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山水诗文叙事的园桥景观设计

2023-11-2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姚嘉琪李青青

艺术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诗文景观设计山水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姚嘉琪 李青青

“文学叙事,就是以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为基础,有组织、有形式地运用语言文字去建构文本篇章的行为。”①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与空间是两个无法回避的对象,因为“叙事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任何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一段具体的时间和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空间”②因此,空间建构与表达也成了文学叙事非常重要的任务。不同的文学作品会借用不同的空间表达手法,来营造不同氛围的空间意境。而这种空间叙事手法不仅能帮助读者再现叙事中的环境空间,对空间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传统山水诗文中的空间表达,在侧重意境营造类环境空间的设计转译中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传统山水诗文叙事中的空间表达手法在园桥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桥景观概念

桥景观也称桥梁景观,最早由美国桥梁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戈特莫勒(Frederick Gottemoeller)在其著作《桥景观:桥梁设计的艺术》(Bridgescape: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1998)提出,弗雷德里克认为桥梁设计不仅要关注结构与技术,同时也要关注其美学设计,桥梁在视觉上要与所处现实环境和谐。可见,最初的桥梁景观虽然已经注意到桥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但主要关注点仍是桥梁本身。随着对桥梁景观认识的发展,其关注范畴逐渐扩大,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桥景观则主要是指“以桥梁和桥梁周边环境为‘景观主体’或‘景观载体’而创造的桥位人工风景”③。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桥景观实际上是指包含桥及其周边环境的景观空间整体。园桥景观则是特指园林中的桥景观,其设计则要充分考虑园子内的风景,将桥与园内空间环境作为整体综合考虑,进行整体设计。

二、山水诗文叙事对园桥景观设计的影响

(一)虚实交融下的空间意境设计

传统山水景观营造,在模仿自然的前提下,更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虚实结合、以虚显实、以实衬虚,达到“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平衡,山水诗文的创作亦是如此。唐代诗人王维就常寄情于隐世出尘的山水诗文,描绘虚无缥缈的洞澈境界,静谧的心境是王维诗中画境的主旨。譬如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④描写了深山前行,身处缭绕云雾和濛濛青霭好似闯入虚无缥缈的仙境,“回望合”与“入看无”描述了空间在不同视角下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空间的虚实转换下人物对空间感知的混茫,气韵自然、虚实相生实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1.虚室生白

庄子有言“虚室生白”“唯道集虚”⑤,在虚无空间里往往更能得到直指本心的道,是无限想象的源泉。就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⑥留给读者只一个“白”字,但全篇描写了山、径、舟、翁、江、雪等诸多意象,为何最后只留下白的感觉?这是因为山、鸟、径、人皆做了“虚”的处理,成为空间画面中的次要部分,而画面主体聚焦于蓑笠翁的“实”,如此以广阔天地为背景突出渺小人物的感受是禅意的来源。山水诗文中的“虚室生白”往往起于空间的对比,打破逻辑,从而丰富空间的节奏。⑦

譬如利用“虚室生白”原理,将桥景观设计成由一根根竖直的细柱组成的空间(见图1),细柱之间由高低错落的板块连接,缝隙间透出自然的光,漏出湖光山色的美。观者会将细柱视为“虚”,并在脑内自主的补充完整山水景观,触发空间的想象。顶上用作遮挡的两片轻薄斜顶拟作山形,消隐于山间(见图2)。行走于桥上,此时的桥依旧是实体,而转换视角正面观桥会感觉到桥的轻薄与自然融为一体。

图2 虚室生白效果图(作者设计)

2.以残补满

残缺是不稳定、是待续、是思考;残缺具有别具一格的缺憾美。“以残补满”即有意用残缺来打破过分的完满,在诗文和画作中残缺美表现为“留白”的必要性,美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恰恰是用残缺打破圆满,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以残补满”促使读者利用主观意识来联想重组信息,对诗歌中的情境进行独到的解读与再创造,就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⑧残破的景象却能描绘出恰当的意趣。

譬如在桥景观设计时,仅留古朴木桥的半边设计,另一边为伸出的木平台,其上无法通行,却能营造出一种遗憾美,路线在这里戛然而止,好似对岸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⑨的蓬莱仙境(见图3)。除了这种直白的空间残缺外,还有意境残缺的园桥景观设计表达,西湖著名的“断桥残雪”景观就是意境残缺的最佳印证。断桥得名于唐朝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的“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通过“荒藓涩”的环境描述,表现出古桥的苔藓斑斓、古朴残缺的历史酸涩感。此外,断桥也是爱情故事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充满阻碍、残破、苦涩的分离反衬出爱情的忠贞。

