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诊疗及防控对策
2023-02-06王庆阳山东省冠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王庆阳(山东省冠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自然环境中各处分布着大肠杆菌,是消化系统的多见菌种。此病菌传播途径包括动物皮毛、动物排泄物等。有12%的大肠杆菌拥有致病能力,对于禽畜动物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如果养殖场的规模较大、养殖密度较高,会增加大肠杆菌病发生的可能性。各龄层、各种类的鸡均有可能感染大肠杆菌,造成较高的养殖损失。为此,以鸡大肠杆菌为重点,研究其诊疗方法,增加防治有效性,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一、鸡大肠杆菌的病症分析
1.病原。自然环境中大肠杆菌的分布较为广泛,病原为“革兰氏阴性菌”,此菌种含有多种血清类型,各区域分布的血清存在较高差别,临床表现规律性不强。多数情况下,此菌种具有一定传染性,表现出病症继发、并发的可能性。截至目前,此菌种血清类型较多,鸡感染的大肠杆菌,其病原以埃希氏杆菌类型为主。此种病原的部分血清含有致病作用。如果鸡抗病能力较强,会降低发病的可能性,在鸡免疫力不足时可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2.病症流行方式。大肠杆菌病各个季节均有发生,冬季与夏季的发病数量较高,各年龄层、各种类的鸡群均有患病的可能。此病感染后危害性较高,会形成100%感染问题。此病菌的生存与繁殖具有一定环境要求。当环境因素达到病菌生存需求时,会在短时间内增加病菌数量,形成较为严重的患病问题。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可控制大肠杆菌生长,降低患病可能性。如果客观条件欠佳、用药方案不准确,会削弱有益菌的生长速度,形成菌群失衡现象,给予大肠杆菌的繁殖机会,形成较大数量毒素,危害鸡群健康。患病鸡感染此菌种后,呼吸道、支气管两个位置会表现出病症问题,降低鸡的生长速度,对鸡舍、饲槽等形成较高污染。如果清洁工作不到位,会增强病菌的传播能力。大肠杆菌拥有较强的致病能力,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两个途径传播病毒,表现出垂直、接触等病菌传播方式。健康鸡感染此病菌后会表现出步速加快现象。
3.发病原因。
(1)用药方式不准确。如果养殖人员用药方式不准确,会形成耐药性问题,致使鸡体营养平衡性降低,增加致病可能性。
(2)环境清洁不到位。养殖期间,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清洁不全面会加重大肠杆菌的致病概率。大肠杆菌病的形成直接关联于客观环境。如果气候温度降低幅度较大、环境湿度较高,会削弱鸡群抗病能力,给予大肠杆菌病发机会。如果养殖期间,消毒工作不全面、通风管理有欠缺,将会增加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
(3)饮食管理不合理。部分养殖人员并未有序落实卫生管理工作,致使饮食器具受污,消毒工作不到位,增加了大肠杆菌的病发概率。鸡群饲料应保持营养搭配的均衡性。部分养殖户为控制饲料成本,选用劣质饲料,未加以妥善保存,致使饲料质量不佳,缺失饲料营养,难以补充鸡群所需营养,降低鸡群免疫能力,增加患病数量。为此,养殖人员需加强饮食管理,从器具清洁、环境消毒、饲料选用、饲料存储等方面逐一给出妥善的卫生管理方案,以此控制病发问题。
(4)垂直传播。大肠杆菌的病菌量迅速扩增后,会降低母鸡的繁殖能力,增加雏鸡垂直染病的可能性。蛋壳外侧会附着部分大肠杆菌,如果清洁工作不到位,会形成雏鸡染病问题。为此,蛋鸡孵化期间应有序落实种蛋消毒工作,营造卫生的孵蛋环境。
4.临床表现。
(1)气囊炎。气囊炎的病发概率较高,症状较为明显,病鸡整体精神状态欠佳,采食能力减退,呼吸能力变弱。患病期间会有咳嗽症状。病情发展后,病鸡体重变轻,体重逐渐降低,排泄物不成型。病鸡产蛋的蛋壳表层较脆,存在一定壳碎风险,难以保障鸡蛋质量。
(2)急性败血病。如果鸡的血液感染大肠杆菌病毒,经过血管传播病毒至全身,危害鸡全身器官的健康性。此种染病形式,对不足30日龄的雏鸡形成较高危害。雏鸡染病初期的症状较为明显,出现呼吸不畅、饮食能力欠佳、常卧、排泄物不成形等现象。病症时间大于5天,且小于10天。如果病程内并未给出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案,会致使病鸡各器官机能衰竭死亡。
(3)肠炎型。饮食器具受到污染后,主要感染病菌的部位为“肠道”,患病鸡表现出腹泻、排泄物混有肠黏膜等现象。病症严重时,病鸡精神状态欠佳、采食量较少、行动力不足、体重日渐降低,因各机能衰竭致死。
二、病症诊断
气囊炎发病后,剖检可见,气囊各处表现出混浊现象,肝脏、心脏等位置附有纤维素膜;病情发展后,此膜厚度增加。部分病死鸡表现出细胞液积聚、肝脏处肿胀等现象。急性败血病发后,肝脏位置呈现绿色,存在多个出血点位,肠道位置有炎症。肠炎病发后,初期诊断肠道黏膜厚度有所增加,病情发展后,黏膜厚度变小,有出血现象。
