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题撷英

2023-02-06王越,王若丹,张秋霞

地理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沙坑流水试题

一、“季节性热门景点天兴洲沙坑”试题设计

【试题设计】

天兴洲,原名添新洲,位于武汉市长江段江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江岛风情景观。2022年初天兴洲的沙坑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游玩打卡。图1左图示意天兴洲部分沙坑景观图,右图为其中某处沙坑景观的近景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1

1.推测天兴洲沙坑的形成过程为

A.流水沉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流水搬运—流水侵蚀

D.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2.导致沙坑甲乙两处地表纹理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甲处受沙坑积水水位变化影响

B.乙处受沙坑积水水位变化影响

C.甲处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

D.乙处主要受流水作用影响

3.游客发现沙坑积水较不远处的长江水质更清澈。可能是沙坑积水

①较长江水流速更缓慢

②主要依靠湖泊水补给

③与长江水体交换较少

④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1.C 2.A 3.D

【试题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沙坑分布在天兴洲上,天兴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江心洲。故天兴洲沙坑的形成过程应从天兴洲的形成开始,即流水沉积作用开始,后在汛期流水的搬运和侵蚀作用下,河床形态经历了重塑。这种重塑也是河床中的沙波地貌,沙波的存在使枯水期河床岸边形成许多小沙嘴[1],即题中图片所示的沙坑,待到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沙坑出露。故选C。

第2题考查的是流水地貌与风力地貌的对比分析。从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甲处的波纹与沙坑中积水水体轮廓平行,故主要考虑水位的高低变化对甲处纹理的影响。乙处的纹理与沙丘地貌的形态类似,主要为风力作用的结果。故选A。

第3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沙坑积水的水质较长江中的水质清澈,是由于水体的流速快慢影响水体的泥沙沉积,速度较缓沉积较多,水体的携沙能力较差,含沙量较低;与长江相比,沙坑中的积水不再随河流流动,泥沙大量沉积,故水质更优。且沙坑与长江隔绝,故沙坑积水与长江水体交换较少,受长江浑水影响较小。同时,天兴洲为“原生态江岛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天兴洲沙坑中的积水应为水位降低残留的江水,主要补给水源为长江水(地表径流)而不是湖泊水。故选D。

【命题意图】

试题以天兴洲沙坑景观为线索,第1题从天兴洲的形成过程设问,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符合选择性必修一的课标要求: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第2题考查了学生对流水和风力作用地貌的辨识,符合高中地理课标必修一的要求: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2]。第3题以沙坑积水的水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本组试题围绕江心洲上小尺度范围内地表形态特征,以流水与风力二力联合塑造的地表纹理为切入点,是源于生活中真实情境的问题。学生思考时需深入试题情境,抓住文字和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对问题进行层层思考。同时,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小尺度区域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时间尺度上随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而呈现出的地貌特征,整个解题过程考查了学生对小尺度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王越/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430223)

二、“叶片形态”试题设计

【试题设计】

气候作为地理环境因子之一,使植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叶片的大小、颜色等体现出来。图2示意世界不同地区植物叶片形态,其中叶片①较大,全年呈深绿色;叶片②以小叶为主,质地薄,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③常绿、叶小、厚革质;叶片④呈2针一束,刚硬。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具有①、②、③、④叶片形态的植物分别适宜生长的地区可能是

A.西班牙南部、中国北方地区、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东部

B.西班牙南部、俄罗斯东部、印度尼西亚、中国北方地区

C.印度尼西亚、中国北方地区、西班牙南部、俄罗斯东部

D.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东部、西班牙南部、中国北方地区

2.叶片③“叶小、厚革质”是因为当地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寒冷干燥

3.叶片①和叶片②的颜色存在季节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参考答案:1.C 2.B 3.A

【试题解析】

第1题通过结合图文资料,初步判断植物和适宜生长地区的对应关系,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据材料信息和图2对比可知:叶片①最大,故其分布地区水热条件最为优越;叶片④为针叶,故其分布地区气候最寒冷;叶片②夏季葱绿、冬季凋落,故其分布地区气候四季分明,为温带地区;叶片③常绿,故光热条件优越,为亚热带地区。结合对选项的分析,正确答案为C。

第2题通过分析叶片③的特点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该题是考查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叶片③“常绿”和“叶小、厚革质”,说明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降水较多,具有耐旱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度过炎热干燥的夏季,故选B。

第3题通过分析叶片①与叶片②的颜色的季节差异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可知该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与叶片①全年呈深绿色相比,叶片②夏季葱绿、冬季落叶,说明具有叶片②形态的植物生长的地区冬季寒冷,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落叶。且影响冬季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故选A。

