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新路向

2023-02-05张良驯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概念学科理论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不少人把青年学与青年研究混为一谈,以为青年研究就是青年学。青年学学科化之路,可以说是步履艰难。这种状况与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 年6 月印发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的“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学科建设”和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 年4 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的“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的政策文件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制约着青年和青年工作领域学术研究的科学开展,不能充分地为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走出青年学学科化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青年学研究界要顺应学科建设的普遍规律,构建具有知识创新特征的青年学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要素[1],而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学术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是构建中国自主学术体系的主要内容[2]。因此,本文从概念、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结合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系统地阐述如何形成青年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新路向。

一、青年学概念体系的构建

(一)概念是青年学思维的起点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从客观事物的众多属性中归纳和提炼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了概念。在学术研究中,概念是人们进行思考、论证、解释和分析的工具,是学科理论和学科思想最基本的一个载体,因此,概念界定及其使用在学术研究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学术性往往首先就体现在对概念的使用上。”[3]理解概念、选择概念、运用概念是人们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基本功。各个学科都要构建和分析自己学科内的专业概念。例如,教育学史上但凡提出过原创性教育主张的教育学家,无一例外地都在如“学校”“考试”“教育”等许多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上做出过独特的贡献[4]。在众多学科中,一流学者往往是那些在学科概念建设上有独到思考和精准研究,通过思辨理性对本学科核心概念做出过科学总结、提炼和界定的研究者。

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青年存在和发展。青年学概念总结、提炼和界定的过程,就是人们关于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思想理论的展开和提升过程。人们对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科学认识的成果,都需要通过形成概念进行总结和概括。青年学概念是反映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特定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首先,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组成其他思维形式的基本要素,即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推理构成论证。青年学概念与判断、推理一起构成了人们在青年学研究的思维活动中,对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特定事物进行反映的基本方式。青年学概念界定是否清楚,使用是否得当,会对人们从事的青年学研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界定,随之而来的判断和推理就不可能保证其正确性。其次,青年学概念反映的事物是人们所要认识的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的一切事物。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出现的各种现象、各种活动、各种事务、各种政策,都可以成为青年学的认识对象和青年学概念的反映对象。最后,青年学概念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是指事物具有的各种具体的性质和关系。事物属性的异同是人们认识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各事物的基本依据。

(二)青年学概念的内容

青年学研究界对于青年学概念有一定的关注,部分青年学著作提出了青年学的具体概念。例如,邹学荣主编的《青年学概论》一书认为,青年学概念主要是“青年学、青年、青春期、青年本质、青年生理、青年心理、青年思维方式、青年行为方式、青年文化、青年价值、青年社会化、青年群体、青年运动、青年婚恋、青年教育、青年成才、青年德育等。”[5]黄蓉生主编的《青年学研究》一书提出,青年学概念有“青年、青年学、青年期、青春期、青年生理、青年心理、青年本质、青年行为、青年社会化、青年价值、青年人生、青年群体、青年文化、青年人格、青年教育、青年运动、青年管理、青年研究,等等。”[6]从这两本青年学著作看,青年学界关于青年学的具体概念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一些不一致的看法,这反映出青年学具体概念的不确定性和不成型性。

哪些概念属于青年学概念,这有一个认定标准问题。现有青年学著作普遍把“青年”两字作为青年学概念的标识,这的确容易辨识,但未必科学,也未免简单化了。应该说,包含“青年”两字的一个概念未必是一个青年学概念,不包含“青年”两字的一个概念也未必就不是青年学概念。青年学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青年学概念不能局限于是否包含“青年”两字,而要看是否与青年存在和发展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是否为研究青年存在和发展所必须,是否有利于构建青年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根据以上三个认定标准,并从青年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青年学概念可分为核心概念和关联概念两大类别。

青年学的核心概念是指支撑青年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包括青年、青年年龄、青年群体、青年本质、青年需要、青年实践活动、青年社会关系、青年特征、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青年成长、青年发展、青年权利、青年价值观、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政治引领、青年健康、青年生理、青年心理、青年社会化、青年素质、青年能力、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创业、青年婚恋、青年生育、青年文化、青年参与、青年犯罪、青年社会保障、青年家庭、青年社会、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党管青年、青年工作、青年政策、共青团等。这些核心概念呈现出青年学的知识图景,反映了青年学的鲜明特征,划定了青年学的学科边界。

