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玺封泥考释三则*

2023-02-05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楚简封泥战国

鲁 超 杰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提 要 新蔡出土的战国楚封泥中有一个久未得到确识的字,对读战国楚简和传抄古文,此字应释为“”,在封泥中读作“关”。同时,本文对《中国封泥大系》阙释的“□池弄印”进行了补释,认为阙释之字是“御”字。另外,本文认为《匋玺室藏古玺印选》所收“东就之玺”是战国楚国里中长官所用之印。

1.战国楚封泥“关”字补说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河南新蔡故城陆续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楚国封泥,从封泥内容看,多与市场交易有关。其中有如下一方封泥:

2018 年出版的《中国封泥大系》第00111、00114、00116 号(任红雨编著,2018:10)也收录了这几方封泥,释文作“门关贩”,将“门”下一字释为“关”。从该书释文体例看,一般只严格按照字形释字,基本不破读,所以大概作者认为封泥右侧下方的是“关”字。不过,“关”字在战国秦汉文字中多见,从未见有作此类字形,径直将此字释为“关”,恐怕并不确切。另外,《中国封泥大系》第00081-00083 号(任红雨编著,2018:7-8)单独收有战国“关贩”封泥,“关”字写法与上引封泥中的写法并不相类。目前,似未见有学者对上揭封泥中的右侧字形进行探讨。

今案,从印面布局以及“门”与其下字形的穿插关系看,封泥右侧应只有一个字,此字从“门”从“埢”,应是“”字,读作“关”。先来看《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许雄志编,2011:21-22)所收这几方封泥的清晰图版。

对比三方封泥可以发现,第三方封泥中右侧一字的写法是一种省写,第一方封泥中的该字是完整写法,此字从门,门内字形下部从土,中间从廾,廾上两横画两侧分别有一斜笔,或与两横画保持一定距离作第一种字形,或与两横画相连作第二种字形。该字考释的难点即在如何分析门字内部的字形。

其实,类似字形也见于另一批出土的战国封泥。1983 年,河北灵寿古城遗址曾出土如下一枚战国中山国封泥:

吴振武(1989)指出,左边一字与《汗简》中“完”的古文相同,封泥应释作“信完”。其说可从。试对比传抄古文中“完”的写法:

可以发现,前揭封泥中的字形与“完”的古文写法十分接近,唯一不同的是上面多了一个“十”字形。李家浩(1983;2002:197)曾指出,“完”的这类古文写法,其实是借“埢”为“完”,字形中的(可隶定为“”)即“卷”所从的声符,其与“朕”的声符“”(《说文》作“灷”)并非一字。李先生此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后来辨析和释读楚简中从和从灷的两类字奠定了基础,属见母元部音,灷属定母侵部音,以它们为声符的两类字古音有别。

不过,何琳仪(1998:1003)、李春桃(2016:331)已指出,从一些传抄古文和楚文字资料来看,和灷两类偏旁有混用的现象。吴振武(1992)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解释说:“古文字中形近偏旁有时相混是较常见的,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剧烈。”近年来新见的楚简文字中亦有不少和灷两类偏旁混用的例子,学者多有论及(雷晋豪,2012;苏建洲等,2013:805-806;赵思木,2017:501-509;孟跃龙,2019),比如:

乘着个性解放的春风她离开了家庭走进了校园,在与传统的家庭伦理抗争一番之后,她选择了逃离这沉重的家庭环境,为了自由。内心的责任感,与生俱来的母性让其回归家庭,而最终却无家可归。这一系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一位女性在追求其自身解放的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女性是脆弱的,一场悲剧往往会触发其内心负罪意识。从曾树生的自我追求路程可以窥见女性解放道路的漫长与曲折。

