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与身份
——关于“第42届全国专业冰雕比赛”的延伸
2023-11-22哈尔滨师范大学权振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权振龙
一、艺术作品与场域之间的关系
场域的特殊性,被设想为艺术史家罗莎琳·德伊治(Rosalyn Deutsche)所谓的一种“城市美学”或“空间—文化”话语,将“关于艺术、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观念,与城市、社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理论相结合”。雕塑与建筑,实际上是雕塑与它所处的宏观建筑环境的关系。除了雕塑常常所处的建筑环境之外,还有一些雕塑作品是被布置在纯自然的环境中,或者雕塑与建筑同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这本质上是雕塑与建筑二者关系的外延。在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上,一些自然环境,由于与某些事件或某些人物的特殊关联而布置了雕塑,从而具备了人文内涵。自冰灯有记载以来,上世纪60 年代初举办了第一届以冰灯艺术为主题的游园会,冰灯(冰雕)的展览结构推进了城市夜景的氛围,至此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现今冰雪雕塑艺术艺术活动已经发展了60 多年,经过几代冰雪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与探索,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哈尔滨冰/雪雕艺术。这些大型冰雕塑将红、绿、黄、粉、蓝、紫的色彩纵横交错的晕染映出,成为城市视觉语言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都市的典型象征。这种本土的创造力与冒险性也实现了一种传承精神,所做的冰雕艺术文化场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在全球不断扩大。
正是雕塑的设置,发掘了环境的某方面特质,提升了环境固有的感染力,创造了全新的感受,甚至可以使原来不具备人文色彩的纯自然平添一层神圣的色彩。雕塑自然而然成为环境中引人注目的视觉焦点,雕塑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在思想内涵、位置尺度、风格手法、节奏韵律、色彩光影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基于这样的思考与理念,凡是布置在固定位置的雕塑作品,都要面对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了解和掌握历史上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作出新的创造,这就是我们的雕塑创作凸显的内容。冰雕艺术的媒介形成独特雕塑方式,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受灯光的颜色流动变换的形态逐渐形成作品在场的风格样式。冰雕艺术同样在自然场域中的体现,从局部单体到城市地标文化的设计,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北方文化,此次比赛兼顾“以人为本,传递能量”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冰雕艺术创作者们。通过艺术设计集合工艺、技术和材料,重组、并置、覆盖冰符号化,融入人造的自然环境中,改善人文体验功能,同时推进对特定场域的实践,找寻文化身份的地方感,表达不同文化感召力和场域精神,使整个在场空间隐含复苏身份意识与熟悉特定地方的关系,完成了高度统一、和谐的场域叙事画面,打造了城市的有趣灵魂。
二、作为公共艺术的活力
本次冰雕艺术比赛参展作品的艺术视角传递出了一种更思辨的过程探寻,综观此次所涵纳的获奖作品中,契机在重构地域文化对冰雕艺术角色的影响,包含对(冰)物质媒介的表达。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作者都以敏锐的视角展开一场与社会人文生活、社会关系、虚实未来的对话。黑龙江冰雕作为一项艺术创作,保留了有其地域性特殊的、多元的精神性文化价值的初衷,它基于寒带地域特性的持续发酵,同时也积累了在长期的地域环境下生产、生活中创造力和精确感,在这种限度中进行实践的形成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它的历史体现了冰雕艺术在特定场域的功能及传达一种行动者的意志,以及激发新的实践的愿望。一方面,在全世界不同的情境化里,转化自身实践的态度,持续寻找不用场域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冰雕艺术的活力与张力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文化的框架显示多重含义。
《森林之歌》金奖
《守护着》金奖
《情系航天》银奖
现在看来,此次参赛者是文化艺术服务的提供者,又不是审美对象的生产者。创作者的特定场域中的艺术反应,是艺术作品新的地位,从当代美学到社会价值的普遍转变,反思了以场域为导向的新实践。以片段式的叙述方式捕捉时间与心理、身份与生命、人与自然等范畴,也更多倾向于创作者个体的自我挖掘。从而深刻地体现了一种艺术的公共性,一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阿多诺曾提到:“艺术的社会本质需要做双重的思考:即艺术的自为存在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这种双重本质存在于所有的艺术现象中,它们是变化的和自相矛盾的。”正像罗丹的雕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一种象征的转换,一种能够引发关于公共艺术讨论的标志。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看,这正是一个开端;从审美现代性所要求的艺术自律性来看,这些冰雕作品所展现的面貌,是世代沿袭所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继承性的观点体系转化为实践里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决定了冰雕的文化基因;以及后来的审美现代性发展来看,冰雕作为黑龙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背后载体的宗教、民俗、旅游文化、比赛等各类文化活动,这种持续的发展近况来看,冰雕艺术以不是以某种媒介或者似是而非的主题出发点进行创作的,是对应黑龙江民族的历史、艺术、教育、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元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联动,形成了项目的核心。这里提供了新的沟通的可能性,多元的文化内涵,从内部反映社会和时代风貌,外部契机了受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黑龙江冰雕艺术有自身文化场域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点。