青年学的关联概念是指与青年成长和发展直接相关、在青年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跨学科概念。这些关联概念包括学习、教育、学生、学校、考试、就业、婚恋、自由、权利、价值观、网络、世代、代沟、奋斗、创新、创业、志愿者、思想道德、政治引领、群团工作等。这些概念尽管不包含“青年”两字,但在其他学科中主要针对青年群体,大多是用在对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研究中。也可以说,这些在多个学科中都在使用的通用概念,具有鲜明的“青年”特征和深刻的“青年”底色。

(三)青年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建立青年学概念体系,不只是要提出具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对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和正确使用。概念界定及其使用是进行各类学术研究的基本手段,也是各门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青年学不只是没能确定具体概念的内容,还对一些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界定。青年学概念的界定不清,导致这些概念在理论上缺乏确定性,在实践中对这些概念的使用比较随意。从实际情况看,有些青年学研究的论文、著作、调查报告和咨政报告,在概念释义、分析和使用上存在不少的缺陷,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概念混乱。这是指任意变换青年学概念,使用的概念不能确切反映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把毫不相干的概念混为一谈。例如,青年概念无疑是青年学的第一概念,但这个概念也许因为是一个生活概念,因而存在多种滥用现象,导致“含义不清、指向不明”[7]。有人使用的青年概念脱离了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实际,有人把青年概念与成年人概念这两个交叉概念当成了并列概念。另外,有人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只从某个方面看待青年发展概念,如只从素质方面理解青年发展,没能完整呈现青年发展的基本含义。

概念支撑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也形成学科独特的话语体系。“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是由核心概念铸造起来的。”[8]青年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影响不大,与青年学的核心概念没能树立起来直接相关。只有建立起青年学概念体系并对核心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才能走出青年学概念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式微的窘境。从青年学概念分析法看,青年学概念的属性构成了一个由本质属性和多种表象属性组成的“整体池”,“概念的本质属性与表象属性分别指向概念的中心意义与边缘意义”[9]。青年学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通过经验方法、统计方法和扩展方法,透过概念的表象属性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穿过概念的边缘意义发现概念的中心意义。

青年学概念随着青年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不断产生和变化。例如,近年来,“躺平青年”“斜杠青年”“时代新人”“新时代好青年”“党团队育人链条”“共青团历史经验”“青年运动主题”“党管青年”“青年优先发展”等,不断成为青年学的新概念。这些概念都来自青年和青年工作实践。人们要从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中,不断发现、总结和提炼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青年学研究的历史就是青年学概念不断得到提炼和总结的历史。已有青年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同时,青年现象的变化导致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近年来,一些网络语言流行起来,成为青年学的新概念,如“佛系”“躺平”“孔乙己文学”等词就是从网络用语进入青年学研究之中的。青年学概念基于青年人的生活基础,这在客观上要求研究者仔细分析某一概念在青年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研究者还要去收集一个青年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使用方法,对不同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每一种用法赋予该概念的含义,清晰和具体地认识某个青年学概念的各种意义,掌握它的关键意义。

另外,我国青年学概念在国外青年学研究领域,没能形成应有的话语权。青年学学科建设固然要吸纳和借鉴国外的相关学术概念,但是,国外的概念都有产生的具体条件和适用的文化环境,不能不加分辨地简单拿来。事实上,党管青年、青年发展、青年工作、青年运动、时代新人、新时代好青年、共青团改革、青年工作的根本问题、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等很多概念,都是在我国青年工作实践和青年学研究中涌现出来的。对于青年学研究者来说,重要的是对我国青年学研究实践进行概念的总结和提炼,以形成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学概念。例如,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研究界在青年发展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青年发展概念的含义,包括青年自身需求和国家对青年的期许相统一、青年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融合、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促进等青年发展含义。这些青年发展概念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可以向国际青年学研究界传播并与之对话。