综合来看,前引楚国封泥中的那个字,“门”内部的字形可分析为从“土”、从“ ”的异体写法,可看作“埢”的异体字。整体来看,这个字应该释为“”,在封泥中读为“关”。“”从“卷”得声,“卷”和“关”都是见母元部字,古音十分接近。《庄子·人间世》《荀子·解蔽》《荀子·宥坐》有“关龙逢”,《潜夫论·志氏姓》:“关,又作豢。”(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1989:193),“关龙”复姓,即古书中的“豢龙”氏,“豢”从卷得声。在楚文字系统中,多假借“”来表示“患”,“”字从心声,而楚文字中“关”字多写作“”,所从声符与“患”同,“患”的古文即从“关”声(张富海,2007:144;李春桃,2016:321),可见“患”“”“关”关系之密切。所以,“卷”和“关”相通应该没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安大简《关雎》来看,“关”有一个异体写法作“”(黄德宽、徐在国主编,2019:69),此一写法亦见于秦封泥(郝慧,2020:115)。现在来看,封泥中的“”字,可能是“关”的另一种异体写法。“卷”“串”“”古音均属元部,“”虽是来母字,但何景成(2008)已指出,上古音中来母与见母关系密切,比如从见母“兼”得声的“廉”“濂”“镰”在古音中均属来母字,再比如《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之“冓”,安大简中作“”(黄德宽、徐在国主编,2019:48),“”从“彔”得声,“彔”是来母字,“冓”则是见母字。所以,从“门”从“埢”(或“串”或“䜌”)的字与“关”音近,均表示用作“关”的异体字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和“”的出现,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战国时期楚文字用字习惯的理解。

综上,这方封泥应该读作“关贩”。关,在古代的主要职能是防卫,同时兼有征收货税的职能。《周礼·地官·司关》云:“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郑玄注:“征廛者,货贿之税与所止邸舍也。”“治禁”是指检核出入关的人员与货物,“征”就是指征收“货贿之税”,即货物在过关时上缴的过关税。所以,封泥“关贩”应是关吏所用之官印,商贩携带货物经过关卡,经关吏检查后向官府交纳过关税,然后由关吏在货物上钤盖“关贩”印,作为通行和纳税的凭证。

值得说明的是,古代的市、门、关常常相互联系,联官而治,即前引《周礼》所谓“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清代学者惠士奇对此有所阐发,他说:“自外入者征于关,关移之门,门移之市,所谓征于关者勿征于市也。自内出者征于市,市移之门,门移之关,所谓征于市者勿征于关也。”货物在过关时交纳过关税后,经过城门、进入市场时是可以免税通过的,反之亦然。战国官印中有“龙市出玺”(《盛世玺印录·续贰》03)、“市出玺”(《盛世玺印录·续贰》 04)、“南门出玺”(《玺汇》 0168)、“勿正关玺”(《玺汇》0295),陆德富(2018:214-218)指出这些玺印所体现的就是《周礼》中所谓的“司关联门市之法”。

在新蔡故城所出的这一批封泥中,有“东门贩”“北门贩”等几方封泥,陆德富(2018:214-219)指出,这里的“门”指的是新蔡县城的城门,这几方印记大概就表示货物在通过城门时已接受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并已交纳了过门之税。“关贩”封泥与其同出,正体现了古代门、关联官而治的特点,大概交纳了过关税的货物在通过新蔡城门时是可以免税通过的。

2.秦封泥“御弄池印”补释

《中国封泥大系》第04908 号中收录了如下一方秦代封泥:

原释文作“□池弄印”(任红雨编著,2018:410)。右上一字不识。今案,此字疑是“御”字。从印面看,它与一般写法的“御”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午”的上半部斜笔与竖笔并不相连,与一般写法的“午”略有出入,这可能是印面残泐的缘故,也有可能是“午”的特殊写法,秦骃玉版和里耶秦简8-461 号木牍中“秦”字所从的“午”旁皆有如是写法:

二是将“卩”写在了“午”的下侧。这可能是出于印面布局的考虑,使其与下方的“池”字一样,成左右结构的偏旁布局。这种因特殊需要临时改变偏旁位置的写法,在战国文字中也是有例可寻的,孙合肥(2020:365-429)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如:

以上所举,大抵均属于临时改变偏旁位置的写法。

封泥中此类写法的“御”又见于楚简和齐陶文,试看如下字形:

对照来看,封泥此字与楚简和齐陶文中“御”的写法是大致相同的。秦文字中也有类似相近写法的“御”字,可举四例如下(见表1):

表1 秦文字“御”

“卩”都被写在了“午”的下侧。

所以,这方封泥应读作“御弄池印”。陈晓捷、周晓陆(2005)指出,御弄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帝游戏娱乐事务的机构,秦封泥中尚有“御弄府印”(《中国封泥大系》04205)。御弄池大概即御弄管理下的陂池。