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在20 世纪初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艺术。现在看来,这个命题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视觉艺术发展的一种富有洞见的预测。确实,此次冰雕比赛展览上吸引观众的是这些作品所展现的面貌——艺术思想结构、实践逻辑、文化挖掘等问题,为了探索替代性的模式和对给定的艺术方法进行审美可能性的实验。用新形式、新风格和美学创造的新模式进行实验的现代主义工程存在于所有艺术种类中。冰雕艺术创作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虽处于赛事之中,此时却不能被视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它有身处场域条件的构思和制作过程,要与观众展开对话,要有身处开放性的冰雕的场域态度,流通空间的话语交流。因此,受这种(冰)物质媒介、场域、创作者身份的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增强与展示当下美学品质,最终,我们创作的工作状态也关联着在多元主义下的观念到重新想象的产物。
三、在场冰雕艺术的身份辨识
第42 届全国专业冰雕比赛以“冰灯之源,精彩世界”为主题,在哈尔滨兆麟公园展出,五十多名设计者与创作者组成了18 支队伍,他们在对实体塑造的形式与构成的内心的尺度,时刻保持感性与理性的并行,感性延伸,理性规范,打破已有的工匠的精致化,并保持冰材质的纯净。18号作品,虽然运用了表面的装饰,然而,在基本手法和形式上却体现了在形式化中看到具象性的可辨识的特征,塑造整体的缓缓升腾,树枝蔓延流动,似舞蹈,似游弋,似乎有着要带我们赶去的方向,但又似乎漫无目的,徐徐移动。人们目光跟随它逐渐向上,感受到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崇高,或者说是一丝神秘的气息。这是创作者关于空间的营造,并准备了一个完全不同理解方式里的一个新空间。升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将东方式的宇宙论图像解读和西方式的极简雕塑形体完美地融为一体,作品里营造行为的意义也就紧跟而来了。此雕塑团队都更注重空间美感和运动的投射,巧妙地安排作品布局,来表现产生灵感的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的物体本身,从而来展现他们全新的艺术观念。
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作者把自己作品涉及所有的要素都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状态,抛弃了几乎所有具象能力的雕刻细部,增强了形式和结构的力量,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化和形式化特征。贯穿在1号作品等作品中的主导因素,就是一种神秘又落地的气息,意识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意躲避精神空虚与自我艺术的疏远造成的与自然失去联系,与历史脱节相望,此作品的形式概念,打开了通向人物、动物与环境渲染中的共情。其布局与人体造型,突出的是艺术的再现与想象的微妙平衡关系;利用并扩展这些因素雕刻成体量、容积和空间的虚构画面,表征具备功能和隐喻。的确在雕塑中,如同在绘画中一样,它以这种或那种形式,鼓励人类立场、自然文化、历史意识参与观念。正所谓把雕塑定义为“体量”“容积”和“空间”的艺术,实际上,就是把雕塑本身的创造作为本体论,把雕塑作品本身作为本体论的存在,而不再取决于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和所承载的内涵。这正好印证了格莱兹和梅青格尔在《立体主义》一文中所说的:“绘画不应该用大众的语言说话,而是用其自身的语言。它的目的就是去感动、支配和指导大众,而不是为了明白易懂。宗教和哲学也是如此。艺术家不作任何让步,不进行自我解释,不叙述任何东西,他筑起一股光芒四射的力量。”雕塑作为艺术,它的本体就在它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在它之外的地方。在公共艺术中,所谓看不懂的作品,大概就因为所谓的抽象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解释、不叙述和非语义性的形式化、符号化、结构化特征。
在这里,11号作品突出强调了冰雕作为一种艺术对原有材质的直白铸造和表现对象具象的复杂化垒砌,强调了艺术不只是依赖材料的多样性,雕塑动态性的关键依赖于“对形式的解释”,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宇航员、太空人、航天器融为一体的协调状态上。13 号和10 号作品看似显现同一种动感趋势,并都有围绕主体物的分级元素信息。在整体设计中,推进了创作者的思考,制定了自身创作的核心主题的归属——生命力的延伸。
参赛的作品中无论是对于现实物体的具体雕刻,还是在静止的空间中,都在构建自己的抽象以及流动的构成秩序,创作始终基于表现形式的力量是真实形式的潜在力量。这样的冰雕不仅是一种新的动感式的雕塑,而且这种形式能够让观众根据自己的理想(通过来自真实的形式力量)去追求一种新的、抽象的轮廓,而这一轮廓又在其物质性运动中显示物体,引发后续感触与联想。另外,当下艺术视觉不断革新,冰雕的局限性也迫在眉睫的寻找新突破,图像策略存在的新表达中,将有历史与文化、思想与生命性、时代精神的不断钻探,这些赋予作品的价值认同的新格局。着眼于冰雕艺术的视觉表达中确实有具象表达特殊的符号化寓意性的存在特性,在冰雕艺术创作的目的上,创作者的目的就是对决定形式的平面和体积进行“抽象的重新结构”,在表现内容上,覆盖传统视觉的审美经验,脱离原有需求框架,寻找视觉冲击感的新呈现。
四、结语
《雄狮山河》银奖
《蝶兰花》铜奖
公共艺术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材料本身,已经升华为与精神相互交融的场所。此次比赛中这些冰雕作品,真正地做到了用简单的造型和尺寸的界限中营造出一种让人凝神的氛围,夜晚作品折射和营造的黑暗地带唤起了观众的神秘感受。带有触感和反射的表面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观者参与到作品之中。波丘尼曾宣言,“雕塑即环境”这种观念,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的公共艺术的先驱性观念。连接越来越广是环境与时代的关系,冰雕雕塑艺术中借鉴了诸多可以使用的观念及思维方式,尤其是对材料媒介、物质存在、空间关系等方面的观念,更多时候为我们呈现的是雕塑创作中潜在的也是未知的种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