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繁森精神对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

2023-02-06冯永昌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孔繁森交融共同体

冯永昌

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混居大融合趋势增强,每年约有1000 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如何让这一群体融入城市发展,进而带动和影响更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这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的大事。特别是民族聚居区向混杂居地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难度更大,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予以部署,特别重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提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重大命题,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再次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3]。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活跃。在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中,来自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向东部、南部及沿海城市流动,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趋势之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群众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另一方面,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时有发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享受就业、社会福利、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难,这也给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和社会治理带来新的课题。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只有交往交流,各民族才能够相互了解、相互亲近,不断增进感情认同,为民族交融打下基础。如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民族之间只能更隔阂、更生分,沟通不畅带来的可能就是相互之间的不了解、不理解,所以我们应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尽快形成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局面。

(二)有利于实现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有不同的任务。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是消除民族压迫,主题是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富起来的历史时期,工作的重点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必须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流入山东省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部分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承载着改善家庭生活的希望,也承担着为所在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发展资金的重任。如山东对口支援的青海省海北州化隆县的群众,以清真拉面产业为龙头,通过外出经商,已经带动当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也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数自然条件恶劣,环境承载能力较差,难以承担大规模的工业活动,只有东西部相结合,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走出来,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一不彰显了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视。这是全党的共同意志,也是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前些年有些地方热衷于建民族小区,实际上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区隔,我们不希望出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希望大家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期待,希望各民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调研中发现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反映,外出务工经商之前,没有机会了解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团结,狭隘的民族意识占了上风,缺乏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外出之后,切身感受到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其他民族的真诚相待,逐渐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愿意为所在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少数民族融入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

少数民族融入城市,衡量指标不应当是简单的能否获得相应报酬、居住条件等生存指标,而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考量,按照“来得了、留得住、能发展、愿融入”的要求,从经济融合、社会融入、空间互嵌、文化交流、情感交融五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经济融合

一个民族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就必须以互利互惠为原则,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往。正是这种满足自身需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强烈愿望,驱使民族间开展广泛深入的交往,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首先是经济互补、交往的历史,由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各取所需、物资互换。农耕民族的粮食、织物、铁器、盐巴与游牧民族的皮毛、马匹、牛羊进行交易,满足了各自需求。经济贸易的繁荣也有效促进了交流,增进了感情,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民族特色产品和民族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具备了为其他民族服务的条件。而民族特色产业走出去,又加深了彼此的经济联系,增进了彼此了解。与此同时,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促进了社会交往。在市场经济下,因经济交往引起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大规模的人员跨区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空间分布格局,使各民族混居、杂居程度不断提升,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融入

少数民族群众流动到城市后,随着经济融合,逐渐从相对封闭的生产空间向开放的生活空间发展,由此产生定居和发展的需求。交流、交友、教育、医疗等公共性需求不断增多,与流入地其他民族的交往不断频繁。一方面,需要流入地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流入群众调整状态,在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适,积极融入当地生活。

调研中发现,由于生活环境变化、生产方式不同、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容易与原有居民产生摩擦甚至冲突;而城市居民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了解,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生活,出现“互相不适应”“两个不适应”。“两个不适应”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决,一是流入地党委政府积极进行引导,主动提供服务,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二是面向流入群众、城市居民开展政策宣传、联谊交友等活动,使彼此了解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相互尊重、彼此亲近。

(三)空间互嵌

出于群体活动的需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心理上具有优先考虑聚居的情况,特别是传统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在居住时倾向于在穆斯林社区或清真寺附近居住。一方面这不利于较为快速地实现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族际交往狭窄的问题。居住环境的相互区隔,成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陌生人,很难成为知心朋友,更遑论结得成美满姻缘。这种同一民族、单一来源集聚的居住环境,使得他们与其他民族交往较少,沟通不畅,彼此缺乏认知和了解,容易产生陌生感、疏离感。在诸多因素作用下,由于沟通不畅和隔膜误解,有可能发生矛盾冲突。

工作、生活、居住空间上的相互嵌入,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流机会的增多,更会带来心理上的适应,减少相互之间的排斥感。而民族居住环境上的相互嵌入就是要打破隔阂局面,在尊重并保障民族成员个人意愿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使各民族相互掺杂交叉,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基础上增加彼此认知和了解,实现心理和情感上的相互接纳认同。通过居住环境的互嵌,为各民族在居住、就业、就学、社会交往等方面相互交往提供便利,使各民族成员真正融入共同的社会生活,联结成结构相连、关系相融的有机社会整体。

(四)文化交流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最根本上不是血缘认同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团结意识逐渐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群众存在民族文化上强调“民族特色”忽略“共同文化”的倾向,过分强调“差异性”“特殊性”,忽视“一般性”“共同性”。也有部分城市居民出现把中华文化狭隘化的问题,把中华文化狭隘化为汉族文化甚至是儒家文化。如果双方都“唯我独尊”,那就不会有文化交流,更不会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尊重。

