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栽培技术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2023-02-05党俊
党俊
[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陕西省林业基金管理中心),陕西西安 71008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对森林资源管护采用分级管护模式。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些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科学的栽培技术并进行应用,以此来提高栽培效率[1]。根据天然林分布状况,结合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以及人为活动情况等,合理布局管护站点,可提高工程效率,培养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有利于对健康状况差的天然中幼龄林进行科学修复,对林木密度稀疏的天然近熟林的退化林进行修复。在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和提升质量的前提下,要科学利用林地林木资源,采取因地制宜方针来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林区生态修复,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但目前在自然保护区中自然林总量不足,生长的质量不高。其中,天然中幼龄林数量占比高达65%,普遍存在树种结构单一、数量较少、自然演替更新缓慢等问题。在国有林区林场道路供水供电过程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装备无法适应新时期生态修复工作等,结果难以符合预期[2]。天然林受到较大干扰,导致结构状态达不到标准。因此,本文以移植栽培技术为研究对象,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试与分析。
2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概况
陕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范围覆盖102 个县,有4 个国有林场和1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119 个实施单位。经统计,全省共有天然林管护站点1 692 座,其中,国有管护站1 025 座,集体管护站667 座;管护人员64 611 人,其中,天然林管护人员14 247 人,生态管护人员50 364 人,主要分布在黄桥林区和秦岭巴山林区。短期内形成了陕西天然林资源管护网络体系,管护面积6 521 万hm2,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管护站为组成自然林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移植选苗
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质等条件,对需要移植的树木进行科学规划,挖树移植过程中不能伤害到树木的根部[3]。在购买移植树木时,需进行大量的水分补给。选择育苗场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址,需要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能够保证其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具备肥沃土壤环境。同时,为提升水分补给,要选择科学的地下水位。当土壤肥沃度较低时,要及时进行手动增肥。不同苗木类型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幼苗的生长环境进行适当移栽。如果在移栽过程中填入高层砂层,会使得浇水后土堆将水分排走,根系无法集中分布,树根与周围泥土不能融合,导致植物吸收不到水分,根系逐渐死亡。其现象实物如图1 所示。
图1 移栽过程不合理现象
根据图1,在正确移栽过程中需测试土壤的安全性,消除具有辐射元素的土壤,在移栽过程中不能在土壤中检测到化学污染物质[4]。科学设置土壤的pH,土壤的酸碱度要达到配平标准。结合实际移栽环境,在移植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移植时间。通常的移栽优化时间为每年的4—5 月。要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等待幼苗萌芽时,能够提升树苗的成活率,达到移栽效果,从而提升植树造林的质量。移植过程中需要合理选苗,要选择没有病虫、生长状况良好的树种,树形要适合,如果不适合应进行剪枝。同时需要对移植树进行合理断根,在断根过程中要将土球保存完整[5]。针对不同树种的断根,根据土壤条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对断根时间进行调整。其处理过程见图2。
图2 选苗处理过程
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工程中,用于移栽的目标苗几乎都是幼苗[6],因此要选择适当的育苗规格。其中,大树苗高150 cm,小树苗高30 cm。在无特殊环境要求下,结合实际工程条件,对树洞分布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调整工程的造林规模,并按照1 ∶10 的造林特点进行结合。选用生长状况良好、冠型完整、根部较优的树苗。其中,落叶乔木胸径(乔木主干离地表面1.3 m 处的直径)一般在10~30 cm 之间;常绿阔叶树的胸径在20~45 cm 之间;常绿阔叶树树苗的胸径一般在5~10 cm 之间,地径长约为3 cm;绿篱的树种冠径要大于12 cm。
4 挖掘定穴与栽种
在移植时,有时可能会损伤树木的根系,所以为使得树木能够达到较好状态,需要在断根处理后对其截面进行包装,并适时进行保湿处理。具体操作为:用草帘将树干进行包裹,并用草绳将其固定在树干上。利用喷雾装置对草帘进行喷水,使得草帘保持一定的湿度。用塑料将草帘包裹后捆扎在树干上[7]。将树干底部接近土球位置处的塑料展开,对底部覆土进行洒水后,将干兜同时放入,用于覆盖地膜。将其周围用土盖实,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利用土壤温度使得被包裹树干内能够具有良好的湿度环境,从而防止树干水分变少,来提升树木移植的存活率。将树干薄膜进行封闭,减小低温环境对树苗存活的影响,在温度较高时切勿进行拆膜。同时,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后,当树木成长达到较为稳定时,再将塑料拆下进行种植。
