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科研能力建设研究

2023-02-05苑芷茜孙书晶柴宁王溪睿刘畅郭一冰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辽宁省技术人员

苑芷茜 孙书晶 柴宁 王溪睿 刘畅 郭一冰

(1.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沈阳 110161;2.辽宁省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161)

1 引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生态环境监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1]。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是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核心,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基础,更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利器。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精神,关键在于抓好生态环境监测科研能力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垂改”的深化阶段。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辽宁省迫切需要摸清科研能力底数,强化顶层设计,加速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支撑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科研能力建设的现状

2.1 人员情况

2.1.1 技术人员学历水平情况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中端学历技术人员总体相差幅度不大,但高端及尖端学历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省中心、沈阳中心和大连中心,且尖端学历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存在流失现象,监测科研能力建设学历基础水平有所下降。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中,博士研究生占2.0%、硕士研究生占18.8%、本科生占68.2%,具体学历水平情况见图1。

图1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学历技术人员占比情况

2.1.2 技术人员年龄组成结构情况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中,35 岁以 下 占7.6%、35 ~45 岁 占46.9%,45 岁 以 上 占45.5%。总体来看,技术人员年龄组成结构属于稳定型,科研能力建设的年龄组成结构基础一般,全省各地区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技术人员老龄化风险,部分分支机构新青年技术人员储备少,监测科研人员队伍未来发展的年龄组成结构有较大发展空间,亟须引进年轻技术人员,为科研能力建设提供储备力量。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年龄段技术人员占比情况见图2。

图2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年龄段技术人员占比情况

2.1.3 技术人员职称组成情况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占42.5%(其中,教高占12.7%、高工占29.8%),中级及以上技术人员共702 人,占82.7%。结果显示,全省技术人员职称组成基础一般,但全省各地区组成不均衡,受“垂改”影响,部分分支机构出现高级技术人员和中级及以上技术人员占比有待提高的情况。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职称组成情况见图3。

图3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级职称占比情况

2.1.4 各时期人才获取变化情况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十二五”时期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等5 人次、省部级80 人次、市厅级11 人次;“十三五”时期获得国家级2 人次、省部级60 人次、市厅级4 人次;“十四五”时期,截至2022 年年底获得国家级11 人次、省部级158人次、市厅级8 人次。除“十三五”时期受“垂改”影响外,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人才获取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人才获取竞争力及动力较好,但各地区发展相差较大,部分分支机构存在人才获取竞争力及动力不足的现象。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人才获取情况见图4。

图4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时期人才获取情况

2.2 实验室能力情况

2.2.1 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目前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持有的仪器设备总体数量不少,但现有仪器设备严重老化,近一半的仪器设备运行超过10 年,数量和质量低于填平补齐的配置要求。同时,先进仪器设备缺口大,为满足“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等新的监测要求,科研能力建设的仪器设备配置基础亟待加强。

2.2.2 资质认定情况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共认定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等11 个监测类别2 706 项9 014 项次。各单位资质认定不均衡,仅省中心1 家单位实现全类别覆盖,且部分资质类别存在认定均集中在1 家单位的情况。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情况见图5。

图5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情况

2.3 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至2022 年年底)3 个时期共完成项目课题259 项、获奖142 项,发布标准78 个、论文专著2 018 篇(部),获得知识产权126 项。3 个时期比较来看,完成的项目课题和标准数量虽下降不严重,但承担的任务重心由国家级别转向地方级别,获奖、论文和专著数量有所减少,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数量增加较为可观。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时期科研成果产出对比情况见图6。

图6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各时期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3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科研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部分人才缺失,科研人员年龄组成存在老龄化风险

全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技术人员老龄化风险,受经济条件及人才引进政策影响,高端人才难引进、难培养的问题日益凸显,新进人员与生态环境领域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匹配度不高,培养周期长,原有的高端及尖端人才由于发展受限及退休等有所流失,科研领军力量下降,监测科研新热点、新难点人才支撑力量不足,最终导致难以承担高质量高级别的科研工作。

