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日语译词对汉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探析*

2023-02-05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测查教科书日语

牛 振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提 要 测查表明,19 世纪后半叶汉语文献中日源地理学译词的数量很少,20世纪上半叶日源地理学译词数量激增。日源地理学译词具有以下特点: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时间跨度长,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使用混乱,且存在书写形式歧异;用字不受日语用字影响;系统性比较强,其构词方式促进汉语地理学名词发展等。

研究近代汉语科技译词的创制与发展,日语译词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要全面深入讨论此问题,难度较大,正如史有为(2019:例言)所言。但史有为(2019:例言)也详细介绍了可资参考的具体研究路径:从中日材料中搜集同形词,“从已知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中提取、搜集中日语言的书证或用例”,“逐一对比书证出现时间的先后,同时参考同类语词及其书证,并根据历史、文化进程,合理推测日语源汉字词”。

关于日语译词对汉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荒川清秀(1997,2012)对此作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及个别词语的溯源研究。笔者在此基础上,遵循史有为(2019)提出的研究方法,多方搜集中日地理学方面的纸质文献与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电子文献资源,进行更为缜密的词语测查,期望得出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结论。据笔者初步测查,清末汉语地理学译著中的译词都是意译词,且日源译词具有显著的时间分布特征,故本文将不仅测查不同时期的日源地理学译词,还将基于测查结果总结日源地理学译词的特点,以与笔者前期所作研究(牛振,2020,2022)进行对比。

荒川清秀(2012)认为,讨论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必须从堀达之助的《英和对译袖珍辞书》(1862)和罗存德(Lobscheid)的《英华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66-1869)开始。基于此,本文将首先测查这两种辞书,确认至迟在19世纪60 年代出现的日源译词;以此为起点,结合历史分期及所见文献的时间分布,笔者将进一步探讨1870-1899、1900-1949 年间日语译词对汉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

1.关于两种辞书的日源地理学译词测查

笔者以英语词为线索,比照现行地理学规范词表《地理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6),测查《英和对译袖珍辞书》和《英华字典》中的地理学名词或相关名词①由于这两部辞书只收词目,不能准确判断每个名词是否属于地理学名词,只能把表达相关概念的词先行列出。,从中找出所表达的概念保留至今,且与汉字书写形式存在对应关系的译词;再测查明末清初及1815-1859 年间中国多种地理学译著、报刊,核查荒川清秀(1997,2012)、马西尼(1997)、冯天瑜(2004)、沈国威(2010)、陈力卫(2019)、史有为(2019)、黄河清(2020)、朱京伟(2020)等研究成果,及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202.197.191.241:8090/)、东亚近代新词译词研究平台(https://globalhistory.bfsu.edu.cn/islib/conceptLs.htm),最终确定书写形式存在对应关系的26个词②为方便表述,文中日语汉字词均采用中文汉字记录,展示原始材料时照录文献中的书写形式;涉及用字问题时,汉语译词的书写形式依照原始材料录写,多为繁体字形。:半岛、北极、赤道、大洋、岛、地震、河、海、海岛、海风、湖、火山、岬、经度、陵、南极、气候、沙漠、山谷、太阳、天气、纬度、雪崩、月、洲。

上述26 个词中,半岛、雪崩当为日源译词,荒川清秀(2012)已经作了缜密的论证。根据笔者考证,“岬”也应为日源译词。

《玉篇·山部》:“岬,山旁也。”王凤阳(2011:37):“‘岬’亦古‘峡’字,不过现代和‘峡’分化了:‘峡’指山夹水或夹平地;‘岬’则指水夹陆,陆地突出于海中的尖端部分称‘岬’,如山东之‘成山岬’。”用“岬”记录“陆地突出于海中的尖端部分”义的最早用例,出现在《京话报》(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01)第二回登载的《地理问答》一文中:“(问)岬是怎么讲呢。(答)是一条陆地。忽然伸出海内。”而日语中用“岬”记录“陆地突出于海中的尖端部分”义的用例至迟于关藤成绪译《地文学》(1881)中出现。

上述针对中日两种辞书的测查结果,虽然从数据上未必完全覆盖当时中日全部地理学名词,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在19 世纪60 年代,日源地理学译词的数量很少。

2.关于1870-1899 年间日源地理学译词的测查

笔者搜集1870-1899 年间6 种重要的汉语地理学译著及相关报刊①具体书目见参考文献,下同。,以测查本时期前后文献所得的地理学译词为线索,比照《地理学名词》,提取其中所记录概念保留至今的地理学译词,比对同时期9 种重要的日语地理学著作及教科书,找出汉字书写形式具有对应关系的译词;进一步核查荒川清秀(1997,2012)、马西尼(1997)、冯天瑜(2004)、沈国威(2010)、陈力卫(2019)、史有为(2019)、黄河清(2020)、朱京伟(2020)等研究成果,及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东亚近代新词译词研究平台,前述筛选出来的汉字书写形式具有对应关系的中日译词,日语文献用例或书证先出者可认定为日源译词。

