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
——基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启示

2023-02-05刘子亚

南方论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农村

刘子亚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怎样才能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人才,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都在致力于平民教育活动和乡村建设。晏阳初在平民教育思想中展现出来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乃至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发展问题,都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解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亟待改进的问题,探究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积极借鉴。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分析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公布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1057.19 万人,比2012 年净增148.21 万人。但全国小学教师平均班级比为2.02:1,其中,城区为2.04∶1,而乡村只有1.88∶1;全国初中平均师班比为3.83∶1,其中,城区为3.60:1,农村为4.52:1,这说明农村小学专任教师配备明显不足,而乡村初中则存在相对超员的情况。此外,报告中还提到,2020 年对全国31 个省份21278 名教师调查显示,55 岁以上老师所占的比例,乡村是8.8%,城区是3.3%,乡村要高出城区5.5个百分点。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连续工作10 年教师获得一级教师职称的几率,在城区为5.3%,在乡村为3.5%,城区中的教师获得晋升的几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农村教学点不断减少,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老龄化形势严峻、教师晋升机会少等问题仍然存在。

从总体上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持续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依然突出。除了上述报告中提到的教师数量不足和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等问题之外,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如教学环境差,教学方式陈旧,家长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位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围绕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农村基础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中国农村地区普通小学总数为8.86 万所。这说明,农村的基础教育面广量大,依然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头。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就必须破除多种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两大制约因素如下: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农村基础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群体的总体思想、知识水平和素质较低。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方面,农民父母的态度、观念以及教育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家长还信奉“读书无用论”,这使得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因为相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没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教育领域,这就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陈旧,教学环境差,教育手段落后,不能保证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资源因素

而资源因素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上,由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而这之中,最为关键的资源就是乡村教师,可以说,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1]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在农村地区,教师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年龄普遍都比较大,而大多数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之后,都会选择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城市地区工作。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和流失问题始终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一是乡村教师数量不足,招生考试遇冷,出现了“招不来、留不住、上不去”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二是教师的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由于缺少相关学科教师,使得该学科不能开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三是教师工资待遇和综合待遇偏低,职业晋升渠道狭窄,职业吸引力不够,“留不住”的现象屡有发生。四是乡村教师的幸福度和荣誉感低,农民家长对乡村教师的工作缺乏理解、不配合,乡村教师得不到社会认可,大大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

(一)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晏阳初看来,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与重心,想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就要从“乡村”开始。晏阳初在1920 年回到中国后,开始了乡村建设运动。1923 年3月,他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总干事,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调查,最终选定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开始推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践。经过对全县人民的生活和教育现状的调查,晏阳初发现,中国农村的弊病可以归结于四个字,即“愚、穷、弱、私”。愚,即大多数平民普遍缺乏文化知识;穷,即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贫穷的;弱,即指大多数农民素质较差,根本谈不到科学治疗与公共卫生;私,则是指中国大多数人缺乏道德陶冶,不能很好地团结合作。针对此,晏阳初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四个问题,就要开展“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所谓文艺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平民的文化生活,培养知识能力;生计教育则是指以普及科技知识的方式来提高平民的生产力,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卫生教育是通过普及知识来促使平民养成讲究卫生和强身健体的好习惯,培养强健力;公民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培养平民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团结力。他倡导通过“以文艺攻愚、以生计攻穷、以卫生攻弱、以公民攻私的四大教育方针来解决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2]

2.乡村教育的实施方式

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晏阳初为了解决教育与社会、与平民现实生活相脱节的难题,促进平民教育内容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提出四大教育方针后,又提出了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三大教育方式,来推动平民教育内容在民众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渗透。学校式教育是三大方式中主要的推行方式,其主要的教育对象为青少年,分为平民教育学校和“统一的村学”实验两个部分。而其中平民学校又分为初级平民学校和高级平民学校两种。通过学校式教育,近距离地接触平民,了解平民的真正问题所在,在引进科学教学方法和启发建设乡村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启发民众的智慧,让农民在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化,从而可以自觉地去学习和改变,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对平民的改造。社会式教育则是三大方式中基本的推行方式,是利用各种活动方式如通过音乐、图画、体育竞赛等活动方式,面向农民等普通民众而开展的一种广义的教育,社会式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手段上都更加贴合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从而多方面保障了学校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满足了青年农民的求知欲,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乡村建设凝聚了更多的力量。家庭式教育与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承担起了教育家庭成员的任务,弥补了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关注度不够的问题,根据成员在家庭中的不同身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行家庭式教育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可以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扩大家庭的责任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家庭社会化”;二是为了减少家族中年长的妇女和老人对青年妇女和儿童接受教育的阻力,打破农村封建传统的家族式思想和观念,使他们的教育更加具有效益。晏阳初认为家庭式教育的实施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家庭内,而是要和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包含知识文化、医疗卫生、生活技能、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农民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学习和吸收晏阳初在乡村建设中有利的经验,结合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同时,充分利用三大教育方式,促进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以及社会式教育之间交流与合作。推进四大教育内容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