自然林树和珍贵阔叶树在移植栽培过程中要保证母土的土球存在。在移植中,土球大小需要根据树的大小而定,普通土球的大小为该树树干胸径的6~8 倍。如果母土球设置过大,不利于运输,如果不设置母土球则会使得树木濒于死亡。在树苗开挖前,需要在树木底部进行喷水,使得根部土壤保持湿润,这样容易挖掘,并且不会伤害到树根。根据挖掘土球的大小,从外侧向下进行挖掘。等到树木主干部分挖空后,将主干进行截断,分成不同大小的根茎,并将伤口剪平[8]。如果挖掘后的树干须根数量较少,可以按照一定标准适当去除土球表面浮土,这样能够保证土球质量适中方便运输。在树木挖掘完成后,用草绳将土球进行包裹固定。如果施工当天空气较为寒冷,则需要用浇水冻土的方式对挖掘后的土球进行固定。在土球运输过程中,主要保证树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树体受到损伤。在搬运过程中,重点要对可能受到伤害的位置包裹软垫,防止树皮遭到破坏。同时要注意土球的完整性,不能使其脱落或者散开,否则就会影响树木的成活效果。在树体断根后,要对移植的穴进行确定。因为树木离开土壤后容易失水,所以需要进行快速移植与栽种。确定植穴范围,要求在根系周围30~45 cm,移植过程中要一步到位且不窝根。具体示意图见图3。
图3 带球和定穴过程
根据图3,在定植穴中添加有机肥,并覆盖一层土。将树体选定后,找到对应位置,在正中央进行观察放置高度与宽度。完成后进行填土,并不断分层压实。埋深的高度要大于原树根的痕迹,等到土壤沉没后进行压实,使得树苗的根颈与土壤高度保持一致[9]。在树苗移植过程中,对于较难生存成活的树种,可以将速效生根剂兑水10~12 kg 后浇到已定植完成的树盘中。没有进行浇水的树苗在定植后,需要立刻浇大量的水。在浇水后,要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二次浇水,使得根系与土壤能够融合。经过一段时间,定期给树冠洒水。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则需要多次洒水。在对根部进行浇水时,等到水渗进土壤后,用细土进行覆盖。大树容易倒伏,使得树根处的土壤干燥,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要用三脚架进行固定[10],同时要不断检查穴内土壤的开裂情况。
5 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论述,针对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中提出的移植栽培技术,为验证其应用可行性,选择以陕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范围作为试验对象,按照天然林的资源分布、林区地形地貌等,对移植栽培后的苗木生长情况进行测试。当预期出苗率为95%以上时,表明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越好。
在试验区中,运用高中低床3 种整地方式,按照3 种不同株间行距,随机划分5 个区域。对天然林苗木生长情况进行测定,并计算其出苗率。
天然林不同株行距苗木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天然林不同株行距苗木生长情况 cm
天然林不同整地方式苗木生长情况见表2。
表2 天然林不同整地方式苗木生长情况
由测试结果可知,不同的作床方式对苗木生长均存在明显影响。在应用本文移植栽培技术后,5 个区域内的出苗效果均较好,其出苗率均达到95%以上。
综上所述,通过移植栽培技术,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使得陕西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由于平床根茎直径较长,能够减少天然林的发病率,在遮阴透光率在50%条件下,天然林苗木2 个月后迅速生长,去除枯死部分树苗后,得到长势较强、较大的树苗,几乎没有出现萎蔫现象,提升了保苗率。由于降水量充足,土壤的透水性较强,在整地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渗透水分,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同时,绿植的覆盖率增加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延安市水利部门监测显示,全市水土流失情况已得到较好防治,防护林每年可拦截大量泥沙,使市内不少河流的平均含沙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林区的生态事业得到有效转变。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其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依托林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民生项目,最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6 结语
本研究从栽培技术入手,深入分析了移植栽培技术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考虑到自然保护区的地质特征分布,对地质库中的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分析与区域块划分处理,判断不同保护工程的相对关联性,实验证明,应用本文的移植栽培技术出苗效果较好,其出苗率均达到95%以上,在生态修复中得到有效应用。但是本文方法中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在春季灌浆问题等。今后应逐步完善此方法,及时对栽培应用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出苗不整齐等问题的出现。通过对移植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实现其在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