任命瞿秋白为部长,徐特立为副部长,但因瞿秋白工作的缘故滞留在上海,直到1934年2月才到中央苏区正式上任,在此期间委任徐特立为代理部长统筹苏区的教育建设。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在其到达中央苏区之前就在湖南从事教育事业很多年,曾东渡日本、考察法德、求学苏联,是个颇有威望、拥有“长沙王”之称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极大推动了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教材事业的发展,用国外游学期间学习到的教育新理念,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利用列宁关于东方民族革命理论,结合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在教育的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央苏区需要的,为工农民众服务的、为革命战争和中央苏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近乎理论性的创造,是苏区教育的奠基人。再加上多年的一线实践教学经验,使得徐特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儿童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③尤其是音乐课,其创办的列宁师范等诸多学校内均设有唱歌课,还花费大力气聘请优秀教师,实在无人担任,就自己兼任。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后,徐特立便开始狠抓教材的编写和印刷工作。在中央苏区教育建设的初期,大部分地区教材的编辑和印刷方面只着重于马列主义相关的书籍,忽视了其他诸如小学课本、识字课本等的出版。徐特立是极为反对这种现象的,在审查人民委员部组织人力编写的《共产儿童读本》前四册的初稿时,就曾语重心长地向编者指出:“太偏重于政治,日常事项太少,且内容深浅几册都没有什么区别。”④指出日常事项就是一般的生活和生产的科学常识与技能,在对小学教材内容的要求提出了要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并重的百科全书似的主张,《儿童唱歌集》内容题材选择多样化就深受其影响。
(三)教材编审团队的专业化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拥有海外游学经历的音乐艺术人才先后进入中央苏区,在苏维埃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完善了苏区的文艺制度和运行机制,以红军学校俱乐部为基础,成立了“八一”剧团,推动了中央苏区音乐教育的普及,1932年7月筹备成立工农剧社,并下设负责音乐创作和出版、研究的音乐部,在中央苏区形成一直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音乐创作、宣传队伍。如:沙可夫、张闻天、李伯钊、赵品三、伍修权等。这些在人民教育委员部领导下的诸多海外游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加入到教材的编撰队伍中后,《儿童唱歌集》作为一本苏区统一编订的儿童音乐教科书,与同时期国内其他的音乐教材区别开来,通俗易懂的歌词配上专业的曲谱,使其在有利于教材歌曲教唱和广为传播的同时,体现出中央苏区基础音乐知识的普及。这点在1933年1月8日的永新县寒期教师讲习所教材的教学法一栏可见“教学音乐的方法在初级前二年都用听唱法……初级后二年新歌仍用听唱法熟歌则可选出视唱渐渐注重唱法,最初练习音阶,次视唱歌曲,后歌词”。⑤
二、《儿童唱歌集》编写的内容分析
(一)教材歌曲题材的选择多样化
瞿秋白到达中央苏区前,以徐特立为核心的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及下设的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了中央苏区教材编写要围绕:实施无产阶级教育、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介绍马列主义和苏联文化文化知识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当前斗争、群众实际相结合、符合学习者心理特点这五个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出版的《儿童唱歌集》贯彻着阶级斗争的精神,思想性、政治性和斗争性都很强,但没有忽视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培养。徐特立曾提到:“我意以业务为中心,其他也要学,学才有用,但改善业务更需要,其他东西才能发展。”⑥认为不能只注重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的教育,儿童不仅仅是革命的后代,同时还是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在教材内容的编写方面,还需要注重到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注重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儿童唱歌集》的题材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1.号召人民反剥削反压迫,加入到土地革命;2.反映苏维埃制度下的新生活、常识和实战知识学习;3.鼓励儿童拥军和参军。
其中号召人民反剥削反压迫,加入到土地革命类的作品共有7 首,分别是《哥哥弟弟》《亲爱》《共产青年团礼拜六》《共产儿童团歌》《少年国际歌》《努力歌》《亲爱》。其特点是将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思想写入歌词,以其中的《哥哥弟弟》为例(如谱例1)。歌词共有八段,每一段都用通俗易懂且儿童都熟悉的日常用语进行平铺直竖,比如“合拢,在一起”,“团结,更有利”“大家,分田地”“分地,有饭吃”等同儿童切身利益和日常相关需要相结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儿童进行歌唱的过程中理解革命斗争的意义和重要性,从小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在心中种下革命的种子。