二、青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青年学是对青年研究的超越和升华

青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对象直接相关,因为研究对象既是一门学科建立的前提,也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要素。学科的划分是“以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而界定的”,青年学“应该创建出自己的研究对象”[10]。有的著作说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青年”,这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无疑是不够到位的,因为还必须回答研究青年的什么。青年的基本含义是指青年人,因而青年学属于人学范畴。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看,青年学是一门研究青年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普遍规律的科学。这可以看成是青年学概念的通用定义。

学术界对于青年的研究,存在两种基本路径:一是把青年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运用各自学科的范式对青年进行研究,这导致不同学科在青年研究上的研究汇集和知识聚集,形成一种传统的“学科青年”现象;二是在多门学科对青年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推进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建立青年学研究范式,形成一种新的“青年学科”现象。

从青年研究的历史看,多学科研究青年的情况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诸如青年健康、教育和就业等青年问题的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边界的。这就是说,对于一个青年问题,往往会有几个学科同时在开展研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共同研究某个社会问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研究某个社会问题时,不同学科之间本来就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青年研究针对的是青年群体,而青年分布在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社会领域,自然地可以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关于青年问题的任何研究都与研究者直接相关,都是基于研究者自身经验和知识而做出的分析、解释和判断,因此,认识和解决青年问题的方法就不可能只是单一学科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方法。关于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知识是分散在众多学科之中的,但现实中的种种青年问题却并不只是专属于某个学科,而是需要人们从多学科的视野、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去看待、分析和应对。不同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但他们面临的青年问题却是无差异性的。在青年研究中,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只是意味着看待和分析青年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方法。通过不同学科专业的学习,人们能够掌握青年研究的不同方法,对同一种青年问题形成不一样的经验、认识和解决方法。一切青年研究的知识都是研究者个人在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在与青年问题的“对话”中产生和构建起来的。任何一种从某学科出发的研究方法,如果有助于描述和解释现实的青年问题、提供具体的工作方案,那么它就是适当、可行、合理的青年研究方法,也是有生命力和解释力的青年研究方法。从实践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把青年现象、青年问题和青年工作纳入研究范围,这无疑促进了青年研究的繁荣发展。

但是,“学科青年”不等于“青年学科”,青年研究只是青年学的知识基础而不是青年学本身,这一点不能含糊,更不应混淆。青年学是在青年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多年青年研究量变产生的质变,是对青年研究的学科超越和学术升华。各学科对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研究,运用的是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的是本学科的研究范式。从青年研究的实践活动看,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的青年研究必然是比较分散的,难免出现支离破碎的镜像,这使得人们不能对青年做出整体性研究,也难以形成关于青年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对于青年存在和发展来说,单一具体学科的知识通常具有一定的学科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困惑的青年问题并不是某个具体学科专属的产物,因此,如果局限于某一个具体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就难以对青年问题做出完全的释疑解惑,也不能做出完整的科学说明。有的青年学研究者指出,深入研究青年必然会涉及相关学科知识,但是,这些“学科只能从各自的角度阐明‘青年’的内涵和固有规律,而不能取代青年学;反过来,青年学也绝不是各学科的机械相加。”[11]还有的青年学研究者提出,青年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由分析走向综合,由单学科走向跨学科研究,由实用性走向理论性,最终必然形成专门研究青年的青年学。”[12]这些说法是符合青年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的确如此,青年研究要形成知识体系,就必须在相关具体学科“参与”青年研究的基础上走向专门的学科化,建立起能够对青年存在和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的青年学。这是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内在逻辑,也是青年学建立的基本理由。

