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务实:提升校本研修实效性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2023-02-07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张翼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例骨干教师研修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张翼文

学校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不断向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承担起这个任务的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着整个学校教育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校本研修的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深度。然而,当下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普遍偏低,这势必影响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因此,基层学校当务之急是提高校本研修的治理水平,通过做好整体规划、做优联动机制、做真研修过程、做亮课例研究等一系列求真务实的实践行动,慢慢养成研修行动的良好习惯,逐步内生行动研究驱动力,提升行动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校走向内涵式发展。

一、做好整体规划,全面描绘校本研修的美好图景

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如何,其核心指标就是人的现代化,管理者要眼中有人,尤其在一些运作图景、规章、制度等建设上更加需要体现“以人为本”。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状况直接关系着内涵式发展程度。因此,学校在在校本研修发展规划的制订上,需要从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协同来共同完成制订、论证和确认,校本研修发展纲要制定的过程就是未来研修进程效能优化的“契约”过程,充分体现学校治理中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如根据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我们科学地制定了“N+X”融学习研修模式,对研修内容、方式、场域、评价等进行融合优化与具体规划,力争以做好研修常量(N)、做优研修变量(X)为目标(见图1)。

图1 “N+X”融学习:指向教师差异化成长的校本研修模式

在理论素养上,我们可以通过必修内容(N)全员参与为主,选修内容(X)适当分化为辅,相互结合,提高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创设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五平台”“四晒场”“三阵地”的磨砺,提升实践水平。在学习与评价上持续优化与跟进,逐步推动教研训一体化,打造学习型共同体。

二、做优联动机制,有力提升校本研修的运作效能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时期。也可以说,当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社会创新活力与迭代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面对一批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理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教师团队研修方面,做一些创新尝试与实践探索(变),推动学校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持续发展(不变)。因此,我们要不断审视当下学校在引领教师行动研究的常态活动中(不变)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变),根据团队实际进行教研训机制的创新,让团队研修行为收获更高效益,努力实现处于“器、术、道”三个不同发展层面的教师,在机制创新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一)打造“一坛一堂一站三室五舰队”研修平台

学校应该做优联动机制,注重教师梯队的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不同平台有展示的机会、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学校依托“蔚蓝讲坛”“蔚蓝学堂”“特色导航站”“名师工作室”“蔚蓝舰队”等教师成长平台,借智借力,促进学校教研训一体化,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专业舞台、找准发展支点,推动校本研修由单一走向立体(见图2)。

图2 教师成长模式

1.蔚蓝讲坛——先生论道

为积极倡导“善及万物,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汇集群体智慧,实现彼此思想碰撞,学校设置了蔚蓝讲坛,定期按需邀请各领域的卓越专家现身学校,和教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为全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

2.蔚蓝学堂——彰显个性

学校邀请有专业、有特长、有情怀的教育志愿者入校进行专题报告或学术分享,如邀请科技领域知名企业高层领导来校讲学,做教师的导师,推行强基计划与强基课程,推行共享教育,尝试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双促进的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利用人才高地的多方资源。设置了蔚蓝学堂,开辟了总裁课堂、爸爸课堂、童心说事等栏目。为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学校有针对性地组建了多个学习团体,如蔚蓝书法学堂、蔚蓝写作学堂、蔚蓝武术学堂、朗诵学堂、羽毛球学堂等。年轻教师结合自身特长,苦练各项基本功。在一个个共同体里,同伴互助,合作共赢。

3.站室导航——名师引领

学校根据教师能力倾向性,分别设立特级教师导航站和名优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有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有市教坛新秀、区优秀人民教师……他们立足课堂改革,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为学科教学品牌创建作出贡献,为教师梯队的自我成长助力。特级导航站、名师工作室一学期举行一次以上活动,向全体教师开放。每位主持人开设一堂精品展示课,同时开设名师论坛,给年轻教师最精准的专业引领。此外,“站室”团队积极“送教”,在磨砺中成长。