经测查,汉语文献中的地理学译词共有70 种(表达同一概念的译词归为一种),与前述辞书中的26 个译词重合的有20 种,半岛、雪崩、岬均无用例。余下50 种译词,经与日语文献比对,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判定为日源译词的有:

(1)冰川

“冰川”一词在汉语文献中最早用例出现在艾约瑟译《地理质学启蒙》(1886)中,日语文献中最早出现在荒井郁之助译述《地理论略》(1879)中。黄河清编《近现代汉语辞源》(2020:104)“冰川”条中始见用例见于姚文栋译《日本地理兵要》(1884)卷九:“北方有冰川,水源甚近。东方有矢山、白山,其东为五家庄(八代郡)。”该书证译自日语文献,进一步验证了该词为日源译词。日语文献中冰川写作“氷川”,汉语文献中写作“冰川”,译词用字未受日语用字影响。

(2)地球仪

“地球仪”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用例出现在艾约瑟译《地理质学启蒙》(1886)中。日语文献最早用例出现在松山楝菴译述《地学事始》(1870),最晚出现在岛田丰著《地文学》(1887)中,且在另外3 种文献中出现,使用广泛。

总体上看,1870-1899 年间日源地理学译词数量仍然很少。

3.关于1900-1949 年间日源地理学译词的测查

1900 年以后,汉语地理学教科书、著作的数量激增。依照上文所述方法,笔者进行全面的词语测查。其中,根据时间分布、作者、来源、出版单位等条件,择取1900-1949 年间20 种地理学教科书、著作②主要源自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晚清民国教材全文库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图书资源库。,测查其中的地理学译词。上述20 种文献中有4 种明确译自日语文献:[日]神谷市郎著、汪郁年译《中学地文教科书》,沈镕编《中等地文学教科书》,[日]山上万次郎著、陈树藩译《最近中学地理教科书:地文之部》,曾彦编《地文学教科书》,时间范围为1903-1910 年;有3 种据日语和英语文献编著:李廷翰编《中华中学地理教科书》,杨文洵编《新中华自然地理》,刘玉峰编《新编地学通论》,时间范围为1912-1933 年。

比对日源文献的日文底本,根据时间分布、作者、来源、出版单位/人等条件,笔者择取11 种日语文献①主要源自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图书馆,部分为笔者搜集所得。进行测查。为扩大材料范围与测查词语的覆盖面,增加同时期日语地理学辞书1 种:小林房太郎、冈田赢策著《新地理辞典》;测查的日语文献包括上文所涉1870-1899 年间的材料。

经测查,共得198 种译词。经过整理,于前述辞书中所见的26 种译词在本时期出现21 种;1870-1899 年间出现的70 种译词,在本时期出现63 种。前文判定的日源译词雪崩、岬、半岛、冰川在本时期均有用例。“地球仪”一词未发现用例,可能是学科知识内容的调整,或者是其他原因,有待更多材料证明;《近现代汉语辞源》所举书证分别出现在1903、1904、1905 年,文献主题涉及教育、游记、绘画等,也未举地理学的用例。1900-1915 年间的日语文献中没有用例,1917 年后才有用例。

本时期新出日源地理学译词如表1 所示:

表1 1900-1949 年日源地理学译词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由表1 可知:

(1)1900-1949 年间有76 个译词为日源译词,另有化用译词4 个,全部为意译词,对应58 种现行地理学概念。化用的译词“年转”“日转”出现在日源教科书《最近中学地理教科书:地文之部》(1906)中,日本教科书《学校用地文学》(1883)中已使用“年動”“日動”,汉语文献中至迟在《中学地文教科书》(1903)已使用“公转”“自转”记录相同概念,《最近中学地理教科书:地文之部》的译者在借入日本译词时,很可能受汉语中已有译词的影响,又创制了译词“年转”“日转”。《最近中学地理教科书:地文之部》中使用的“季风”也应是化用的译词,其前已有日源译词“季节风”“季候风”,前二字语素“季节”“季候”均可缩略为“季”,而形成“季风”一词。佐藤传藏编《中学地文学教科书》(1902)中有“氷河の作用”,在中国文献《新制地理概论教本》(1917)中首次译入为“冰河作用”,省略日语中的“の”,化用为四字词。