(二)青年发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

青年具有很强的自身发展的特征,青年学致力于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就青年本体而言,青年学把青年如何发展作为基本的研究课题。这决定了青年发展理论是青年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在青年研究中,不止一个学科存在关于青年发展的理论,如积极青年发展理论、青年场域理论、生命历程理论、青年亚文化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是从各自学科出发的,往往是零散的、断面的,没能形成整体性的青年发展理论。青年发展理论的整体构建还得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学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去分析青年发展概念中“青年”一词,认为“青年”一词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自然层面的“青年”,指的是青年的自然属性,如青年健康、青年消费、青年生育等;二是社会层面的“青年”,指的是青年的社会属性,如青年教育、青年参与、青年组织等;三是精神层面的“青年”,指的是青年的精神属性,如青年思想道德、青年理想信念、青年价值观念等。当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层面的“青年”,是从某个侧面进行科学抽象的结果,存在于青年领域的科学研究之中,但是,在具体的青年人中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就科学研究而言,青年概念是青年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对青年学研究中“青年”概念的这种理解,既是对青年本体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青年学研究的内容概括和范围框定,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

青年发展属于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青年发展的基础理论。笔者的《青年发展导论》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青年发展理论的基础内容,探索性地提出了青年发展理论的整体框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看,青年发展是指青年在人的本质和素质上的发展。其中,青年在人的本质上的发展包括青年实践活动的发展、青年社会关系的发展和青年自身需要的发展三个方面;青年在人的素质上的发展包括青年健康、青年知识和能力、青年道德、青年理想信念、青年人生价值的发展五个方面。上述八个方面的理论构成了青年发展的主体理论。此外,青年发展权、青年发展动力、青年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也是青年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3]。

青年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我国青年发展理论的构建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相关思想理论,需要能够与国外青年学界展开学术对话,在理论构建上进行交流与合作。但是,对国外的青年发展理论不能照搬照套,如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的青年亚文化理论、青年世代理论、青年代沟理论等。青年学界要根据我国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理论。特别是2017 年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以来,在青年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以“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优先发展理念、青年发展十个领域、时代新人育人目标、青年发展协同治理”[14]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发展理论创新成果。另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推动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上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青年发展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发展观,为做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三)青年工作理论的总结和提炼

青年学理论是由青年发展理论和青年工作理论两者共同组成的,总结和提炼青年工作理论是青年学理论构建的重要方面。

从青年学发展史看,青年学的提出和建立,不只是青年研究知识积累的学术结果,也是青年工作需要得到学理支持的实践推动。改革开放后,我国青年工作体系重新建立,共青团工作实践全面展开,客观上要求对青年进行专业化、学科化的理论研究。这是青年学在20 世纪80 年代产生和兴盛的实践基础。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变革,青年群体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就业、青年犯罪等诸多青年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推动下,青年研究始终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生动领域,以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为主的青年研究学术成果持续积累,包括学术期刊、学术团体在内的青年研究学术平台也搭建起来,这为青年学的新发展新活力奠定了知识基础和平台依托。进入新时代以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我国青年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这迫切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青年工作专门人才。在青年研究知识积累和青年工作实践需要的双轮驱动下,青年学成为青年工作专业化学理化的学科支撑。

青年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解决青年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制定青年政策。青年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不是单纯地研究青年本体,而是具有明显的青年工作导向。青年学研究不能局限在青年本体,而要扩展到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体现“更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性”[15]。在青年学研究中,人们对于青年本体的研究总是与青年工作的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都经常使用“青年和青年工作”概念。青年工作指的是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面向青年群体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青年事务、青年法律、青年政策、青年组织、青年工作项目、青年工作活动、青年工作主体、共青团工作等要素。在科学研究意义上,青年学研究既包括青年本体,也包括基于青年本体的青年工作。也就是说,青年学研究中的“青年”概念,既包含“青年本体”,又包含“青年工作”。这种认识对于青年学研究来说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这关系到如何构建青年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果只是把“青年”概念局限在青年本体,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青年学,也不能科学地构建青年学学术体系。青年学学术体系的评价,在根本上要看是否能够综合运用青年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问题,发挥青年学解释青年问题、促进青年工作的作用。

中国青年工作属于党的群团工作的范畴,在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进行了生动的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发展观和青年工作观,党团关系理论,关于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青年工作路径方法的理论,共青团改革发展理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理论,都是源自中国青年工作实践、具有中国风格的青年工作理论。青年学研究界要认真梳理和研究青年工作理论,善于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范式研究青年工作,推动中国青年工作理论走向世界,在世界青年学研究领域发出中国青年工作的声音,传递中国青年工作的经验。