谱例1
反映苏维埃制度下的新生活、常识和实战知识学习类作品有13首,其中体现苏维埃制度下日常新生活的8首:《儿童生活》《吃了饭》《小孩子》《开会》《晚会》《上学》《大家唱》《体操》。涉及常识和实战知识学习的5 首:《棍子》《整理》《防毒气》《墙报》《戒吸烟》。以《晚会》(谱例2)为例。这首歌曲展现了中央苏区人民参加晚会的场景,着重提到儿童和妇女,隐喻的是妇女儿童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压迫和剥削,能自由参加各种活动了,儿童也在中央苏区普及教育下,改变了以往目不识丁的命运,变得多才多艺的同时还能拥有闲暇的娱乐生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涉及常识和实战知识学习的歌曲则是以接近日常口语对话的旋律编写和歌词编排形式,形成一种顺口溜似的短小精干的歌谣,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向其宣传实战知识,为革命斗争尽一份力。如《防毒气》(谱例3)就是采用这种通俗易懂且形象化的语言教授儿童如何防范毒气。
谱例2
谱例3
鼓励儿童拥军和参军类的作品有8 首。分别是:《黄牛》《优待红军》《当红军》《帮助红军》《弟弟唱》《别离》《加入儿童团》《当兵就要当红军》。以《当红军》(谱例4)为例,整首歌曲只有三句歌词,却巧妙地利用赋比兴中的类比手法,将夏天和秋天花开场景同哥哥当兵,弟弟上学的情景进行类比描述。短短43 个字,以叙事的方式向儿童讲述了八月桂花盛开,各处充满花香,哥哥早早的当上了红军。九月菊花盛开,正是儿童上学堂的时候,哥哥当兵打敌人保家乡,得了胜利才能得到解放,过上幸福快的生活。以儿童喜爱的讲故事的语气对苏区儿童进行政治教育,将参军和上学同特定时间向联系,一到了八月闻到桂花香了,儿童下意识就联想到“哥哥”参加红军了,到了九月看到菊花开了,立马知道自己该上学了。并利用传统文化中“长兄如父”来自儿童们对“哥哥”的崇拜和敬重的情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提高儿童对红军的好感,提起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儿童自发的进行学习知识,热情参军拥军,打敌人,保家乡,渴望革命胜利的真挚情感。另一个角度也能生动形象的表现中央苏区军民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儿童也是潜在的革命力量。
谱例4
(二)教材歌曲的初步创作尝试
教材内部的歌曲,可分为融合中外歌曲进行改编的儿童歌曲和苏区独立创作的儿童歌曲两类,对比之前的其他音乐教材,可以看出这是中央苏区艺术工作者们不满足于现状,逐步从旧曲填词向独立创作的一个转折。
其中融合中外歌曲进行改编的儿童歌曲,是在流传甚广的中外乐曲旋律的基础上旧曲填词或进行简单的模仿、改编而成。例如《防毒气》(谱例3)这首作品,就是直接将美国民歌《扬基歌》(谱例5)的最后四小节旋律简单的变化,第一节第一拍“do”去掉,第四拍的“mi”改为二分音符后填上教导儿童如何防范毒气的歌词后改编而成的。
谱例5
教材内那些苏区内部自行创编的儿童歌曲,则是中央苏区的文艺创作和宣传团队有了音乐专业人士的加入后,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科学系统化。教材编撰时创作者开始考虑到词曲之间的配合,在歌曲的旋律方面有了自己的创作思想。这些原创歌曲的曲调方面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结合闽赣地区本土民歌的音乐素材,考虑到了儿童音域范围,因此旋律的音域和音阶跨度都不大。选调方面则以C调、F调和G调为主,个别采用D调和E 调,为的是便于儿童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唱和伴奏。例如《当红军》(谱例4)这首歌曲就是使用西方调式调性和简谱记谱法,采用中国本土五声调式创作出的c徵调式歌曲。简谱谱面记为F 调,一段体的4/4 拍的叙事抒情歌曲结构。节奏方面以八分音符为主,附有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小附点。采用的是本土的闽赣地区的节奏型,以“xx xx xx x”为主。中间加入小附点和休止符的形式产生一些变化,有利于儿童将歌词的感情抒发出来,多为一字一音,整体节奏感较强,便于儿童学唱。旋律方面则是借鉴了江西本土方言的说话方式,采用江西民歌的旋法特点,以级进为主,每一小节结尾处以主干音为支撑进行上下级进,呈现出一种“三角形“的特征。流畅进行中偶尔也有四度跳进的出现,如“sol”—“do”,出现在歌词“当红军”的“当”和“得解放”的“解“上,突出拥军参军以及渴望革命胜利,民族解放得激动情感,使其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种方式创造出的歌曲,一方面,深受儿童们的认同和喜爱传唱度高,极大程度的发挥歌曲的宣传教育功能,大力传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激发出儿童的阶级意识,提高其阶级觉悟,在儿童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
三、《儿童唱歌集》编写的特点分析
(一)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
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将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从而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中华苏维埃政府在中央苏区积极开展一系列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领域上的革命。这也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过程,而教育则是配合和服务于“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由此可知中央苏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这个背景下由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编的《儿童唱歌集》自然具备这一特点,其自身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观点明确和革命斗争紧密结合。