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对杜诗接受浅论

2023-02-06黄桂凤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雅杜诗黄庭坚

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作为“诗圣”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宋代的苏轼和黄庭坚均受杜诗的影响,却略有不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学习的是杜诗的锤炼精神,发扬的是杜诗 “夺胎换骨”。为此宋代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说:“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后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1](P63)此为不易之论,说明黄庭坚在杜诗接受史上的顶峰位置。莫砺锋先生也指出:“黄庭坚一生推尊杜甫,并大张旗鼓地以学杜为号召”。[2](P36)清人金武祥将山谷之学杜与李义山之学杜相提并论,认为:“李义山极不似杜,而善学杜者无过义山;黄山谷极不似杜,而善学杜者无过山谷”[3](P162-163)黄庭坚对杜诗的接受,前期重在思想,后期则重在艺术形式。下面细而论之。

一、对杜诗思想内容的接受

应该说,黄庭坚对杜诗的思想与艺术都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刚刚踏入仕途的黄庭坚还是很被重视的,还参与了《神宗实录》的编撰。对王安石的变法,他虽然没有鼎力支持,但刚开始时他也并未反对。那时的他对政治前途甚至于国家前途都满怀希望。因此,杜诗跃入他的视野的首先是思想方面的内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对杜诗忠义思想的推崇

元丰三年(1080)春黄庭坚入京,到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知州。元丰四年(1081)他才辗转到吉州太和县任上。在这里他看到了新法对百姓造成的痛苦。尤其是朝廷推行食盐专卖政策,给百姓造成巨大的痛苦。他目睹这些痛苦,以无限同情的笔调把它写入诗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之深切关怀,一如杜甫。如作于元丰五年(1082)的《二月二日晓梦会于庐陵西斋作寄陈适用》云:

饱食愧公家,曾无助毫末。劝盐惟新令,王欲恂独活。此邦淡食伧,俭陋深刺骨。公囷积丘山,贾竖但圭撮。县官恩乳哺,下吏用鞭挞。政恐利一源,未塞兔三窟。寄声贤令尹,何道补黥刖。从来无研桑,顾影愧簪笏。何颜课殿上?解绶行《采葛》。[4](P1097)

他作为县官想“恩乳哺”,无奈是下属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却只得对百姓“用鞭挞”,他看着痛苦又无可奈何,真想做“采葛”民,隐居好了。元丰五年(1082)有一段时间,他曾深入山区僻壤穷乡,目睹了人民的种种苦难,写下了十二首纪行诗,也可谓之“诗史”了。

(二)对杜诗民胞物与和现实主义思想的肯定与接受

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辗转到吉州太和县任上。在这里他看到了新法对百姓造成的痛苦。元丰五年(1082)有一段时间,他曾深入山区僻壤穷乡,目睹了人民的种种苦难,写下了十二首纪行诗。其中《上大蒙笼》一诗写得最令人触目惊心: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4](P1081)

老百姓原来有米无盐,现在是连米也没有了。最后两句是代百姓发出一种呼吁:统治者不要再盘剥他们了。整首诗用对话色彩,颇似杜甫《兵车行》。他的长诗《已未过太湖寺》更可以说是对杜诗现实主义的继承,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生活之实录:

……一钱气不值,白梃及父兄。簪笔怀三尺,揖我谓我藏。向来豪杰吏,治之以牛羊。我不忍敌民,教养如儿甥。荆鸡伏鹄卵,久望羽翼成。讼端汹汹来,谕去稍听从。……税驾乱石间,岩寺鸣疏钟。山农颇来服,见其父孙翁。苦辞王赋迟,户户无积藏。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韵为诵书语,行歌类楚狂。……[4](P1082)

诗歌仔细刻画了百姓受盐法之折磨,他们是“户户无积藏,”诗人则“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其现实主义的真实与深刻以及对百姓之同情与杜诗相比毫不逊色。

这些诗作在描写现实的同时,确实体现了诗人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杜诗的“民胞物与”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二、对杜诗艺术形式的接受