三、病症治疗
1.西药治疗。治疗大肠杆菌病时可选择抗生素用药方式。如果较长时间内服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问题。多数大肠杆菌均具有一定抗药能力。因此,在治疗前期开展药敏测试,以此测定各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选择对病菌敏感度高的药物,保证药到病除。参照患病鸡的真实病症情况,选出对应药物,保证治疗效果。比如,药敏检测发现,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药物可有效控制大肠杆菌,而四环素对此病毒的控制效果欠佳。药物选择应以药敏检测中敏感性较强的药物为首选,以此保障治疗效果,及时控制病情。各类药物确定后,采取轮换用药形式,防止形成耐药性。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选黄柏、穿心莲等药物,药物混合兑水煎熬,熬成去渣,常温喂予患病鸡,持续用药4天,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或者选择其他中药药方,比如穿心莲与生姜各取40克,黄芪称量生姜质量的一半;大黄与板蓝根各称取40克,黄芪用量减半。各种药方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可轮换用药。
四、病症防控措施
1.全面消毒。为保证大肠杆菌的控制效果,需全面落实养殖消毒处理。如果有患病鸡,每日消毒至少1次,零盲区完成消毒处理。消毒液选用时,主要选择“过硫酸氢钾试液”,保证病毒消除质量。如果场区内有外来车辆、人员,需对其进行全面消毒,方可入场。鸡舍墙面可选择石灰水给出消毒处理,地面铺撒生石灰,获取优异的杀菌效果。疫苗接种应保持针头的清洁性,防止针头不洁形成的致病问题。养殖场消毒药剂可选择“火碱”,以此彻底清除外来病毒。
2.使用微生态制剂。大肠杆菌的病情发展需要一定条件,可选择微生态试剂,以此形成肠道保护。此种试剂使用,可保护枯草芽孢、植物乳杆菌等,以此维持病鸡肠道健康性。此类受到保护的菌群,会形成较高的营养争取能力,遏制大肠杆菌生长。营养吸收会分泌部分乳酸、溶菌酶,可有效减少大肠杆菌数量,达到病情控制的效果。使用微生态制剂后,此病的发生概率会有所减小。养殖户可采取微生物试剂拌料方式,每周拌料2天,以此预防大肠杆菌病症的形成。
3.免疫接种。完整的免疫机能可减少各类病症的发生次数。养殖户可采取疫苗接种措施,以此增强鸡群整体的免疫效果。养殖人员需重视免疫接种各个环节,保证接种免疫的成功性。鸡患有大肠杆菌病症后含有多种血清类型,各类血清病毒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接种疫苗需经过临床分析,合理划分各类毒株,给出有效免疫对策。防控大肠杆菌病症期间,可有效预防其他病症问题,制定合理的接种方案,切实增强鸡群免疫力。
4.合理的饲养管理。有序的饲养工作可有效增强鸡群免疫力,减少肠道病菌感染的可能性。养殖人员需参照各类鸡的营养需求,制定全面的饲养方案。关注营养补充效果,各类年龄层的鸡群应补充相应的蛋白质养分,如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以此增加有益菌群的个数,改善鸡群整体的健康性。选择优质的饲料供应商,有序筛选饲料,积极控制饲料质量,及时检查饲料剩余期限,不可投喂变质、过期的饲料。保证饮食器具的卫生,每次投喂完全面消毒,防止病毒形成。加强水源管理,保持饮水质量,防控水源污染问题。
5.加强鸡舍管理。大肠杆菌病症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不规律的环境条件会引起鸡群发生应激反应,降低鸡群整体的健康性,给予大肠杆菌发展机会。养殖人员需开展鸡舍管理,增强鸡舍的整体卫生性,积极防控应激反应。养殖人员可采取每日定点通风措施,及时清除鸡舍内的排泄物,维持鸡舍整体的清洁性。加强应激问题防控,合理调整养殖场内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减少细菌生成量。养殖期间,如果发现个别鸡存在病症问题,需及时隔离处理,对病患鸡进行有效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如果有救治不及时、病情严重的情况,需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处理病死鸡,防控病情蔓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肠杆菌病具有发病的常见性,对鸡群健康形成了较高威胁,会减少养殖户的收入。为此,结合大肠杆菌的形成条件、发病特点等因素,制定有效的防病方案,加强鸡舍卫生管控,合理选配饲料,增加饲料营养性,配合有效通风,以此降低大肠杆菌的生存条件,维护鸡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