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验表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把农村基础教育办得更好。因此,“未来要尽快建立完善‘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效落实机制,在继续增加财政 教育总体投入的同时,还要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使财政教育投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全面落实农村学生资助政策,确保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公平。”[3]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长期不足的问题。在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工资、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可以落到实处。

(二)强化乡村师资队伍的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要振兴教育,振兴教育就要振兴教师队伍。培养好教师,留住好教师,就要进一步强化乡村师资队伍的保障体系。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关键,现在的农村仍然需要晏阳初所说的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知识分子。

首先,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是乡村教师能够“教得好”的基本前提。严格乡村教师招聘,教职人员要通过考试选拔,必须取得相应的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我们还应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对乡村教师进行考核的制度,强化对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其次,要使农村学校能够“留得住”教师,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要为乡村教师提供住房补助,让他们能够在乡村安居乐业。此外,职业归属感是影响乡村教师能否在农村扎根并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农村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不仅与其收入、福利等因素有关,还与农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密切相关。这种认可有的时候并不只是单纯地授予荣誉证书或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召开一次表彰大会那么简单,而是来自于学生、家长、村民等教育相关主体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荣誉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能够正确、积极地引导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三)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

晏阳初认为学校式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要注重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些年来,许多县区将乡村学校纳入美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学校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地农村创新型的小规模学校,也做出了多样化的探索,优秀的案例层出不穷。其中,浙江的缙云县“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通过改造校园,改革乡村学校课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缙云县基于区域 教育实际,继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缙云县的乡村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这种以“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教育创新模式,为我国乡村学校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向。

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选址和结构布局。使各个地区的小学、初中能够相互联系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每个村镇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可以因地制宜开设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如传统习俗文化课、农村发展历史课等,在课程内容编写上将课程知识与乡村生活中的习俗和传统等社会文化,以及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语言、劳作、生产等生活文化相融合 ,让学生能够了解农村的特色文化、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从而提高学生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推动特色乡村教育的发展。

(四)重视家庭教育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中还提出,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当教育经费、教育硬件 设施和师资力量队伍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的显示度将逐渐减弱,而家庭教育投入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4]面对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缺位的留守儿童,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重视,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可以引导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开展合作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可以在基层设立“留守儿童之家”等类似的社区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如浙江省缙云县依托村(社区) 、中小学校及其他设施资源建立,在重点时间向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和课后托管等服务的综合性设施“儿童之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很好案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给予更多的重视,为留守的儿童提供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帮助,并引导家长们积极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如运用微信群等社交软件,增进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社会、农村学校与农村家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实施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办好面向学生的素质教育。晏阳初提出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相关思路。

首先,要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培养和发展农村学生阅读写作等基本认知能力,除此以外,也要重点培养农村学生的非认知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内在的核心素养发展,重视音体美教育,发挥音体美教育具有的“丰富表情、修复亲情、平复心情、点燃激情”[5]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使农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能力的成长,获得自尊、自信、自强与幸福。其次,可以通过生计教育培养农村学生的基本生产能力,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出路。结合农村乡土性的特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增强农村学生获得体面工作和满意收入的机会。”[6]再次,开展广泛的卫生教育,鼓励农村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向农村学生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使其重视自身的健康,同时也要加快构建乡村医疗卫生制度,节省农村学生医疗费用,更好地解决农村学生的医疗卫生问题,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最后,以公民教育为手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引导,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需要面对诸多现实难题,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匮乏、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为此,必须从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推动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路,对于改善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振兴中国要求振兴乡村,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努力办好农村基础教育,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就有了希望,有了期盼。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