3.2 监测科研能力水平及科研成果产出呈下滑趋势

在资质能力方面,大多项资质认定集中在少数单位,部分分支机构资质认定项目少、意愿不强。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全省现有仪器设备老化、超龄运行的仪器设备已经过半,现有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低于填平补齐的配置要求,先进仪器设备缺口大、配置不均衡,难以满足科研创新对仪器设备的要求。科研能力水平发展动力不足且区域失衡,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呈双下滑趋势。

3.3 监测科研有效时间及内核驱动力不强

监测技术人员持续减少,监测任务却日益激增,导致技术人员在全力保障监测任务、充分支撑环境管理的基础上,难有余力再从事监测科研。在人才培养、考核、监督及职级晋升等管理制度上有待完善,缺少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技术人员科研创新的能动性差,暂未形成攻坚克难的科研向心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下降,尤其是获奖成果。

3.4 平台应用不足,科研力量分散,未形成合力

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应用不足,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行业合作较少且形式单一,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力量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亟须打通。

4 辽宁省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科研能力建设的建议

4.1 统筹谋划全省布局,侧重属地特点发展,坚持区位互补

一是统筹提高各领域监测科研技术水平。根据全省监测及科研任务的总体需求,结合各地区现有能力基础及属地环境问题需求,拟定各分支机构监测科研分担的发展方向及实施计划,实行“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确保在满足例行监测任务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加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资质能力认定,同时实现全省监测科研能力全覆盖。

二是统筹更新各地区仪器设备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顶层设计,结合实际需求和“垂改”要求,综合考虑省内不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污染防治任务量等因素,分类施策制定市级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标准[2]。根据各地区监测科研的发展方向及实施计划,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更新配置仪器设备,逐步加强各地区监测科研能力的特色发展,并通过区位互补实现仪器设备等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是统筹加强监测新领域科研能力水平建设。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监测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监测能力的新需求,采用“一事一议”专班专项研究的方式,全省统筹,动态调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科研能力水平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实施计划。形成省级统筹、全省覆盖、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动态应变、与时俱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科研新布局,以点带面,协调联动,全面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科研能力。

4.2 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一是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发展要以技术骨干为中坚,以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及重点实验室为支撑[3],打造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技术等专业技术领域核心科研团队,开展各领域监测技术研究[4]。集中省内外、生态环境系统内外各类优秀资源,采取联合申报课题、共同技术攻关、交流技术经验、共建共享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形式,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重大课题攻关,进行重点检测分析技术研发和设备验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价值适用性、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监测和评估的技术研究,推进先进检测分析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逐步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在国内国际的科研地位。

三是积极加入科技创新联盟,拓宽科研合作渠道。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是企业集成各种创新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辽宁省在“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建立由企业做“盟主”的典型产学研联盟1 000 个以上,并带动行业内自发成立创新联盟3 000 个以上[5]。通过加入科技创新联盟、组建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各省监测单位、生态环境相关领域单位的合作,甚至是国际合作,拓宽生态环境监测科研领域,促进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科技服务,并通过合作形成合力,产出更多优质科研成果。

4.3 提升科研创新内核驱动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以主题教育学习为契机,提升科技创新内核驱动力。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全面提升监测科研队伍的政治素养和科技创新内核驱动力,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目标,着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立一套多领域梯度式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长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各领域各梯度人才,培养一批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队伍[6]。组建省级生态环境监测专家队伍,推选各领域首席专家,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各领域专家团队及科研技术团队,发挥“头雁效应”,不断提升科研能力[7]。通过监测讲堂、专家授课、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向上参加实训交流,向下定期流动和帮扶,补齐能力短板,消除经验盲区,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科研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科技科普宣传,构建全民参与监测科研能力建设体系。把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提升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创新科普方式方法、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渠道,使更多的人了解科研项目[8],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辽宁省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