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承转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维探赜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2-06李京伦王照明申红利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中华文化中华

李京伦,王照明,申红利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P18)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过程,总结两者结合的经验和成就,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而且也能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一、 起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结合的逻辑起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特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且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认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因而马克思主义“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关实践与认识的沉淀,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3],在人类历史文化中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剥离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借助抽象思维总结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规律性和本质性内容,在将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理论后,最终回归现实并指导具体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的方法,吸收世界上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以发展自身,因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历史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特质。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地主阶级的“体用之分”思想,还是康梁等人的“托古改制”均无法从根本上消弭中华文化中落后部分的不利影响,而中国共产党人不崇拜任何事物,在保持民族特质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观点和方法剔除中华文化中糟粕部分,改造中华文化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特质。历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象牙塔尖”的空想,也不是思想家的“理论独白”,自其诞生就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与各个民族的解放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利用其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华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而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指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代以来因中国国力的衰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传承危机,而为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封建地主阶级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只利用西方的物质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沿用儒家纲常思想,但是此种态度是文化领域的抱残守缺,单凭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自身是无法摆脱落后境遇的,悖于历史潮流的举措只会故步自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均无实质益处,最终为时代所抛弃。新文化运动之后,部分知识分子一度怀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因而“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5],不可否认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但在否认封建糟粕思想的同时,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一并否认,甚至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 “欲废孔学, 不可不先废汉文”[6],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极端不利,也会使得中华民族陷入历史虚无的境地,意欲破旧却难以立新,而更难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优劣杂糅的西方文化也乘机进入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往往伴随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话语霸权的“普世价值”思想冲击中国的思想防线,而其最终目的在于“用美国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取代非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平演变”[8],甚至部分西方政治家认为“他们的衣着更多姿多彩了,很快意识形态也会是这样”[9]。在此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摆脱了传承的危机,却在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难以弘扬的困境。

由上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面临着传承危机、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着弘扬重任,而能实现传承和弘扬的唯一路径就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二、 继承与转换: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与创造性转化

(一)对小康、大同社会构想的继承与转化

传统儒家思想将“小康”和“大同”视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这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价值联通。“小康”指的是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即禹、汤、文王、武王 、成王、周公之治,但其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大同”理想。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小康”思想中的精华,剔除了其原有的封建教义部分,并且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小康”社会的形成方式和状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首先提出了“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0],而对于什么是“小康”,邓小平则用具体的奋斗目标来说明“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1](P64),并且欲实现总体的“小康”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13]。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2],因而要紧抓主要矛盾,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将扶贫目标亦是实现小康目标确立为“两不愁、 三保障”。由上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其一以贯之的主要追求,并且在此期间,中国小康社会的构成要素不断完善、标准不断提升,最终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将中国古代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大同”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理想,“大同”社会实现了“选贤任能”,也使得“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皆为尧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有机结合,使得共产主义理想富有中国特色,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类比于“大同”社会,论述只有通过“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遇”[13]。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将“大同”思想融入中国特色外交的话语体系,强调在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 还追求天下大同”[14],因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大同、 协和万邦”成为新时代推进大国外交的思想来源。

(二)对辩证思维的继承与转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辩证思维的民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辩证思想。除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过犹不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直接阐发辩证思想的观点外,中国古代文人学者在论述其他观点时,也无不带有辩证思维的烙印,例如孔子有关“学”与“思”关系的论述、王阳明有关“知”与“行”关系的论述、荀子将人民比作“水”而载舟覆舟的论述,无不体现着辩证思想影响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思维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而非孤立片面的个体,是不断发展的而非静止的,并且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阐发辩证法观点时,毛泽东曾首先批驳了传统文化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并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15],并且引述魏征所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求全党同志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他以“居安思危”来论述,保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必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全面从严治党来避免“亡党亡国的危险”。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后,利用其原有观点来阐发自身的思想,使其具有了中国气质,更有利于在中国的传播。

(三)对唯物主义观点的继承与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源,这与马列主义的唯物论观点相吻合。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点,其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进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五行说不仅是中国人解释世界的哲学观点,而且广泛地运用于医学和占卜,成为中国古代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在世间的运行规律方面,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在社会领域,《管子》主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即社会道德、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秉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具有第一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利用、转化传统文化中唯物论思想,其中“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就是重要例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则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重新阐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唯物论思想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

(四)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转化

中国古代的各个思想学派均极其重视人民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本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融通。主流儒家学派以民本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仁者,爱人”的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论断则是其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除儒家思想以外,道家思想中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法家思想中的“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也无不体现出其重视人民作用、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体,这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理论层面、实践方式上高度契合,因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而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富有时代气质的人民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在理论层面架构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的置于心中的最高位置,并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实践领域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16];在价值判断领域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思想,以是否有利于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最高准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46)。

三、 耦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发展

(一)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各个国家工人运动和解放的学说,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科学真理性。但是各个国家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性必须与每个国家的特殊性结合后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传播并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包括中国的文化实际、中国的现实实际等。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P3),此论断的深层含义是“过去我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中国特色,意味着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结合好”[17]。所谓中国特色既是指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也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单列出来,把一个结合变成两个结合”[18],这不仅是文化理论的新突破,而是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构建作用,也彰显了文化在社会革新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所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两个结合”的有力抓手,其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使之在中国得以落地生根、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植根中华文化的沃土,因而欲实现复兴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历史与实践证明,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阐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重新阐释并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重新阐释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富有生机活力和时代特征的新文化。

1. 以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关实践和认识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因近代中国的落后而逐渐衰微,在原有政治体制制约下,又因“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多采用自我矮化的看法”[19],中华文化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不以完全否定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也不以封闭保守的方法对待中华文化,而是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先进性、科学性去改造、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保留,发展脉络得以延续,重新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并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2. 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丰富了中华文化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谱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内容,昭示着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中华文化饱受欺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谱系,宣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社会主义的底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抗洪精神、女排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谱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新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将其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实现现代化新形态的理论依据[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原有的内容上的基础上,成为了建设美好人类社会的行动指南。

(三)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和土壤,也各有侧重、各成体系,但是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目标下,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之后便产生了意义深远耦合效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定方向、确定性质。中华民族能摆脱近代以来的落后境遇,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得益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鲜明的底色是社会主义,最大的底气来自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不仅无法实现复兴,而且有可能会像苏联一样发生亡党亡国的危险。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民族气质,复兴归根结底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文化既是复兴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的重要元素,因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下,中国既保持了民族气质又坚持社会主义底色,在两者耦合作用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既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有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依托,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是二者结合的逻辑起点,在此双向选择下,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民族属性,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形成了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1+1>2的耦合效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起承转合+思想性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