青年时代的黄庭坚并不是不留意杜诗之艺术形式,只是没有元祐更化之后那么突出罢了。元祐六年(1091)三月,《神宗实录》(下简称《实录》)印成。元祐八年(1093)九月,新党的章惇、蔡卞(王安石女婿)对由旧党主修的《神宗实录》大为不满,就在绍圣元年六月下令把所有参与修《实录》的人集中开封府居住受审,由国史一一核实《实录》中的记载是否有诬蔑先帝之处。最后,凡参与修《实录》的人全被贬,黄庭坚被贬涪州(四川省涪陵县)别驾,他的号“涪翁”即由此起的。这是黄庭坚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接着是元祐学术之禁。元祐学术即元祐党人的所有著述。苏轼、黄庭坚等“元祐党人”不仅学术上遭受严重打击,政治上也惨遭厄运,这是必然的。黄庭坚绍圣初远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绍圣末,自黔州遗戎州安置。[5](P856)历经磨难与挫折的黄庭坚,诗风产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他有参与政治的欲望,但又畏祸及身,尤其目睹苏轼的乌台诗案,谁不心惊胆战!政治上的失意与精神上的压力,促使黄庭坚主观上由政治世界向诗的世界转入加速完成,他的诗歌由现实世界转入精神世界的趋向日益明显。这种思想的变迁使他更为注意对诗歌艺术的追求而不是内容上的与现实接轨。因此,他对杜诗的接受与前期大为不同,就是倾向于对杜诗艺术形式上的追慕。

(一)学习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以学问为诗功夫

杜甫主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黄庭坚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提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杜甫作诗的一种方法的概括。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6](P198)这是黄庭坚从杜诗的“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精神中提炼出来的学杜方法,在江西诗派中影响很大。

学杜的这种“无一字无来处”的表现如下:

恭维同自出——杜甫《赠卢五文》

恭维同自出——黄庭坚《黄颖州挽词三首》(一)

一丘藏曲折——杜甫《早起》

一丘藏曲折——黄庭坚《再和答为之》

……

有稍变一两个字化用的,如:

读书破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开万卷——黄庭坚《题王仲弓兄弟(撰的右边)亭》

灯花何太喜——杜甫《独酌成诗》

灯花何故喜——黄庭坚《过家》

……

这里稍稍列举一些例子。关于黄庭坚化用杜诗的情形,学术界论述很多,此不赘述。

北宋初年,杜诗虽被世人接受,但“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因杜诗用事广”,[7](P145)杜诗用典多是终所公认的。黄庭坚在这一点上学杜比苏轼之学杜更见功力。正如赵翼云:“北宋诗推苏、黄两家,盖才力雄厚,书卷繁复……山谷书卷则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8](P168)正道出了黄庭坚用典故之多与博,正体现了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如《戏呈孔毅父》云: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4](P1078)

这本是一首嘲弄性的诗歌,但也用典频频。首联“管城子”用韩愈《毛颖传》的典,指笔,“无食肉相”本自班固《汉书·班超传》,“孔方兄”本自鲁褒的《钱神论》,“绝交书”本来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用典可谓多矣,而且融化无隔。

杜律以工整、细密著称。在杜甫的时代,七绝、五律已进入全面繁荣之时代,如孟浩然,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在这方面已有可观的成绩。而七律则至杜甫臻于成熟。其中之一变就是用七律“写日常生活琐事”。[9](P102)杜甫在表达这种日常生活感情时,经常用俗语(古体诗尤多,像《述怀》中的“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等,因为杜诗用俗语极少整首诗全用,都是为了某种表达效果与锻炼工致的语言一起用,可起到化俗为雅的作用。

黄庭坚诗歌创作上正是接受杜诗这个特点,时用“拙句”俗语。如《题竹石牧牛》就用“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的拙句,像《赠李辅圣》诗中“旧管新收几妆镜”的句子,可以说,杜甫以今体诗写日常生活琐事,用俗语的特点,在宋代得到特别强烈的接应,黄庭坚尤为中坚,而且对整个江西诗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接受并大力发展杜诗的拗体与变体

杜甫是有意地用拗体来写近体诗的第一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唐代的杜牧虽想创豪宕波峭一派,但未成功,而到宋代黄庭坚则大大发展了杜甫所创的这种诗体。黄庭坚311首七律中,拗律就有153首,占了一半。这正是黄庭坚“发明”杜诗关键所在。像他的《题落星寺》(一):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憾床。蜜房各自开户牖,蚁穴或梦封侯王。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4](P1085)

这首诗因为用了拗律,读起来生新幽峭,正好描写出落星寺这个幽僻清绝的环境。

另外,杜甫首创的拗体七绝也被黄庭坚接受。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六、七,均为拗体七绝,黄庭坚的《谢答闻善二兄九绝句》之二“未尝顷刻可去酒,无有一日不吟诗。诗狂克念作酒圣,义态忽如年少时”。这就是一首拗体七绝,明显受杜诗的影响。