【命题意图】

地理课程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2],突出综合素质的考察、强化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其中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而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以叶片形态和气候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第1题根据叶片特点初步判断分布地区,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第2题通过综合分析植物叶片③的特点,考查地中海气候的特点;第3题通过对比植物叶片①与植物叶片②的颜色存在季节差异,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试题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主干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达到促进学科融合、落实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

●王若丹/西安辅轮中学(710054)

三、“秦岭翠华山山崩地貌”试题设计

【试题设计】

2022年春季,西安某中学学生前往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翠华山山崩地貌。景区主要地质景观有堰塞湖、崩塌体和崩塌后壁(山体发生崩塌后残留的陡壁)(图3)。沿途中学生观察到两个现象:①组成崩塌体的块石主要为巨型花岗岩块体,最大直径达70 m;②山崩地貌区位于太乙峪河上游(图3),河流强烈下切,形成V字形河谷。学生发现沿着甲乙线路,组成山崩堆积体的块石有各种形状的裂隙,且粒径分布有较大差异(图4)。

图3

图4

秦岭北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公元前780年周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导致泾河、渭河和洛河干涸和高山高原崩塌。

1.分析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2.根据比例尺推断①、②、③处崩塌体的深度(测量两三角顶点间距离),并说明山崩堆积体粒径分布特征。

3.景区已将堰塞湖和堆积体开发为地质旅游景观,分析不同景观区开发面临的风险。

参考答案:①组成崩塌体的岩石为巨型花岗岩,质地坚硬,易形成巨大的崩塌堆积体;地表岩石破碎,岩体具有不稳定性,为山崩地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太乙峪河上游地区,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了“V”字形峡谷,谷坡陡峻,稳定性较差;秦岭北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促使翠华山及其周围地区山体易发生崩塌。②测量3处深度分别为:60m、78m、56m;岩石块体呈现出西部大、东部小的特点,上下方向上粒径较为均一的特征。③堰塞湖面临的风险: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地震等导致太乙峪河两岸的山体发生崩塌,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堵塞物因受外力作用被破坏,湖水漫溢而出形成洪灾、泥石流。④堆积体面临的风险:洞穴垮塌风险。山崩体中的巨大石块相互叠加形成洞穴,被景区开发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洞穴景观,如风洞、冰洞、蝙蝠洞等,受到地震和外力作用影响,容易发生坍塌,对游客造成伤害。

【试题解析】

第1题通过结合图文材料,主要考查山崩地貌的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其物质组成、地貌条件和触发因素,合理解释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由题干和图3可知,花岗岩是翠华山山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岩性质地坚硬,受构造运动影响,有裂隙发育,岩石块体大小不等。在坡面岩石破碎集中地段,形成不稳定的岩体。破碎的岩体更易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长期在日温差、年温差、冻融及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岩石进一步破碎,为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太乙峪河上游地区,下切作用强烈,形成了“V”字形峡谷,河谷相对高度大,两侧岩壁陡峻,高达200~300 m,稳定性较差,为山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并且,该地区位于秦岭北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翠华山及其周围地区的花岗岩山崩应是公元前780年那次大地震的山崩之一,是大地震伴生的次生地质灾害。

第2题通过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基本特征的描述。结合材料和图4,可知剖面的走向为近东西向。由“图上测量深度/实际高度=比例尺”推出,实际高度(单位:米)=(H/X)×40m(H为图上测量深度,X为比例尺测量长度),计算得到①段为60m、②段为78m、③段为56m。依据比例尺测量结果及观察可以判断出,块石粒径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西部大、东部小的特点,而上下粒径较为均一,分异较小。

第3题主要考查堰塞湖和堆积体的形成,以及开发该景观可能面临的风险等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部分地质旅游景观的成因以及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根据图片材料可知,由于山体上的岩石发生崩落,阻断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当堰塞湖的堵塞物岩石块体不断受到冲刷、侵蚀、溶解等外力作用时,会发生溃坝并形成洪灾。构成堆积体的石块大小不一,它们相互叠加形成洞穴,在开发风洞和冰洞等景观时容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命题意图】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对地理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素养,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进而形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基础能力。

试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地理事物特征和解释地理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试题取材于秦岭山脉终南山北麓翠华山的山崩地貌,第1题结合遥感图像(简绘为图3)考查学生对地貌景观的判别和认识,归纳影响山崩地貌形成的因素;第2题基于翠华山山崩堆积体剖面图(图4),考查学生判读方向、使用比例尺和描述地理事物基本特征的能力;第3题从人地关系角度,考查山崩地貌景观面临的开发风险,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危害。

●张秋霞,李双双,孙遥,张潇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710062)

猜你喜欢

沙坑流水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功能性训练融入果岭边沙坑球技术的实践应用
流水
沙坑训练到底是不是坑?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蚁狮沙坑
对小学跳远沙坑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使用策略
流水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