(2)测查所及日语译词多以汉字记录;少数用汉字记录、附注日文;用汉字混杂片假名记录的仅有3 条:佐藤传藏编《中学地文学教科书》(1902)中的“氷河の作用”;岛田丰著《地文学》(1887)中的“大陸丿氣候”“島嶼丿氣候”。日源译词的书写形式均参照日语译词的汉字书写形式,使用中国汉字系统中的习用字符。

(3)从时间分布看,表1 所见日源译词,其文献用例或书证的时间最早在1884年,最晚在1935 年,如图1 所示:

图1 1900-1949 年间日源地理学译词书证时间分布图

从图1 可见,日源译词进入时间集中在1902-1906 年间,共有44 个,主要出现在日源教科书中:樋田保熙译《世界地理志》(1902)①本文所引该书书证均据《近现代汉语辞源》。、《中学地文教科书》(1903)、《中等地文学教科书》(1904)、《最近中学地理教科书:地文之部》(1906)。出现日源译词相对比较多的1910、1931 等年份,出处也都是译自日语或综合日语、英语文献编纂而成的教科书。可见,日源教科书是日语地理学译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路径。

(4)比对《地理学名词》可知,测查所见的日源译词中有45 个沿用至今。

(5)《新华外来词词典》收录表1 所列的日源译词6 个,其中有1 个译词的书证先出,有3 个译词的书证晚出;《近现代汉语辞源》收录表1 所列的日源译词48 个,其中有23 个译词的书证先出,有23 个译词的书证晚出。这些先出的书证,为确认日源译词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4.近代日源地理学译词的特点

综合以上测查结果,并与其他学科译词受日语影响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近代日源地理学译词具有以下特点。

4.1 日源译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时间跨度长,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

测查结果表明,至迟从19 世纪60 年代起,至1935 年,日源地理学译词不断进入汉语地理学译词系统。在此过程中,中国现代地理学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但在时间分布上,不同时期日源译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数量很不平衡:测查所见19 世纪60 年代的日源译词有3 个,1870-1899 年间的日源译词有2 个,而1900-1949 年间的日源译词有80 个。所见日源译词最多的时期中不同年份也有显著差异,1902-1906 年间的日源译词多达44 个,占该时期总数的52.4%。不同时期的日源译词的汰选情况也有差异:19 世纪60 年代的日源译词半岛、雪崩沿用至今,岬被淘汰;1870-1899 年间的日源译词冰川、地球仪沿用至今;1900-1949 年间的80 个日源译词,有45 个沿用至今。总体上看,不同时期的日源译词在汰选过程中的存用比例都比较高;相比之下,1900-1949 年间的译词存用的数量最多,但比例略低。

与笔者曾考察过的日源元素译词(牛振,2020)和日源西药译词(牛振,2022)相比,日源地理学译词进入中国地理学词汇系统的时间跨度长,沿用至今的译词数量多,但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1)地理学名词的借用与影响为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荒川清秀,1997,2012),故日语译词对汉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时间跨度长。(2)日源地理学译词的构词方式与记录用字容易被汉语使用者接受。关于日源译词的构词方式及其对汉语的影响,后文有详细论述;笔者(牛振,2022)曾论及日源译词用字的接受问题,此处不再赘述。(3)清末民初,尤其是1896-1911 年间,汉译日语书籍数量多、在翻译书籍中占比大(牛振,2022)。从测查情况来看,汉译日源地理学书籍的刊印时间集中在该时期,其时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日源译词的数量也显著增多。

4.2 日源译词不尽统一,且存在书写形式歧异现象

日源译词不尽统一,主要表现在表达同一概念的日源译词不止一个,如在表1中洋岛、三角洲、大陆气候、年动、半年风、睡眠火山、裾礁、北回归线、陆岛、岛屿气候、南回归线、死火山、盐湖、私转、潟湖等15 个译词均有记录相同概念的不同译词。此外,还有15 个日源译词有记录相同概念的非日源译词。

此外,表1 中有7 个译词的书写形式换用异体字,出现了书写形式的歧异,比如:

(1)海岸綫、海岸線

(2)雪綫、雪線

(3)本初子午線、本初子午綫

(1)-(3)各组译词换用綫、線记录,导致书写形式歧异。与此类似,下面(4)-(5)组译词也存在书写形式歧异。

(4)山脉、山脈

(5)砂嘴、沙嘴

下列两组译词换用回、廻、囘记录,出现了书写形式歧异。

(6)北回歸線、北廻歸線、北囘歸線

(7)南回歸線、南廻歸線、南囘歸線

日源译词不统一及其书写形式的歧异反映了日源译词规范性差的事实,也是近代时期汉语地理学译词使用比较混乱的具体表现。分析其成因,译者各行其是与政府规范的缺失是主因,充分反映了地理学名词规范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4.3 日源译词用字不受日语用字影响

