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新变化的实质与根源

2023-02-07平成涛董政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本

平成涛 董政波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当今复杂多变世界形势下的重大热点现实问题之一,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呈现出日趋严峻的形势,各种敌对势力加大意识形态渗透和西化力度,一直企图通过各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渗透策略和手段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并深刻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3.历史和现实都警示着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和让步。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意识形态斗争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所面对的意识形态形势总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对外输出的策略变化直接关联。因此,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输出的新变化进行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是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忽视的具有重大现实性和迫切性的问题。总体来看,冷战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相互碰撞,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扩张和殖民渗透的新变化,其总体上表现为由暴力对抗到“和平演变”、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从大张旗鼓到潜移默化的历史演变,诸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更加地微观化、隐匿化和多领域,从而呈现出“非意识形态化”的色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对外输出新变化的实质及其根源进行探究,进而拨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新变化的重重迷雾,是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维护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理论任务。

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新变化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利益斗争格局的变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变化的社会存在基础。在新的国际环境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各种历史条件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历史变化,其意识形态对外输出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值得关注。

(一)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

新的历史时期,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转型,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劳动和传统工业劳动日益被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和信息化的生产过程所取代,资本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殖民战略更趋隐蔽化、日常化和非暴力化,阶级意识和阶层冲突更多地“朝着更加混乱得多的家族间冲突的范围、在家族中或在有等级秩序之社会关系的类似帮派的体制中争夺权力的方向发展”②(英)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8.。于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原有的单向支配性逐步转变为日常社会生活境域中极为宽泛的普世性价值话语,全面渗透在社会结构的多维深层。资本主义的霸权政治和殖民话语则更多地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的操纵和对权力游戏规则的制定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性的传播方式消除了原初的暴力形式和垂直结构,逐步逾越工厂的狭隘空间而走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变得更为多样化、平面化、合理化和合法化,极大深化了资本全球扩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领域全面渗透,意在极力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现实化、具体化在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试图将它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于是,“经济和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只有在革命危机的时刻才出现在政治意识的层面。……而在没有革命危机的时刻,社会实践分割成离散的,甚至不同的领域;分割成经济实践活动和政治实践活动。从现有的政治上层建筑运行的角度讲,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外壳,把经济现实裹在里面,这个外壳包含和掩盖了革命的政治意识。”①(法)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 卷)[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2.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逐步物化为具备特定符号价值且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金钱。人们往往试图通过追逐某一商品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自由个性和人生价值,在被资本操纵的商品广告中来满足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对金钱和权力的迷恋中来判断人生的成败,从而沦为在外在的商品中辨识自我价值的空心人。在此,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牌商品、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盲目追逐,无意识地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谋。马克思指出:价值形式和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9-90.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行必然是普遍化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刻意输出的特定商品、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无视它们内含的以剥削和利润最大化为本质的意识形态话语,只能导致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

(二)意识形态的文化化转向

新的历史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殖民进路呈现出与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倾向。这意味着意识形态不再是通过以往的政治灌输,而逐渐地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对外扩张,作为其内核的政治思想逐步隐退而以文化的肉身乔装走进人们的周遭。文化化是意识形态在当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一体化的态势使得我们在接受和考察不同文化载体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隐藏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支撑。正如美国左派马克思主义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论述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时讲道:“意识形态既是有关话语和观念的过程,也是再现、形象、画面和修辞的过程。”后者往往是文化表达的形式,由此,“对于霸权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要求展示媒体文化文本中的某些立场是如何重现当代政治斗争中现存的政治意识形态的”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2-104.。更为重要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已在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等媒介的催化下日益呈现全球化的普遍融合态势,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主流文化强烈冲击着这一文化的大熔炉。伴随着这种文化融合与冲击的便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如影随形、无孔不入。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扩张的全球化。这种扩张主要通过在思想意识领域不断刻意生产、制造、鼓吹和宣传某种看似合理的社会思潮、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如新自由主义、价值中立论、普世价值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以自由、平等和人权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制度等,悄然实施对非资本主义空间的和平演变与对人民群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全面操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强大的文化生产力,搭借着形形色色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话语体系下,打着“非意识形态”的旗号,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渗透。