(三)接受杜甫以文为诗的特点

黄庭坚在宋代并不是散文大家,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欧、苏始终不同,保持有距离。黄庭坚对韩愈发展杜诗之后形成的“以文为诗”特点并不是很欣赏的,反而是有所批评。

黄庭坚更注重以险韵奇字来造成“以文为诗”的特色,与杜诗追求奇险一脉相承。如他的《赠秦少仪》云:

汝南许文休,马磨自衣食。但闻郡功曹,满世名籍籍。渠命有显晦,非人作通塞。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颇闻鸿雁行,笔皆万人敌。吾早知有觏,而不知有觌。少仪袖诗来,剖蚌珠的皪。乃能持一簇,与我箭锋直。自吾得此诗,三日卧向壁。挽士不能寸,推去则数尺。才难不其然,有亦未易识。[4](P1080)

中晚期后的黄庭坚虽然也偶尔在诗歌中发议论,但几乎不涉及时事政治,往往是对人生的某种道理有感悟而发议论,有的甚至谈佛谈禅。如《题胡逸老致虚庵》云: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成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珠生蚌胎。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4](P1081)

这首诗开头就大发议论,但充满理趣。

(四)接受杜诗独特的句法及老境美

在理论上,晚年的黄庭坚特别欣赏杜甫蘷州以后诗,他曾说:“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10](卷19)又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11](P119)

黄庭坚对杜诗这种老境美的欣赏,是绍圣以来滋长的忧畏心态所致的。这种审美趣味转变使他的审美视野发生转向,避祸心理使他特别地追求诗歌艺术。杜甫后期律诗由“晚年渐于诗律细”到“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自由境界就很符合黄庭坚的审美视野了。

黄庭坚欣赏杜诗老境美,但他知道须从“诗律细”开始,从句法开始。像《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云:

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亳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4](P1085)

一句写陈无已,一写秦少游,陈无已在近,秦少游却正远在藤州,真正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又如《寄黄几复》由:“桃李春风一杯酒”的良辰美景,一下子转入“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寂寞,对比非常强烈,深化了主题。对比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也是眼前相逢之凄凉,跳到以前之繁华,用的是逆笔。黄庭坚学的正是杜诗这样陡转的句法。

三、研究杜诗与传播杜诗

大概由于家学渊源,黄庭坚年轻时对杜诗就情有独钟。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和岳父孙觉、谢师厚都是杜诗的爱好者。黄庭坚的外甥洪刍说:“山谷父亚父诗自有句法。山谷书其《大孤山》、《宿赵屯》两诗刻石于落星寺。两诗警拔,世多见之矣。……山谷句法高妙,盖其源流有自云”。[11](P21)《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后山诗话》云:‘唐人不学杜诗,惟唐彦谦与今黄亚父庶、谢师厚景初学之。鲁直,黄之子,谢之婿,其与二父,犹子美之于审言也’。”[7](P148)谢师厚很喜欢杜诗,风格也近似,黄庭坚就因为诗风与之相近而成为他的乘龙快婿的。

黄庭坚在这样浓郁的学杜的家学风气的熏染下,又有王安石、苏轼等学杜前导的启发,其不但在创作上接受杜诗,而且对杜诗进行潜心研究。他曾亲自为杜诗作笺,但可惜没有全部保留下来。在《山谷别集》卷四中还保留了黄庭坚研究杜诗的部分成果《杜诗笺》,共有六十余则,对杜甫诗歌用典故的出处及其名物制度等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

“业白出石壁”

黄笺:《宝积经》:若纯黑业得纯黑报,纯白业得纯白报。

“山鬼独一脚”

黄笺:山魈出江州,独足鬼。

“画落(应作“省”)香炉违伏枕”

黄笺:尚书郎入直,女侍史执香炉,烧薰护衣服。《汉宫仪》。

“仙李盘根大”

黄笺:唐太宗《探得李》诗云:盘根植瀛渚,交干倚天舒。

“五夜漏声催晓箭”

黄笺:昼漏尽,夜漏起,有中黄门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出《汉旧仪》。[11](P124)

诸如此类,都可见黄庭坚对杜诗用心之深。这些笺注比赵次公等人的还要早。元代方回说:“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山谷之不注杜诗,试取《大雅堂记》读之,则知此公注杜诗已竟。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1](P191-192)可谓精确评论。黄庭坚没有专门的杜诗注,但他已经是深知子美之人了,《大雅堂记》就是最早的杜诗注,因为它已经抓住了杜诗思想与艺术两方面的精髓。不深入研究杜诗者绝不可能做到。

