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探析

2023-02-06李晓畅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话语民主体系

周 鹏 李晓畅

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1]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与传播的工具,更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是构建话语的关键因素。话语是语言的运用[2],折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阐释、落实新时代党的民主思想的载体和表达,对民主的适用语境、主体能力、评判标准、实现环节、设计应用进行了原创性论述,兼有民族性与现代性、工具性与价值性、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特点,其构建遵循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民主理论合理性和优越性的重要承载。在学界建构民主话语体系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提炼,是接续发展新时代民主理论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发展

(一)民主的适用语境

民主是人类共有的政治文明成果,也是当今世界的核心政治概念,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重要理念。新时代以来,民主在理论话语中倍受重视,适用语境有了极大拓展。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06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3]的重要论述。经过长期讨论与发展,“民主”在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定义为社会主义中国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4]。

民主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2014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改变了既往的改革目标“大多是从具体领域提的”[5]惯例,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分目标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宏大视野中深化了对民主地位的认知。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6]2015 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将民主的地位提升到全人类视域下看待,作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7]的重要论断。2022 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大报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章中,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二)民主的主体能力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9]。人民长期以来一直是民主的主体。进入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更加强调民主主体的自治能力和共享能力。

“四个自我”是对民主主体自治能力的概括。一定范围内的直接民主依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为民主主体发挥能动作用提供了制度基石。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10]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因为有些事情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所以要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1]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12]2020 年,党中央强调社区防控基础工作要“充分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13]。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城乡社区群众“四个自我”的实效性,完善基层直接民主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并将基层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纳入中国民主最新成果。这一系列论述的流变表明,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注重人民主体的自治能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民主的实践是由人民自觉行动的,具有浓厚的自治色彩。

“四个共享”是对民主主体共享能力的概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表达能力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愈加强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4]的任务。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刊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5]。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享发展”理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6]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共享理念具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的内涵。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强调民主主体的共享能力,为增强人民群众共享能力,必须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共建才能共享”[17],共建的过程就是增强共享能力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汇聚民智、激发民力的过程,就是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的过程。

(三)民主的评判标准

民主有多种实现方式,“问题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个民主”[18]。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从历时空与共时空两个层面发展了民主的评判标准理论。

总结中国民主的历时空发展成果,提出评判一国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标准——“八个能否”。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9],是评判一国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标准。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文,再次强调了“八个能否”,并强调“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20],以提纲挈领的话语概括了这一评价标准。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八个能否”,并指出人民是一国是否民主的评判主体。

对比中西方民主的共时空现状,提出评判一国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的标准——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评判一国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的评判标准: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21]2021 年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这一评判标准发展为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22]“八个能否”以及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是具体的现实的、可界定可操作的标准,全面且不失重点地概括了判断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因素,是民主话语的巨大创新。

(四)民主的实现环节

民主“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23]。民主的彰显离不开民主的现实化过程,离不开必要的流程链条,民主实现链条的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将民主程序与民主价值相结合的实际需要。新时代民主的实现链条变得更加具体、完备、有效。

民主协商是新时代民主实现链条的新环节。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要深入开展民主协商。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同奥巴马会晤时谈及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不同:“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24]2015 年,随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出台,以制度形式推动的民主协商迅速在各类实践中展开。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5],民主协商正式成为新时代民主实现链条的新环节。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时强调,“要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6]。民主协商被纳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探索,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再次提及。这一系列话语流变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主实现链条的完善,民主协商的合理嵌入推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运行机制建设,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权利,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

(五)民主的设计应用

“顶层设计”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从工程学术用语引申到政治领域的话语。为推动中国民主发展,党和国家对社会各领域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其中民主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流变中拓展了应用领域,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正是这种设计应用的承载,鲜明反映了社会观念的重大变迁。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为民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6 次提及“社会管理”,提倡“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27]这既是对社会管理整体架构进行顶层设计的重视,也折射出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亟需引入新力量。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国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新局面,就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28],释放出体制改革的信号。同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29],这是新时代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代替了原来的“社会管理”。从“管理”到“治理”,仅一字之别却体现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充分地发展了人民民主。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0],“共建共治共享”体现的民主因素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活力。2022 年,“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31]作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部分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民主可以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推动国家治理发展。新时代民主话语的设计应用指向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

二、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特征

(一)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

目前,“西方化”仍在相当程度上被视作现代化与民主建设的唯一模式。近代民主制度、民主思想发端于西方,但是民主是否只有一种模式以至于“后来者”只能亦步亦趋?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对此给予了否定回答,并在总结中国民主发展经验、批判西方民主话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建构。聚焦于什么是真民主、好民主的问题,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批判与建构中完成对自身的发展。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总结中国民主发展历程中建构自身,这突出体现在评判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八个能否”上。“八个能否”是在充分吸取中国民主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努力,党和国家在解决以下重点问题上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现国家机关和人员的有序更替;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汇聚各方人才;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开制度,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批驳西方民主话语中建构自身,这突出体现在评价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的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上。西方民主沿着以票选为主要形式、以“选主”为最终目的的窄路行进,不顾投票率和参与程度的连年下跌,也不顾有无回应人民诉求,一概将不符合意愿的其他民主形式丢进“威权主义概念锅”[32],在事实上造成了民主名实分离、流于形式。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吸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揭露西式民主话语缺陷,将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作为评判标准,即不仅要看人民有无投票权,政党有什么样的口头许诺,制度和法律有什么样的规定和程序,更要看人民是否有广泛参与权、承诺兑现状况如何、法律执行和监督状况如何。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既广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又超越了狭隘、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话语,建构起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