三、青年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对青年学学术体系的支撑作用

任何学科都有适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程序和手段,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16]。研究方法既是学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又对学术体系的建立具有支撑作用。

青年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方法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青年学研究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揭示青年存在和发展的本质、阐明青年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的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研究原则、研究程序和研究技巧。”[17]青年学研究方法包括采用何种理论作为研究指导,持有什么样的青年观和青年工作观;如何根据青年学研究的现实要求,提炼和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研究问题;为了寻求认识和解决青年问题的答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程序;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收集到青年学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和理论素材,并对这些资料和素材进行分析和解释;如何基于数据资料和理论素材开展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工作建议,等等。可见,研究方法能够引导人们遵循规范的程序,采用恰当的手段进行学术研究,从而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有效地达到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青年学研究方法没能引起青年学界的足够重视,这表现在各种青年学著作对研究方法只是轻描淡写,青年学课程教学“主要是介绍通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8],青年学研究呈现单一学科范式的片面性。研究方法的缺位必然导致学术成果的缺陷,这是青年学学术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的成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年学要走向成熟,就必须更加重视研究方法。对待研究方法,既不能用“独特”为青年学研究方法画地为牢,因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并非泾渭分明、相互排斥”[19];也不能认为青年学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就停留在位移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忽视自身研究方法的构建。为了构建青年学学术体系,青年学研究界要进一步重视研究方法在学术体系中的功能作用,从单纯地借用套用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走向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青年学研究方法类别

经过多年研究实践,青年学积累和发展了多种类、多层级的研究方法,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概括起来说,青年学研究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构成,即青年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规定性,同时,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支撑和呈现青年学研究方法。

青年学根本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青年存在和发展的方法论。方法论涉及青年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和标准、研究的立场和出发点、用何种理论进行研究等。青年学根本研究方法包括:怎样看待青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如何认识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的各种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青年存在和发展是否具有客观规律,如果具有则能否去发现这些规律;如何判断青年学研究中所获得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如何区分青年学研究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等。其中,核心的是有关青年学研究的理论与学说。从“道”与“术”的区分看,如果说方法是“术”,那么方法论就是“道”。青年学研究方法论是青年学研究方法的方法,是最本源的青年学研究方法,因此,青年学根本研究方法超越了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分野,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人们对青年学的研究是一种宽视域、多角度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这种研究活动中,人们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青年存在和发展进行研究,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人们看待青年存在和发展、观察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会受到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个人成见的影响,有时难免会遭遇认知上的“洞穴偏见”。作为拥有理论自觉的青年学研究者,必须摆脱这种研究上的“视域束缚”,自觉地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更宽广、多维度、系统化的视角去观察青年现象,认识青年问题,找到理解和解释青年存在和发展的正确方法。

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关于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具有特定内涵、能够独立运用和实施的研究方法。如果说青年学根本研究方法旨在提供青年学研究的理论、引导青年学研究的方向,那么基本研究方法是要确立青年学研究的途径、方式和手段。青年学研究的课题和对象是多方面的,相应地,青年学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依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青年学研究方法。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概念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政策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等等。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都是独立的客观的存在,分别提供了青年学研究的不同路径方法,但彼此又密切关联、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适合研究主题的方法。在实际的青年学研究活动中,人们要根据所需研究的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性质和目标,选择一种或几种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每一种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方法优势,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实的青年学研究往往是以某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使用其他种类的青年学研究方法。

青年学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青年学研究中使用的操作性技巧。在根本研究方法提出了青年学研究的方向、基本研究方法确立了青年学研究的方式之后,人们就要采用具体研究方法开展青年学研究。每一种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都包含各自的操作技巧。例如,青年学调查研究法要运用抽样的方法和设计问卷的技术,运用计算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法的操作技巧包括如何搜集资料、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汇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处理数据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这些操作技巧往往在各个阶段交叉使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青年学研究的操作技巧都与网络信息技术有关。又比如,青年学概念分析法作为一种青年学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概念定义的方法、概念划分的方法、概念本质分析的方法和概念情景分析的方法等。还比如,青年学政策分析法作为一种青年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包括青年政策制定方法、青年政策执行方法和青年政策评估方法。

