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新闻摄影的“侧面”

2023-02-07沈伯韩

摄影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达茂旗摄影北京

2017年1月12日,北京顺义,地上用来保养草皮的塑料袋宛如一群鸽子。沈伯韩 摄

新闻摄影界的先辈罗伯特·卡帕那句经典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多少年来吸引、激励着无数摄影记者向着他们心中的“现场”不断靠近,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去抵达以及揭示真相。这些充满着执着,甚至带着些“迷狂”的追逐,就像是站在新闻摄影的“正面”,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的人、事、瞬间,都一览无余,无从躲避。这是高能的“对决”,直接而有力。

在初入新闻摄影这个行当时,我很渴求这样的正面“遭遇”。那些变化莫测的现场,总会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设法解决某个问题或是突破某种限制,有时比拍到好照片本身更让人兴奋和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和追寻事实的热望,一直是我一次次前往新闻现场的重要动力之一。只是,后来做了图片编辑,这种直面现场的机会变得少了很多。

2014年初,我重新回到记者岗位,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如今已经快9年了。在去往一个个新闻现场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当我们想要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是否一定需要站在它的“正面”,通过那些干净利落、决定性的瞬间去完成一次讲述?以及,除了新闻摄影,还有什么样的形式,也可以很好地讲故事?于是,在每一次拿起相机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寻找一些机会,站在新闻摄影的“侧面”,去观看、去发现、去拍摄。

2014年8月21日,北京地铁15号线孙河站附近,人们开车来到这里,再搭乘地铁出行。沈伯韩 摄

2019年 4月30日,北京延庆一处酒店外的空地。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场就在该酒店不远处。沈伯韩 摄

2015年1月 9日,内蒙古达茂旗草原上的羊群。沈伯韩 摄

2015年1月14日,内蒙古达茂旗,雪中的马。沈伯韩 摄

在北京生活的时候,我会时不时生出感叹—北京正在越“长”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北京从1980年到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30年的扩张倍数是4.05,其城市空间的“生长”,正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面对这个庞大的城市,我们对它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局部、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于了解自己居住、工作或常去的区域。中国的很多城市正在或多或少复制着北京的发展模式:不断地扩张、扩张、再扩张,城市宛如贪婪的动物,不断吞噬着周围的土地和空间。这个过程造就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难抵达的地方。有感于此,我利用一些业余的时间,乘坐地铁(这是北京居民最常使用的出行方式之一),去到了很多平时不会去的地方,记录下了那些城市远端的状态。这是一个关于北京,也是一个关于中国城镇化的故事。如今,我搬到了成都,这个项目也在这里寻找着它切入的方式。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下辖旗,距离呼和浩特、包头分别为150公里和160公里,北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如此偏远的北国,如果不是参加由陈小波老师担任总策划的大型摄影实验项目“影观达茂”,我恐怕这辈子都很难去到那里。最终,我与其他50余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作家、诗人、摄影师一道,用影像深描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8本一套的《影观达茂》丛书,回答了一个问题:当下在达茂的蒙古族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这种回答是建立在深入那片土地走访、观察后,祛除主观臆想又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表达。以类似的方式,我和同伴参加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发起的“影像见证新时代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我们利用休假,深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图文书《东北偏北》展现了那里的人们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胜利前的生活样貌。这样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的方式,也与以往的新闻摄影报道有所不同,使得讲述可以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徐徐展开。

2018年5月4日,一名老者在北京陶然亭公园用歌友们自己搭建的简易设备唱卡拉OK,自娱自乐。沈伯韩 摄

2015年1月12日,内蒙古达茂旗百灵庙镇上的一间酒吧,人们在这里为朋友庆祝生日。沈伯韩 摄

2015年5月11日,北京大齐家胡同,一座被拆掉的房子留下主人生活过的气息。沈伯韩 摄

2020年7月7日,高考拉开序幕。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考点附近,一位母亲焦灼地等待孩子结束考试。沈伯韩 摄

2021年1月23日,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一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家中整理女儿最喜欢的玩具熊。这名母亲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经历了数年社区戒毒康复,已经重拾了生活的希望。沈伯韩 摄

2018年9月12日,閆政华(右)与妻子杨克美在自家小院里,家中养的小动物都来和他们亲近。沈伯韩 摄

2021年4月11日,穿行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5633次慢火车上,月华中学的初三学生阿西伍各(左)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复习功课。沈伯韩 摄

2020年8月16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金野以匹村村民在收获苦荞。这将是她的最后一次收割,她将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沈伯韩 摄

2015年1月11日,内蒙古达茂旗,视力几乎丧失的女孩阿茹娜清晨帮家人放羊。她与羊儿的关系很亲密。沈伯韩 摄

这些实践,为我打开了一扇观看和表达的窗,使我可以不只站在新闻摄影的一个个现场去记录碎片化的事实与影像,而是可以更为系统、深入、完整地去讲述时代的故事。

当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有机缘去开始这样一个大主题的探索与影像记录。那么,在日常新闻摄影报道的过程中,我则努力尝试通过其他角度、其他人物、其他现场,去寻找可以讲述故事的可能。有时,甚至放弃叙事的念头,只是通过影像去传递当时我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有时,我也会产生困惑。反观自己拍摄的作品,无论单幅还是组照形式的新闻摄影报道,都会出现力有不逮的局限感—说明文甚至议论文式的影像,带来的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空洞”;一些来自新闻第一现场的图像,如果只是传递一点点信息,干瘪而无力,看过一遍可能就不会愿意再去多看一眼……如何能让自己的影像更有力量、更能吸住观者、更有价值?除了在影像的具体经营上寻求新鲜与突破之外,当把视角从新闻摄影的“正面”转移到“侧面”,会发现它带给我的观看空间大了许多,所能获取的信息、传递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以传统的新闻摄影为框架与基础,不断努力拓展面对新闻摄影时的视角。有时未必要靠得越近才越好,站在新闻摄影的“侧面”,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与收获。

猜你喜欢

达茂旗摄影北京
北京的河
内蒙古达茂旗哈力齐金矿点特征和找矿前景分析
内蒙古:以标准化促达茂旗草原游牧文化旅游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