(三)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当前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正逐渐渗透到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来实现自身的传播。意识形态的学术化意味着理论的研究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味道,越来越多的学术理论家成为特定意识形态的扩音器,学术之间的交流变成了较为强势的意识形态对外渗透和传播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借此转向,在“价值中立”、“纯学术”的外衣下对其外扩张作粉饰。

与自然科学相比较,社会科学总是含有更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倾向,因为后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组成的各种社会,其中作为主体元素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判断的,这就使得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而总是带有更多的价值判断与利益取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同样不具有“价值中立”的特性,而是有其价值衡量与利益归属。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彰显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对封建主义及其宗教的批判与超越,它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毋庸置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在那里它充当着制度辩护和统治服务的历史角色,而那些政治经济学家的理论言辞充满着资本主义的口吻。因此,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本身服务的,它的价值观与利益归属决定了它最多可以呈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并把它说成是合理的,却不能揭示现象背后真实的社会关系。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种理论特性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

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新变化的根源

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要求的必然显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克服国内危机,进而开殖世界市场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内部,资本生产的目的本身构成对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可克服的限制。这一冲突,在一国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资本只有通过改变自身的占有方式或实现方式才能得到暂时缓和。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造成一定区域内劳动力的过剩,国内市场和进一步发展的劳动资源受到限制,而需要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力就成为资本国内发展的限制。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分配领域的价值增殖和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决定了资本国内发展的限制。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生产要受其价值实现的制约,反过来,资本的目的又影响着价值的实现。由于资本目的是价值的增殖,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无限扩大生产的同时,把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限制在狭小的界限以内,这使剩余价值的实现发生困难。由此,不仅剩余价值的生产要走出国内,去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且剩余价值的实现也必然走出国内,这样才能有利可图,才能暂缓灭亡的危险。

新自由主义思潮正好成为资本走向全球的意识形态。关于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以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演进,这里不作深入探讨。这里只指出新自由主义和资本全球扩张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和功能,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其功能是根据该阶级生存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制造舆论和观念来调节着整个社会的运作。虽然资本自身具有冲出国内的潜能,但直接的条件是其在一国内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三化”,即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资本全球化的推进直接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所谓的自由化,无非是资本开辟世界市场到处落户的自由,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自由,是使其他民族和生产方式从属于资本的自由化。

(二)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转型成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但消费不简单地从属于生产。”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在19 世纪至20 世纪,消费不过是依附于生产之上共同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多的是人们维持生活之需的话。那么,20 世纪中叶以来,不但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消费的功能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鲍德里亚明确地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概括为人类历史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这是一个以消费为绝对中介和枢纽、以人们无休止的欲望为唯一追求的符号构成的系统,一个借此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商品符号及由此衍生的符号崇拜成为这一过程追逐的核心的系统。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被光怪陆离的万千广告诱惑着,另一方面又在虚构自身欲望的过程中构成这场饕餮大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日常社会现实中,消费获得了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独立性,并逐渐地演变为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存在样态。从现象上看,消费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状态的描写,但实际上它具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其一,它抹杀了资本与劳动对立的事实。表面上,不同的人都可以穿共同牌子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品牌作为符号成为人们等级的象征。然而,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抹杀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过是用“符号”平等掩盖事实上收入和真实地位的不平等;其二,消费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扩大消费,转嫁危机的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虚假繁荣,它使原本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的经济空间逐步让位于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消费美学,其本质上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人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人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替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其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的那样。”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78.显然,在这里消费成为一种隐匿的意识形态。