晚年黄庭坚诗风转变,在恐惧的心理下,黄庭坚在创作上专学杜诗的艺术形式,但他仍对杜诗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黄庭坚把杜甫在巴蜀的诗歌作了刻石

这件事在他的文章中有详细记载,《刻杜子美巴蜀诗序》云:

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蘷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而目前所见录录不能办事,以故未尝发于口。丹稜杨素翁,孥扁舟,蹴犍为,略陵云,下郁鄢,访余于戎州,闻之欣然,请攻坚石,摹善工,约以丹稜之麦三食新而毕,作堂以宇之,予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书遗之,此西州之盛事,亦使来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10](卷16)

这件善事不仅对当地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件盛事,而且也反映了黄庭坚对杜甫的敬仰。他的这一举动,以当时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对于推广传播杜诗无疑有极大的影响。

(二)作《大雅堂》来传播杜诗

黄庭坚把杜甫巴蜀后的诗请人做了刻石后,担心日后风吹雨打的剥蚀,便又作了一个大堂作展厅,命之曰“大雅堂”,这是有意要传播杜诗。他还专门作了《大雅堂记》也刻于石上,把学杜诗之要义揭示出来,以昭示后人。他的《大雅堂记》云:

丹稜杨素翁,真伟人也,其在闾乡堂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蘷峡诸诗刻石,藏蜀中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请从事焉。又欲作高屋广楹庇此石,因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堂。而告之曰: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缘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为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使后人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12](卷17)

由这篇记可知黄庭坚作大雅堂的目的,一是揭示出杜诗的妙处以作后人楷模,二是揭示了学杜之途径,三是使所有登大雅堂的人都知道杜诗,这就是有意地对杜诗进行了传播,而且为后学指示学杜之门径,更加促使杜诗在宋代诗坛上得到广泛的流传与学习。所以说“子美诗得山谷而后发明”真是极为中肯之评语!

(三)鼓励后学者学杜诗

黄庭坚虽然仕途坎坷,但却文名卓著。苏、黄文集在崇宁、宣和年间曾两次被禁,钦宗即位才解禁。从“被禁”这一举动的反面可见苏、黄诗风之崇。如果是毫无影响或影响很小的话,朝廷也不必大动干戈去禁止。刘克庄在《江西诗派小序》中就指出当时苏、黄诗风影响是如何大的:

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撏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秒 ,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11](P458)

同时,黄庭坚有意奖掖后进,指示他们作诗,实际上就是指导他们如何接受与学习杜诗。比如他指导他的外甥洪驹父作诗时是这样说的: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10](卷19)

这虽然是他提出“点铁成金”的理论的出处,其实也指出了杜甫作诗的妙处在于多读书,善于融化古人,化别人语为自己语。这是指出了学习杜诗的路子,非要深入细看韩杜诗文并好好体味才可以知道。这就是劝导外甥如何向杜甫学习。

不仅对亲人鼓励他们学习杜诗,对朋友也如此。他的《与王观复书三首》(一)说: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蘷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10](卷19)

也是鼓励后学者学杜诗。

当后辈孙克写信向他求教时,他说:“请熟读老杜诗,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能成一家,不徒老笔砚玩岁月矣。”[13](P481)也是鼓励后学学习杜诗的。他的《论作诗文》可谓是对作诗经验方法的总结,是对后学者的总的指导纲领:

吟诗不务多,但意尽可也。古人或四句、二句,便成一首。今人作诗,徒用三十、五十韵,仔细观之,皆虚语矣。要须意律,谅田夫、女子皆得而知之。……作诗句要须详略用事精切,更无虚字也。如老杜作诗字字有出处,熟读三五十遍,寻其用意处,则所得多矣。[10](卷6)

这虽然是他总结自己的作诗经验,但以他当时在文坛上的号召力与被崇拜度,这一篇论文无疑就是学杜的号召令!可以说,杜甫在几百年后遇到黄庭坚这个全面赏识且推崇他的知音,应该是“千载无遗究”[11](P132)了。“杜诗得山谷而发明”是言之有理的。

由于黄庭坚对杜诗律体与句法的独特认识与接受,甚而至于被欧阳修、苏轼等人摒弃的西崑体,由于其中含有诗律规范的部分,也被黄庭坚吸收,朱弁《风月堂诗话》云:“李义山拟老杜诗云:‘岁月行如此,江湖坐渺然。’真是老杜语也。”[12](P189)黄庭坚在接受杜诗方面的独特而崇高的贡献,因而成全了他在江西诗派开宗立派的地位。

猜你喜欢

大雅杜诗黄庭坚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夜读(一)
黄山
篆刻杜诗记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