(二)兼具工具性与价值性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科学把握了民主本质,展现了中国民主的名副其实,具有兼具民主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特点。所谓工具性,是指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强调民主作为工具的成效,以实行民主为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所谓价值性,是指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推崇民主作为核心价值观,将民主作为值得追求的理念。兼具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特点同时体现在民主话语体系的国内国外两个面向上。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国内面向上兼具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特点。其一,民主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解决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都需发挥民主的工具性作用。对于改革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33],将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统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下。对于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提出要紧紧围绕民主执政,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4],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对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将民主协商这一新环节加入民主的实现链条,并以“四个自我”“四个共享”为概括,提升民主主体的自治能力和共享能力,切实转变治理观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民主有其抽象理念的一面,即民主的价值性特征,这为民主话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主是中国日益重要的价值追求,这是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尤其是人民对民主的需求不断增长所决定的。对民主价值的追求是正当的向善的,作为民主主体的人民追求民主价值,作为“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也将民主的价值追求反映在新时代民主话语流变之中,置于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之中。民主成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被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国际面向上兼具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特点。其一,民主是用来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如今的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为代价。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致力于推动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塑造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呼吁国际社会共同遵守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35]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强调协商这一民主形式的工具性作用,提出“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36],赢得国际广泛赞誉。其二,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更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是中国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是中国向世界贡献出的智慧结晶。[37]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秉持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幻,始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提倡民主价值,摒弃不合乎民主价值的丛林法则,坚持集中体现民主价值观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促进民主价值深入人心。

(三)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表述载体的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兼具“中国式”的民族性特征和“现代化”的现代性特征。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阐述民主形式上达成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其一,提出“多数中国人更愿意选择协商,而不是投票表决”[38],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甚至反复商量是多数中国人的偏好。协商民主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具有深厚的基础,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被正式纳入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39]其二,在注重发挥带有协商色彩的本土原生民主形式的同时,并不排斥选举民主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二者的结合是有机的。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强调,无论是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还是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40],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41]新时代民主形式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特征,是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其实现目标上达成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其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2],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也包括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的新要求。民主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挂钩,是中国对现代性的理解不断进步的体现。其二,新时代“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3],表明中国将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民族性目标与现代性目标融通在“中国梦”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44]。

中国尊重本国民族特性,而且推己及人,尊重世界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流变契合了人类民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扎根于中华大地,又尊重世界各国人民追求民主道路的权利,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中逐步走向成熟,创造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三、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多重逻辑共同作用下的呈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起到主要作用。

(一)理论逻辑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对于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恩格斯认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45]列宁认为:“要建立由群众自己从下面来管理的整个国家制度,让群众实际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管理国家中起实际作用。”[46]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认为民主主体应具有平等性和自治性,为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强调民主主体的自治能力和共享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中,平等不是资本主义抽象化的平等,是具体的、真实的平等基础上的再合作,是被“共享能力”概括和升华后的平等。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民胞物与”等民本思想也滋养着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为其演进提供了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47]传统民本思想对于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公民通过合法渠道维护民主权利的意识,缓解部分地区由于治理能力欠缺与公民意识增强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紧张关系,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历史逻辑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8]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承继性,它既不是非民主向民主的“转型期话语”,也不是对既往民主话语的“断裂”或“变轨”。民主实现环节对民主协商的纳入,是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在历史逻辑中流变的印证。无论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是对协商性民主的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都有相关实践。早在1939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三三制”成为协商民主话语的萌芽,是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1954 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人民政协成为政治协商和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1989 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出台,正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表述方式。2006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极大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为民主环节的完善埋下伏笔。这充分表明,注重历史承继的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不仅在民主的实现环节上找到了创新点,而且在围绕协商布展的历史进程当中实现了继承和发展,显现出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发展的延续性和历史性。

(三)实践逻辑

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的发展不是在形而上的思辨中推演和预设,而是具有深厚的现实根基——新时代民主实践。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增长和治国理政本领的提升,都深深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的创造与实践之中。同时,民主在民生领域的深耕细作巩固了民主制度,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民主话语的不断创新。一方面,新时代民主实践的不断发展是民主话语体系发展的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实践全面铺开,人民在基层生活中围绕涉及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表意见建议,进行广泛协商,利益得到协调,矛盾得到化解,“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49]。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基层民主释放出澎湃活力,人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另一方面,民主被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以民主促民生”[50]。面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新时代民主实践注重保障人民享有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积极构建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将民主实践渗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极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广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具体社会生活之中。

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西式民主话语霸权,更多强调国情的特殊性和西式民主失灵的现象,总体上采取了防御性的对策。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新历史方位下的民主话语,在有效应对西式民主话语霸权的同时,主动建构了一套有别于西方民主话语的中国式民主话语体系,将内生动力与外部影响反映在流变之中,向世界展示出一套维护世界人民福祉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全新话语体系。新时代民主话语体系将诞生更为深刻的原创性论述,为我国民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助力中国民主话语和民主事业发展;为世界探索真民主、好民主的治理模式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提振世界人民追求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主道路的信心。

猜你喜欢

话语民主体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