图3 截溪断谷效果图(作者设计)

(二)路径变更下的空间转换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痴迷于对路径的研究,在空间连续性和路径设计方面颇有成就,无论是古典文学艺术还是古典园林建筑都在追求对“曲径通幽”的表达。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⑩就描绘了对重重路径的寻觅,随着路径的几经变换,所处空间也在时时转换着,“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描述了行山涉水的艰难路程,路径的变更暗示着人们心理的起落,而其中经历的明暗转换也给时空的变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使最后寻求到的“又一村”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豁然开朗之感。追求路径的多层变化往往可以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运用在桥景观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行山涉水的乐趣,产生心灵的启迪与震撼。

1.层出不穷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⑪诗词中单个的庭院空间利用颇有层次的乔木搭配和重重帘幕巧妙划分,使得被分割的空间从广阔变为“深深”,从而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层层叠叠的空间秩序,让层出不穷的小空间模糊了实际大空间的深度,给人不知“深几许”的心理感受。

在桥景观设计时运用层出不穷的手法可以使游人产生耐人寻味的意趣,譬如所设计的小尺度桥(见图4),通过石墙筑成类似岩石的外形用以遮挡视线,一径三折,无论从哪个视角看过去都会窥见后方空间的一部分,以自然之景为底色,体验穿岩径水的乐趣。

图4 穿岩径水效果图(作者设计)

2.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就是指透过雾来观花,此时的花藏于雾中似隐似显,却能产生一种虚幻的意境。就如同“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⑫运用障隔的关系将两个处于不同时空的事物联系起来,“林”将鸠与雨隔开,“岸”将马与风隔开,原来应毫不相干的意向,通过人的主观想象有了联系,也将原来分散的小空间汇聚于一个更广阔的空灵世界。不同于层出不穷,运用雾里看花的原理使游人观景时眼前总是隔了一层神秘的“雾”。

改变明暗与材质是营造雾里看花效果的一种手段,在桥景观设计中运用这样的手法可以使空间更加丰富(图5)。其中,材质的改变无论是从视觉、触觉还是心理上都能够带来空间转换的暗示,比如明清造园时常用的隔断材质“琉璃”,其玲珑透亮的材质特性与澄澈无瑕的佛家意蕴,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而现代桥景观的设计也常运用光学石英玻璃、透光云石板、透光混凝土等材质来暗示桥外新空间的存在。

图5 雾里看花(作者设计)

3.或藏或漏

或藏或漏,藏俗漏嘉,即《园冶》所言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⑬。一览而尽是艺术创作的大忌。“犹抱琵琶半遮面”⑭自古以来是古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而遮的目的是显,琵琶遮住半边脸是为了反衬出露出来的半边脸所显现的美。《林泉高致》中所写的“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⑮所表达的就是或藏或漏的效果,通过烟霞和对水源的遮掩藏住了山和水的一部分,却有了高与远的效果,说明了藏有拉长视觉的心理效果,藏住的部分恰好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廊桥空间可以按藏与漏的原理进行切分,限制人视线的游走,控制可观之景的范围。所设计的园桥依据或藏或漏的原理从左至右开了三面“窗”,分别可以“观松”“观水”“观石”(见图6),但三幅框景并未漏出景的全貌,使人不知树深、不知水远、不知石高,行至其间,有藏头取势、坐穷泉壑的效果。

图6 坐穷泉壑效果图(作者设计)

(三)行为变化下的空间体验设计

《尸子》提出“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⑯开启了古人广袤浩渺的世界观。时间与空间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世界,时间给予“让……在场”的基本条件,而“在场”同时具有着强烈的空间含义,时空由此诞生。加之人的行为与情感介入,事件便在时空中发生。在山水诗文中行为动作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时空的变化,进而带来心境的变化,王维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⑰就包含了这种变化:“行”表达了线性运动带来的空间变化,其结果是来到了“水穷处”;随后在人的主观选择下又做出了“坐”的动作,又通过“看”这一视线变化,在固定空间中发现了“云起时”的事件。⑱诗的前半句包含了行为变化带来的空间变化,而后半句包含了动作变化伴随着的时间变化,行为变化伴随着时空变化,时空变化又推动诗的节奏和情节的发展。因此,在桥景观的设计中合理安排行为变化下的不同空间形态,预测事件的发生,从而使场地从始至终在一个适宜的韵律下带给游人不同的感官体验。