4.五舰并进——各领风骚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学校应该致力打造一支能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群爱阅读、会学习、善思考,并能将所学所思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如学校按不同的教师发展层次,把158名教师分层培养,组建名师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艇、潜艇等队伍,制订 “巡洋舰队、驱逐舰队、护卫舰队、猎潜艇队、潜艇队”等五支教师舰队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实现精准化、菜单式、阶梯状培养教师,形成名优教师群落。

学校日常采用舰队的形式以“问题引导”推进式阅读,围绕《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全新思维》《大趋势》等书,教师们能结合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梳理自己的阅读想法和感悟,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再次反思问题,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对问题的新理解……

每个名师工作室、每支舰队都有自己的考核制度,各梯队针对不同层级目标确定自己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各个层次的教师发展愿望强,在各自的平台取得累累硕果。“坛堂站室队”五种研修平台,既独立又交融互补,促进同伴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进行读书分享、观点交流,实现共同成长,并推动集团化办学走向深水区。

(二)创设“一周一范二节”教师赛马体系

学校加强问题化学习教研联盟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名师课堂周、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等“一周一范二节”课堂赛马活动,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在各自的平台上晒课、赛课,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素养的提升。

1.名师课堂周

一学期举行一次“名师课堂周”活动,每位名教师开设一堂精品展示课,同时开设名师论坛,向全体教师开放,给年轻教师最精准的专业引领。本学年,道德与法治名师来春华、数学名师苏立皋、信息科技名师蒋峰分别向全校教师开设了名师课堂和专题学术讲座。此外,名师团队积极“送教”,在送教的“拉练式”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2.骨干教师示范课

从教学改革视角出发,学校组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堂节活动,为其搭建具有挑战和展示的舞台。如在每学期骨干教师示范课堂节活动中,会有几十位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或进行教学讲座,不仅促进骨干教师更深度关注课堂,而且也给青年教师的学习搭建平台,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

3.青年教师国家课程(N)赛课节

青年教师国家课程赛马活动以“问题化学习”为切入点,引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持续1个月时间,共有51名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不同学科的赛课,这些年轻教师都认真准备,几易其稿,多次试教,多处请教,教研组团队、师傅、品牌工作坊导师一路陪伴这些年轻教师进行研讨。

4.青年教师校本课程(X)赛课节

全体教师以学校蔚蓝风“N+X”课程内容为蓝本,主动创设“N+X”学习新样态新场景,积极打造“人人有项目,处处是课程”教师发展样态,鼓励教师开发“N+X”课程的X校本课程,以创新为出发点,以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五育并举、拓宽视野、全面发展,进一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比如学校举办首届“N+X”课程课例研究展示活动,共有6个学科的16节课例进行研究展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让教师们的听课学习多了一份便利。活动期间,学校组织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不少教师听评课都超过20节,每位教师都进行了教学反思,形成教学案例。学校还对活动进行梳理,以各教研组组长为代表的教研团队还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

三、做真研修过程,持续优化行动方式

校本研修是以“以校为本”“教师为研究者”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为核心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学校发展”的研究。简单地说,校本研修的目标导向在于通过解决学校教师“自己的问题”为教育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进而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校本研修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遇到的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性的热点或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以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一种行动研究。

针对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教研形式比较松散、教师问题意识弱、参与面较窄、教研文化不够凝聚等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为有效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性需求,学校开展了以“磨课”为载体的课例研修活动,进行“四磨一理”教研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把“抽签上课”“预约互动”等作为活动方式“微”创新,让教师自然“卷入”活动中去。

(一)主题推进,活动方式“微”创新

1.集体商议,抽签上课

“四磨一理”的教研方式即通过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的关注,通过四次教学预案的设计与实践,达成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碰撞与反思的梳理,教师通过对教研过程全浸参与、教研成果的物化留痕,实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专业能力提升与发展。

具体流程如图3:

图3 “四磨一理”教研方式

“一磨”从教师的独立备课开始,经历个体解读教材—参阅教学参考、经典案例等材料—同伴间的交流与碰撞过程,在个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拓宽自己设计的思路,实现教师的第一次学习与成长。通过对教学预案的讨论与整合,我们确定“一磨”教学方案。并采用“抽签上课”的方式确定方案实践教师,其目的是减少团队中的“旁观者”角色,促进教师自主参与,体现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每位教师。

“二磨”的过程与“一磨”相似,但议课、教学实践、教师课堂观察的侧重点会与“一磨”有所不同。“一磨”时我们关注的是教材和对学情的分析,那么“二磨”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由此带给我们对教学预案的重新思考。

“三磨”与“四磨”又会将研课的重心放在其他方面,力争组织教师从多角度观察课堂,设计教学。另外,“三磨”与“四磨”意在解决在“一磨”“二磨”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高原反应”现象,此时适机借助外力进行指导引领,让团队成员及时走出磨课的“高原期”,从而使磨课活动在“量”的积累下有“质”的提升。同时,为教师搭建教学展示的舞台,让“磨课”的空间能内外结合、适时拓展,以此促进团队成员在“拉练式”磨课中逐步成长。

2.及时整理,物化留痕

“一理”主要是解决团队“磨课”历程中适机进行理性思考与整理的问题。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这个环节的整理,教师对课例的认识可以从无序到有序、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促进教师加深对所磨课例认识的个性化程度。

“四磨一理”的过程,是集体议课、形成预案、教学实践、反思整理的不断循环往复,是在不同主题的引领下,以及不同关注角度下的对课例深入研究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一教研过程中,我们通过“抽签上课”的方式,将每一位教师“卷入”其中,通过自主合作、教研留痕等方式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适时提升。

“点”是磨课,“面”是磨人,“体”是出境界(专业成长)。“磨课,磨人,出境界”也就是“四磨一理”教研新范式的立体型目标趋向。

(二)持续跟进,活动形式“微”创新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四磨一理”的校本研训方式在持续展开,其中“抽签上课”环节的“微”创新,有效地把团队成员自然地“卷入”活动中,慢慢地形成团队教研的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各个教研团队也很好地彰显出这种研训方式的力量。那么,在团队研修的持续进行过程中,如何让研训过程保持“微”创新状态呢?也就是说,学校的教研活动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这个主题研修的每一个阶段的主题特征要明显、痕迹要突显、效果要彰显,从而让学校校本教研形成实质性内涵。因此,团队在研训中采取“即时叫停,现场示范”与“预约接力,全程内化”的形式,让成员更加深入地“卷入”研训中(见图4)。

图4 “四磨一理”教研活动方式第二次阶段实践操作

1.即时叫停,现场示范

一般而言,课例研究过程中都会进行多轮磨课的环节,在磨课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教师会进行这种方式的磨课:“上课—议课—再上课—再议课”,以此循环进行。在磨课过程中,轮到上课的教师在“执行流程”时,不管是否达成团队议课环节的阶段预设目标,观课教师都只能以标注形式,对“执行流程”的不如意进行记录,待上课者“圆满完成”这节课后,团队另择时间重新坐下来“回忆—诊断—整改”,这样往往会失去一种现场交互感。等集体成员再集中坐下来议课时,“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提升团队骨干力量“现身说法”的效应,我们采取“即时叫停,现场示范”的“微”创新形式(上课教师未达成预设效果,骨干教师立即“叫停”,紧接着骨干教师即时示范),骨干教师给上课教师进行第一时间“急诊”,并及时给出“药方”,让骨干教师给予上课教师的“病因+诊断+疗法”同步完成,让骨干力量即时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此也突显团队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个环节大概会完成课的“一磨”“二磨”所制定的目标任务。