(三)在实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化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人们常用的青年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源自社会学范式在青年学领域的流行。从实证主义方法论角度看,青年学研究坚持归纳主义的原则,通过实证研究获得关于青年存在和发展领域相关“事实”的数据和知识。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具有生成和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符合因果规律和统计规律,因此,青年学研究者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就可以获得关于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多方面知识。实证研究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归纳,以形成某种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成为青年学研究的典型范式。实证研究致力于把握青年存在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青年存在和发展的不足之处,探析青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除了实证研究方法之外,青年学研究方法还存在理论研究方法。“青年学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从超越实践和经验的视域,运用阐释、辨析、说理等手段,对青年存在和发展进行研究、反映其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20]这个研究方法把阐释、辨析、说理作为基本的研究手段。“青少年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不能仅凭实地考察和经验描述就能分析清楚的,它是由诸多社会因素及多重矛盾决定的,所以必须防止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局限性,提倡从经验研究向理论研究的转向。这才是青年研究基础理论的生成路径,也只有上升到理论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推动青年研究的学科化。”[21]青年学理论研究方法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把青年存在和发展的“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其研究范围既包括客观性的对象,如青年教育、青年就业等,也包括主观性的对象,如青年奋斗精神、青年价值观等。青年的社会活动和青年工作者的社会行动,都是由不同意义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从价值角度理解和解释青年的社会活动和青年工作者的社会行动,因此,青年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青年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构建和价值塑造。青年学是一门关于青年的社会活动和青年工作者的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并依此对青年社会活动和青年工作者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青年学既要对青年社会活动和青年工作者社会行动的客观结果进行描述,也要对其主观意义进行解释。因果说明和理论解释是获取青年学知识的根本路径。

青年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需要自上而下理论推演和自下而上经验总结的双向奔赴,需要规范构建与实证归纳之间的碰撞交织”[22]。青年学研究需要以问卷、访谈、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资料,对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进行现状描述,更需要在现状描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逻辑分析,从而获得有关青年存在和发展的理论知识。从实际情况看,理论范式和解释工具的缺乏,是导致不少青年学研究深度不够、不能抓住事物本质、不能提出有效工作方案的直接原因。可以说,青年学学术体系建立的关键是运用和提升理论研究方法,而不在于实证研究方法。

青年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逻辑的支撑和论证。从青年学历史看,青年学著作框架大多是“拼盘式”的,各个章节的内容可以增加或减少,而且不同章节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例如,有的青年学著作包括“青年论”“青年素质论”“青年学习论”“青年交际论”“青年婚恋论”“青年审美论”“青年修养论”“青年成才论”“青年问题论”“青年社会工程”等章节;还有的青年学著作包括“青年的本质”“青年的身心发展”“青年社会化”“青年的学习与成才”“青年的职业生涯”“青年的恋爱与婚姻”“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群体”“青年文化”“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等章节。可以看出,不同的青年学著作对于青年学的内容和结构,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做出不同的章节安排。问题在于这些篇章结构在逻辑上不是周延的,不同章节也不完全是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这反映出青年学知识体系的不成熟性,也说明青年学研究亟待强化理论思维,加强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理论研究方法,才能科学地提炼出青年学的基本内容,并且厘清青年学内容的要素及其结构,从而建立起逻辑清晰、相互连贯和整体周延的青年学内容体系。

理论研究方法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研究方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与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国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和借用相比,理论研究方法可以说更多的是中国式的青年学研究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和青年工作理论,奠定了中国青年学的概念基础和基本内容,支撑起中国青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青年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立场和中华文明,这是中国式青年学与西方青年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综上所述,概念、理论和方法是青年学学术体系构建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既具有各自的含义和内容,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搭建起青年学学术体系。青年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创新之路在于重视概念的基础性作用、理论的突出性作用和方法的支撑性作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深化研究路径。随着青年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青年学学术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青年学进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成为普通高校的教学科目。

猜你喜欢

概念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