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豫剧传播路径探析

2023-02-06尚嘉宝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豫剧戏曲

尚嘉宝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 100101)

一、新媒体视域下豫剧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环境

(一)豫剧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6 年5 月20 日起,豫剧作为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地方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的豫剧具有真性情的特点,其荡气回肠的唱腔和豪迈大方的程式动作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体现了中原人民特有的热情奔放和朴实真诚的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因为有了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力量才能不断得到增强。豫剧成熟于清朝末年,在百年之内便覆盖了全省城镇山乡,这主要归因于豫剧起源的人民性以及群众基础的厚实性。

拥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意味着我们更加不能忽视对于网民这一大规模群体的关注。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因而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选择。

(二)豫剧的受众影响与市场调查

笔者对大众关于豫剧的了解进行调查,进而对豫剧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线上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共收集431 个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内地,其中男性有157 个,女性有274 个,被访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25 岁,此外85.85%的受访对象拥有本科以上学历。问卷分析结果)

图1 演出市场的份额对比

图2 受访者观看频率

图3 受访者对豫剧的了解

图4 问卷调查针对的目标群体

图5 受访者的学历情况

图6 豫剧的有效宣传方式

以上数据显示,戏曲在演出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那么细化到各个剧种的关注度更是微乎其微,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豫剧的了解几乎为零,广大青年群体对豫剧的概念更是十分模糊。由此可见,豫剧的传播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人作为主流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豫剧本身而言,我们应该不断挖掘豫剧的宣传活力,使之贴合青年人的观念,以青年人所关注的话题与内容为突破口,拉近青年人与豫剧之间的距离,增强用户黏性。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艺术能否突破重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豫剧传播路径

(一)线下传播多元化

从豫剧兴起至今,到剧场里看戏一直是豫剧的主要线下传播方式,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也激发了剧团的创作热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原创剧目浪潮。在21世纪初,一批制作精良、宣传到位的剧目纷纷登上舞台,赢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豫剧演员,也创作出了多段朗朗上口的经典唱腔,使得豫剧在21 世纪继续稳步发展。当今,线下传播方式应随着时代而更新升级。首先,剧院不再仅仅具有“戏楼”式的、被动性的单一传播功能,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注重发展更多戏曲欣赏形式,开发出满足观众多重体验的戏曲演出,包含新春戏曲晚会、名段欣赏、豫剧季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从形式上进行改革。其次,越来越多的院团和剧院创作原创剧目要更加注重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借鉴,提升技术层面的感官体验,包括声、光、电的有效结合,并加入舞蹈元素、音乐元素以及技术层面的大胆尝试等。归根结底,戏曲艺术仍然要注重剧场氛围,尽可能展现出现场互动的魅力。

(二)媒介形态多样化

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意味着文化的包容性更强。此消彼长的情况虽然时有存在,但求同存异的平衡让多种传播媒介形态在这个时代都能服务大众。戏曲艺术的传播经历了“戏曲+广播”“戏曲+影视”和“戏曲+直播”三个阶段,这三种模式满足了戏曲爱好者听戏、看戏和唱戏的要求,也加强了观众的参与度。

第一阶段,“戏曲+广播”模式。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人们越来越习惯在通勤的路上听广播。以拥有6 亿用户的喜马拉雅FM 为例,它是广播与网络的有机结合,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满足了人们随时听书学习的需求,是一个良好的传播渠道。但是笔者发现当检索“豫剧”的时候只出现了596 个结果,并且大多是20 世纪五大流派的经典剧目。对于青年用户来讲,他们更需要贴合当下生活的豫剧唱段和剧目。

第二阶段,“戏曲+影视”模式。豫剧电影作品有很多,包括豫剧传统戏常派《花木兰》、崔派《包青天》、马派《穆桂英挂帅》、牛派《七品芝麻官》以及现代戏《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时至今日,将舞台表演搬上电影屏幕仍然是完整的剧目呈现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层出不穷,也为打开大荧幕之门积攒了素材。除了大荧幕力作,20 世纪末,一档戏曲直播栏目《梨园春》横空出世,针对广大豫剧爱好者,通过打擂这样竞技的方式传播豫剧文化。短短几年,《梨园春》便家喻户晓,截至2021 年12 月,官方微博粉丝有2.6 万人,官方抖音号粉丝有358.5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其影响力之大。《梨园春》在电视媒体刚刚兴起之时率先尝试并大胆挑战,在2018 年更是迎来了第1000 期,是国内唯一打破吉尼斯纪录的栏目,对扩大豫剧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戏曲+直播”模式。互联网时代下,许多豫剧演员、豫剧爱好者纷纷开启直播并录制短视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为例,从前期筹备、日常排练,到演出结束,涉及舞美、灯光、音响等各工种,覆盖了豫剧表演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扩充了新的传播渠道,在巩固并提升受众群体艺术审美水平的同时,也挖掘了大批潜在受众,是传统艺术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三)跨界尝试“戏曲+”

戏曲的跨界尝试屡见不鲜。从音乐到舞美,再到大小荧幕的试水,甚至是跨次元的初体验,“尝试”与“探索”是豫剧在“互联网+”时代下关于传播路径发展一直以来的研究课题。戏曲与音乐的跨界在网络豫剧内容的组织开发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流行歌曲加入戏曲元素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VAVA 的《我的新衣》等,还有以豫剧为依托的戏歌表现形式,如豫剧戏歌《沁园春·雪》《河南人》等,从而由浅入深地传递戏曲美感、普及戏曲文化。节奏部落组合主唱——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学生孙旭更是以一段阿卡贝拉《打虎上山》收获了众多明星和观众的好评。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90 后“一颗小葱”团队推出的《狂浪生》等作品用戏曲语言演绎音乐,致力于将各种风格的音乐与传统戏曲进行融合,坚持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的创作态度,以青春姿态彰显90 后新锐音乐人的独特视角,这使得更多的90后开始关注、了解并热爱戏曲文化,从而形成互联网传播路径下潜在的戏曲传承者群体。

当下,“戏曲+”不断出现新花样。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表演形式的多样化都使戏曲得到了更多关注。艾媒发布的《2020 年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以4K 超高清制式和定格动画为代表,全世界正进行新一轮动画制作产业升级,而AI 等新技术在动漫工业中的研发使用则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技术也同样决定着未来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跨次元的想法也引起了青年戏曲演员以及从事相关职业的爱好者们的注意。在跨界创新与探索中,不得不提的是由爱奇艺出品的首部跨次元新国风网剧《戏隐江湖》,它承袭了国粹京剧的角色设定,以二次元新国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戏曲把式、唱念做打方面的专业度自然不必多言,而与动漫相结合,在真人与虚拟之间无缝衔接、自由转换,则让观众眼前一亮,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新的认识,也满足了传统戏曲爱好者对戏曲表演的要求,引领了固定消费人群的欣赏认知新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豫剧传播路径探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直播、大小荧幕的试水,还是将跨界进行到底以及延伸产业链,这些都是在现有的传播路径基础之上的创新尝试。要想走在行业前列,相关人员不仅要紧跟潮流,通过云练功、云直播、云戏曲晚会等制造传播热点,更要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进行良好融合,有效率、有效果地进行传播。总之,当下的豫剧发展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自觉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从而引领新风潮,迈向文艺更高峰!

猜你喜欢

豫剧戏曲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