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指通过压抑前空间来使后空间的明亮更为突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中同样蕴含着欲扬先抑的道理,前半句虽是一个变化的空间但却给人带来闭塞的感觉,而后半句所描写的“云起时”给人一个忽见广阔天地的豁然开朗之感,人的心境由“抑”至“扬”达到悟道的目的。再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⑲这句诗由人的视线变化产生了“东篱”与“南山”空间大小的对比,产生了欲扬先抑的效果。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多有运用,而在景观建筑设计中也可见端倪,就比如留园入口,人们需经历曲折的暗空间才可到达开阔的绿荫轩,欲扬先抑的目的是对比,从而突出后者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在桥景观的设计中,想要营造小空间幽闭—开敞交替的视觉变化需要考虑视域梯度的影响:一般来说,20°—60°的狭窄视域,空间较幽闭具有线性特征;60°—100°的普通视域,视线开阔呈现景物全貌,具有过渡空间的意义;而人瞬间的视域极限是120°,因此100°—160°为广角视域,能够使豁然开朗的大尺度空间产生强烈的对比之感(见图7)。⑳如下图桥景观设计(见图8),通过改变游走时的视域梯度来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即体验经过闭塞空间后最终获得云起水穷的开阔之感。

图7 云起水穷分析(作者设计)

图8 云起水穷效果图(作者设计)

2.动静结合

在山水诗文中动静结合常指在意境里共同营造流动画面与静止画面,达到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通过“行”与“坐”两个静动对比明显的状态来表达这一主题,动与静使场地的利用率增加,人在场地中的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㉑所表达的是自然中的动静关系,“明月”通过载体“松”触发了“照着”这一静止状态,“清泉”通过载体“石”触发了“流淌”的运动状态,两种空间都没有人的直接介入,但却能让观景者悟出禅意。动与静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可以使单调的空间充满活力,有时也可以触发以静衬动或者以动衬静,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设计桥景观时加入动静结合的意识来丰富空间,需要按照动静区分不同的区域,譬如对于跨度较长的园桥,可以将其设计成当人坐下休息或行走时可以观赏到动态的溪水或者静态的树木,加以框景与借景的设计手法,来丰富观赏者的感官体验(见图9)。此外,行走或休憩这两种动静状态的选择也激发了场地活力,甚至加入一些现代科技的交互手法,比如互动灯光、触摸电子屏幕、声音交互等设计,更是能够赋予桥梁景观更多的功能性与娱乐性。

图9 明月松间效果图(作者设计)

三、结语

山水诗文叙事中的空间意境与园桥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空间氛围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山水诗文叙事中的空间表达手法对园桥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山水诗文叙事通过虚实交融、路径变更、行为变化等方式来推动空间转移与变化、营造空间意境,将这种叙事书写转换成园桥景观设计策略,应用于园桥景观空间意境设计、空间转换设计、空间体验设计,最终能够实现从“读-感悟”空间到“观-体验”空间的转化。总的来说,文章是探索传统文学叙事特别是空间叙事的设计转译的一次尝试。

近现代以来,对于桥景观已经有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许多著作现世,有了很大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当前的许多研究依旧有些许的流于表面,要么是结构工程师对于桥梁外貌过分理性的执着,要么是设计师过于感性的思考,往往缺少从哲学与美学方面的解读,由此可能导致桥梁设计流俗于形式主义的追求。从古代山水诗词中的空间哲学入手进行研究,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寻找现代园桥景观设计新的灵感,推陈出新。

注释:

①陈红汗.电影的逻辑与结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9,99.

②龙迪勇.空间在叙事学研究中的重要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1(8):43-53.

③潘世建,杨盛福.桥梁景观[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④张勇.王维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17,130-131.

⑤许嘉璐.庄子义证庄子天下篇述义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28-29.

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25-726.

⑦张缨,张倩.中国传统园林的虚实相生与心物交融[J].装饰,2004(9):40-41.

⑧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98-99.

⑨【清】纪晓岚总撰,林之满主编.四库全书精华2史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62.

⑩蒋凡,白振奎编选.陆游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6.

⑪【宋】欧阳修.六一词[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5.

⑫【明】计成.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48-49.

⑬同⑫,336-343.

⑭严杰编选.白居易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1.

⑮【宋】郭思编,杨无锐编著.林泉高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59.

⑯【战国】尸佼,汪继培辑,朱海雷撰.尸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7.

⑰同④,128-130.

⑱温海涛.山水诗词空间意境特征的建筑空间意境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33-36.

⑲陈庆元,曹丽萍,邵长满编选.陶渊明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4-135.

⑳曾筱雁.植物景观对苏州私家园林主庭园空间的视域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13-14.

㉑同④,282-283.

猜你喜欢

诗文景观设计山水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一处山水一首诗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山水》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