2.预约接力,全员内化

第一环节“微”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挥骨干力量在“一磨”“二磨”过程中及时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团队中骨干教师以这种“现身说法”形式去激励引导其他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骨干教师的即时课堂示范为“镜”来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以此增强磨课活动的现场交互性。一般来说,“一磨”“二磨”中的上课教师可以安排经验相对不那么丰富的年轻教师来完成。

接下来的“三磨”“四磨”环节的上课教师主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名优骨干教师,有过“一磨”“二磨”的磨砺,名优教师对课堂的走向驾轻就熟,由他们来执教能更好地体现前期集体成员的智慧所在。但是,我们对其他非骨干成员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就是让非骨干成员跟执教的骨干教师提出执教环节的“预约”接力授课(预约其中一个环节5~15分钟,由预约者完成接力式执教)。

在此,预约者对整节课的设计需要清晰明了,这个清晰明了的过程就是团队研训者全程参与内化的过程。

因此,“四磨一理”教研活动的第一阶段行为“微”创新,慢慢地把团队成员“卷入”研训中去,逐步形成团队研训的良好氛围。接着,在继承以往研训方式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我们继续在相关活动行为上再进行“微”创新,以课例为研究载体,以“现场示范”“预约接力”的形式,让人的行为自然“沉浸”到课例研究中去,让磨砺行为与课例优化相融合,引领一线教师走向行动研究智者行列,也进一步凸显“磨课,磨人,出境界”的校本教研之目标。

四、做亮课例研究,精准把握基本操作要点

大家应该明白,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怎么重视都是不为过的。再说,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教师发展着力点应该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上,那么营造良好研修氛围、拓宽研修途径、提升研修质量、引领不同层级教师专业成长,显然是学校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

(一)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框架

我们知道,教师行动研究的方向是课例研究,立足点是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引领教师进行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呢?这就是课例研究这条基本路径是需要“理清”的。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研究与探索,一线教师课例研究一般具有读、思、破、立、磨、理这六大环节,它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见图5)。

图5 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框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环节

1.读

课例研究之前,团队研修成员需要广泛地阅读与之相关的理论背景与成功或失败案例,也就是研究开始是需要博采众长的,需要研修团队全员参与其中,通过这种全员沉浸式参与,来提升个体认知水平,这个环节是课例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基础。

2.思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对拟研究的课例相关内容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然后团队成员再以个体独立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辨,思考在这些相关课例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自己应该何去何从,也就是要拿出自己的相关的大致结构方向。

3.破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教师批判性思维的环节,我们对以往相关研究课例的结论性成果做出一些方向性的预判,团队成员进行一次全员的深度辩论,如这些已有的课例研究成果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还有没有修正、补充或生长空间等。这是考量研修团队思辨能力的环节。

4.立

俗话说“不破不立”,通过以上环节的辩论,基于儿童自主发展的立场,研修团队对当下这个课例存在的缺陷或问题已做出优劣判断,就是对课例“破”的过程。在此环节,全体成员理性地提出独到的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径,这是“立”的过程,也就是课例研究的关键环节。

5.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前期的阅读与思考,即“知”的层面的落实,接着需要“行”的层面加以检验。本环节就是进入实践性的磨课环节,在多维的磨课过程中,把研究者自己对相关课例具有思辨性的策略、方法或途径形成可行性的操作方案,这是课例研究的核心环节。

6.理

“理”即整理或提炼,也就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研修以后,教师一定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或思考,此时加以整理或梳理,一则可以把磨课过程的得与失梳理出来,二则可以把研究课例的实录与意图加以整理,这样就把实践物化出来。这个环节是教师通往专业成长成功之“临门一脚”。通过不断的整理,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走向个性。

加拿大知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在教育变革中,“人们需要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偏好与行为,而是还应当包括他们的心灵和思维方式”。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还有改变自己对待事物认识的一种心智模式。只有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动研究者。换言之,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磨砺,才能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不断深化行动研究,才能成为一名行动研究智者。

猜你喜欢

课例骨干教师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课例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新视域下中学体育课例研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