3.“东就之玺”释解

《匋玺室藏古玺印选》第002号收录了如下一方战国楚玺:

原释文作“东□之玺”(尾崎苍石、和田广幸编著,2019:1),右下一字不识。李桂森、刘洪涛(2022)对比战国楚系文字中的相关写法,指出印文中的第二个字应释为“(就)”,并认为“东就”是官署名,具体待考。

作为职官名的“东就”在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不过,里耶秦简中有如下零星记载值得重视。比如,8-1328 号简记载“朔朔日,田官守敬、佐壬、禀人娙出禀居赀士五(伍)江陵东就娤”,简8-1014 云“□出貣居赀士五(伍)巫南就路五月乙亥以尽辛巳七日食”,简8-1083 云“士五(伍)巫南就曰路娶赀钱二千六百”,简8-1450云“冗佐八岁上造阳陵西就曰駋,廿五年二月辛巳初视事上衍”(陈伟主编,2012:311、262、275、329)。里耶秦简中形容某人籍贯常采用“县名+里名”的形式,因此《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陈伟主编,2012:125)指出,简文中的“东就”“南就”“西就”为里名。李静(2018)还指出,简文中的“就”可读为“僦”。

战国秦汉时期,国家常常雇佣民众参与物资运输事务,古书称为“僦”。《说文》:“僦,赁也。”《汉书·郑当时传》:“当时为大司农,任人宾客僦。”颜师古注:“僦谓受雇赁而载运也。”《汉书·食货志》:“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师古注:“僦,雇也,言所输赋物不足偿其余雇佣之费也。”可见“僦”是一种雇佣载运的行业。而在古代,一些里名之由来,常跟里中居民所从事之行业有关,如战国齐陶文中常见“陶里”之名称,如“大陶里”“中陶里”“东陶里”(《古陶文汇编》3·63、3·109、3·118),这些里都是制陶手工业者的居住地,可见里之得名,或与居住其中之民众的职业相关。齐陶文中还有“漆彫里”(《古陶文汇编》 3·625、3·626),裘锡圭(1978)指出,这是漆彫氏聚居的一个里,而漆雕氏之得名,则与其职掌漆器制作的某道工序有关(陆德富,2017)。

因此,僦里的情况很有可能也是如此,其得名或跟里中民众受雇佣从事载运行业相关。与之类似的还有“委粟里”。据《汉书·元后传》,汉代魏郡元城有“委粟里”,其文曰:“翁孺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为三老,魏郡人德之。”悬泉汉简中效谷县下辖诸里中亦有“委粟里”(白军鹏,2018:13),出土唐代墓志中洛阳地区有“委粟乡”(陈长安主编,1991:165)。古代黄河下游还有“委粟津”,《水经注》:“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津是古代的渡口,“委粟津”之得名,可能就跟漕运委输有关。悬泉汉简VT1309 ④:26 中还有一则记载颇值得留意:“元康二年闰月戊戌朔己酉,悬泉厩佐弘敢言之。爰书:厩御委粟里孙倚相告曰:所葆养传马一匹。”(张俊民,2008;2014:476)委粟里孙倚的身份是厩御,“葆养传马”是其平时工作的内容之一。可见,居于委粟里中之民众,其日常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与物资传送事务相关,这与居于陶里之民众多参与手工业生产这一情况相似。“僦里”亦可作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里耶秦简中“东就”“南就”所属之县“江陵”“巫县”在战国时皆位于楚境之内,晏昌贵、钟炜(2006)又指出,“西就”所属之“阳陵”前身是见于包山楚简的楚国阳陵,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因此,里耶秦简所记“某就”之里,或是战国楚制之遗留,而上引战国“东就之玺”从文字风格看恰是楚玺,适可与之合观。从行款上看,“东就之玺”也与楚之里印相似,如“郛里之玺”(《玺汇》0180)、“楮里之玺”(《玺汇》0181)。并且,在战国秦汉文献中,两字以上地名常省去其后的行政单位名称(如县、乡、里)这一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综言之,这方战国楚“东就(僦)之玺”可能是当时里中长官所用之印。

猜你喜欢

楚简封泥战国
战国封泥
秦封泥选
新莽封泥选
东汉封泥选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楚简二则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