测查所见的日源译词均用中国汉字系统中的习用字符记录,不受日语译词书写形式的影响。比如以下各组:

(1)海洋島—海洋嶌①“—”前为汉语文献中测查所见译词,“—”后为日语文献中测查所见译词。

(2)大陸島—大陸島、大陸嶌

(3)鐘乳石—鐘乳石、鍾乳石

第(1)组中日语译词书写形式中使用“嶌”,日源译词不受其影响,使用“島”记录。第(2)组中日语译词换用了异体字“島、嶌”记录,第(3)组中日语译词换用了异体字“鐘、鍾”记录,日源译词只使用了“島”和“鐘”记录。

(5)北回歸線、北廻歸線、北囘歸線—北回歸線、北囘歸線

(6)南回歸線、南廻歸線、南囘歸線—南回歸線、南囘歸線

第(5)(6)两组中,日语译词换用了异体字“回、囘”记录,日源译词则换用异体字“回、廻、囘”记录。《字汇·廴部》:“廻,同回。”《字汇·囗部》:“囘,回本字。”至少在17 世纪初,回、廻、囘已作为异体字使用。

(7)冰川、氷川—氷川

测查所见,日语文献中“冰”都写作“氷”。上文所述日语译词“氷河の作用”,日源译词记作“冰河作用”。《字汇·水部》:“氷,俗冰字。”说明至少在17 世纪初,汉语中“氷”已被作为“冰”的俗体使用,所以,不能据此断定汉语文献中的“氷”是受日语文献中的用字影响而使用。

笔者对日源元素译词(牛振,2020)和日源西药译词(牛振,2022)的测查表明:日本汉字系统中特有的讹混现象会影响中国元素译词用字,清末民国时期日源西药译词用字受日语片假名读音影响。日源地理学译词用字不受日语用字影响,也呈现出其用字上的特殊性。

4.4 日源译词促进了汉语地理学名词系统的发展

日源译词不仅影响中国地理学译词时间长、存用数量多,丰富了地理学名词系统,而且日源译词的构词方式也对中国地理学名词产生了一定影响,为创制新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了汉语地理学名词系统的发展。

朱京伟(2020:36-37)认为,三字和四字日语借词的构词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明显多于二字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本文测查所及的三字日源译词情况相对复杂一些,有2+1 模式构词的,比如海洋岛、大陆岛、季候风、气候风、季节风、标准时、地方时、地下水、钟乳石、海岸线、堰塞湖、半年风等。此外,还有1+2模式构成的译词,比如陆半球、水半球、休火山、死火山、活火山、砾沙漠、亚热带等,除亚热带之外,后部二字语素都是对前部一字语素表达概念的具象描写。上述两种模式构成的译词,在汉语构词法上都属于“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能产性和灵活性强,为创制地理学译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字日源译词的情况也比朱京伟(2020)的测查结果更为复杂,其中有他论及的2+2 型译词,比如睡眠火山、冲积平原、大陆气候、岛屿气候、海洋气候、冰河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堆积作用、沉积作用等,这些词的构词材料来自可以单独使用的词,又可以以某些词为修饰语或中心语派生出一系列的词,能产性也比较强,比如列举所见“XX 作用”一类的词。“这有利于在二字词和四字词之间形成上位和下位概念,从而拓宽了表达复杂概念的空间。”(辛杜卉,2021)

还有其他类型的四字日源译词,如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其构词可以描写成1+(2+1)型,是在上述2+1 型的基础上前加一字语素构成。类似的还有五字日源译词:巨蟹回归线、摩羯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可以描写成2+(2+1)型,在2+1 型的基础上前加二字语素构成。

测查所见还有五字日源译词:大陆性气候、岛屿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前二字语素与后二字语素之间加上类词缀“性”,来区分具有不同特点的气候类型。蒙北京大学王利霞博士告知,这些译词是对日语词“大陸丿氣候”“島嶼丿氣候”“海洋的氣候”的对译,带有明显的外来特征。

测查结果表明,1900 年以前的中国地理学译词主要为二字译词,三字译词很少,四字、五字译词几乎没有。1902 年以后,随着汉译日本地理学著作和教科书不断出版,日源地理学译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三字、四字译词数量明显增加,仅表1 所列日源译词中就分别有26 个、15 个,分别占本时期日源译词总数的31.0%与17.9%;五字译词也有使用,仅表1 中所见就有6 个。