(五)情感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存,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证、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情感上相互亲近,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弘扬孔繁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民族融入

2021 年9 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予以发布,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荣列其中[4]。孔繁森同志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团结进步的模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支援,也离不开民族地区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习弘扬孔繁森精神,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全方位互嵌,增进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

(一)弘扬孔繁森精神,推进多民族互嵌式发展,以各民族共事推动经济互嵌

孔繁森同志虽然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但是他深深理解,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西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内地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支援。所以,他两次入藏,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为了带领阿里地区的藏族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坚持生病不下火线,一边输液一边工作,一个多月下来瘦了14 公斤。由于生态环境容量小、地理区位偏远等各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与基础依然薄弱并存的情况。需要我们推进多民族互嵌式发展,鼓励支持民族地区的群众到东部来就业创业,鼓励支持东中部地区的企业、群众到西部创业。

经济基础是决定少数民族能否融入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拓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就学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条件,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方式。归根结底,是民生工作,是抓人心的工作。要支持少数民族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立足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首先是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争取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在城市就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其次要拓宽少数民族的就业渠道,在传统的餐饮、食品加工等行业之外,鼓励更多企业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逐步实现由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延伸。第三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变职业技能单一、就业意向单一的现状,鼓励少数民族群众成为技能型人才。

(二)弘扬孔繁森精神,创造各民族共学环境,以各民族共学推动社会融入

孔繁森二次进藏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他跑遍了全市8 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1992 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地发生了地震,许多无辜百姓被夺去了生命,妻离子散,幼童失亲。孔繁森在地震废墟上找到了3 个藏族孤儿,并随即收养了他们,为他们创造了与其他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3 个孤儿中,1 位考上大学,2 位参军入伍。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展《口述孔繁森》采访项目时,孔繁森收养的两位孤儿曲英和贡桑,专门向单位请假全程参加采访活动,他们帮着联系访谈事宜,当向导、做翻译、扛设备,成为采访团的重要成员。

各民族共学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可以推广到在各种学习场合进行学习。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学习为居住环境上的互嵌、经济交往中的互补和社会结构上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营造各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在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各族学生结下深厚友谊,成为民族间沟通的桥梁纽带。二是共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斗的历史、各民族并肩奋斗的历史,增强历史认同感。三是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夯实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文化格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三)弘扬孔繁森精神,广交深交少数民族朋友,以各民族共居推动空间互嵌

实现居住空间互嵌、成为和睦邻居,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孔繁森同志广交深交各民族朋友,与少数民族群众亲密无间,推动各族群众实现了由朋友、邻居到亲人的感情飞跃。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格局,这是宏观意义上的空间互嵌,还要实现微观意义上的空间互嵌。因地制宜推进多民族共居社区建设,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励机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帮助解决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住房租赁等问题,合理照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创建,争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二是推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促进民族间在居住环境上相互嵌入。通过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社区环境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进而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四)弘扬孔繁森精神,共享文体娱乐活动,以各民族共乐推动文化交流

孔繁森同志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多才多艺,歌唱得很好,舞也跳得好,最拿手的是国标。摄影是他的最爱,走南闯北相机不离手,他拍摄的美丽的西藏风光令人心醉。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爱唱爱跳的藏族群众一起共舞增进感情,在联欢会上用他的歌喉和出色的号召力感染大家,用相机为很多藏族群众拍下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共享文体娱乐活动是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拉近距离、增进感情的有效手段。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一方面,很多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娱乐方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异彩纷呈。很多文化娱乐方式具备推广价值,可以由各民族共同开展。如在威海,朝鲜族群众工作之余就与其他民族群众唱歌、跳舞、聚会、购物、旅游,一起做泡菜享美食。另一方面,汉族的书法、绘画、戏曲等也吸引着少数民族群众。此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各民族共同爱好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广场舞、扭秧歌、各种球类活动等,在广受各族群众欢迎的文娱活动中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五)弘扬孔繁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各民族交融实现情感亲近

阿里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阵地,边境线长、通外山口多、非法出入境人员多,“藏独”“疆独”分子长期进行干扰渗透破坏,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孔繁森同志与各族群众一起维稳值班,他在日记中写下“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充分体现了他对阿里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创新方案,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一招。西方反华势力频频炒作民族宗教问题、新疆棉花问题,挑唆“藏独”“疆独”等势力,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各族群众相互敌视、相互仇恨,进而实现对华围堵遏制打压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各民族不断交融的结果,各民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关系,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积极开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增进交流。发扬回汉通婚、民汉通婚的优良传统,支持各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习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境界感”,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学习好、弘扬好孔繁森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状态,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落地生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孔繁森交融共同体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真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