(三)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方式和手段,成为“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产生的又一根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变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打着超阶级超历史的旗号,使意识形态斗争呈现为“非意识形态化”的状态,其中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新科技革命造成的国家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竞争手段和方式的变化。二战以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以信息化的主导特征推动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其一,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解决矛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未变,但矛盾存在的形式及解决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一般不再用战争等直接和暴力的方式去解决自身发展的矛盾问题。这一方面与现代高科技武器的毁灭性有关,另一方面,经济战、科技战更符合根本的国家利益,即凭借手中的知识和科技垄断就能获得高额利润。同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一般也不再用政治统治、军事征服的方式对待,而利用高科技优势“和平”地掠夺资源。这样的获利方式,强烈地淡化了诸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其二,高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出现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和依存的复杂局面。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共同的经济利益与日俱增,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他们在解决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再诉诸武力,而多以谈判和协调解决为主。此外,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是第一位的问题,其表现出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和知识合作的愿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发展中国家又有合作的欲望,就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些利益也联系起来了。这些都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呈现出非意识形态化的色彩。

三、资本强权: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新变化的实质

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新变化根源的探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透视这种变化的实质,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其资本强权的必然结果。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策略调整和手段变换的背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意识形态腐蚀以加快其资本全球化扩张和渗透的步伐,进而以此来达到其资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汤普森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描述为是一个“副现象概念”,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始终是一定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的衍生物,始终受到物质利益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具有指向性,它不是空洞的、虚拟的,而是具体的、指向一定对象的,它总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反映和折射。而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诉求,反映特定阶级的阶级状况,打上强烈的阶级烙印。“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4.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不同阶级对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都反映了特定阶级的阶级诉求,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为资产阶级服务,始终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受制于资产阶级这一特定的利益集团,成为其为自身造势的舆论工具。其特点是把代表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言说成是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对内制造舆论蛊惑民众,维护自身统治;对外变换各种手段大肆宣扬其意识形态,推行意识形态殖民,其目的是不断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代,他们企图掩盖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费尽心机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张。认识到西方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代表的利益诉求,就可以透视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策略和新手段,不管这些新策略和新手段怎么千变万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美化师和遮羞布,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即“非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是意识形态的强权。

第二,资本强权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权的根本实质。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利益取向,它是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殖民扩张和渗透的策略转换,而在这种意识形态殖民的背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本扩张和侵略,并以此来称霸全球的企图。从本质讲,西方思想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不管是暴力强制还是隐匿话语,都是想通过话语霸权来统摄和占领全世界的思想领域,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思想文化进行普遍化和全球化,并以此为工具来进行资本扩张和渗透,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平台中主宰和控制整个世界。

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其资本的扩张和渗透无不是在相应意识形态的宣扬下来进行的,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总要有与之相伴的意识形态话语。资本主义萌发时期,为使得在封闭和落后的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成长起来,资产阶级用“自由”、“民主”和“人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启了第一道大门,从此资本逻辑席卷整个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私有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日益暴露出区域内资本市场的狭隘,帝国主义阶段的到来更是提出了扩展资本市场进行资本扩张的必然要求,“全人类的幸福”、“共同进步”、“共建和谐世界”等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暴力手段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大资本主义市场的意识形态话语,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国家“高超”的战争说辞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呈现出从武装暴力到“和平演变”、从政治化到淡政治化、从大张旗鼓到潜移默化的特征,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打着“意识形态终结”、“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意识形态”等口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淡化意识形态的对抗,以抽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尺度来填补与其他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沟壑,但这些仍没有阻止和改变资本主义妄图扩张资本侵略进而称霸全球的步伐。也就是说,诸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改变的只是其意识形态殖民扩张和渗透的具体策略和手段,而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中,资本的全球性扩张和殖民渗透是贯彻始终的潜在权利话语。

结 语

对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本质的探究增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非常尖锐的。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同样是一场复杂和长久的斗争,为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0.。只有坚持和发展我们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在强势渗透中牢稳不动摇,才能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地,如果在指导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向,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我们要防止“意识形态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化”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调。同时,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和扩张呈现隐匿化、微观化趋势,维护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只有继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指导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诉求、伦理观念等,才能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抵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张。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资本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