在引入西方地理学概念时,汉语词汇系统中没有对等的词语,用双音节词又难以明确地表达出来,基于“高度复杂的科学词汇的需求”(马西尼,1997:171),译者创制了大量的三字、四字、五字地理学译词。这是译者顺应汉语词汇发展的结果,正如向熹(2010:652)所言:“随着词汇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表达的新概念进一步增加。利用现有双音词做基础构成新词也就成为汉语近代词汇发展的自然趋势。”但上述数据表明,汉语三字、四字、五字地理学译词的创制深受日语译词的影响,日语译词的构词方式为汉语译者创制新的词或短语记录不断增加的地理学概念提供了更多可能,促进了汉语地理学词汇系统的发展。

此外,日源译词系统性比较强。比如,表1 中環礁、裾礁、堡礁等译词,记录不同类型的珊瑚礁。这些词都以“X+礁”的方式构成,表达相关的概念,容易构成一个关于珊瑚礁的自然地理学名词子系统,方便地理学知识的聚合与使用。表1 中类似的还有以下各组译词:陸島/大陸島、洋島/海洋島,陸半球、水半球,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年動/年轉、日動/日轉,島嶼氣候/島嶼性氣候、海洋氣候/海洋性氣候、大陸氣候/大陸性氣候,淡湖、鹹湖等。这些词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学译词子系统,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特征,也促进了汉语地理学名词系统的发展。

日源译词的这一特点,显然是受日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所致。表1 所列的译词氣圈、水圈,及日语文献中后部一字语素同为“圈”的陸圈、生物圈等词,都以“X+圈”的方式构成,表达相关的概念,构成一个关于地球外圈的自然地理学名词子系统。日语译词这种系统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地文学初步》(日刻、片山平三郎,1877)中按照风力大小将风的类型分为软风、微风、疾风、暴风;《地文学》(岛田丰,1887)中按照火山的活动情况将其分为熄灭的火山、睡眠的火山、活动的火山三种,后来逐渐演变为死火山、休火山、活火山,等等。

5.余论

笔者依据目前占有的材料,在文献测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从影响时间看,日语译词对汉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时间跨度长但时间分布存在显著不平衡性;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日源译词使用混乱且存在书写形式歧异现象;从书写形式看,日源译词不受日语用字影响;从词语构成看,日语译词对中国地理学译词的词长和构词方式都有明显的影响;从词汇系统的角度看,日语译词的系统性强,对日源译词产生较大影响。总之,日源地理学译词特点鲜明,本文揭示了近代中日科技名词交流互鉴的一个侧面。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至少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5.1 全面探究不同学科名词受日语译词影响的历史事实

笔者曾探讨过日语译词对汉语音译元素名和音译药名的影响(牛振,2020,2022),本文尝试利用近代中日文献探究近代时期日语译词对汉语地理学译词的影响,总结出日源地理学译词的鲜明特点。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进一步分学科开展科技名词研究,全面揭示日语译词对汉语科技译词的影响。虽然研究的过程比较艰辛,但经过广泛搜集材料、悉心进行测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不只为研究结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汉语词汇史、翻译史、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可助益外来词词典订正词条失收、书证晚出等疏误。

5.2 深入探讨汉语译词对日语地理学名词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日语文献中有多个中源译词,而相关辞书的查阅又提供了更多的词例,以下按照时间顺序略述一二:

(1)在19 世纪60 年代,海风、火山、经度、纬度为中源译词。

(2)1870-1899 年间,北极圈、地壳、冬至线、寒带、飓风、陆风、贸易风、南极圈、热带、温带、夏至线、子午线为中源译词。

限于篇幅,不再针对上述词例援引相关研究成果或进行考证。所列中源译词除地壳、海风、火山、陆风、飓风、贸易风外,其余都为明末地理学译著中的译词,说明至少自1860 年起,汉语地理学译词,尤其是明末译者创制或选用的译词,对日语地理学译词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全面揭示汉语译词对日语地理学名词的影响,须用心搜集材料进行专题研究。

周振鹤(1998)认为:“过去有一些误会,以为近代以来汉语的外来语词多是日语转道而来到中国的。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在早期——具体而言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日欧语言的接触方向或曰外来词的走向是:欧→中→日;而在晚期,即本世纪初,主要走向变成:欧→日→中。在早晚期中间,即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维新之间,两种走向都有。”因此,须重视中日科技名词交流与互动的研究,尤其是对近代科技名词溯源的具体验证,以厘清近代中日科技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双向互动。

猜你喜欢

测查教科书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运用体育“运动包”开展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五项体能发展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基于测查数据的“旋转”教学建议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西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测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