整本教材内容都是选用歌曲这个最大众化、最具教育性和普及性,也是“儿童最易接受和最亲近的”的音乐体裁。歌词方面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受到五四运动来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编写中融入了诸多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却蕴含强烈政治性的歌词。《共产儿童团歌》中就融入了许多革命词汇、政治术语,如“主人”“红军”“帝国主义者”“地主”“军阀”“苏维埃”等。这种无论是题材选择、旋律的创作还是歌词的编写,都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村儿童的立场来创作的,用来团结和教育苏区儿童。教材内容方面充满新思想,具有强力的斗争性,令儿童在歌唱中清楚的明白革命的意义与革命的目标,启发儿童的阶级意识,提高其阶级觉悟,激发儿童的革命热情,在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并生根发芽,能以未来主人翁的身份加入革命斗争之中。
(二)关注到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
苏区儿童是革命队伍的储备力量,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发展儿童创造性和自动能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养。为了完全破除在苏区残余麻痹人民的封建奴化的、封建宗教的和来自国民党反动教育的知识影响。1934 年由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中的《小学教授方法的原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对儿童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其中重点提出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利用游艺来引导儿童观察和了解新问题、新事物、新现象。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发展儿童的“自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苏区唯一一本儿童音乐教材,题材多样化的《儿童唱歌集》承担起培养儿童“自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责任。例如《大家唱》这首歌曲,采用抒情叙事类的4/4 拍节奏型,整体旋律较为轻快,描绘春天花园百花齐放,儿童一起学堂歌唱的,摆脱了音乐宣传革命的政治内容,关注到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儿童通过词曲引起儿童的主动学习兴趣,如歌词中的第一句“铃声当当时间到了上课堂”,当时绝大部分儿童没有上过学,对于课堂上的规矩一窍不通,这时通过歌唱《大家唱》能最快速也最有效地让儿童将打铃声同上课建立联系。此外歌词中“唱到春天园里园外百花香,红红红紫紫黄黄白,白在路旁”这句歌词则是引导儿童根据歌词进行联想,想象春天百花园内园外的花儿盛开的景象,培养出儿童的联想、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种完全摆脱政治宣传内容,含有音乐美育功能的儿童歌曲在教材中终究是少数,大部分或多或少跟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相关,过于注重音乐的政治宣传功能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呈现出歌曲的旋律和曲调本身美感不足,韵律性不强,表现形式单一的情况。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明镜,它不仅昭示当下现实需求的由来,还映照着未来需求的走势。《儿童唱歌集》作为苏区唯一的统编儿童音乐教材,是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将中央苏区教材革命的具体实践同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的一般理论相结合,得到更具体更完整的创获。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打破了旧社会在儿童精神上的枷锁,宣传、教育和动员苏区儿童参与革命。是苏区音乐教育的大众化的有利推手,是党革命理论思想的主要载体,将共产主义理想内化到苏区每一个儿童心中,将党同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教材内歌曲的独立创作尝试,为创造民族化的新式儿童歌曲提供宝贵的经验。苏区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发源地,《儿童唱歌集》就是中国统编儿童音乐教材发展的原点,影响着之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儿童音乐教材的发展,拥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遗产,能为现代儿童音乐教材的发展提供借鉴。
注释:
①张挚,张玉龙.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②皇甫束玉,宁荐戈,龚守静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③徐特立,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4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④皇甫束玉,宁荐戈,龚守静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⑤张挚,张玉龙.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⑥长沙师范学校编,陈志明执笔.徐特立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